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性投资面临挑战,产业资本迎来好时机?

财务性投资面临挑战,产业资本迎来好时机?

本文摘编自,7月25日举行的融资中国2018(第四届)股权投资产业峰会上,达晨财智合伙人&副总裁齐慎、华大基因副总裁&首席商务官王洪琦博士、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几位嘉宾围绕产业投资中的产业链条的价值重构等问题展开的圆桌探讨,对话由信中利资本董事总经理&高级合伙人刘朝晨主持。创客猫受邀作为合作媒体到场进行图文直播和报道,文章精创客猫精编,有删减。

财务资本面临挑战,产业资本迎来好时机?

刘朝晨:今年上半年,基本上从几个层面都体现到了很大的挑战,无论是股权投资,并且包含现在最熟悉的二级市场,包括IPO,包括新三板挂牌和融资等,这样有一些官方数据,我引用的是21世纪经济报在7月初的报道,所有上半年融资合并起来的数据,投资金额已经由上半年8600亿降到了4600亿,IPO下滑了26%,新三板下滑了39%,定增下滑了45%,这在过去过程中很少见。

因为在2017年IPO有一个海量的增加,2016年IPO不多定增数量是非常高的,2015年新三板是一个很好的高峰期。但是今年上半年,其实所有的融资渠道全都是大量的下滑。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说产业资本和战略性资本可能有很好的时机,而所谓的财务性投资人,恐怕难以去对抗如此之长的一个退出期,以及融资的挑战。在座的有两位是以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为主,达晨财智和松禾资本,另外华大基因是产业资本的代表,你们上市之后也做了很多战略性的布局,就刚才这个问题,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现在财务资本是不是面临了很大挑战,产业资本反而是一个超级好的时机?

袁宏伟:我觉得资管新规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今年资管新规细则又出来了,我以为细则有区分,能把完全做后端资产配置这块的钱限制起来,但是大家也都谈到了贸易摩擦实际是经济增长的底气不足,不足在于缺少技术创新以及整个产业在技术上的实力支撑。我原来期望在资管新规细则里边,对这块有区分,对高技术投资这块,真正做技术投资和创新投资这块的钱能够得到支持。但是很遗憾,我最近在跟几家银行咨询的时候,发现这块没有看到有区分的迹象,我还是看不到真正踏踏实实做创新技术投资这块能够得到相关的支持,所以还是面临困难的。

刘朝晨:你讲的困难也是今年上半年很多机构面临共性的问题,那是不是财务投资人面临融资困难,退出困难,财务投资人运作空间和挑战就更大了?

袁宏伟:其实像我们这样的机构应该来说是比较幸运的,政府支持还是很强劲的,而且比例、力度还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我们面临这个困难,另一方面有更多不一定是真正做创业投资的这些机构,可能面临的压力比我们还大。对我们有资源的机构可能有更好的机会,我们也期待到年底的时候会有更好的投资机会。

齐慎:总体来说去杠杆是整个行业内都面临的问题,对我们行业来说也是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我们今年刚刚完成一个40亿的融资,已经完成了,从我们的体会来看,确实要做好自身能力提升的准备,做好过冬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更耐心地捕捉优秀的项目,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回报LP。另外一方面,过去我们更多是投资项目,而如何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这是未来所需要做的,所以就是在这个节点如何推动企业去获得更好的发展,可能是在冬天我们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回到刚才说的并购的机会,尤其上市公司产业链拓展的机会,这个对我们来说不是坏事,我们可以有一些新的需求,更多优秀的低估值的项目,我们投了70多家上市公司,从2016年到今年在并购产业链做拓展。上市公司的资金更多来自于各个上市机构定增的资金,2016年1.69万亿,今年是不到4万亿,跟2016年、2017年相比,上市公司有更精选的标的去投资。第二方面是有自己的产业链,跨行业并购趋于谨慎,一般会深根自己的产业链上下游做并购。

刘朝晨:王总你是在做产业投资人唯一的代表,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也不是很如意,你们作为上市公司上市融了不少钱(虽然市值目前跟期望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有钱,这个仗怎么打,是不是有更好的机会?

王洪琦:从运营方面来讲作为一个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首先整体来讲华大基因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华大基因整体的思路从来没有跟着市场的波动改变,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在这个主线上,不管市值怎么样,不管我们的融资情况怎么样,我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做下去。我们也第一时间宣布了,五年内不减持,市值对我们的影响没有很大。上半年在资产不太好的情况下,我们还做了很多的上下游的布局,包括一些民生项目,这些都是华大在战略上的布局,在制造方面我们也有一些融资的打算。从华大第一天融资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缺投资商,大环境可能对我们这种更有实力的企业更好一点,大家可能更谨慎了,大家可能找一些更优质的资产投资,这正好是华大很好的机会。

资本在产业链整合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刘朝晨: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大家都在讲产业融合、深入融合,这种形势越来越明显。市场上来讲,以产业的视角来去看,无论是新兴投资标的、成长型的,尤其进行产业链并购重组,包括股权类型的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重视。围绕产业链进行整合,尤其在今年的环境里边,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

齐慎:从产业来说,上市公司比我们更懂行业,我们的优势就是在于我们能管住,因为我们行业覆盖面更广,能给产业机构提供一些建议,这两者正好可以互补起来。过去我们一般会围绕已经培育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团队运营能力很强,对未来并购整合能力很强的团队,会做更深度的服务。第一帮他寻找更好产业协同的标的,第二,我们配合他们做一些标的的提前投资和布局,为上市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更多的是并购整合之后的整合能力,包括整体的企业文化、企业运营、企业团队价值观的统一这是非常关键的。

另一个方面,现在并购来看,真正好的标的的估值对我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估值的预期一定有一个过程。还有一点与上市公司配合过程中,证监部门审核的因素,证监会目前对收购并购的标的,上市公司的标的估值定价还是有一定限制的,未来在审核环节中可能也面临一些调整。

刘朝晨:王总呢,你们怎么考虑,作为上市公司的主体,怎么把上市公司的平台发挥起来,你们在并购方面有一些什么适合性的策略呢?

王洪琦:我们的做法跟整个市场的趋势不太一样,我们会看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整个布局环节哪几个公司、对我们有利。

袁宏伟:实际上从监管层面上,走的过程和IPO是没差别的,所以我觉得不一定随着估值下降就代表更多的价值,因为监管层面这个程序对企业来说成本是更高的,尤其对哪些真正的高成长高技术的企业。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关注到自身所处的行业,更专注自身的产品打造上来,对我们投资机构来说,其实我们也是一直希望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能做到要更专注,不管团队来讲,还是我们投的项目投资组合来讲,都能把一个行业里的整个产业链了解地更深更透。

我们有一个差别,我们一直没有跟上市公司合作,原因是什么?其实也有很多上市公司找我们一起发基金,一起做并购,但是发现双方价值取向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希望把市值做得更大,对上市公司来讲价值更高,我们要做的还是对投资标的来说,估值最好,投资的回报更大,表面上看起来大家是一样的,实际上做一个表你会发现,大家价值取向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同意。举个例子,我们投华大,我们在整个资金技术,包括服务、制造、设备等延续的产业链,有很多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整个产业链会做得更深更透,但是我们不一定跟华大成立基金,这是我们的差异。

刘朝晨:总结来讲,越专业性的机构越坚持自己的投资节点,第二也会贯穿整个产业链布局,我们更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协同,关注产业新层次的梳理。根上来讲,核心还是要基于投资标的本身,自身的功夫,像投资公司自身的功夫硬,发现苗子,培养成长型的企业自身的功夫更硬。

刚才袁总说的借壳,我表达一下不太一样的观点。第一,我们讲供给侧改革,在资本市场上,因为中国确实要施行严格审核的制度,也因为历史严格的原因,整个资本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在内升性、自我变革的力量不够或不能适应整个社会需求的发展过程中,是需要有外延性力量进行推动的。无论是跨界、行业链内进行并购重组,其实都是优化资源,完善并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衍生到整个产业链上,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可持续的手段。并购重组是一个常态,从国际市场整个角度,几十年发展来讲,放眼来看,并购重组永远应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主流性的力量。

如何看待有价无市的“毒”角兽?

刘朝晨:在独角兽数量方面,中国已经是排名世界第二,去年16家公司里边,7家是中国的,8家是美国的,一家印度的公司,今年我们独角兽公司会更多。但是大家也发现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超级独角兽有价无市,大家怎么看?独角兽会不会变成毒角兽?

袁宏伟:我的感觉,二级市场估值区间的下降一定会传递到一级市场,一定有一个传递的过程。这个传递过程有多长?是不是针对某些行业?比如芯片行业,有这么强大的国家支持,会不会对投资机构有一个投资区间的预判,我不太清楚。扣除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理论上讲,二级市场整个估值下降一定会传递到一级市场。所以我们的策略现在是放慢脚步,到今年年底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会有更好的价格,更好的机会。

我有跟齐总,发现有一些独角兽在前面被推到一定的价格,实际上是因为跟前期的投资人之间有约定,价格是不能降下来的。怎么降?通过什么渠道?或者说能不能坚持?这个在今年下半年会有一个机会的,至于是不是毒角兽,这个另说,但是估值合理应该是趋势。

齐慎: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平衡的心态,上半年我们热议独角兽的时候,充满了光环,现在一堆独角兽公司,大家认为是不是有毒的毒。我觉得,那种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自身没有很好的造血能力,靠融资增长估值形成的独角兽,时间长了之后会受到资本的检验,这些公司我们是需要规避的。而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核心地位、有很好商业模式的独角兽公司,他们会得到资本的认可的。

我们的策略是,因为我们过去相对还是在B轮,通过自己培育跑出的公司,我们在二轮、三轮会进一步重投。通过长期自身培养,看公司的创新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这是我们投资的重点。

刘朝晨:现在很多早期布局的资金也在往中期、成长期,甚至往后面进行延伸,我们发现前几年的趋势是大家往前走,普通做PE都往前走,现在是反过来要往后走。作为独角兽上市之前,华大基因也很有特点,有竞标性的,作为企业级的代表,独角兽的代表,从独角兽企业的角度有什么看法?

王洪琦:独角兽这个看怎么定义,作为华大来讲,还是很符合这个定义的。因为我们十几年来就干一件事,基因科技19年,19年以前这个公司并不想赚钱,想参加人类基因计划做一些事情,我们上市的时候也讲过了,追捧我们的人很多,我们选择投资商是选择愿意跟我们长期走,我们做的事情是长期的事情,关乎人类健康这个话题我们认为是长久的,不是短期的行为,所以像我们这样的独角兽,永远不会成为“毒”角兽,这个行业是永远有需求的,也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

至于有一些所谓的独角兽也许在某个时期有一些独角兽的倾向,就投资角度而言,要去看是长远的方向和长远的发展,还是一时的风口?是不是真正解决了生活中的痛点,如果真正解决了痛点永远有需求,这个独角兽就会永远做下去。但是一些一时性的需求,完全靠资本堆起来的模式,这样的公司我觉得长久不了。

刘朝晨:衍生到更重要的一点,我还是从超级独角兽这一点来看,现在大家的投资风格其实都进行了重要的转不管从财务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根据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这都体现出投资风格和投资方向的变化。尤其刚才谈到,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大家都有头部的聚集效应,好像都在头部取暖,二级市场的风况让大家聚集,尤其传到一级市场,在大家趋从的形势下,今年你们投资机构有什么重要的布局和变化?

袁宏伟:我讲一下我对这个布局的理解,今天主要是南方机构,我们都是深圳的机构,有没有发现我们在互联网方面没有赚钱,很多所谓做到头部的案例都没有南方机构在里边。如果现在是一个改变的话,类似像华大基因这样的,资本堆积再多没有时间的积累是做不到的,不是说光靠钱就可以做到像华大这样的。包括芯片行业,我们堆再多的钱也需要时间过程才能做到的,不是像互联网行业,大家比钱多,谁拿到的资源更多就可以把市场通吃了,不是这样的。我们一直关注的是技术门槛和壁垒的高度,技术壁垒和时间积累的壁垒,是不能单纯用资本来超越的,这样你才会更安全。

刘朝晨:今年行业你们偏重哪些?

袁宏伟:就是梳理出来的三个大的行业,一个是生命科学相关的机会;另一个是材料这块,很多机构都关注的,这块我们觉得还是可以坚持的;另外一个就是制造这块,智能制造升级我们也在坚持。这三个行业都要靠时间打磨,靠资本是做不到的。

齐慎:不管什么行业还是形势变化,我们对项目是两点要求,一个是本质,靠什么赚钱,不是靠资本堆积拉动。第二,它未来的成长性,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原则。行业目前的布局,我们基本上在TMT,TMT我们看重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第二个就是高端制造,这是我们过去做得比较多的,也是中国的强项,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里边有很多的机会。另外就是在消费服务里边,医疗健康,在这方面我们会有一些重要的布局。

刘朝晨:我简单做一个总结,感谢各位分享的核心点,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冷静。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更多的是创业者),都应该扎下心来,练好内功,投资人也一样,因为每一个投资机构投资人都希望像巴菲特一样,我们干上几十年成为百年老店。

第二,在这样的挑战环境中,我们都会看好自己的钱袋子,非常珍惜投资人对我们的重托,也珍惜自己的资本,我们希望有的放矢,看重我们最后目标击中率和回报率,所有这些最终考验的是我们的坚持,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创客猫番茄 现场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