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塔:古时船舶到达广州看见的第一座建筑物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莲花塔位于莲花山主峰上,塔高50米,是广州番禺地区最高的古塔。因其雄踞珠江入口处西岸,成为古时外来船舶到达广州见到的第一座建筑物,数百年间见证广州水路驿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如今,工艺精湛的古砖塔仍屹立在莲花山上,绿琉璃瓦,粉墙红柱,八角攒尖顶的外观让人印象深刻。从外观看,莲花塔共9层,每层外檐角均设8个风摆铜铃;走进塔内,拾级而上,则发现内连暗层共11层,而平座八面设门、窗或龛,中部铺设木楼板,可作游人休憩片刻之用。

莲花塔:古时船舶到达广州看见的第一座建筑物

有趣的是,尽管塔壁内的砖级陡且狭窄,但每级楼梯都以砖牙挑出瓦檐做装饰,盘旋而上至顶层,人在其中行走,狭窄处易观赏到造型奇特的上层楼梯的瓦檐,实谓独具匠心。

莲花塔:古时船舶到达广州看见的第一座建筑物

本不用作航行指引的“省会华表”

不过,有“省会华表”美誉的莲花塔起初并不以航塔为建造目的,而是兼备祈求风调雨顺和人才辈出的的“风水塔”和“文昌塔”。莲花塔工作人员介绍,莲花山塔东南侧原有一块刻有“因采石无度,伤地脉,造成附近瘟疫流行,人文罹恶”的花岗石,讲述着古时建造莲花塔的契机。

《广东新语》记载:“群千数人于其中,日夜锤凿不息。” 说的是明朝时期,官府多次出示封禁莲花山采石场,但私自开山采石的现象仍屡禁不止。适逢当时南粤地区爆发瘟疫,民不聊生,古人便认为是私采私挖破坏当地风水,于是在莲花山主峰建造砖塔,巩固地脉,并消除瘟疫。此外,明清时期,民间盛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风气,番禺邑内注重培养科举人才,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因此在莲花塔顶层设置孔子像,祈求文运亨通,人才辈出,因此该塔又被称为文昌塔。

待至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因其所处地势高,位于珠江入口处西岸,尽管没有专门设置航灯和瞭望设备,依旧让其成为外来船只到达广州见到的第一座标志物,因此被誉为“省会华表”,形式上充当明清时期广州河道上往来船舶的航标灯塔。

不过,抗日战争时期莲花塔却惨遭破坏。当时日军一支舰队驶入虎门海面,见莲花塔下有城墙,便以为该塔是瞭望塔,随即用炮弹攻击,将第二、三、四和七层东南面的塔身轰烂,所幸莲花塔仍屹立不倒。直到上世纪80年代,历经沧桑的莲花塔经华侨捐款得以重新修葺,并于1989年6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莲花塔是南粤大地的三支“桅杆”之一

莲花塔的建造与番禺人刘如性密不可分。据《番禺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仍有不少人私自采挖莲花山石,刘如性等人担心此举伤害地方龙脉,导致瘟疫横行,于是联合上书督府藩司,必须封禁采石,建塔用以镇压邪气,祈求消除灾难。

有趣的是,尽管莲花塔的建造有详尽史料记载,但也不乏流传相关民间传说。书籍《羊城人仙神》记述,传说,古时候曾有一位京官来到广东,见广东土壤肥沃,资源充足,就想通过堪舆手法将广东“弄走”。风水先生建议在赤岗、琶洲和莲花山三处建塔,利用广东地层薄像船只,三塔形似三支风帆,塔建成后,广东就能“扬帆起航”。不过,风水先生的媳妇是广东人,为破阴谋,联同三地村民在三座塔的旁边挖一口大井,并放进一条大铁链,相当于在船底挖开洞,并抛下了一道锚,这样三支桅杆就不起作用。神奇的是,1960年前,在莲花塔旁边仍可看见一口大井,井口也放有一条大铁链,致使传说来源仍然成谜。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叶碧君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王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