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妨多些「土辦法」

“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近日,延安“耕讀家庭”吳治保家獲得當地政府頒發的30萬元獎金,引發輿論強勢圍觀。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獨門秘訣?這大概是許多人看新聞後的第一反應。其實,這是一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吳治保夫婦二人文化程度較低,一個沒上過一天學,一個初中都沒畢業。但他們有著所有中國父母的共性:自己省吃儉用,對孩子竭盡所能。如果非要說教育方法有什麼特別之處,或許是他們用了一些“土辦法”——“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把孩子)領回家讓跟著一起下地幹活,讓他們體會父母沒有文化要受的苦頭。”真切的生活體驗,讓5個孩子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期望靠知識改變命運,因而更加勤奮、努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全心全力撫育孩子成才,幾乎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頭大事。但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則是眾說紛紜、五花八門,各種“10萬+”文章比比皆是。有人報培訓班、請私人家教,有人熱衷海外遊學、冬夏令營,有人心心念念學區房、擇優生……為了孩子,大家可謂不惜血本,使出了渾身解數。然而結果如何?不少孩子看似忙忙碌碌,“學英語”“啃奧數”“練鋼琴”分身乏術,但很多對學習卻怎麼也愛不起來,甚者反生出諸多抱怨和“叛逆”。有人無奈感慨:投入了許多的財力、精力,卻依然教不好一個熊孩子。

“土辦法”激勵出四個學霸,可能只是個案,卻給社會提供了另一種樣本。我們當然不是倡導把孩子扔回“上個世紀”,刻意去過些苦日子,或者讓他們都去放牛、打水、割麥。但有時候,體驗生活的辛酸苦辣,或許更能促人明白奮鬥與上進的意義。今天的孩子,成長於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很多家長又習慣性提供一切、包辦一切,孩子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好好學習。如此一來,許多孩子以為學習是為了父母,反而沒有了自驅力。從這個意義上看,“下地幹活”“挑糞體驗”等吃苦教育,正是要讓他們深入生活,直觀感受社會的運行法則。這是一堂比名師教學更生動的課程:生活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居於其中的人必須不斷努力,而學習正是個體生存的技能基礎。

移栽溫室幼苗前,有經驗的農民會將溫室逐漸降溫,讓小苗接受“耐寒鍛鍊”,以提高移栽後的存活率。適當地給孩子吃一點“苦頭”,讓孩子多一些生活歷練,未嘗不是父母的大愛與負責。

教育孩子不妨多些“土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