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壓制東夷,夏進入鼎盛時期

少康復國的年代,大約在3900年前左右(即公元前1900年),此後200多年的時間,是古崇國為首的夏聯盟鼎盛的時期。 根據史記和竹書紀年的傳說記載,這200年,古崇國經歷了七位君主,分別少康(21)、杼(17)、芬(44)、芒(58)、洩(25)、不降(59)。 這200年是古崇國不斷出擊,打擊東夷並使其臣服的階段。 少康時代,也就是少康攻滅伯明氏之後的時期,古崇國經歷了十幾年的反攻復國戰爭後,進入了修養時期。雖然是二十多年的和平,但東方的夷人被古崇國攻滅伯明氏的實力震懾到了,於是上演了一幅“方夷來賓”的畫面。 也就是說,在攻滅伯明氏之後,東方的夷人部落和方國,就主動尊奉古崇國,前來朝見會盟,以示友好、臣服與和平。 在隨後的幾任君主中,還有遠征夷人的行動。

上古時代——壓制東夷,夏進入鼎盛時期

少康的兒子杼在位時,把都城從河洛地區遷移到豫東地區的開封一帶,稱作老丘。遷都的目的是把古崇國本部的人力物力集中到夷夏交接的豫東地區,方便對東方的嬴姓各,以及其他東夷部落展開徵服行動。這就像明朝初年,為了更方便的防禦和征討蒙古,明成祖將都城從南京遷移到明蒙交界地區的北京一樣。 遷都老丘後,崇君杼率軍東征那些不服霸權的東夷部落。遠征持續了好幾年,傳說聯軍一直抵達了東海的海邊,今天的連雲港日照一帶。這場遠征和100多年前的征討三苗不同的是,中原聯軍並沒有大批的驅逐夷人,也沒有在夷人的土地上分封中原的貴族,也沒有大量的殺戮夷人。 中原聯盟本身就是東羌和中原夷人的聯盟,與東方夷人有一定的文化、血緣上的淵源。另外,夷人中除了比較強大的部落方國,會因為爭奪聯盟霸主的地位而大動干戈,其餘的部落都比較溫和,沒有與古崇國爭奪土地的矛盾(除了啟時代的江、黃兩個部落以外),僅僅只是在某個夷人部落與古崇國爭霸時,容易變成騎牆派,甚至支持那個強大的夷人部落。

上古時代——壓制東夷,夏進入鼎盛時期

因為這個原因,夏聯盟不需要對夷人過於兇悍,只需要使用武力打到他們重新認古崇國為老大哥時,就可以了。過於殘忍的征討、屠戮和驅逐,反而會讓夷人聯合起來進行最堅決的抵抗。 經過杼時代的遠征,到杼的下一任君主,芬在位時,東夷、淮夷的大部分部落、方國都尊奉古崇國的老大哥地位了。這些方國部落的區域,至少包括山東的中西部、淮河以北的皖北、蘇北一帶,所以就形成了“九夷來御”的盛況。(這裡的御是侍從的意思,意思就是九夷遷來臣服崇國) 芬之後的君主是芒,據傳說,芒曾經在東海之濱舉行會獵,並且機緣巧合的捕獲了鯨魚。這一情況就和清朝時期,清帝與蒙古王公會盟,在木蘭圍場舉行狩獵盛典一樣。古崇國的君主就相當於清帝,夷人各部就相當於內外蒙古的王公貴族,在東海之濱狩獵,就和在草原圍場狩獵一樣,都是宣示權威、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方式。 所不同的是,清國是一個體系完備成熟的官僚帝國,而古崇國只是一個剛剛由部落轉化為城邦的早期方國而已,不僅官僚制度還沒露出影子,就連貴族采邑體制,還處在萌芽狀態。 芬之後的君主是洩,就像康熙朝蒙古各部臣服清廷,乾隆朝蒙古各部依然臣服清廷一樣,洩即位後,夷人各部依然處於臣服狀態,而且範圍有所擴大。據傳說,洩和東方的畎、白、玄、風、赤、黃幾個夷人部落又一次會盟,進一步加強盟友關係,“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這裡的命是結盟的意思。

上古時代——壓制東夷,夏進入鼎盛時期

而到了洩之後的君主不降,傳說記載中又一次出現征戰的字眼。被征伐的對象叫做“九苑”,九苑是什麼部族,已經不可考了。不過可以說明古崇國依然擁有徵伐其他部落、方國的實力。不過,古崇國征伐各部的實力,也差不多就到這裡就結束了。就在不降時代,北方的一個方國正在強大的路上,而且開始了征伐其他部落的歷程。在不降之後的幾代君主時代,這個北方的方國逐漸地掌握了征伐的權威,最終,他拱翻了古崇國,迎來屬於他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