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售樓處沒有房子,反而中介手裡有很多售樓處的房源?

Only_小雅


買房子分為內行和外行人買房。就相當於去酒店住宿不團購,用門市價付款一樣。

1開發商對外捂盤,惜售。對內和中介勾結用代理價成交。炒房看小米,小米產品搶購一般沒有搶到,但是黃牛有貨,大家紛紛購買。少量的貨源,用這種方式造勢,可以避免產品貶值。

小編點評,此方法從商業角度出發,目較好的方式。

2中介房源多,但是做的只是牽頭的事

中介不直接對接開發商,一般開發商下面有人會直接負責銷售,當區域沒有人負責,回打包給代理銷售公司。代理再找代理。銷售就相當於一個網,彼此連接。


很多消費者說,那我找開發商不通過中介會不會便宜些。

答案是,不會

開發商知道渠道的作用很大,必須建立自己的管道。建管道,保證管道的流通,才不會讓顧客流失。如果忽視管道,而對接購房者。根本盯不過來。會被其他開發商以規模化的方式壓垮,也不利於資金及時回籠。

很多購房者覺得不公平,

看下租房,很多人覺得找房東會便宜,但是房東更願意直接租給中介,他不用承擔租客退租金和房子維護風險。

在供需雙方不穩定的情況下,中介的作用就出來了。


中介手裡好多房的情況,就相當於中介是經銷商,可以經營很多品牌一樣。

大家都知道品牌商賣東西的時候,都會控價,來保證經銷商的利益。庫存也先緊著經銷商來。所以很多時候經銷商的作用反而放大到最大化。


中介房源多,就跟串貨一樣

中介手裡打把的房源信息,就等著購房者問價,購房者問了三個中介,基本上對於整個城市的房產情況,也就清楚了。他們的信息共享非常快!庫存,價格,每天中介做的事情,無非這兩個方面!


房天下九江特價房


1、其實這種現象還蠻常見的,售樓處和中介一直以來都是密不可分,售樓處裡往往一打聽就沒有房源,而一去中介問才發現房源一大堆。一般而言,開發商和中介會有一個內部協議,開發商會將大量房子賣給中介,中介買了這些房子,就等於拿批發價轉手做零售商了

2、一般在售樓處不遠的地方,一定會有中介公司在附近,房源被中介公司所控制的,物價部門本來控制規定毎平方米多少錢,開發商就是不完全把房子拿出來賣的,有時候捂盤惜售,所以說沒房源了。為什麼?就是等房價漲高了再拿出來賣,但你再中介公司去打聽一下,肯定有房源的,但是價格也比售樓處高,這就是套路水深吧。

3、我們這兒有一安置小區,高層指標房,17層價格是4200元/平方米,開發商推給中介後價格上升到5500元,150平方米的一套房子一夜間多出20多萬。以前我們這裡房價低的時候沒幾家中介,現在再看看,大街小巷中介一家挨一家,房價也翻了幾翻。

4、有時候,房地產商和中介聯合起來炒房價,實際房子根本沒賣出去,都在中介手裡的,這是房地產商的策略

,到房地產商銷售處就說房子沒有了,早都賣完了製造假象,這也變相抬高了房價。

老司機,就愛聊樓市,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人。如果你也感興趣就關注我吧,一起探討更多有趣新鮮的樓市話題。


我房網


買房子我們首選的一定是到售樓部去買,但是現在很多樓盤在開盤以後就售空了,可是過一段時間我們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關於這個項目小區的房源廣告,而且廣告上宣傳的起步價格也是相當誘人,很多人為了購房慕名打電話,得到的回覆都是“來我們公司詳談”。當我們到了中介公司,想要了解樓盤的時候發現,給我們介紹的房子價格不太一樣,有點高,所謂的低價只有那一套基本不會有人選的房源。其他的好房子價格還是不菲的,相比售樓部差不了多少,或者說是還要稍高一些。這個時候我們購房者就想反正只有這有房子,花點錢買了也不錯。但是等我們詢問價格的時候,我們得知還有一個轉讓費,按照中介的說法是這個轉讓費是之前的戶主更名要的錢。同時購房者還要給所謂的中介費。又或者是這個轉讓費較高,也不要轉讓費了。

到這個時候我們才看明白,中介手裡的房子都是辦理更名的房子,是別人拿到手的怪不得售樓部沒有房子了。

但是,事實其實並非如此!

現在的房子說好賣也好賣,說不好賣也難賣。很多在開盤時候購房的人會在後期毀約不買了。資金回籠的也慢。所以,開發商還不如將手裡的房子交給中介託管,反正賣多少錢他們不管,轉讓費中介收,提成照樣拿。這樣一來按照中介的各種資源和運作也可以給開發商省心。

在省心的同時開發商這樣做還有別的好處,這就是可以保住項目的價格,一個暢銷的樓盤對於下一期的開發是有很多的積極作用的。而將房子託給中介,中介賺取轉讓費無形就是給房子漲價了。這樣的消息讓之前的購房者知道了是很大利好消息,因為這就意味著自己剛買的房子轉手就能賺幾萬塊,驚喜不驚喜!

因此,中介手中的房子就是在給開發商提供便利,保證開發商的房價可以保證穩定,有上漲的利好消息,可以更好的在後期銷售樓盤。


房產老J


太正常不過了,當下這種現象太普遍了,而且在一些熱銷城市也已經成了行規,甚至是買房都要經手中介,裡面的黑水太深太渾。

據我個人瞭解,中介的房源一是來自於開發商銷售內部人員與中介工作人員的內外勾結,銷售人員把房源配額拿到手,然後由中介尋找可靠的買主,在交易時簽訂陰陽合同,或者是直接勾結開發商財務一起做套,按公佈價成交,但實際交費私下動作。二是中介通過關係直接拿到房源,買斷房源,倒賣房號,說白了就是賺差價。

當下的地產被火爆熱炒,我認為中介在中間起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角色,知道真相你會知道他們有多可恥有多貪心,一個房號炒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都正常,而且他們還不斷的人為製造緊張氣氛,惡意抬高房價,炒作市場,一定程度上他們比開發商還可惡,開發商起碼還開發了房子,可中介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賺的都是黑心錢,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攔腰一道,客觀上刺激了市場的混亂。

所以說,要想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必須嚴厲打擊中介的不法行為。


元芳有看法


  首先謝謝Only-小雅的邀請,下面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目前是一種比較常見中介和售樓中心內部人員聯合來哄抬價格,賺取購房者差價的猖狂的做法,具體來講的話就是中介直接從開發商那裡拿到新房的房源,買斷房源,從而以二手房的價格來賣給購房者,以此來賺取他們的利潤。

  這種做法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和一些熱點城市,更加常見,因為這些城市的新房價格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限價開盤,所以新房的價格往往比附近的二手房的價格還要低,形成嚴重的價格倒掛,這樣一些覺得有錢可賺的附近的市民就會想方設法地賣掉自己現有的房子而去搶即將開盤的新房子,從而使得新房變得更加搶手,開盤日瘋狂搶房的現象屢次出現,;與此同時,新樓盤往往開盤不到三分鐘,就售罄了,為什麼呢?這就是一方面售樓人員的內部人員進行優先購買,佔的房源,另一方面就是中介把房子以團購的方式買了,從而造成真正想買房的人當日無房可買,以後再買的話恐怕價格就要上漲了不少,很輕易地就空手賺到了利潤,這種方式是實實在在地在坑害老百姓,所以會被老百姓所痛恨,也希望國家以後在這方面要整治一下他們他們都不規範銷售行為。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為您提供些幫助,我是放飛自我,如果對我的回答感興趣的話就為我點個贊,或者評論和轉發,我都是非常歡迎的,希望和您一起互相學習有關房產這方面的問題,共同進步。


放飛自我2590


2017年因為準備結婚,和對象在合肥看了不少房子。

一開始偏向於二手房,因為買了能立馬入住。可是二手房市場太瘋狂了,一天之內,同一套房子房主變卦漲了三回價。

二手房太貴買不起,那就買期房啊。

去看附近好幾個樓盤,華地翡翠藍灣、名門綠洲、禹州天璽,甚至連比較偏遠的華南城也去看了。

基本上都說沒房子或者沒開盤。問什麼時候開盤,又不確定。

可惡的是華南城半夜12點啊,半夜12點開盤。

是要賣給鬼嗎?

然後中介公司會說,他們手上有房源,直接點的會告訴你,號頭費6萬這樣子。

委婉點的,說是信息費辛苦費。

確實辛苦你們啦,敬你一聲爺爺好不啦。



異次視界觀


這種現象很樓市裡很常見,也是開發商和中介聯手炒作房價的常用手法。

在房子蓋好之後開發商和中介會有一個內部協議,把大量的房源用稍微低於市價的價格全款賣給中介,比如原本賣110萬的房子現在100萬賣給中介,但在這個過程中並不籤房屋交易合同,這樣所對開發商和中介來都是好事。

對開發商來說,開發商從中介那裡得到了大量的資金,這樣可以儘快的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的開發中。至於低於市價賣出去開發商會不會虧本這個問題,要知道開發商賣房的時候並不是追求單套利益最大化,而是爭取整體利益最大化,如果110萬想把房子賣完要1年的時間,但100萬批量賣一天就可以賣完,開發商肯定會選擇後一種,畢竟1年的時間已經可以讓開發商再開發一個項目了。

對中介來說,中介在拿到這一批房子之後就把房子用高於市價的掛牌出來,比如100萬買的房子賣120萬,再炒作出一些相關的買房消息,那麼購房者很容易就會受到房價上漲的影響的而前來買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介能賺到大量的差價,而且因為跟開發商沒有籤交易合同,中介也不需要承擔稅費,中介的差價都是淨利潤。

在這樣的背景下開發商和中介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唯一吃虧的就是剛需了,被開發商和中介聯手坑了一次。


樓盤網


要追根溯源的話,還是因為調控。

直接原因,就是開發商要賺錢,是開發商應對調控的策略之一。開發商現在可以說是壓力非常大。

一方面,買土地不能再貸款了,只能用自有資金,買地還得“限地價競房價”,地價越來越高,房價被卡得死死的。開發商買了地,蓋了房,如果按照備案價來正常預售,利潤幾乎為零事小,大概率是會虧本的。

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賺錢,賺房價之外的錢。你所遇到的這種“售樓處沒有房子,反而中介手裡有很多售樓處的房源”情形就是一種。其實售樓處手裡有錢,只不過他們都統一口徑“沒房源”,然後在售樓處裡晃悠的那些中介會圍上來向你推銷房源。

他們手裡的房源都是開發商給的,只不過誰也不會承認。你要找他們預定房源,就得掏一筆錢,這筆錢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由頭也五花八門,比如“茶水費”“號頭費”“戶頭費”等等。

為了規避風險,他們收錢不會接受銀行轉賬,只接受現金,也不會開票。這筆錢他們會跟開發商分賬。

此外,某些中介手中的房源,實際上是第一批關係戶放出來的,這些關係戶拿到了最便宜的房子,而且在一定期限內可以更名一次。只要中介把這批房子在規定期限內推銷出去,就可以更名,加價更名,啥也不幹就坐收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利潤。

我是樓市微觀察,只說真心話,歡迎點贊與關注。


樓市微觀察


只是銷售模式不同而已,不關乎什麼哄抬房價之類。就像批發和零售一樣。中介公司作為代理商,拿到了批發價再零售賣出去。

沒有錯誤的銷售模式,只有不合格的銷售員。

萬科一直都是聯合營銷模式。本部銷售員很少,有時候一個項目只派一個銷售經理,代理商代理銷售。

稍微大點的項目,開發商都喜歡多渠道銷售,中介帶客能力強,代理商有資金,多方合作做快銷產品很正常。開發商要的是縮短項目運作週期,總部對項目立項拿地後的建設週期都有明確的考核指標,銷售回款越快,財務成本越少。普通零售模式,一套房子從拿到預售許可證開始到全款到位,一次性付款可能要一個月,按揭貸款最少是3個月以上,說不定等半年才能等到銀行集中放款。而代理商卻不同,代理銷售合同一簽,1億資金就回籠了,代理商慢慢賣,開發商拿著錢帶著自己的團隊又去做另外一個項目了。

其實就像賣豬肉一樣。如果你去買整頭豬肯定是按整豬的價格來給你算的,比如整豬一斤是7塊錢,一頭豬200斤你付給養豬戶是1400元。然後你找人和他對半分,他給你800元買下這半片豬肉,那麼他就是你的代理商,稱為二級代理。你們都是賣豬肉的,但是你有攤位,豬肘子肋排龍骨豬腳瘦肉這些貴貨就是利潤,豬腰豬心都一個個單獨擺好等客上門,這是坐銷。拿了你半片豬肉的人沒有攤子,他就跑單位食堂、跑私人飯店推銷他的豬肉,這就是行銷。


美麗流星魚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實在是高估了那些中介了,一箇中介機構,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單打獨鬥的小中介根本沒有能力囤房,三套房就要凍結數百萬資金,小中介根本吃不消。真正的房地產價格控制在房地產商手中。

地產商囤房的底氣來自哪裡?來自於金融部門的大筆貸款。金融業對房產商的信心又來自哪裡?當然來自於對宏觀地產市場的信心。更深一步分析,金融部門摸透了市場,地產商也摸透了融資套路,它們三者之間已經綁在一塊了。


房價不穩會帶來什麼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地產商大量破產,二是社會信用崩潰。第一個問題比較好理解,房子賣不出去了,開發商自然還不起錢。第二個問題要從地方債說起。近年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除了一部分為財政支出外,大部分資金來源於各類政策性銀行,還有各種PPP等融資方式。龐大的債務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償還,或者採取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償還,導至雪球越滾越大。

還款的主要渠道來自於賣地,只要房地產繼續高速發展,地價就能持續上漲,如果有一天房價下跌,土地再也拍不出去,還款違約風險就會增長。房價問題遠沒有那麼簡單,黑心的房產商可惡,但根源不在他們。解決房地產問題十分複雜,也可能需要陣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