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7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发布,慢病仍为市民死亡主因

近日,《北京市2017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发布,这是北京市政府连续第九年对外发布北京市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相关数据。

01

慢性病仍是居民死亡主要原因,癌症位居首位,心脏病、脑血管病紧随其后

2017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主要原因仍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与2016年相同,共占全部死亡的71.7%。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黄若刚介绍,从2007年开始,肿瘤就位居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十年来,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这前五类致死疾病的位置基本不变。专家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增加,慢性病造成的健康危害在今后数年还会显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仍然是当务之急。

02

慢性病的过早死亡率有所下降

2017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15岁,比2016年增加0.12岁,继续处于国内前列。5岁以下户籍儿童死亡率为2.64‰,比2016年下降1.1%;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5.68/10万,比2016年下降31.9%。30~70岁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过早死亡概率为10.8%,比2016年下降0.92%。与世界相关国家相比,该指标已处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专家分析,北京市健康环境持续改善,医疗卫生、空气质量、食品、饮用水等保障水平不断增强,是居民期望寿命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居民期望寿命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将逐渐进入平台期,增长趋势会减慢。

03

身体活动不足,锻炼率仅为26.7%

白皮书显示,与低运动强度时的身体活动比较,高运动强度时的身体活动可使男性总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24%,女性可降低27%;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4%-35%,也就是身体活动率越高、全因死亡风险越低。但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26.7%,也就是说有近3/4的人并未在休闲时间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等身体活动。相反,在每天业余时间中,人们会平均花费3.7个小时用于看手机、PAD、电脑或电视等,这无疑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04

吸烟率下降为22.3%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自2015年6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3292人受到处罚;61家医院开设戒烟门诊;全市成人吸烟率下降为22.3%,比《条例》实施前降低了1.1个百分点,吸烟人群减少20万。

专家表示,根据目前监测结果,二手烟、室内装修污染等与肺癌发病率关联强,而雾霾与此关系较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