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醫院有大作爲:看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如何用愛服務民生

文圖:劉建平,閆雯雯;編輯發佈:黎海濱

-

小醫院有大作為:看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如何用愛服務民生

醫護人員給患者配餐

“堅守初心,用愛服務民生。”這是湖北省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對病人的承諾。

20年的勵精圖治,從一個科室發展成了一所初具規模的一級精神衛生機構,始終不渝的是,用真情和大愛向這個社會默默奉獻著,演繹著“小醫院大作為”的故事。

小醫院有大作為:看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如何用愛服務民生

醫務人員按時給患者服藥

(一)關愛行動 為社會和諧護航

“我院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幫助那些‘長年禁錮、關鎖在家’的貧困精神病患者接受住院治療,緩解家庭社會壓力。”面對前來採訪的記者,通城縣精神病醫院院長李娟深有感觸地說。

北港鎮患者“袁某”年幼喪母,父親無固定經濟收入,家庭貧困無法醫治,關鎖在家中十五餘年。醫院針對這個對象組成一個應急醫療小組,多次深入到家庭瞭解病情,為該患者制訂治療方案,並聯系當地綜治部門及北港鎮衛生院精防辦工作人員進行解鎖行動。

“解鎖”後,患者“袁某”在院精神衛生中心接受住院治療三個月。

“我們會對危險性評估0級的患者實行一季一隨訪,1-2級的一月一隨訪,3-5級的立即轉診並在兩週內進行隨訪。一旦發現患者有復發症狀或藥物不良反應,我們鄉鎮精防人員會立即轉診,並由我院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應急處置。另外,我們還針對不同患者的情況創新了服務模式。”李院長介紹。

該院建立了精神疾病患者日間康復治療部,對出院後的需鞏固治療的患者開展日間照料,並對其自覺服藥、生活自理及社交能力等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針對不同患者開展書法練習、手工製作等職業康復訓練;針對情緒不穩定或心理疾病患者開展專業心理治療,促使早日迴歸社會。

同時在北港、沙堆兩個鄉鎮開展家庭康復試點,對在家居住的“五保”精神疾病患者,免費提供康復箱,配送抗精神病藥物、家屬護理教育資料等物品。

白沙社區一位70多歲患精神病的婆婆,經該院免費醫治康復後,自己種了一片菜地,炎熱夏天挽著菜籃子,頂著驕陽賣菜。因為腿腳不便,不能到處走動,菜經常賣不出去,吃喝都成了問題。該院工作人員在回訪過程中,瞭解到婆婆這種情況,多次聯繫醫院食堂,購買婆婆種的菜,解婆婆銷路之愁,同時主動領著婆婆填表蓋章到社區和殘聯申請殘疾證、低保證,直到把低保證辦下來。

婆婆還經常撿破爛賣錢。一次,她把賣菜的70多元錢和賣垃圾的30多元錢弄丟了,坐在地上哭。恰好那天該院的工作人員在附近隨訪,就順便過來看看婆婆。工作人員見狀連忙把婆婆送到院裡檢查,索性沒有大礙。

她們還自己掏腰包給婆婆湊了200多零錢,安全把婆婆送到家。後來又千方百計聯繫婆婆在外打工多年的孩子,把她接過去一起過生活,院裡幾位工作人員為婆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

小醫院有大作為:看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如何用愛服務民生

醫務人員幫助患者整理床鋪

(二)醫德醫風 成就健康人生

2003年,王劍輝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臨床專業畢業。當時他被分配到通城縣精神病醫院,畏懼和失落讓他有種說不出的酸楚,但治病救人的初心和理想讓他留下了,並紮了根,這一紮就是15年。

15年來,他救治的患者情況各不相同,各種事情都遇到過,生理和心理都遭受著巨大的考驗。當談及這份工作的艱辛和不易時,現任通城縣精神病醫院醫師的他表示,“每位精神病人的背後,都有數位飽受折磨和痛苦的家人,甚至一批遭受傷害的群眾。我們工作的最大意義就是減輕病人的痛苦,給家庭以希望,還社會以安寧。”

早些年,北港鎮的一位精神病人被帶到這裡治療。當王劍輝專注詢問家屬病人的病情時,病人突然拿出身上攜帶的小刀就向王劍輝太陽穴刺去。幸好他反應及時,用手一擋,刀從耳邊劃過,留下一道血痕。他忍著疼痛繼續詢問病人的病情,一心撲在病人治療上,片刻也沒有耽誤。

石南鎮的一位女精神病人被送來時,全身發出惡臭,到處流膿,周圍人紛紛躲避。王劍輝主動迎上去了解情況後,忍著異味幫病人一遍又一遍地清理傷口上藥。每次都是一個多小時,上藥後去廁所吐了好久。經過三個月的耐心治療,病情大為好轉,康復之後還成了家。事後患者家屬來表示感謝,“要不是王醫師,哪有現在這個家啊!”

他所醫治的精神病人93.4%都是貧困戶,治療和護理等各種花費已經讓家庭不堪重負。他每次為病人開藥時,爭取全部用可以報銷的藥物,盡力減輕他們的負擔。

當看到一位位無奈又無助的家屬最後露出欣慰的笑容後,他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堅持“用心撫慰心靈、用愛托起夢想”,努力為病人“成就健康人生、重塑生命價值”。

小醫院有大作為:看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如何用愛服務民生

醫務人員幫助患者梳理頭髮

隨著精神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需要住院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也越來越多。現有的病床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為什麼別的精神病人可以住院治療,我家的就不能住院?是不是還需要關係才能進來啊?”有一個患者家屬送患者住院,但從工作人員那裡得知因床位不足導致不能住院的消息的時候,在醫院大吵大鬧。

李娟聞訊而至,也沒有對患者家屬多說什麼,帶著病人家屬到住院病區去。只見小小的住院部,病房都是病人,走廊過道上面都是簡易床位,全都擠滿了人,穿過走廊的時候,還得側著身子過,短短的十幾米花了半分鐘才過去。患者家屬發現這巴掌大的病房區安置了六七十病人,確實是人滿為患了,怒氣也一點點消了,只是沉默著不說話。

看了病房區,患者家屬再沒有提讓患者立刻住院的事情,只說了句“大家都不容易啊!”李娟見狀,建議家屬去上級醫療機構就診,以免耽誤病情,還主動留了患者家屬的聯繫方式,表示一有空床位就通知患者過來,並叮囑患者家屬,隨時關注患者情況,一有問題就打電話給院裡,院裡好安排醫護人員進行干預。

小醫院有大作為:看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如何用愛服務民生

患者在接受職業技能訓練

(三)心靈驛站 重塑生命價值

2016年11月,通城縣精神病醫院和雋水鎮白沙社區居委會聯合成立通城首家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站--“心靈驛站”,採取“醫護人員+志願者+在院患者+出院患者”的工作模式,為社區和周邊的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社區康復服務。

一位精神病患者李陽(化名)經通城縣精神病醫院治療後恢復正常,自己也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還經常利用自己休息時間跟著社會公益組織做義工。當通城縣精神病醫院進社區“心靈驛站”邀請他參加活動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用自身經歷現身說法,給精神病人家屬安慰和幫助。在他的幫助下,患者主動接受康復治療,社區的人對精神病有了新的認識,對精神病患者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在社區建‘心靈驛站’,不僅是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的福音,而且也讓整個社區感到的欣慰,建站至今白沙社區沒有出現過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事件。”通城縣雋水鎮白沙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晏文說。

“心靈驛站”目前已組織開展活動67期,服務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1109人次。

該院也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對精準扶貧精神病患者實行免費住院治療。2016年來,該院免費收治易肇事肇禍患者260人次,減免資金60多萬元。

北港鎮一位貧困精神疾病患者戴霞(化名)於24年前患精神疾病,由於精神疾病導致長期情緒不穩定、易怒且由於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導致經常會做出一些行為怪異的事情,甚至傷人毀物,不僅傷害了個人及家庭,甚至影響了左鄰右舍的正常生活,曾被多次送省、市、縣各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治療,均好轉出院。但是,精神疾病治療時間長(需長期服藥)且容易反覆發作,精神疾病致殘率高,患者社會功能缺損,日常生活及勞動技能衰退,從而導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縣精神病醫院精神科醫生王劍輝針對這個患者多次深入進行評估,在瞭解病情及經濟狀況後及時報告院領導,為其開通“綠色通道”實施免費醫療救助,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在抗精神病藥物和情緒穩定劑治療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通過科學的治療,該患者症狀得到控制、社會功能得到恢復。出院後堅持服藥治療並在家屬和政府的支持及幫助下,開設養豬場,帶動其他貧困戶參與到養豬產業中來。

院內還設置了精神衛生知識培訓基地,3年來,對不同社會人群開展不同內容、形式多樣的培訓7場,培訓人員4000餘人次。同時,紮實開展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的“五進”培訓活動17場,“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3場,推動形成理解、接受、關愛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氛圍,連續三年被定為全省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項目示範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