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变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么?

一个普通人变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么?

忠诚是中国人的传统教育理念,从小我们被教育要忠诚于国家,社会,父母,老师,朋友,长大后,我们被教育要忠诚于单位,领导,爱人。

但,忠诚用错了地方,就是愚忠。

愚忠的后果很可怕。

01

前几日,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女死刑犯陶静,年仅20周岁。

陶静出生于1971年,是个漂亮的云南女孩,从小父母离异,由姐夫一手带大。

由于家庭原因,她高中没毕业就选择了弃学在家,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后来在姐夫的帮助下,开了家发廊,陶静长相俊俏,很快与同在发廊的按摩师杨某成为了男女朋友。

其实,杨某除了按摩师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毒贩子。恋爱后,杨某就开始骗陶静帮助他一起运毒,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陶静,不仅答应了他贩毒的要求,还发誓如果在运毒的过程中出了事誓死也不能供出贩毒团伙。

在陶静第一次帮杨某运毒时,就被当地警方抓获,由于毒品量十分巨大,摆在陶静面前的将会是死刑。

在审讯室里警方让陶静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只要把上线和其他人供出来,就能戴罪立功,很可能免于一死。

但是出于对他俩约定的忠诚,陶静临死也没有把男友供出来。

1991年,在云南某自治州,有一群人因贩毒被宣判死刑,其中就有陶静。

据说,在结束亲属诀别后,她撕心裂肺的高喊她的母亲,妈!

最终,她留下了一行简短的字,上面写了5个字,亲爱的妈妈。

当时,看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沉重。

想到另一则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新闻。

02

在尼日利亚,恐怖分子频频抓来年轻少女,留给她们的只有两条路:嫁给恐怖分子或者成为人肉炸弹。如果被抓的是你,你会如何取舍?

一个年仅14岁的少女法玛塔是在乡间小路上被两名男子掳走的,摩托车一刻不停开了好几个小时,最终抵达了一个巨大的森林营地,里面扎满了帐篷和茅草屋。

这个营地属于“博科圣地”,一个被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

营地戒备森严,姑娘们基本不可能逃跑,即使逃出去,也可能在密林中迷路。被抓来不久,武装分子给了姑娘们两个选择:嫁给一个武装分子,或者完成一个“使命”。

虽然不知道“使命”指的是什么,但法玛塔还是拒绝了“结婚”选项。

一天,武装分子突然通知她,要为“使命”做好准备。几个已经成为“压寨夫人”的姑娘过来,为法玛塔梳妆打扮。梳妆完毕后,武装分子把一枚自制雷管缠在她的腰间。她被告知,她的使命是当“人肉炸弹”。

参与这次行动的一共有3个姑娘,在她们走进人群的时候,几名武装分子在远处监视。好在这3个姑娘还算理智,她们决定不执行袭击,趁机逃跑。她们寻求陌生人的帮助,解下了腰上的腰带,然后夺路狂奔。

但没跑多远,她就被两名男子拦住了。这两个男子也是“博科圣地”的武装分子,不过从属于不同单位。

这是法玛塔第二次被绑架。

第二次绑架后,法玛塔被带回了森林,不过这是另一片营地。两个营地的生活完全一样:吃饭、睡觉和洗脑。

一个多月之后,法玛塔再次面临熟悉的选择:结婚或者使命。再次选择使命,这一次,腰缠炸药的她一脱离武装分子的控制就狂奔而逃,躲进森林。

“我遇到了一些农民,我告诉他们我是被强迫的,并请他们帮我取下炸弹......他们既害怕又同情,小心地帮我摘下了腰带。

随后,法玛塔离开村民,在树林里遇到了一群猎人,猎人们许诺带她穿越丛林。但这帮人遭到了武装组织的袭击,混乱中,法玛塔只身逃走。

一个星期之后,法玛塔找到一个小镇,并彻底得救。14岁的法玛塔在一年内两次绑上炸弹,能活下来对她是幸运的。

“家人从小就告诉我,杀人是不好的,我坚信这一点。我只想正常地活下去。”法玛塔如此说。

一个普通人变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么?

03

比较这两则事件,可得出以下总结:

第一则主人公陶静是主动的犯罪并且包庇,当然,她也可能是因为遭到我们不知情的威胁和逼迫。

第二则主人公法玛塔是被绑架被胁迫犯罪,但她首先主动选择了不与犯罪分子结婚,其次她选择了自救且不杀人。

年仅14岁的她,两次被绑架、洗脑及被化装成人肉炸弹,两次逃跑自救。

所以,她不仅自己活了下来,还保住了更多无辜百姓的性命。

即便是在极端困苦艰难的环境下,人也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的。

即便肉身受尽折磨,灵魂也可自由飞翔。

刚才讲的是两个极端例子,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生都不会遭遇这种极端情况。

但,面临正直还是忠诚的选择却是常见。

04

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如,选择朋友。

跟怎么样的人交朋友,这种事情没人用刀逼迫你吧?

以前看过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八成以上青少年因“交友不慎”和“好奇”尝毒》。

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人大队在该所200多名未成年戒毒人员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他们中有55%的人因“交友不慎”和33%的人因“好奇”而吸毒。

事实上,许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案件都跟交友不慎相关。

比如,由真实案件改编的韩国电影《韩公主》。

案件大致为,韩国一名14岁的女中学生在联系朋友时按错了一个号码,打到了密阳市某男子学校男生的手机上,男生花言巧语的诱惑说是“缘分”让我们听到了对方的声音。

然后邀请女生和她的朋友们一起来见个面。

数日后女孩与13岁的亲妹妹和16岁的表姐3人到了密阳,密阳的男学生把她们介绍给了由密阳3个学校组成的不良团体“密阳联合”的首领。

首领带了10个人把她们拖到一处简陋的旅馆实行了殴打,轮流发生关系。 多次威胁,抢夺钱物等。

女学生后因身心备受折磨而服安眠药自杀。

电影中有一个男生是女主的好朋友,本是胆小怯懦的性格,却在朋友的怂恿胁迫下最终也参与了施暴。

05

比如,选择职业。

非法传销,非法集资公司中的员工有被动,有主动。有参与者,有不知情者。

但在实际中工作中,除了完全不知情者外,非法行为多数都是自主选择的行为。

所以,被抓也是理所应当。

一个普通人变成死刑犯需要遭遇什么?

06

比如,追随大佬,或忠诚领导。

讲一个我身边的事情。

有一个朋友原本非常忠厚老实,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个他眼中的“大佬”,这个“大佬”最擅长的工作就是夸大很多倍的自我宣传,说严重些,就是借助某些光环,略带坑蒙拐骗的性质。

毕竟“大佬”混社会久了,忽悠人的能力比较强。

普通百姓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分辨,常常被唬。

于是,“大佬”,

平时骗吃骗喝,

偶尔骗财骗色。

一开始,这个朋友还理智清醒,对此“大佬”言行不接受,看不惯。

但相处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受了影响。

不仅从厌烦变得对“大佬”忠诚不二,维护有佳,俩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更是越发相像。

也逐渐变得贪婪、自大、膨胀。

身边朋友屡次劝说无果后,只能无奈选择渐行渐远。

心理学有一个现象,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这个心理现象在被劫持的人质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人质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

于是,人质就容易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把劫持者的前途安危视为自己的前途安危,反而把解救者当成敌人。

洗脑过程,总在你毫不知情下悄然完成。

人性从善到恶,并不需要很久,过程也不艰难。

细想起来,真是有些毛骨悚然。

两点建议:

一是切记:正直善良永远是比忠诚更高层次的价值观。

二是远离垃圾人,一定要在初露端倪,初有察觉时,毫不犹豫的当机立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