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現象的原理是什麼?隊伍齊步走過橋橋樑發生共振坍塌,使大橋坍塌的能量來自於哪兒?

中學物理教師平哥


我們在小學時曾學過一篇課文,說的是1902年1月,一支沙皇俄國的軍隊邁著整齊的步伐,雄糾糾,氣昂昂地通過彼得堡封塔河上的愛紀畢特橋時,橋身突然斷裂的事故。

那我們都知道是共振是這次災難的罪魁禍首,但可能有很多朋友還是沒有弄明白,為什麼共振會有這麼大的破壞力呢?什麼諧波什麼固有頻率的好複雜呀,今天就讓我用最簡單的語言給大家把這個事兒給大家解釋明白。

形變是力的根源

首先我們要知道,橋為什麼會被破壞呢?其實關鍵在於形變。我們宏觀世界中的所有物體在受力時都會產生形變,雖然有些材料非常的堅硬,形變小到幾乎不可察覺,但只要實驗儀器足夠精密,還是可以觀測到的。

形變會改變分子間的相對距離,而分子間的力是引力與斥力的合成,當距離太近時表現為強大的斥力,太遠時又表現為極弱的引力,只有在一個很小的區間內才表現為我們通常所感知到的物體剛性,也就是下圖中a到b點之間的距離。

那麼當物體受力時,分子間的距離會向b點移動,產生更大的力以平衡外力;而如果外力太大,即使分子間距離超過了b點也依然無法平衡的話,就會發生斷裂。

能量、力與形變的關係

好,既然確定了形變是破壞的根源,我們就要知道的是,能量、力與形變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一個1噸重的鐵球,從30米高的地方落下,墜地瞬間速度24.243米/秒,釋放的總能量高達294千焦,那這些能量足以讓破壞承重能力是多少的物體呢?

有一個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參數,即碰撞過程消耗的時間,瞬間衝擊力F=mv/t,m是質量,v是速度,可見mv是確定值,對鐵球來說是24243kg·m/s,如果撞擊的是草地,從接觸到停止的時間取0.3秒,瞬間衝擊力等同於8.245噸;如果是乾土地,撞擊時間取0.1秒,衝擊力等同為24噸;如果是一塊一米見方的大水晶呢?撞擊時間取0.01秒的話,水晶在瞬間受到的力高達242噸。

而瞬間衝擊與靜態壓力效果基本相同,也就是用1噸的鐵球從30米處砸大水晶,和直接用242噸的重物壓大水晶的效果是沒啥區別。大橋的靜態極限承重力遠大於在上面行走的軍隊,那為什麼還會倒塌呢?相信你也已經能猜到問題的所在了,因為大橋在某個時刻受到了超過靜態極限的動態力,所以材料分子被撕裂,結構被破壞了。

如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動態力?其實在F=mv/t中我們已經可以窺見端倪,理論上只要撞擊時間極小極小,就算是嘆口氣的能量也能產生幾萬噸的力,所以在一些特殊物理現象的加持下,就會出現“以小博大”的驚人現象。

而這正是共振的拿手好戲,因為共振擅長“儲存能量”,雖然每一點能量產生的瞬間衝擊力都不足為慮,但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勢不可擋。

積蓄實力的共振

還記得擺鐘的原理嗎?無論擺幅度有多大,一個週期消耗的時間都是相同的;硬質物體在敲擊的時候無論用力多大發出的聲音頻率都是固定的,這都指向了一個結論——物體的運動或振動都存在一個“先天屬性”,無論一開始受到的外力如何,只要任其自由運動(振動)就會變成一個不變的值,對於振動來說這個先天屬性就是“固有頻率”。

物體在固有頻率下振動時,持續不斷地小形變讓能量實現了“分子勢能→動能→分子勢能”的循環。如果不加干預,這些能量最終會變成原子摩擦的熱能與聲音中的能量消散掉;但如果配合著振動週期輸入能量,每當其形變時就推一下,會怎麼樣?

結果就是除了熱能與聲音的耗散,多餘的能量都被保存下來了,變成了更大幅度的振動!這與推鞦韆的經驗驚人的相似,只有在人向下滑時推才能省力又高效,如果故亂推結果往往是這一次用的力氣把上一次的力氣給抵消了,白費力氣。

所以當軍隊步伐整齊地走上石橋時,因為純粹地巧合,這座橋的固有頻率與踏步頻率很接近,導致每一次踏步的能量都會被保存一部分,變成更大輻度的形變,最終將一座本來能承受10倍橋上軍隊體重的堅固石橋摧毀。

共振永遠防不勝防

現代橋樑的設計往往會將共振因素考慮進去,通常步頻不會與橋體發生共振,但共振的危害依然防不勝防,比如1940年通車的塔科馬海峽大橋,僅僅投入使用四個月後就在微風的吹動下發生共振並坍塌,當然這已經是80年前的事故了,如今的造橋工程已經擁有了完善的抗風共振的機制,共振造成的威脅已經越來越低了。

不知道本文有沒有讓你覺得有趣有料呢?我是酋知魚,一條自帶電動小馬達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酋知魚


大概是齊步行走情況下,使全部震動力集合在薄弱點處,使橋樑支撐物剪切、斷裂而塌陷(沒有互相抵消的震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