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是僞概念,欲望才是創業者度過最艱難時刻的動力

堅持是偽概念,慾望才是創業者度過最艱難時刻的動力

導 讀

看過大樣本的VC投資人都知道一個驚人的事實:正常情況下,創業是致貧的,而不是致富,但是主流媒體很少這樣去說。

經常有創業者反饋,他很迷惑,拿不準這家機構到底投不投資他,他說我發了BP,但沒有回覆或者回復了,聊完之後讓我等一等。

創業者如何避免資本陷阱,選擇一家合適的投資機構,兩者正確相處的策略是什麼?投資人對創業企業估值、商業模式、團隊評估等基本面如何考量?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想和你探討的是,創業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只有階段性的勝利,循環往復的打擊、掙扎、自我革新才是它的常態。創業不只是一場簡單的體力勞動、不是比誰更拼命(當然你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希望你擁有好奇、勇敢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注意贏家需要的戰略思維。

今日分享嘉賓:星河區塊鏈資本合夥人葉振,他認為創業者與投資人都是在變化中尋求機會,在某個節點能夠敢於下注的人,Enjoy it。

堅持是偽概念,慾望才是創業者度過最艱難時刻的動力

活著很容易,做大做強很難

Q:簡單介紹下過往的工作經歷?

A:最開始我在國外創業,做過境外的電商平臺,類似於美麗說模式,回國以後聯合創立了一家叫可可家的公司,主要負責現金貸。後來在星河負責金融科技領域投資,後期,我的主要精力會在區塊鏈資本(token fund)這一塊,以及負責項目投後服務。

Q:你遇到的創業失敗的企業,最主要的三個原因是什麼?

A:原因有很多,主要3個原因,我排序是這樣:

  • 第一個原因就是智商稅

很多創業者對他自己要做的事根本就沒想清楚,我們甚至見過做金融企業,不考慮政府政策。我認為智商稅是一個公平的說法,並不是貶義的說法,因為初期的創業者就是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技術條件、市場變化、自我認知等因素缺乏充分的認知,尤其是早期創業者。 創業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化的過程。

  • 第二個我認為是從眾心理

實際上大家都喜歡高大上的事情。搜索引擎掙錢,就做搜索引擎,人們通常都會傾向於做高大上的事,導致某幾個細分領域裡面賽道過度擁擠。

我認為創業者的智力並沒有在社會需要層面上面非常合理的去配置,這是一件令人非常奇怪的事情。

在某些重點領域裡面,存在著明顯大量的浪費,在創業這個頭部效應非常明顯的領域,大家要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思維,如果說都喜歡跟風,都去追求高大上的事,盲目創業的話,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 第三個原因競爭失敗

為什麼競爭失敗?為什麼失敗的是他?因為沒有作出差異化,因為它同質化,所以面臨很強大的競爭,活下來的那個人是有差異化的,也有可能資源更多,適應力更強。

普遍的情況,創業者他沒有那麼豐富的資源。這種情況下,一個創業者在一個擁擠的賽道,你做同質化的事,很容易失敗。

Q:你認為創業者活著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A:活著只要堅持,但做得好,堅持是遠遠不夠的。

我想說的第一點是活著是很容易的,你一個人也可以註冊一家公司,你是董事長兼CEO你可以不拿公司一直幹下去,創業對於每個人定義的成功都不太一樣。

第二點,要把企業做大做強是很困難的,你需要滿足什麼條件,需要做大做強,裡面因素太多了,就是我科學創業裡面的方法論,這個我回去會講。活得好是一系列很複雜很體系的工程。

第三點,學會止損很重要,並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值得。

科學創業 中國式的從0到1

Q:作為國內”科學創業“系統理論的首創者,這個觀點,當時是如何思考的?

A:關於科學創業是這樣,我很早之前看過彼得·蒂爾的《從0到1》,這本書在YC創業營裡面被稱為創業聖經,但是中國國情和創業的環境跟美國有極大的差別。

我們很難想象,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人在中國能夠取得成功,我們看到的王健林、馬雲本土產生的這些優秀企業家跟從0到1那種體系裡面宣揚的企業家樣本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從0到1是一種美國式的創業,很多創業者如果單純的只看這些方法論,也不能說誤導,就是說不太貼合國內的一些國情。

舉個例子,馬斯克的無人駕駛汽車,他拿美國政府的基金把特斯拉弄上市,但是國內的李書福去生產汽車,他遇到的困境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最開始第一步他就需要想方設法地獲得生產許可證。

我認為國內的創業者有必要了解一個符合中國超複雜國情的從0到1,我把它提煉成四個字,叫做”科學創業”,在國內的科學創業。

Q:科學創業理論裡,有一個很獨特的觀點“創業致貧”,可以詳細分享嗎?

A:我們看到的幾千個投資案例,提煉出適合國內複雜國情的創業方法論。目的是為了讓創業者創業致貧之後創業致富,並且對社會有所貢獻。我們看過幾千個案例,可以公正地說,正常情況下,創業是致貧的,而不是致富,但是主流媒體很少這樣去說。

這一點所有的圈內人士都知道,或者是說看過大樣本的VC投資人都會知道的一個驚人的事實,而主流媒體卻沒有對此強調過。

投資決策路徑

Q:在選擇創業者時候,從人的因素來說(個人特質、團隊結構和工作背景三個方面),你是如何考量的?

A:從人的因素,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創始人的慾望足夠強烈。由於我自己創過業的經歷,我認為幫助創業者走過最艱難時刻的是這個人的慾望,而不是道德、不是所謂的堅持等等,尤其堅持這個事就是個偽概念。

我認為一個創始人想要成功的慾望足夠強烈,不管是什麼慾望,可能想要掙錢、可能是想要對社會有所幫助、可能是遇到某個痛點非要解決不可,無論什麼原因,只要他慾望足夠強烈到一種程度,這個痛苦會折磨他,逼迫著他不得不前進,慾望足夠強烈的創業者才能夠面對很多困難。

團隊結構,需要看他想要做什麼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他需要做團購,要有程序開發、有運營層面、有線下交互層面,有商務bd層面的團隊結構,一定要看他所做的事,它需要什麼能力,團隊匹配什麼能力。

工作背景,工作能力最好是通過工作背景來印證,這樣會比較直接一些。比如說團購這個業務需要大量的bd,那負責bd的人,一定要管過幾千個人的bd的團隊,它有可能在平安、淘寶這種體系出來的,有一些這方面的能力。

在混亂之中,所以我們需要評估這支團隊是否具備將混亂轉為上升軌道的能力。

Q:怎麼判斷創業企業它的市場天花板、切入點是否可行?

A:市場天花板,這是一個很宏大的問題,實際上創業企業的天花板是一個可量化的一個東西,在你進入這個市場之前,比如說你做車貸市場,你都可以簡單算一下,整個汽車保有量是多少、有多少車主會選擇做抵押貸、件均是多少錢,這些數據計算在一起,差不多能算出來這個市場的總量,對投資和創業者都是一樣的,對市場容量一定要有一個清楚的、數據性的、量化的一個結論。

市場的切入點是否可行,這個要case by case討論,通常情況下,我們喜歡找從邊緣市場切入的企業。

舉個例子,在即時通訊裡邊,做社交的話,即時通訊是一個非常飽和的市場,有微信有QQ,但怎麼解釋抖音還能崛起。對於社交層面上來講,短視頻是個邊緣領域,是巨頭的力量覆蓋最薄弱的地方。

比如說出行領域,有了滴滴和快滴,當然他們後來合併了,為什麼還能崛起摩拜和OFO?是因為自行車這個市場解決了最後幾公里出行的問題,是相對邊緣的一塊市場。

  • 邊緣需求

從邊緣市場崛起,找有廣泛的、大需求的邊緣性的市場。

  • 在操作的過程中看這個市場切入點是否可行

就是在微觀條件下,用戶對你的產品的接納程度,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不是有真實需求,是否高頻。

  • 想清楚初始用戶精準特徵

確定好你的初始目標用戶,要精準,從解決某個特定領域的問題開始。

Q:從技術壁壘和商業模式兩個維度,其實你已經回答了一些,怎麼判斷它是否有競爭優勢?

A:兩個方面。

技術壁壘型,我們看到的項目中生物製藥的公司,研發了某種藥物,針對艾滋病治療,把生命時間,提高了30年40年50年,以及在硬件領域,生產礦機芯片的公司,全世界只有幾家公司能生產。

類似這種公司,從關鍵技術節點、成本、效率都優於行業競爭者,那它就有技術壁壘,產品就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業模式的競爭優勢,準確來講,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是不能夠被複制的。但是有階段性窗口期,主要是先發優勢和用戶規模壁壘。

競爭中很關鍵的一點在於誰能在最短時間之內抓住複雜商業的本質,然後快速行動。

Q:剛說的技術壁壘,比如說智能駕駛領域,當巨頭把某塊技術開源之後,對這一領域的創業者他怎麼面對這個問題?

A:很多創業公司它在做的一塊技術,大公司暫時還沒有開源,一旦大公司開源的話,也不要緊,就是在大公司開源的基礎上,再往下累積,技術就像蓋高樓一層一層蓋,大公司把地基給開源了,但是在上面蓋樓還是要我們自己去做。

就像特斯拉開源它的智能駕駛的算法,但是你給用戶的一個完整產品是智能汽車,怎樣設計內部的一些交互軟件、娛樂生態系統、整個汽車產品的用戶體驗以及算法實際應用還需要創業公司去做。 就是說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你在技術的基礎上可以往上疊加,往上疊加很多東西。

Q:有創業者諮詢,他很迷惑,拿不準這家機構到底投不投資他,他說我發了BP,但沒有回覆或者回復了,聊完之後讓等一等,所以我們想清楚的給創業者分析,投資人從接觸到決定投資你,決策路徑是什麼?

A:是這樣。

1、首先我們要判斷這個事本身靠不靠譜。

回到事本身,你這個事客戶是否有需求,是否能夠在短期內創造出強大的用戶增長、增強用戶的付費意願和用戶的使用習慣,對公司創造效益,具體層面運營數據、財務數據數據是否正循環。

2、判斷完這事靠不靠譜之後,我們再去判斷這個人靠不靠譜。

我們會判斷做這個事大概需要哪些能力,團隊的能力匹不匹配,是不是這個領域裡面最優秀的團隊,因為一線投資機構通常會投資這個領域裡面數一數二的團隊。

3、第三點的話,我們會判斷時機。

這個事,為什麼是此刻做而不是去年,不是之後,或者以前去做,比如說現在有人告訴我,說他要共享單車,那很明顯這個風口已經過去。

資本會抓住市場的脈搏,市場和用戶的火已經把這壺水燒到99度了,資本市加最後一把火燒沸,從資本角度來說,你要看到它的趨勢,在提前佈局的基礎上面,這個事也分早和晚。

4、第四點是判斷價格,估值的問題,價格太貴,第一筆就掙不了錢。

Q:怎麼判斷一家公司的估值?

A:投資人很重要的就是風險管理能力,某種程度上投資人和創業者一樣都是在變化中尋找機遇,然後下注。

第一,特別早期的看團隊,如果團隊很優秀,早期的估值也是可以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

第二,你要看他的信息數據。

最簡單就看利潤,通過市值/淨利潤(P/E)倍數去估值,還有市值/銷售額(P/S)去估值,去看用戶數據以及其他核心指標,甚至還有一些個例,按照淨資產去估值都有可能。

第三,看企業的階段和領域,不同的領域,市場上面都有一些不同的估值方法。

類比法去看同樣的交易,歷史的交易會給他產生定價。我們可以參考歷史的定價,以及參考上一輪投資人估值。

創業者與投資人的博弈和尊重

Q:創業者融資時,如何選擇一家合適的投資機構?

A:第一個是給錢的速度。對於創業者來講,有時候速度比估值更重要,考慮到速度、考慮到估值、考慮到背後的一些資源,這三者排列組合,根據企業自身的需要。

如果你需要的是錢,那你就把錢擺在一個重要的因素,你需要的是戰略資源,你就去找戰略資本。排列組合排下來,找到你最需要的因素,然後從你接觸的投資機構裡面從上往下選。

Q:創業者如何正確看待與投資人的關係,兩者相處的策略建議是?

A:投資人跟創業者之間在整體利益吻合的情況下,也有很多利益分歧,創業者跟投資人的關係,更多的是一種商業上的互惠互利,野心的彼此成全,投資人跟創業者之間要彼此尊重,但也不宜走得太近,

創業者要十分清楚,公司經營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夠過度依賴投資人的資本和資源,服務好用戶是最關鍵的。

作為VC機構,更應該瞭解到自己作為投資者的一些資本化決策,不要過度的干預經營,除非是事先有約定好的戰略意圖的投資,這種情況下除外。

雙方都應該用自身對事情的專注和專業程度,達成一種對彼此的一個尊重,互相尊重對方的利益。

Q:2018年對創業者的融資建議是什麼?

A:2018年市場來看,融資建議,我還是希望創業者不要把太多的精力和希望放在融資這個層面上,因為創業者跟投資人溝通肯定是耗時費工的,創業者經營出一家好的企業,投資人看到會主動去找創業者。

確定要融資之前,做好內部業務安排和時間分配,用數據直觀體現你在產業賽道中的位置、競爭優勢、講清楚你融資後的短期、中期規劃。

Q:怎麼看待,資本瘋狂追逐對創業者心態的影響?

A:無論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要擁有跨越週期的眼光來看待一個事物,所謂的風口我認為不過是週期的頂部,然後所謂的低谷,是一個行業,處在週期的底部而已,首先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從跨越週期的眼光來看的話,應該要看到一個具體的領域處在頂部的情況,以及一個領域處在底部的情況,要有跨越週期的眼光,不能只看到此時此刻的風格,而忽略了兩三年之後資本市場冷卻以後的樣子。

Q:怎麼去平衡事情長期有價值,但是現在競爭很激烈這種關係?

A:事情長期有價值,並不代表進場時機,如果說已經過了進場時期,那就不要再進入,要把眼光放到市場上的新的機會上。

  • 第一點,是要有跨越週期的眼光,看到底部和長遠的價值。

  • 第二點,是創業者實際上要利用資本的風口。

在資本的風口,你一出生就有一股上升的動力,幫你獲取更多的媒體資源、用戶關注度。創業者要善於利用這個時間窗口,這個資本的風口會帶來一個行業的紅利期,創業者的紅利期,能夠幫助早期創業者度過艱難的時刻,同時要在紅利期積攢糧食彈藥來應對市場走到底部的一些情況,這是對創業者的一些建議。

Q:你剛提到一個觀點,就是說明星創業者,自帶資源自帶關注度,那對於沒有一定的資源和或者是流量的普通創業者,他們更好的一種發展路徑是什麼?

A:創業這個世界的魅力就恰恰是在於給很多普通人機會,它是平民崛起的其中的一扇窄門。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很多機會,適合沒有背景沒有學歷的創業者。

更好的發展路徑,很重要的一點,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不要選擇對資本依賴的領域,這個對創業者很重要,在你選領域的時候,在能掙到同樣多錢的情況下,儘量找一些那種對資金量需求比較小,通過自有資金就能跑起來,這個領域會提高企業的生存概率,因為去找VC這個事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是個高度隨機的一個事。

第二個,還是要在這個領域裡面把業績踏踏實實做好,以數據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