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人总有生老病死,帝王将相们也不例外,普通人没本钱,没空去打算,去世后都是由子孙族人料理后事,但帝王将相们不同,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就连身后事也要细细打算,墓葬的选址、规格、陪葬品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讲究。他们认为自己生前享受的也要带到身后世界,所以讲究厚葬。

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墓葬中的无数珍宝无疑给了盗墓贼们十足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盗墓贼无数,有三五成群的,有成百上千的,但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是那些埋藏有无数珍宝的帝王级墓葬。尤其是乱世之中,社会动荡不安,曾经守卫森严的高等级墓葬也没了人守护,往往难逃被盗的命运。

今天就说一下古代的三次盗墓时期,全都遭逢乱世,盗墓规模也空前宏大。

1、赤眉军盗西汉皇陵。

西汉皇帝的陵寝都坐落于关中地区,总共11座,大部分排布在西安以北的咸阳原上,只有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位于西安的东郊和东南郊。自商周时期起,贵族阶层就流行起厚葬之风,到了秦汉时期,更是广为普及,以西汉皇帝为例,11座皇陵,除了申明薄葬的汉文帝霸陵以外,其他都有高大的封土,周围还有完整的陵园建筑,十分明显。

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就外观而言,很明显西汉十座皇陵都是高大上级别的,也就霸陵显得有点“寒碜”。如此皇陵,里面有多少珍宝,盗墓贼们难以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们进出一趟,这辈子都不愁钱了。

盗墓贼们能想到的事,皇帝们自然也能想到,为了防止皇陵被盗,西汉在陵园设置了专人管理维护,严密监控,所以极少发生安全事故,但是到了两汉之际,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后,建立了新朝,由于改革失败,没几年新朝便危机四伏,各路农民起义军蜂起,汉朝宗室也趁机举兵,整个天下一片大乱。最终农民起义军的一支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宣告灭亡。

新朝灭亡后,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也就是更始政权。更始政权并没有统一全国,很多势力都独立在外,其中就包括同为农民起义军的赤眉军。更始政权和赤眉军的矛盾最后演变为战争,赤眉军为了名正言顺,拥立汉朝宗室刘盆子为帝,并利用更始政权的分裂攻进长安,杀了刘玄。

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但饱受战火的关中十室九空,赤眉军难以在此立足,而且他们受到河北刘秀势力的猛烈进攻,处境越发艰难。最后赤眉军打算离开关中,但也不能白来一趟是不是,为了获取财物,赤眉军打起了西汉皇陵的主意,开始盗挖皇陵。据史书记载,赤眉军重点关照了咸阳原上的九座皇陵,汉文帝的霸陵因薄葬名声在外,幸免于难,汉宣帝的杜陵也因为不在咸阳原而逃过一劫。

2、汉末三国军阀盗墓。

东汉末年,同样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段大混乱时期内,发生的盗墓行为极多,大规模的盗墓行为也不少,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当然是那个敢于废立皇帝的董卓董太师。

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后,迅速把持了朝政,他骄横跋扈,毒死了看不顺眼的何太后。虽然董卓看不顺眼,但人家好歹也是大汉朝的太后,按照规矩,太后是要跟死去的皇帝合葬的,于是董卓命人打开了汉灵帝的文陵,打算安葬何太后。

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手下一打开汉灵帝的文陵,发现里面奇珍异宝无数,赶紧回去禀告老大。众所周知董卓起于西北,出身还可以,算是个小土豪,但是这个西北小土豪一听皇帝的陵寝宝贝这么多,赶紧去看,看了后觉得埋了怪可惜的,赶紧命人把宝贝都搬出来。

有一就有二,尝过第一次的董卓从此就把盗掘皇陵这个想法放在了心上,指不定哪天就发芽了。

果然,后来关东义军起事,气势汹汹地要来讨伐董卓,董卓为了避其锋芒,决定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走之时,他决定一分一毫都不留给对手,于是他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同时命人去盗墓。这一次,可是一个不留,不仅东汉12座皇陵全部光顾,就连那些百官公卿的墓葬也没有放过。

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董卓开了个好头,后来者自然也要用实际行动来致敬前辈,如大名鼎鼎的曹操盗墓,那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官盗,还为此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

3、西晋末年饥民盗汉皇陵。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话放在霸陵和杜陵身上很合适,这两座逃过两汉之际大劫的皇陵,却没有逃过西晋末年的打劫。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整个北方动荡不安,残存的西晋大臣们拥立了晋愍帝,困守在长安,而已经消灭了洛阳晋怀帝政权的前赵政权不断率军进犯,关中岌岌可危。

这个时候,关中还闹起了饥荒,失去了强大中央集权的庇护,根本没人救灾,就连官员都只能采野菜充饥,更何况是普通人。为了活命,饥民们无所不用其极,到后来,更是打起了皇陵的主意,经过东汉的修缮,西汉皇帝的皇陵似乎又显得富丽堂皇了,尤其是霸陵和杜陵,本来就没受损,再加上离长安更近,不出意外成了饥民们的首选。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公开盗墓行为中,霸陵和杜陵以及薄太后的陵寝都遭到盗掘,盗墓者所获珍宝无数。据《晋书》记载:“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彩帛不可胜记。”

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饥民盗墓的成果更加印证了一个事实,西汉的厚葬是真的厚,像汉文帝这种“治霸陵,皆为瓦器,不以金银为饰”的薄葬,随葬的器物都已经十分惊人,那些封土巍峨高大的皇陵更不用说了,于是饥民们再次涌向了其他皇陵,果然,两百年前被盗过的茂陵等,里面依旧是奇珍异宝无数,盗墓者们赚得盆满钵满。

皇帝们厚葬的本意是让自己在身后依旧能够享受到万千荣耀,但不曾想,这些宝贝最后都便宜了别人,皇帝的遗体,甚至还会被拖出来晒太阳,这种教训,对后来者来说,显得非常深刻。

在这些盗墓行为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逐渐转变,渐渐意识到厚葬是给自己招祸,因此,真正的薄葬开始推行开来,疑冢这种躲避盗墓贼的下葬方式也开始出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父子,曹操临死前规定自己的陵墓要“不封不树”,一切从简,还搞了个七十二疑冢。

三大盗墓时期,曹操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观念改革,从此不厚葬

而魏文帝曹丕显然也是悟出了道理,他在他的《终制》(遗嘱)中告诫后人: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这位亲手结束一个王朝历史的皇帝对自己陵寝的要求是“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也就是越简单越好,因为他认为陵墓的作用无非是“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没有必要那么奢侈,万一惹来跟他老爹一样的人物就不好了。

曹丕还怕儿子跟大臣们不听自己的,所以他在结尾加了几句:“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活脱脱一副你们要是厚葬,那就是不忠不孝,我死不瞑目,绝对不会再保佑你们的样子!

在曹操、曹丕父子的带头作用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们也收敛了,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这个时期的帝王陵墓比起西汉皇陵来,无论规模还是随葬品都俭省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