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不坑殺袁紹七萬降卒而是分給帳下諸將,能夠短期內統一河北嗎?

一梭煙雨江湖行


看到這類有具體數字的歷史問題,是我最頭痛的事,不知道如何來回答。因為這個數字本身就是個謎,謎一樣的問題,如何說得清。

最近我在寫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戰》,查閱了一些史料,對這個問題始終有些困惑,也找不到個最終的答案。就題主這個問題,說說我的看法吧。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準備南下進攻許都。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帶領大軍進駐黎陽,首先派遣郭圖、淳于瓊、顏良率領數萬騎步兵渡過黃河進攻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開戰。曹操採納荀攸聲東擊西之計,率輕騎迅速出擊,關羽斬殺顏良,擊潰袁軍,解救了白馬之圍。

那麼,曹操這次除了斬殺顏良,到底殺死了袁軍多少呢?這是一個謎一樣的數字。

接下來,曹操遷徙白馬百姓沿著黃河向西撤退,在南阪遇到文丑、劉備率領的五六千騎兵及數不盡步兵追擊,曹操又是採納荀攸之計,以不足六百的騎兵斬殺文丑,擊潰了袁軍。這次曹操又殺死了多少袁軍呢?五六千騎兵,那可是袁紹戰馬萬匹的一半哦。

官渡對峙,雙方相互攻伐近半年,互有傷亡,這個是無疑的。

袁紹派遣韓荀分兵偷襲曹操西道,企圖奇兵攻佔許都,在雞洛山被曹仁擊破。曹仁又擊殺袁軍多少呢?

汝南劉闢反叛投靠袁紹,袁紹派遣劉備帶兵援助,被曹仁擊破。曹仁又斬殺袁軍多少呢?

《三國志》記載,曹操不足萬人,傷者十之二三。就算曹操真的只有兩萬人與袁紹開戰,曹操已經死亡了一萬兵士以上,曹操軍士單兵作戰能力遠在袁紹軍士之上,那麼袁紹的兵力損失,應該更多。裴松之作注,就這一點提出懷疑,說曹操不止這點兵力,不是沒有道理。

如果陳壽所言為實,那麼曹操帶走五千精騎偷襲袁紹烏巢糧倉,曹操大營就剩下二三千兵力和二三千傷兵,能否頂得住袁紹大軍的進攻呢?高覽、張郃還真就是不出力啦,難怪郭圖向袁紹進讒言。

袁紹派遣淳于瓊帶領一萬人押運糧草,後來還派遣蔣奇帶兵增援。但最後資料說,曹操偷襲烏巢成功,盡燒袁紹糧草,斬殺淳于瓊等千餘人。那麼,淳于瓊其他的人馬乾嘛去了?是逃跑了嗎?又跑去哪裡了哪?如果是投降,曹操顧得上坑殺嗎?大營正吃緊哪。

高覽、張郃投降了曹操,他的部下是不是也投降了哪?

劉備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離開袁紹,再次回到汝南,到底帶走了袁紹多少兵力呢?

袁紹敗退黎陽,集聚了潰散的兵力數萬,到底是幾萬呢?

官渡之戰袁軍潰敗,有沒有直接逃回鄴城去的哪?或者投靠青州、汝南等地方諸侯哪?

所有這些都是模糊數字,之所以說曹操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多人,有說法是八萬。就是估計袁軍逃回的有兩萬人左右。因為官渡之戰是擊潰了袁紹,並不是全殲袁軍。有一部分袁軍逃回是很正常的事。

袁紹出兵十萬這個是明確、具體的,逃回來多少,袁紹就沒心思去具體統計啦,就是個大概的數據。除去逃回來的,就全部是曹操斬殺和坑殺的。

究竟坑殺了多少,沒有確切數字,但絕對不會是七萬人。

就算打個對摺,也在三四萬左右。

曹操出兵就兩萬人,到了最後,自己還吃不上飯了,拿什麼來養活袁紹這些降卒?

有資料說,袁紹這些降卒是詐降,曹操發覺後全部坑殺。

曹操想殺他們,總要找個藉口。再說,袁紹的這些降卒,看到烏巢糧倉沒了,就想到曹操這裡混幾天飯吃,曹操沒有糧食給他們,他們也不幹啊?

因此,我的結論是,並沒有七萬降卒讓曹操坑殺,但曹操肯定也坑殺了不少,唯一的原因就是沒有糧食養活他們。曹操自己的子弟兵都吃不飽,哪裡還顧得上這些降卒?

如果曹操留下這些降卒,分配給部將,不用袁紹再策反,如果吃不飽飯,他們自己就把曹操給滅了。不要說短時間內統一河北,就連許都都恐怕守不住了。

再說,按照漢代軍隊五部二曲編制,一般是一個將軍所統領的部屬就是五部,每部轄二曲,每曲五百人。一個將軍統領自己部屬五千人。像高覽、張郃自己的部屬大約也就是這些人。經常看到演義說某某將軍帶領本部人馬,大約就是這個概念。

官渡之戰,擊潰了袁紹,但曹操的精銳部隊也損失很大,也需要得到補充。從袁軍挑選一些精銳,補充兵力也是可能的事。

這些都是未知的數字,無法從史料中得到準確的答案,就靠友友們自己去品味吧。


豹眼看歷史


官渡之戰,袁紹有11萬軍隊,而曹操投入戰爭的只有3到4萬軍隊,但最終的結果就是曹操擊潰了袁紹,可見人多並不是決定戰爭勝利的根本因素。

曹操並沒有坑殺袁紹的七萬降卒,這七萬人是袁紹軍在戰爭中死亡的總人數,關於這個記載可以參看《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

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

這裡的意思是說:袁紹軍的餘眾詐降,被曹操全部坑殺,前後被殺者有八萬人左右。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中也有記載,但沒有記載具體的數字:

餘眾偽降,盡坑之。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中也有記載:

輒勒兵馬,與戰官渡,乘聖朝之威,得斬紹大將淳于瓊等八人首,遂大破潰。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物巨億。

這裡的意思是說:率領兵馬與袁紹在官渡決戰,依託本朝聖威,才得以斬殺大將淳于瓊等八人,大破並擊潰袁紹,袁紹與兒子袁譚只帶著少數人逃走,總共斬首七萬多人,獲得財物無數。

不管是被斬首七萬還是八萬,都說明了一點,曹操殺了很多人,也無論袁紹軍是詐降還是直接被曹操斬殺,反正曹操就是殺了。

曹操早年在任兗州牧時,曾經平定青州黃巾軍,獲得百萬黃巾軍及隨行家屬,並收編了其中的三十萬可以戰鬥的人員,編成青州軍,為曹操所用,何以三十萬黃巾軍能收編,七八萬袁紹軍不能收編?

官渡之戰中,曹操軍在白馬之戰中斬殺顏良,擊潰數千袁軍,在延津之戰中斬殺文丑,擊潰五六千袁軍,在烏巢之戰中斬殺淳于瓊,擊潰一萬多袁軍,官渡之戰中一系列的戰爭加起來,曹操斬殺的袁軍士兵差不多2萬人。

袁軍總共死了七八萬人,袁紹逃到北方時,只帶走了800騎兵,其餘的五六萬被殺的袁軍,應該就屬於被曹操坑殺的了。

三國志和後漢書上是說這些投降的袁軍詐降而被曹操斬殺,當然有這個可能,既然是詐降,曹操肯定要殺了,但如果真是詐降,也應該是部分人,至少從袁紹陣營投降過來的張郃、高覽等人都活下來了。

如果七八萬袁軍不是詐降,而被曹操殺掉的話,那麼曹操就是另有原因的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根本原因就是:這些投降的袁軍士兵家屬大部分都在北方,他們投降曹操只是權宜之計,如果任用這批人分配給手下將領,率領他們去攻打自已的家鄉,那麼就會有很大的風險存在,萬一在將來的戰爭中這批人倒戈,就會嚴重影響曹操統一整個北方的進程。

那三十萬黃巾軍與這七八萬投降的袁軍是不同的,黃巾軍是拖家帶口的,所有家屬都隨軍,家屬和軍隊全部都在曹操的掌控中,不會有袁紹軍這樣的風險存在。

當然這七八萬投降的袁軍中當然也有真心投降曹操的,但曹操可不想冒險,曹操必須把這個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曹操是成熟的政治家,雖然殺降這事會受到道德譴責,可曹操才不會在乎,屠城曹操都不在乎,何況殺降呢?

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沮授,沮授是北方人,又是袁紹手下的頭號謀士,還是袁紹手下的監軍,掌握著一部分兵權,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俘虜了沮授,很欣賞的沮授的才能,力主勸降沮授,可是沮授不僅不同意,反而想偷偷溜走到袁紹身邊去,曹操見無法挽回,才殺了沮授。

連沮授這樣的人都不想留在獲勝的曹操這裡,更不用說那些被迫投降的士卒了,況且官渡之戰後袁紹並沒有死。袁紹是在官渡之戰兩年之後病死的,一是因為戰爭的失敗鬱鬱而終,二是因為得了病,袁紹在去世前,還曾平定了北方境內的判亂勢力。

官渡之戰七年後,曹操才真正收復了整個河北四州,曹操收復河北四州,靠的不是兵多將廣,而是靠的謀略。

兵多並不一定就能收復河北四州,何況還是袁紹的降軍呢?在官渡之戰的2年內,袁紹還活著的時候,曹操並沒有進攻北方,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消耗很大,也需要時間恢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某種程度上說,糧草與士兵同樣重要。

想要縮短佔據北方四州的時間,曹操就得增大士卒的傷亡,並且糧食的供應更加困難,袁紹去世後,曹操是利用袁紹兒子之間的矛盾來徹底解決北方四州問題的,這樣對於曹操來說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依靠士兵多一城一池的去攻打。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採取的“坑殺袁紹的七萬兵”的策略,小人物認為:是曹操最優策略,也是攻陷袁紹的秘密武器,也是奪取青幽並冀四州之地的最快策略!又是一個曹操運用心理戰的完美操作。



神武的曹操

曹操坑殺袁紹的七萬兵,這件事發生在官渡之戰後,客觀的說是在袁曹之戰首勝之後,是曹操綜合權衡了所有“殺降兵”利弊之後,做出的最終決策。

為什麼說曹操選擇坑殺袁紹的7萬降兵,是最優策略呢?

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的最高手段,是通過武力威懾,從而達到讓敵人屈服的目的,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在官渡之戰的時候, 官渡之戰 曹操完全處於不利地位,論兵力,曹操的兵力不及袁紹的兵力的1/10,論士氣,袁紹所率領的軍隊是剛剛打敗公孫瓚這個大勢力之後,正如荀彧所言:屬於兵鋒正盛,而曹操所率領的部隊,並沒有太多傲人的戰績,士氣一般,論後方供應和戰備儲備,袁紹方是兵精糧足,而曹操的軍隊呢,經常被斷糧困擾(殺王垕就是因為斷糧!)!



軍需官王垕

基於這種形式,在曹操的軍隊內部,和袁紹進行決一死戰,完全是處於劣勢的,在曹操的高層表現得比較明顯,沒有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和荀彧的“四戰四勝”的戰略籌劃前,曹操都是非常不自信的,曹操集團的內部意見也不統一,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決戰,這都是袁紹軍隊武力震懾在曹操集團產生的心理威懾,曹操部隊完全處於劣勢。



軍師祭酒郭嘉

還有一個具體的例子,曹操攻陷冀州城之後,搜出來一大批自己官員和袁紹私通的信件,都說明了官渡之戰前,曹操集團的部分人員對於官渡之戰是不看好的,都給自己留有後路,軍心是不穩定的!



袁紹指揮作戰

即使是曹操決定了和袁紹進行決一死戰,但是在官渡之戰的過程當中,他表現的也非常猶豫,並不是那麼堅定,尤其是遇到斷糧問題,就寫信詢問荀彧是否可以退兵,是荀彧的堅持,曹操才無奈的堅持到了官渡之戰,已經表明曹操內心不堅定?

通過這三件事也說明了袁紹軍隊當時給曹操集團造成的心理威懾是極其嚴重的。 這是官渡之戰前,曹氏集團所面臨最大困難就是心裡不佔優勢,而且實力也不佔優勢,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但是曹操奇襲烏巢,打破袁紹軍隊,獲得7萬降兵,曹操士兵的士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在心理優勢上一下得到了逆轉,這次首勝給曹操帶來了足夠信心, 奇襲烏巢地圖 對於曹氏集團人員而言,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戰術上都得到了極大滿足;一是挫敗了袁紹的兵鋒正盛的優越感;二是取得了足夠的糧草;三是曹操給自己所有的士兵樹立了一個正確的導向“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兵力的多寡,而在於謀略的致勝”。

曹操為了強化士兵的這種優勢心理,同時為了震懾敵方的勢力,採取了“殺降兵”這個策略,這個策略給曹操帶來三個方面最主要的收益:



殺降兵

一是從心理上震懾袁紹的軍隊。 雖然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但是此時曹操所有兵力,以及軍事實力都是有限的,對於有四州之地的袁紹而言,還是九牛之一毛,根本不值得一提,基本上沒有傷筋動骨,後續的白馬之戰、延津之戰就是鮮活的證明,曹操為了使袁紹軍隊士兵產生恐慌心理,採取殺降兵這種殘忍手段,來震懾敵軍部隊。

有人說:曹操殺降兵,只能逼迫對方部隊的戰士死守死戰,從而增加自己部隊進攻的難度,其實不然,曹操在奇襲烏巢的過程中使用了一個“割鼻子、割耳朵”的方式,給淳于瓊的部隊造成了極大心理恐慌,當時守城的士兵大部分是四散逃離,曹操在這一戰中就已經收穫到了心理戰帶來的初步戰果。



心理震懾

在官渡之戰後又採用“殺降兵”這種方式,更是讓敵方的士兵膽戰,本來袁紹的軍隊就是一個鬆散的軍隊,大家都是來混口飯吃的,並沒有什麼理想和信念,同時曹操代表的是天子軍隊,而袁紹是一個叛臣,對於每一個士兵而言,這是在助紂為虐。 因此在心理上,曹操的手段越殘忍,代表著天子的決心越大,給士兵的震懾心理越強。

二是不用擔心這7萬軍隊帶來的糧秣需求。 對於曹操的軍隊而言,這7萬部隊即將接近自己的總兵力,按照兵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種戰略格局的籌劃,曹操本身就沒有這7萬人的口糧,加之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糧草不濟的單位,是根本無法供養這7萬軍隊的。 養不起,又招收不了,只有一條路可選——殺!

三是解決了曹操的一個後顧之憂。 7萬軍隊對於曹操而言相當於自己的總兵力,如果收降納叛這7萬軍隊,這無疑是曹操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處置這7萬人?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是真心實意的投降?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是間諜呢?如果將這些人員編制在自己的部隊當中,自己的部隊會不會被這些人策反?

如果這些人單獨編制一個軍隊,曹操自己派出所有的將領,必會造成一個“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混亂局面,如果這個軍隊出現叛亂怎麼辦?



軍中譁變——叛亂的軍隊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曹操在完全攻陷袁紹大營,收青州兵40萬,也沒有完全收留40萬青州兵,而是採取了“擇優錄取”的方式,收留了一部分人而已。在曹操官渡之戰首勝之後的7萬兵,他是沒有膽量全盤接受的,因為風險過大!

還有一個例子證明曹操是不敢輕易收留這7萬軍隊,袁紹所佔領的河北地區是一個出“忠義之士”的地方,袁氏家族在這個地方經營數年,河北的忠義之士都把袁氏家族當做自己的領主,在東漢末年“忠君”思潮是主流思想的時代,曹操沒有信心全部收服這7萬軍隊,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把袁紹的人頭掛在城門上之後,河北有一個忠義之士叫王忠的人,在明知曹操禁令“嚴禁拜祭,違者斬”的情況下,王忠依舊是冒死替袁紹收屍,曹操在此時發出了:“如此忠勇之士,若袁紹能用之,哪有我曹操什麼事兒?”的感慨,也是曹操後怕的表現。



殺降兵

就充分證明了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對袁紹的軍隊是有所瞭解的,基本上做到了知己知彼,同時也將這個地區人民思想也做了深入的瞭解,曹操是知道自己可以打敗有勇無謀的袁紹,但絕對不會打敗河北地區的人民,尤其是有著血性和骨氣的忠義之士。 這也是曹操為什麼在在河北地區,採用的政策都是“安撫和懷柔,獎勵耕種”的原因。

綜上所述,曹操面對7萬降兵,一是沒有能力接受,二是沒有膽量接受,為了防止他們變成袁紹的有生力量,變成自己將來的對手,不得已將這7萬人坑殺!


小人物F


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為了爭奪北方爆發官渡之戰。此戰袁紹出動十多萬大軍企圖一舉消滅曹操,而曹軍只有兩萬。經過一年的對峙,雙方互有勝負,最後曹操聽取許攸的建議親自帶人襲擊了袁軍囤駐糧草的重地烏巢,將其糧草全部焚燬,導致袁紹軍軍心潰散,大軍崩潰,降者七萬餘人,袁紹僅帶著幾百人逃脫。

這些投降的袁軍最後全部被曹操下令坑殺。七萬軍隊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光這些軍隊就能夠割據一方了,要知道曹操能夠快速壯大就是因為曾經在兗州收編了30萬青州軍,現在面對戰鬥力遠比青州軍強大的袁軍曹操不眼紅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將其收編曹操的實力將會壯大許多,但是曹操為何要將其全部殺死而不收為己用呢?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袁紹雖然在官渡敗給曹操,但是卻依然擁有相當強的實力,只要給其一段時間發展又是一條好漢。而袁紹的士兵構成是以他所割據範圍內的人口為主,這些人的家庭親人都在袁紹的勢力範圍內,對曹操的忠誠度肯定是要打個問號的,這萬一以後在與袁紹交戰時這些人臨陣倒戈那就太危險了,收編這些人等於是在曹操身邊安放一顆定時炸彈。

第二點是曹操養不起這麼多人,其實曹操在與袁紹軍對峙時就已經糧草不濟了。曹操自己的士兵都快沒吃的了,突然多了這七萬多人糧食肯定是不夠的,沒飯吃的情況下這些降卒遲早會譁變,與其等他們譁變不如先下手為強將他們全部幹掉以絕後患。

綜上所述,曹操坑殺降卒實屬無奈之舉,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是沒有錯的!


距離的軌跡


古語云:殺降不祥

道德經雲: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你們有沒有想過,袁紹一方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呢。

袁紹帶兵十萬,與曹操進行官渡之戰。結果曹操使用許攸的計策,奇襲烏巢糧倉,焚燬了全部糧草。

這一釜底抽薪的計策,徹底動搖了袁紹軍心,軍心一亂,人數越多,軍陣越亂,潰逃之下,七萬多袁軍淪為俘虜。

但這個時候曹操手裡卻只有三萬人馬,兩萬人如何看管七萬多人呢?十個人一隊的話,三個是自己人,七個是降兵,這隊伍根本沒法帶。

收攏人心,可以慢慢同化,但要保證同化出來是自己的顏色,自己佔七成,還可以同化別人的三成,反過來就會尾大不掉了。

這裡也給大家一個建議,如果大家創業,擴大總資產是很重要的,但要慢慢來,猛然間擴大融資,把自己從大股東變成小股東的話,別說分成,連你的本金都可能給你吞掉。

對於袁紹而言,如果曹操留著這七萬人,從實力對比來說,兩者依然勢均力敵。而且這麼多青壯,他們的父母妻兒都在袁紹的地盤裡,總會有大量無法歸心的。

在戰爭中,只要有一個人大喊“曹操敗了”,就可能造成混亂,這種混亂除非袁邵被滅,根本無法避免。

而且也別再說官渡之戰曹操三萬能打敗袁紹十萬,他有十萬兵馬就能打敗三十萬了,戰爭不是這麼算得。

官渡之戰的勝利是不可複製的,以後打起來還是新的局面,如果曹操收下了這七萬人,首先曹操糧草壓力會很大 ,為什麼之前只有三萬,不光是沒有人的原因,更大原因是沒有錢,沒有糧。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不光說的是先運糧草,更多的是,沒有糧草,連軍都沒有。過度擴軍,就會拖垮經濟,然後造成惡性循環。說白了曹老闆的魚塘太小,養不下這麼多魚。

但如果這七萬青壯全死了呢,一方面袁紹承受了如此大的一個失敗,他的指揮導致數萬青壯死於戰場,這會讓他的威望降到很低,而且與民眾的關係也會變得很差。

而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這一結果,對於軍閥混戰時期的人們還是有威懾力的,一戰之後,曹操與人對戰就會佔有極強的戰場壓迫力。

還有一點就是,這一戰後袁邵,袁術,以及袁家的第二代,似乎都有些慫了,再也沒有掀起過大的戰爭。沒有雄心開拓,只有心思內鬥,結果越混越差,最後徹底覆滅,也可以說是官渡之戰打折了他們的脊樑。

當然,如果可以,殺降自然是不祥的,但成大事者,臉厚心黑,若殺比生更有利,那他就應該願意去承擔這個“不祥”的命運。

《道德經》有言:“受天不祥,是為天下王。”

天下的王,註定是一個不祥之人,這就是歷史賦予他們的命運。


鳳歸梧桐



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為了爭奪北方爆發官渡之戰。此戰袁紹出動十多萬大軍企圖一舉消滅曹操,而曹軍只有兩萬。經過一年的對峙,雙方互有勝負,最後曹操聽取許攸的建議親自帶人襲擊了袁軍囤駐糧草的重地烏巢,將其糧草全部焚燬,導致袁紹軍軍心潰散,大軍崩潰,降者七萬餘人,袁紹僅帶著幾百人逃脫。

這些投降的袁軍最後全部被曹操下令坑殺。七萬軍隊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光這些軍隊就能夠割據一方了,要知道曹操能夠快速壯大就是因為曾經在兗州收編了30萬青州軍,現在面對戰鬥力遠比青州軍強大的袁軍曹操不眼紅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將其收編曹操的實力將會壯大許多,但是曹操為何要將其全部殺死而不收為己用呢?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袁紹雖然在官渡敗給曹操,但是卻依然擁有相當強的實力,只要給其一段時間發展又是一條好漢。而袁紹的士兵構成是以他所割據範圍內的人口為主,這些人的家庭親人都在袁紹的勢力範圍內,對曹操的忠誠度肯定是要打個問號的,這萬一以後在與袁紹交戰時這些人臨陣倒戈那就太危險了,收編這些人等於是在曹操身邊安放一顆定時炸彈。


第二點是曹操養不起這麼多人,其實曹操在與袁紹軍對峙時就已經糧草不濟了。曹操自己的士兵都快沒吃的了,突然多了這七萬多人糧食肯定是不夠的,沒飯吃的情況下這些降卒遲早會譁變,與其等他們譁變不如先下手為強將他們全部幹掉以絕後患。

綜上所述,曹操坑殺降卒實屬無奈之舉,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是沒有錯的!


睿讀西遊


這不是與“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是一樣的道理嘛!

首先咱們說說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的戰略決戰!

雙方投入的兵力,袁紹軍約11萬人,曹操軍約2萬人!

此戰共計打了一年零五個月!

雖然沒有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打了2年那麼久,但也差不多!

大家要知道,長平之戰中,秦國投入60萬人,趙國投入45萬人,兩國還是屬於實力相當的!

就是這樣白起都不敢接受這40萬降卒啊!

最後屬於秦國慘勝,趙國直接被幹滅火了!

更何況曹操呢!

當時袁紹可是坐擁冀青幽並四州的天下第一的割據勢力!

而曹操呢?只有老根據地兗州,豫州和剛剛從呂布手裡奪來的徐州!

論兵力,論糧食儲備都不如袁紹!

曹操又是個多疑之人,根本不可能把這些不信任的降卒編入自己的部隊!本來自己的兵力也不多,萬一這些降卒復反的話,哪有閒工夫處理他們!反正也養不起降卒,索性就殺了,不給自己留隱患!

這種做法才是咱們所瞭解的曹操能做出來的事!




小胖說史一頁書千行淚


官渡之戰和烏巢之戰是曹操戰勝袁紹的關鍵之戰,也是決定曹操和袁紹兩人的命運之戰,誰贏得這兩場戰爭,誰就是中國北方當之無愧的霸主。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家族,先天優勢比閹宦之後的曹操大得多。可是在能力還是性格方面,曹操卻遠比袁紹強,因此曹操才會在戰爭之前向屬下灌輸此戰必勝的思想。事實上,這場戰爭,曹操的確是大勝了,袁紹和其背後的士族再也無力阻擋曹操的霸業了。

但大勝之後,曹操自己的實力也大損,無法立馬解決袁紹的全部勢力。這時候有人就提出了用袁紹手下的降卒來進行剿滅袁紹殘餘勢力的戰爭,但是這遭到了曹操和謀臣們的激烈反對,因為這些士兵大多是袁紹手下士族的私兵。

如果用那些降卒來打仗的話,那麼他們很可能在戰場上當逃兵,甚至會危害自身的安全。所以曹操決定坑殺這些降卒,這樣就可以杜絕他們反叛的隱患,但曹操也因此喪失了快速統一河北的機會。


說史散人


更不可能,降兵都比太祖的人多。如果出現內亂,根本壓不住。何況官渡之戰能贏主要是靠計謀,論強攻早輸了。計謀是什麼?燒糧倉!七萬人為了糧倉投的降。那麼太祖要接納7萬人得提供多少糧食?沒有食物降兵肯定叛亂的。燒烏巢時,太祖的供糧只夠半年,再多7萬降兵,頂天就只有2個月糧,還怎麼往北統一。何況袁本初對北方統治有度只是一時回不過氣,糧草只是官渡的一時問題。一段時間就能恢復了,如果太祖放了降兵,下次照樣會被袁本初所用。那時可不會出現第二個烏巢了。


Ph55226753


大規模殺降卒的大都是因為缺糧食!沒吃的就要譁變!最可怕的還是有機會,突然臨陣倒戈!因為官渡之戰的勝利不是力戰而勝,而是投機取巧,敵方人叛變出賣所致。肯定有些人內心不服氣。另外,曹操謀士將領如雲,基本沒有站出來反對的!就說明對其後果有所瞭解!特別是郭嘉!劉備都沒有主張殺,幾萬人啊,就不怕其他的人因此而死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