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與985」之間的距離,是大學名字間的一字之差

2017年的高考志願填報中,浙江有幾名高分考生鬧出了“烏龍”事件,其中的一位考生考了646分,卻把原屬三本院校的同濟大學浙江學院,誤以為是985高校浙江大學,結果,原本應該上985高校的分數,卻被三本院校錄取。

這個高校志願填報中的“烏龍”事件,根子在於沒有區分到底什麼是獨立學院、分校和分校區?

“三本與985”之間的距離,是大學名字間的一字之差

“分校”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與地方政府合作開辦

由學校本部與地方政府合作開辦,隸屬於“本校”卻基本獨立運行的“分校”。此類“分校”由於相關政策有待完善,在性質認定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如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院與北京工業大學的關係。雖然北工大實驗學院可以在北京一本招生,但是畢業證和學位證上還仍然擺脫不了實驗學院的所屬。

第二:大學合併的產物

產生於“大學合併潮”並隸屬於“本校”,實際上基本保持獨立運行的“分校”。當時的大學合併主要是將專業性較強的大學向有實力的綜合性大學合併,進行合併的學校在合併前地理位置並不重疊或臨近,合併後就轉化為了實際上的“類分校區”。比如在2000年,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了合併,前者如今成為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又如2000年4月27日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併,更名為復旦大學醫學院。

第三:與民間資本合作開辦

由學校本部與民間資本合作開辦、完全獨立自主運行的“獨立學院”。目前,獨立學院(也叫二級學院)所頒發的學歷和文憑在社會認可度上低於公立院校(一級學院),由於大部分獨立學院主要還是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少量獲得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資格,其生源質量相對於一級學院還是有一定差距。如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歷年錄取分數線均低於本部150分以上,主要招收本科第二批次和本科第三批次考生。

“三本與985”之間的距離,是大學名字間的一字之差

如何辨別分校或獨立學院與“分校區”?

大學“分校區”一般沒有獨立招生的權力,其生源主要依靠校本部統招,再根據專業和年級分配到各個校區,因而生源質量有極好保證。 與此不同,分校(獨立學院)的招生工作基本獨立於校本部,通常在招錄分數線上要低於本部,此“分校”招生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一、看招生分數,分校和主校分數有差。

無論分校如何發展,錄取分數線一般都比校本部要低,比校本部低一批次錄取。如西南交通大學峨嵋校區,這些分校都安排在二本批次錄取,而其校本部則是在一本批次錄取。

“三本與985”之間的距離,是大學名字間的一字之差

二、與校本部在同一批次錄取。

如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等。這些分校當初建校時,往往會在二本批次錄取,後來“羽翼漸豐”,如今都已經全部晉升到一本院校錄取的行列。

三、看錄取批次。

一所分校兩個批次。如北京大學醫學部共有9個本科專業,其中,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藥學等專業在北京本科一批錄取;醫學檢驗、醫學實驗學在北京是本科二批錄取,學制四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