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當時有著名的田忌和孫臏,兩人都是曠世奇才,爲什麼沒有實現霸業呢?你怎麼看?

碣石樵子


謝謝邀請。首先,我個人認為:這個提問的部分內容與歷史事實不相符合。齊國曾擁有曠世奇才田忌和孫臏,這是事實;但說齊國沒有成就霸業,卻不是事實。其實,早在春秋時代,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就成就了霸業,並且是春秋五霸之首。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共同輔佐齊國,已是戰國時期。當時,田氏早已奪取了姜氏的君位。因仍用“齊”為國號,史學家就稱後來的齊國為田齊。田齊依然強盛。田齊的齊威王重用田忌和孫臏,是他開拓進取,改革圖強,選賢與能的具體表現,內外政策得當,彰顯了大國風範。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和魏惠王,通過會盟,相互承認為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尊齊滑王為“東帝”。可見,當時齊國與秦國是虎踞華夏大地東西兩端的強大國家。據此判斷,兩國都有完成未來統一大業的綜合實力。因此,我認為,此提問應改為:“齊國當時有著名的田忌和孫臏,為何最終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拋磚引玉,期待網友們批評指正。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權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衰落過程後,竟被犬戎所滅。周幽王被殺。爾後,中原諸侯趕跑犬戎,擁立宜臼,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東遷後的周王室因喪失大片直接管轄的土地,加上又在自己直接管轄的地盤裡大搞分封,就使得中央王權很是衰微,天子的影響力十分微小。既無力制約諸侯強國向外擴張的行為,又無力保護無數諸侯小國的生存。周天子的權威從此一落千丈。時代的發展,呼喚著新的天子取代現有的天子。

需要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此時的改朝換代,已不可能與昔日的商代夏和周代商相提並論。商代夏和周代商的過程,都是逐漸崛起的屬國最終很快取代宗主國的過程。現在,周王室衰微,誰來取代?各諸侯強國都把此目標作為征戰四方的戰略目的。齊、魏、晉如此,連剛被封為諸侯的秦國也是如此。

秦襄公因在周幽王舉烽火徵兵時勤王有功,擁立宜臼有功,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就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他剛被封侯,就“祠上帝西疇”,史馬遷在《史記》中把這事看成是秦襄公在染指“天子祭天地”的特權。其實,是表達了他要讓秦國成為天下共主的強烈願望和宏偉抱負。

然而,事情的發展遠非當時許多人想象的那麼簡單。春秋時代開始發明創造的鐵器,標誌著當時的農耕文明程度飛躍到新的高度。社會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催生著新的社會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誕生,催生著空前統一的成熟帝國的誕生。由分封制構築的奴隸制國家昇華到由郡縣制構築的封建集權國家,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誰來最終完成統一大業?這注定讓各諸侯強國在砥礪前行,改革變法的漫漫征途中,充滿艱辛和血淚,充滿機遇和挑戰。在漫長到有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歷史上,在通往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漫漫征途中,開始一段時期,是齊、楚、晉、秦四國在唱主角,後來三家分晉而成韓、魏、趙三國。因此後一段時期,便是戰國七雄在唱主角。

其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春秋初期的局部兼併戰爭。齊、楚、晉、秦各自吞併自己四周小國,完成了局部統一,為最後的統一戰爭開創了局面。齊、楚、秦、晉分別虎踞於當時華夏大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可能完成將來的統一大業。

第二階段是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前期的爭霸戰爭。爭霸戰爭是未來統一戰爭的預演,由齊國最先發動。取代重大勝利,而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時期,齊威王在田忌和孫臏的輔佐下,成功稱王。齊滑王爾後又被秦國尊稱為“東帝”,齊國似乎很有實力完成統一大業。

第三階段是戰國後期的統一戰爭。其實,統一戰爭也是由齊滑王率先發動的。公元前286年,與魏、楚“滅宋而三分其地”後,又四處用兵,引起眾怒。招致秦、趙、韓、魏、燕五國合縱攻齊。齊國一敗塗地。齊滑王在逃跑途中被殺。齊國從此風光不再。這為齊國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定下了基調。

齊國最終滅亡的慘景讓後人們感嘆唏噓,悲情滿懷。秦國在最後的統一戰爭中,用兵滅亡其它五國的過程中,齊王被秦國表面上的親善所矇蔽和迷惑,既不援助遭受秦軍攻打的五國,又不作好抗擊秦國萬一入侵的軍事準備。當五國被滅後,秦軍大兵壓境齊國時,齊王建竟不聽從主戰派的意見,在早被秦國用重金買通的齊相後勝的攛掇下而不戰而降。最後,秦國把齊王建活活餓死在荒僻的松柏林中。

齊、趙、韓、楚、魏五國一直有完成統一大業的實力,只所以最後被滅,主要來自其改革和變法沒有秦國那麼徹底和全面,沒有秦國那麼把改革和變法制度化和法治化而世代繼承下來。此五國王公貴族勢力強大,總是使改革和變法的進程不能持續下去。而秦國立國較晚,每攻取一地,就實行郡縣制,守舊的貴族勢力不強大,就會使改革和變法堅持下去。其中商鞅變法被秦國始終繼承下來,為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齊國來說,田忌和孫臏是曠世奇才,他們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而讓齊威王成功稱王。但是,他們去世之後,齊國的命運應由後人來把握。


黃生君


如果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先要明白春秋五霸何為霸,戰國七雄何為雄。

當年武王伐紂,成了天下的共主,為了封賞有功之臣,安撫各族首領,蔭佑後世子孫,以分封制作為基本國策。

分封制簡單來說,周天子把土地人口財富分給貴族,他們擁有這片土地的所有權,但同時共奉周天子為主。

分封制的獎賞制度很大程度上安撫了諸方勢力,可是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它的缺陷越發的明顯,以至於到了不了遏制的地步。

中華大地地大物博,可是隨著不停的分封,周天子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而有些有才能的封地君主奮發圖強,國富民強,實力不斷的壯大。

不管什麼時代,實力決定了話語權。周天子勢力漸漸變弱,封地君主逐步增強,此消彼長之下,周天子的威信不斷削弱,到了戰國中後期實際上就是個擺設了。

在那位為博褒姒一笑的周幽王的捯飭下,反叛的大臣聯合犬戎部,攻下帝都,西周滅亡。雖然在諸侯國的合力下平定判斷,周平王遷都,東周開始,延續了周朝的國運,可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數百年不斷的戰爭。史稱,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周天子對於國家的控制力已經明顯不足,換句話說,諸侯國做什麼像周天子彙報,那也不是請示,而是通知。

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止,而在爭奪中,有些強大的國家站了出來,他們有廣闊的領土,強大的軍隊,富足的經濟。他們的實力遠超其餘諸國,他們成為了諸侯實際上的領袖,也就是霸主。如齊桓公,如晉文公!

春秋初期只為爭霸,也就是為了面子,打到你跪地說一聲服,然後也就收兵了。而到了春秋中後期,就是更為慘烈的兼併戰爭。強國總是會找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然後發動猛烈的攻勢,這一次就是不死不休。然後數百個小國在幾百年的時間裡被滿滿吞噬,而那些強大的諸侯國在消化這些小禮品後,逐漸成長為龐然大物。

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就被稱為戰國七雄。其實戰國時期也不止這七個國家,只不過在這七個國家中除了韓國,其餘六國都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只不過有的錯過了,有的不珍惜。而韓國是因為佔了趙魏的光,韓趙魏在三家分晉之後便一直連在一起,所以才有了戰國七雄。

講完了這麼多,是時候回到主題了。

霸者,諸國之領袖

雄者,一方之首領

換句話說,霸與雄都是實力的象徵。

而霸者凌駕於一切,卻無心於天下。

雄者有著足夠的實力,志在四海。

在筆者看來,春秋時期,能否成為霸者與生死無關,而在戰國時期,如果不是一雄,就已經消失了。這樣看來,這一個雄,更加的慘烈。

齊國,確實是一個可惜的國家。周武王分封天下,把最好的土地給了相父姜子牙。齊國因為地利,遠離中原也就遠離戰爭。因為產鹽加上交通便利,貿易發達,所以國家富裕。確實它也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國。

可就是因為太過安逸,沒有太過領略中原的血和淚,也就沒有了爭雄之心。就連田氏竊國這種換天的大事也沒掀起多少風浪。

也難怪,多年以後嬴政滅了其餘五國,大秦將士將矛頭指向臨淄時,齊王才反應過來。

而在戰國初期,魏國有了吳起,有了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無敵於天下。而後,孫臏用自己的計謀大敗龐涓,魏國從此沒落。此時齊國的實力和威望已經凌駕於諸侯之上。

其實,有了孫臏的齊國已經是霸主了,只不過那個時候確實沒有出現武安君白起這樣的大殺器,天下一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緣來韓雨玄


戰國爭霸的本質是制度爭霸,人才的爭奪。齊國的人才培養遠勝於其它六國,可學宮的制度遠遠比不過法家的明律金文的制度保障。

齊國重用田忌和孫臏這對軍事組合,成功的擊敗了魏惠王吞併趙,韓,三晉一統的中原擴張計劃。可是制度變革卻落後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秦國商鞅變法。

再說人才爭奪方面,秦國自孝公起:除軍權是由老秦人組成的軍事集團為中堅,丞相這一職位多由六國賢達出任;而齊國多由公族出任,人才處於淨流出的狀態。

從國家本質上說:秦國是一個擴張性的農業集權制國家,耕戰和軍功制度讓秦變成了虎狼之國,無義,無信,崇尚武力,一切為了擴張!齊國是一個重商尚信的商業貴族聯合制國家,商業發達,喜歡享樂,講究貴族精神,是經濟巨人,軍事矮子,多通過外交達成目的。

田忌和孫臏組合的軍事集團一度讓齊代魏稱霸,可是齊國的軍事乏力,卻無法改變,終至最後的競爭失力,降於秦!


神兵利劍1


先簡單來講,就如同打遊戲,一個全區第一能一下打過十幾人,但幾十人上百人呢?所以任何遊戲包括國家都不是單兵作戰,團隊很重要,再厲害的人物也不能拼個人能力帶起一個國家來。

另外,國與國的較量從來不是一個人的較量,政治、經濟、人口、制度等等,何況古時候往往還要看國家君主的理念,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走向的東西太多了,並不是靠一兩個謀士、武將就能成事的。

比如,岳飛厲害吧,打的金國毫無還手之力,但是又如何,國家在扯他後腿,再英雄的人物也徒奈何啊!

田忌、孫臏厲害,但整個齊國大環境影響著他們。齊國當時屬於富饒國家,人民安居樂業,這就導致什麼?沒有憂患意識,人民百姓不像打仗,就沒有那種一統天下要更好生活的群眾基礎。齊國管仲厲害,但史書上怎麼說他的,經濟厲害,但軍事呢?政治呢?外交呢?都沒有吧,整個國家缺乏長遠戰略規劃,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安於現狀。

《孫子兵法》的孫武厲害吧?齊國的,但得不到重用,還要跑到吳國去一展才華,這樣的國家有點像後期的宋朝——重文抑武,宋朝也是經濟發達,每年送歲幣也沒壓垮經濟,但軍事就是不行。整個國家如此,再出幾個厲害的人物拿不到國家的話語權也是無法改變整個國家戰略的,何況爭霸天下這種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