上古時代——周部落的復仇

非同尋常的人總能說出非同尋常的話,比如周氏族的太王公亶父,他曾預言他的孫子姬昌能成為一代賢王,預言後來成真了,當然公亶父是不是真說過這句話,還是他的後人編的,那就天知道了。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他的兒子周武王完成了滅商的偉績,但是大多數功勞卻要記在姬昌的頭上。我們前面講過帝王的諡號,姬昌的諡號是文,文是什麼意思呢,形容這個帝王有經天緯地的才能和功業,姬昌是配得上這個諡號的。李斯《諫逐客書》:“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其中就有周文王。

上古時代——周部落的復仇

姬昌的父親季歷是被商王囚禁而死,所以姬昌繼位以後,表現的對商王很恭敬,文獻記載他對商王經常上貢,貢獻禮品,而且尊重的祭祀商朝的先王,殷紂王被他感動了,就冊封他為西伯,就是西方諸侯的首領,並賜給他弓矢斧鉞,允許他代天子征討不聽話的諸侯。即便如此,姬昌依舊差點重蹈他父親的覆轍。有一個大諸侯九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商紂王,但是這個女子為人正派,不得紂王歡心,被殺了,九侯也被多成肉醬處死,另一個諸侯之長鄂侯打抱不平,與紂王爭論這個事情,被殺了,姬昌聽說後嘆息紂王無道,就被一個奸詐的諸侯崇侯虎報告給了紂王。紂王就把姬昌抓起來,囚禁到羑里,後來周的大臣閎夭帶著美女、奇珍異寶和駿馬獻給紂王,紂王才把文王給釋放了。不過文王在羑里也沒有閒著,傳說他在羑里推演伏羲氏發明的八卦,把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發明了《周易》,《周易》是一部後來被賦予很多色彩和光環的書,但是早先更多的是被當作一部占卜用的書。不過現代考古學家又破壞了傳說,他們在文王以前的甲骨卜辭上發現了一些《周易》裡卦的名稱,這就意味著周文王推演出《周易》只是一種傳說,《周易》也應是先人們長期總結整理出來的一部書。不過傳說反映出,作為帝王的周文王,某種程度上也是負責占卜通神的人,在古代中國,政治領袖和宗教領袖很早就合二為一,宗教力量始終沒有成為一直獨立的力量與帝王的權力相制衡,這是中國歷史與很多國家的歷史非常大的差異。不過近年來,對於文王囚於羑里一事,有些歷史學家有新的觀點,認為文王實際上也死在了羑里,武王伐紂就是為了替文王復仇,由於文王死在羑里對於周王族來說是奇恥大辱,所以周代史家就掩蓋了這一史實,這也是一種觀點,我們可以聽聽,但是無論哪種屬實,對於周滅商的歷史大趨勢並沒有實質影響,所以這樣的歷史知識點,有時候也不是那麼重要。

上古時代——周部落的復仇

在對內大力發展國力的同時,周文王也在積極對外擴張,發展自己的勢力。對外擴張無非拉攏安撫和征伐。在周的東部有兩個國家,虞和芮,他們有領土糾紛,一直不能很好的解決,就來找西伯尋求裁判,雙方進入周境以後,發現周民眾都是互相謙讓,於是深為感動,也互相讓步,順利解決糾紛,兩國的諸侯也欽佩周文王治理國家的水平,表示向周臣服。由於有代天子征伐的權力,周文王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征伐其他諸侯,為了東向伐商的順利,周文王首先征伐了周西邊不聽話的犬戎和密,並取得勝利,鞏固了根據地,當然犬戎這個少數民族並沒有被滅掉,他以後成為了影響周朝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到時候再介紹。密也是商的親密諸侯國,滅掉密以後,周文王就轉向東邊,向中原進擊,先後滅掉了黎、邘、莒(jǚ)、酆等小諸侯國。滅商之前的最後一個重要的戰爭,就是滅崇,崇就是打小報告的崇侯虎所在的崇國,宣稱的理由當然是崇侯虎如何如何不好,實際的理由還是崇的重要位置,崇就是崇高的意思,原本與嵩同義,崇國就是今天的嵩山附近,崇國是殷都西邊最後一個重要的堡壘,城牆堅固高大,攻打崇的戰鬥非常激烈,但是周的軍隊最終還是將崇國攻打了下來。崇的地理位置對滅商非常重要,雖然黎和邘都離商的都城很近,但是都需要渡過黃河作戰,而崇在黃河南岸,從崇北上滅商,沒有渡河的困難。滅崇以後,商都西邊已經都是周的領土了,文王又把都城從周原東遷至豐邑,作為滅商的大本營。這個時候,周已經非常強大了,史書說:“三分天下有其二”‘“合六州之侯”,天下共九州,合六州是佔三分之二了,不過爸爸告訴你,這是吹牛的,周當時所能控制和影響的也就是周圍一部分諸侯,最東也就是中原的東部,相當於九州中雍州的大部分和山西、河南一小部分區域,如果周真的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商紂王不大可能還把他的重兵投入到東南夷的戰場,客觀上說明,當時周的力量和勢力範圍還沒有周朝史官宣傳的那麼強大。不過,周的確已經從一個小部落成長為可以與商對抗的力量了。

上古時代——周部落的復仇

在做了他能做的所有準備以後,姬昌在滅崇後的第二年去世了。滅商的大任就落在了他的二兒子周武王姬發的肩上。姬發繼位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擴建都城,都城豐邑主要在豐水之西,姬發就在豐水之東的鎬(hào)又建設城池,史稱鎬京,以前有人認為這是遷都,實際上豐鎬兩京可以理解為一座橫跨豐水的大城市。終西周兩百多年,豐鎬始終作為都城,沒有再改變過。豐鎬就在今天的西安,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就是從周文王、武王父子開始。武王即位不久,延用文王手下的大臣們,籌劃伐商,為了穩妥起見,他還在孟津這個地方舉行了諸侯會盟,會盟有兩個目的,一是熟悉一下地形和路線,為以後起兵做好佈置,二是召集一下諸侯開會,看看大家都向著誰,向著他還是向著商紂王。史書說“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意思也沒有通知大家,就有八百個諸侯來開會了,當然這也是吹牛,他不通知誰來啊,當然也不可能有八百諸侯,估計八百個村長都沒有,不過武王在孟津與諸侯們開會是事實,開會的結果就是諸侯們一致認為周應該代商而立,勸武王伐紂,武王卻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我想真實的史實是,會上還有一些支持商的聲音讓武王覺得伐紂還不成立。不過孟津會盟這件事情警告了殷的貴族,他們覺察到了周的威脅,紛紛向紂王進諫,結果紂王置之不理,還殺掉了大臣比干,囚禁了弟弟箕子,甚至紂王的哥哥微子也投奔了周,基本上紂王的表現屬於自暴自棄。周武王這時候認為殷統治貴族內部已經分崩離析,伐紂的時機到了。

上古時代——周部落的復仇

武王即位第四年,起兵伐紂,又在孟津這個地方誓師,也就是開動員大會,討伐商紂王,這篇動員稿,就叫做《大誓》,意思規模很大的誓師。那麼周的部隊有多少呢,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虎賁就是王的護衛隊,一般認為這個數量是有水分的,因為即便後來西周朝極盛的時候,部隊加起來大概也就十四個師三萬五千人,不過古代部隊打仗虛張聲勢誇大軍隊數量是很常見的。商紂王一方的軍隊有多少呢,號稱七十萬,估計也是嚇唬人的,有人認為是十七萬的筆誤,總之商的部隊人數遠遠超過周,但是商的軍隊不是正規軍,上次講過,他的正規軍到東南方向打仗去了,牧野之戰的商軍主要由平民和一些奴隸臨時拼湊而成,商周雙方在牧野這個地方展開戰爭,結果戰爭的過程很滑稽,紂王的確太不討人喜歡了,以至於他臨時拼湊的部隊倒戈了,臨陣投降,反過來攻打商,周文王、武王籌備了幾十年的仗,一天就打完了。這件事,曾經有人有異議,比如孟子,他認為仗應該打的還蠻慘烈的,不過有一件青銅器提供了文獻以外的鐵證,這就是上世紀出土的利簋(guǐ)。簋是一種青銅禮器,祭祀的時候用來盛放穀物,後面我們還會介紹到。利簋是屬於一個叫利的官員,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戰爭勝利後,武王賜給他一些青銅,他就鑄了這個簋,並鑄銘文記載了伐紂這件事,用以傳家紀念,開頭就是“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意思是:周武王征伐紂王。只用了一夜時間就將商滅亡,甲子日早晨,歲星當空,武王就佔領了朝歌。這相當於當事人的日記,當然非常可信。某種程度上說,伐紂的過於順利只是攻佔了商朝的都城和殺掉了紂王,並沒有徹底滅掉商族的勢力,所以,還留有一些隱患。

上古時代——周部落的復仇

關於武王伐紂的日期,也是歷史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歷史學家一直希望能找出準確的時間點,因為文獻中記載了武王伐紂先後的一些天文現象,讓史學界看到了希望,歷史學家們也推導出各種結論,2000年,國家曾經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結合考古學、歷史學和天文學等學科,給出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但是這個結論沒有得到公認,但綜合各種觀點,西周建立,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左右是沒有錯的。明代有本著名的小說,叫做《封神演義》,就是以周滅商為歷史背景的,當然裡面摻了很多神話傳說,這本書應該讀一讀,不過不要把它當作真的歷史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