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人不一樣,原來脾的養生是要按照這個來的!

中醫將人臟腑系統按照五行劃分為了心、肝、脾、肺、腎五個,自然界的四季也被劃分在這個五行系統裡,於是就有了春主肝木、夏主心火、秋主肺金、冬主腎水來指導每個季節裡相關臟腑系統的養生和疾病治療,可是脾土去哪裡了呢?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脾在人的生理活動中主要負責升降氣機。肝木主升在左,肺金主降在右,心火主揚在上,腎水主藏在下。而脾則位於中焦主臟腑氣機的升降和運化水谷精微、水液以及統血,無論是脾所處的方位還是包容運化的生理功能,都與五行之土相對應,所以常被稱為脾土。

與別人不一樣,原來脾的養生是要按照這個來的!

關於脾土的養生說法,從中醫經典文獻《黃帝內經》開始就有“脾主四時”和“脾主長夏”的兩種認識。那麼這兩種認識是如何來指導我們的養生和對疾病的治療的呢?

一、脾主四時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不得獨自主於時也”,後世的醫家在這句話的基礎上認為,脾沒有單獨掌控的季節,是因為“四時脾旺”。

作為後天之本的脾,其他四髒的正常生理活動都會依賴到脾的正常。脾氣如果正常才能保證水谷精微的正常運化和輸布,中氣足才能保證內臟器官在自己的位置上運作、血液在血管中正常循環。一旦脾氣出現問題就很容易出現水谷運化失誤、中氣下陷、血行脈外等病理問題,甚至影響到其他臟腑的功能正常。

而“四時脾旺”的意思就是脾土之氣在其他臟腑所主的季節仍然旺盛,尤其是在季節更替之時,它能夠“長養”其他四髒。這也就意味著對於脾的調養,每個季節都很重要。

與別人不一樣,原來脾的養生是要按照這個來的!

二、脾主長夏

“長夏”是在《黃帝內經》裡所出現的一個詞語。在四季的劃分中,它並沒有明確指出屬於哪一個季節,後代醫家把夏至到處暑這一段時間稱作長夏。

長夏是一年中溼邪最旺盛的時間段。脾土“喜燥惡溼”,這段時間脾氣雖然旺盛,但也是最容易被溼邪困阻,導致脾虛以及其他病變的時候。

我們知道,人的脾陽充盛的時候,運化水液和升降氣機的功能才會正常進行。而一旦溼邪困阻於脾,就很容易導致脾陽被遏阻,進而出現水液運化障礙,水溼在體內瀦留而生出痰涎,進而出現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大便不爽、頭身困重等症狀。脾虛到一定地步還會影響到相應的其他臟腑,比如脾土生肺金的脾肺兩虛的疾病。

所以在長夏季節之中,對於脾的調養更加重要,這段時間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溼等方法全方位對脾進行調補。比如薏仁、茯苓、粳米是健脾祛溼的好食材,綠豆、絲瓜等也可以清暑益脾。

與別人不一樣,原來脾的養生是要按照這個來的!

而這段時間,更是脾胃虛弱的病人最容易出現疾病反覆和加重的時間段,名醫李東垣說“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疲軟”,所以這段時間平素脾胃虛弱的人一定要多注意,加強疾病的治療。

根據古代醫家所總結的這兩個認識,脾的養生既不拘於某一時,所以四時皆可養脾以養五臟,而長夏又時節要重視脾自身的喜好和病變,這兩者其實並不矛盾,相反,這才是養生與“治未病”之道。

注:本文中所提到的“長夏”解釋只採取眾多醫家學說中的一種,並不是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