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作者:昆仑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 张玮

一、上半年债券市场表现

(1)一级市场

国债方面,今年一季度的发行量相对较小,1、2月的发行量都在 2000 亿元以下,二季度以来发行规模明显回升,符合每年的季节规律。

通常情况下,每年国债“净增”规模与年度中央预算赤字基本一致,但略低于赤字规模,年末的国债余额不得突破国债余额限额,如遇特殊情况需增加预算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则需由国务院提交人大审议核准。今年公布的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 1.55 万亿元,与去年持平。据此推断,2018 年的国债“净增”发约为 1.55 万亿。考虑到今年国债到期量会从去年的2.53万亿下降至 1.92 万亿,可以推测出2018 年全年发行量约为 3.47 万亿,较去年下降 5300 亿元。不过,由于贴现国债的滚动发行,预计实际发行量略有增加。

地方政府债方面,去年全年共计发行 4.36万亿元,较2016年下降 1.69 万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了 8300 亿元地方赤字和135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其中,地方赤字不变,但专项债券额度增长了 5500 亿元,据此可以预计 2018 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总额为 2.18 万亿。

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17 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已累计发行置换债券10.9 万亿元,目前尚未置换的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还有 1.73万亿元,预计今年 8 月底前能够全面完成置换工作。因此,考虑到地方债务的置换额度,地方债的净增规模为 3.91 亿元,较去年的 4.1 万亿略有下降。从季节规律和前期发行规模来看,三季度或为发行高峰。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政策性银行债方面,每年净增量主要与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有关。过去几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净融资总额均在1.1 万亿元左右,而 2016 年的净融资为 1.46 万亿,较往年大幅增长,其中或有专项金融债和绿色金融债发行加快的助推。2017 年为 1.2 万亿,又有回落,或受到去年利率整体回升(发行成本明显抬高)的影响。考虑到今年利率环境整体偏低,预计2018 年的净融资量会略大于去年(即略高于1.2万亿),加上到期偿还量2.4 万亿,总发行量预计大于3.6 万亿元,较去年有所上升。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信用债方面,从去年开始,发行整体回落,好几个月均出现了负融资的情况。今年以来由于市场整体回暖,发行有所回升,其中 3、4 月份的发行规模均达到了 8000 亿元以上,创近期新高,净融资量也明显增加。

但是,4月中下旬开始,先后有中安消、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其中盾安环境和江南化工的控股股东盾安集团更爆出了 450 亿元债务危机,国储能源也出现了 3.5 亿美元的美元债违约。违约潮使得市场风险偏好急剧下降,信用债发行再次恶化。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今年前5月,共有 21 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违约金额达 184.01 亿元,其中 10 起是 4 月中旬以来发生的。此次违约潮与之前由于经营恶化引发的违约不同,更多是受到持续的去杠杆强监管影响。融资环境收紧,企业借新还旧的渠道受限,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违约便成为必然。

(2)二级市场

利率债方面,年初一度遭遇重创:资管新规迟迟没有落地,银监会连发数文打击代持,再加上之后公布的经济数据全面向好(2017年工业投资企稳,全年 GDP录得 6.9%的佳绩),多重因素压制下,利率中枢全面回升,长端创下新高,10 年国开一度突破 5.1。

在经历了短暂“债熊”后,春节前终于出现转机:定向降准与 CRA双管齐下,春节效应大幅减弱,并未出现如往年一般的流动性紧张。之后配合 MLF 超额续作,逆回购及时重启应对资金回笼,节后资金延续了节前的宽松。前期利率高位致使债券配置价值凸显,市场情绪明显好转,再加上3月美联储加息我国货币当局仅是温和跟随,进一步提振了市场情绪,债市连续上涨。

二季度开始,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金融市场巨震,避险情绪急剧升温。四月份降准意外落地,除了置换MLF到期的 9000 亿元资金外,还释放出 4000 亿元增量资金,债市热情瞬间被点燃,10 年期国债最低降至 3.5 关口。当月,资管新规也正式落地,较意见稿明显放松,过渡期拉长,监管温和推进,利率债开启“小牛”行情。

因此,推升二季度债市走牛的因素可以归结于经济基本面下行的预期、中美贸易战升级、股指连创新低引发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以及流动性的相对宽松。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信用债方面,由于违约事件的不断披露,利差明显走扩,低评级债券饱受冲击。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二、下半年投资策略: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的“搅局”

6月底至7月上旬,债市“小牛”不断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保持在3.4%-3.5%之间,流动性也略显宽松;前期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市场对下半年的宏观经济也大都看空;同时,4月份以来股市的不断探底,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以上几大因素的作用下,市场普遍认为当前的债市行情会在下半年得以延续。

去年年末,市场对今年的债市普遍看空,我们却在12月的年度策略报告中反复提出,今年的债券市场可能在二季度以后迎来一波行情。果不其然,在多重因素的驱使下,债券“小牛”应声而来。但是,就在市场情绪正在从去年年末的一直看空向当前的普遍看多转换时,我们认为此轮债牛却有几分像是“海市蜃楼”,主要理由是,我们猜测下半年经济基本面和金融层面都有“放量刺激”的预期。

第一,经济基本面

我们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大概率“稳中略降”,这一点倒是迎合了债券慢牛行情。但是,如果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升级(如美国进一步针对2000亿美金的商品增税)、国内去杠杆又对经济造成过度冲击,很可能下半年国内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会被打乱,不排除重新刺激房地产和基建投资。

从目前官方表态和统计局披露的数据看来,这种“政策连续性减弱”的苗头已经开始出现,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从“去杠杆”转向“稳杠杆”,意味着经济去杠杆的力度或将缓和,经济增速的下滑预期得以修复。

二是政策虽然大力清退PPP库存,但执行阶段的投资额却是不断抬升的。去年11月,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发布后,全国范围内开始了 PPP“清库风暴”。今年1-3月,PPP项目累计退库1160个,累计退库金额1.2万亿,PPP“清库”力度可见一斑。但同时还应看到,就在陈旧项目不断“清库”的情况下,新落地项目仍在不断推进,PPP项目落地率从2016年初的20%一路上涨至今年5月的49.25%。执行阶段的投资也从2016年年初的0.41万亿上涨至今年5月的5.86万亿。在PPP项目的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四个阶段中,只有执行阶段的投资能反应基建投资趋势。所以,如果下半年经济面临失速风险,当局有可能加快PPP项目落地,执行阶段的PPP投资额进一步走高,并带动基建投资超预期抬升。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三是尽管城投平台危机较大,但地方政府债仍有“发力”空间。

去年年末,地方政府债余额16.47万亿,当前的限额是18.82万亿,余额/限额比是87.52%。截止到今年5月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共计16.63万亿,本年限额是21.00万亿,目前的余额/限额比是79.19%。如果按照去年的比例进行测算,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务还有1.75万亿的提升空间。

债券市场需警惕宏观调控预期差“搅局”

四是中美贸易战存在缓和预期,下半年净出口的负面影响存在高估。

7月6日美国如期对340亿美元商品增税,但中国官媒并未透露反击声音,我们猜测中方适度“示弱”很可能令贸易战止步于“500亿”阶段。如果此后美方不再对2000亿美元商品进行攻击(还要等待8月20日听证会结果),我国年内的贸易差额就不存在断崖式下滑的预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将被削弱。

第二,金融层面

从去年“十九大”以来,多次中央高层会议都提出我国要扩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特别地,今年6月还有部分A股加入了MSCI指数,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金融市场是欢迎且需要外界资本的。但是,近期A股连创新低,在大大降低了本国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同时,也让境外投资者“望而却步。股市的不稳定已经对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起到冲击,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引入,就需要重拾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息,修正前期下行过快的风险偏好。

出于这层考虑,我们猜测下半年政策当局有可能从“流动性放水”和“放慢金融降杠杆脚步”两方面修复市场。不仅如此,如果下半年中美贸易战得以缓和(例如,止步于500亿美元产品),也同样会令股市信心得以修复。届时,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加上对年度业绩的需求,机构资金可能集中返回股市。前期风险偏好降低对债市增加的避险资金就会减少,进而对债市形成利空。特别地,如果实体层面政府加大基建和地产投资力度,长端国债中枢也存在反向抬升的可能,会进一步冲击债市的投资热情,“慢牛”很可能变“短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