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長大會沒出息嗎?

太原無痕


在國人十分常見的“謎之認知”裡,對“內向”的理解絕對是其中一個。

你會經常聽中國家長或者中國老人說“哎呀,這孩子內向,不好”,甚至是“這孩子內向,以後可能沒出息”。你翻遍西方心理學和性格分析書籍,也找不到半個把“內向”當成病態的句子。可在中國,許多人都喜歡說“內向不好”,還有“內向是種病”的潛臺詞。

相比之下,所謂的“性格好”,往往被簡化為“外向”。只要你大大咧咧在外面愛說愛笑,就會被視為“外向”。

這種普遍性的無知,只能體現國人的知識匱乏到了何等地步。

所謂內向外向,僅僅是性格的相對特徵。它不具備人生的判斷意義,也沒有誰比誰強的標準。如果硬要找個普遍性,那麼外向的孩子以後或許更適合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內向的孩子或許更適合需要專注度的工作。至於說內向的孩子以後沒出息,這話更是荒唐。相對來說,內向的孩子專注度更高,善於觀察和思考,因為少說話反而懂得傾聽,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品質。

之所以有許多老一輩的人有“外向好內向不好”的錯覺,多少跟中國的“人情社會”有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的所謂工作,真正的工作時間比例極少,大多數都用在應付人上。辦公室關係、無休止的會議、不同部門之間的扯皮、職責不清導致的效率低下、下班後的應酬……許多人美其名曰“溝通”,實質上大多數是無效溝通,或者說是根本可以避免的溝通。即使在工作以外,中國人仍然身陷人情社會之中,辦個事要找關係,逢年過節要應付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面對別人查你戶口問你收入侵犯你隱私仍然要笑容相待……如果你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你就容易博得好感,但如果你不愛說話,就顯得不那麼合群。

可是,這跟有沒有出息有關嗎?相反,越是這種狀況下,具有專注度和觀察世界能力的人,越是那種不願意把時間花費在無效社交上的人,或許越有機會尋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取許多人豔羨的俗世成功。

另外,許多人眼中的內向,或許是一種對他人的誤解。舉個例子,有人過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在旁邊逼婚,一口一個“女人不結婚就沒有人生”,“你都二十八了還不結婚,以後沒人要”,當事人走又不能走,只能低頭玩手機,然後她孃親慨嘆一聲“這孩子怎麼辦啊,這麼內向,以後愁死了”。你說,這是內向嗎?這不叫內向,只是對無效社交的抗拒,人家轉頭跟朋友湊在一起,可能不知多放得開呢。


葉克飛


要判斷“孩子內向長大會沒出息”這一個問題是否正確?我們必須先知道,有出息的人是什麼樣,內向的人又是什麼樣,二者有沒有一些必然的聯繫。


1.有出息的人共同特點總結出來大概有這些:勤奮,熱愛工作,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自信而不自滿,果斷而不武斷,待人真誠,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有理想,有毅力……沒出息的就不多說了,可以與有出息的人特點來相反來看。

2.內向的人缺點:不善言辭,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較保守,優柔寡斷……

3.內向的人優點:冷靜,善於自我反省,善於獨立思考,較為理性,能忍讓……

通過,1和2,3的比較,可以看出,內向與有出息和沒出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可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內向這孩子不等於長大沒出息。


一個人的性格太外向或者太內向,這都是不行的。太外向,太內向,都是有問題的性格。中醫上講究陰陽調和,我們可以用這個的觀點來看人的性格。我認為一個人較好的性格是:適度的外向與適度的內向。

如果孩子確實非常內向,那應該儘早找心理醫生。從我們整個國家來看,大多數人是屬於偏內向型的,其實孩子有一定的內向性格是正常的,並且適度內向性格是有好處的,家長不要過於緊張,更不能強硬的去改變孩子。如果孩子的性格沒有太嚴重的問題,家長就不要去過多的干預,應該讓孩子沿著自己的軌跡成長。

如果您對以上問題有什麼疑問,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謝謝大家!


慕雨101


在我們的文化中,“內向”一直是被當成性格上的缺點。假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麼這樣的話你肯定不會陌生:
小時候:“你這孩子真沒出息,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多大方!”
上學時:“你幹嘛總是一個人待著,太不合群了!”
工作後:“你性格太內向了,怎麼在職場混!”
大多數的人都對內向的人充滿了偏見。
父母也是一樣,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性格開朗,認為外向的孩子未來才會在社會上吃得開。
一旦孩子內向和害羞,我們就開始止不住的擔心和焦慮:“我的孩子好安靜,是不是有問題?”、“我家孩子怕生不愛叫人怎麼辦”、“孩子喜歡悶在家裡,怎麼辦?”.......
就像作家蘇珊·凱恩曾經在演講中所說:“對於那些喜歡獨處,或是樂於自己一個人鑽研的孩子,常常被視為局外人,甚至是問題兒童。”
似乎天生內向的孩子,就是錯的。

內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嗎?

其實沒有。
一個學生曾對我說,父母經常嫌棄他呆呆的,悶葫蘆一樣,因為他不喜歡家裡來客人,也不喜歡走親訪友。
實際上這個學生並不是他父母所說”悶葫蘆”,反而十分有主見,喜歡鑽研,做事情也很有條理。
性格內向,並不是一個毛病或問題,它只是一個沒有褒貶描述性詞語。對內向的孩子來說,快樂不一定非要在嘈雜的人聲中,相反,安靜和獨處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從出生的那天起就不盡相同。內向是孩子性格的一部分,是他的特質,不僅如此,有時候內向也能成為一種優勢。
愛因斯坦、周星馳、都具有的內向的品質,但並不影響他們的成功,所以一個孩子有沒用出息、會不會成功,和外向內向真沒多大關係。
相反,
內向的孩子,更能專注於內心世界,喜歡深入思考;
內向的孩子,善於冷靜地觀察,經常能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
內向的孩子,不愛閒聊,更加懂得傾聽,擁有獨處的能力,懂得自省;

內向的孩子,也可以很棒。我們不一定非得逼著內向的孩子變得更外向。


很多內向的孩子都覺得自己的性格並不好,就像網上有人說:“很多內向者的通病,自卑,最怕麻煩別人,喜歡獨來獨往,容易依賴一個人,特別害怕失去,戀舊。”

孩子對自己內向的性格自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被貼上了壞標籤。
前些日子去朋友家,朋友讓孩子跟客人打招呼,但孩子一下子躲到了媽媽的背後,一開始朋友還會還會鼓勵孩子勇敢點,一兩次之後,朋友就開始不耐煩:“你這孩子太內向,見人也不知道問好,真不懂禮貌!”
看,一個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這樣被父母強化出來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內向就是沒出息、內向就是沒用、內向就是膽小懦弱.......
類似這樣的標籤都會給孩子非常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的表現會隨著這些負面標籤出現認知偏差,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直接給自己下定義,認為“我就是膽小內向,不願意和人打交道”。
個壞的標籤,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就很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孩子,你慢慢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五歲的孩子正在給新買的一束花系蝴蝶結,由於手小,花枝又多,他嘗試了好幾次都未能系成功。孩子的老祖母對此顯得十分粗暴,又是罵又是催,還不耐煩地推了孩子一把。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樣,希望孩子能按大人的方式和節奏生活,卻忽略了每個孩子都是需要尊重的個體,有自己的節奏和性格。
人們常常說,為人父母者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其中就包括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性格,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
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只要每個孩子能順應自己的特點,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不擅長社交沒關係,喜歡獨處也沒關係,不妨耐心等等孩子,等他慢慢的熟悉陌生人,慢慢的表達。
願每個內向的孩子都能被溫柔地對待。

錢志亮工作室


長假期間,鳳梨小姐結結實實地感受到了什麼叫做“洗腦之路”漫漫修遠兮!單說說“鄙視鏈”:

  • 同月齡會走路的,鄙視還在爬的!

  • 會蹦一兩個英語單詞的,鄙視不會說的!

  • 會背《三字經》的簡直了不得,你背《詠鵝》算什麼?

  • 自來熟的鄙視慢熱的!外向的鄙視內向的!

誒?橋豆麻袋!“慢熱”憑什麼要被鄙視?內向有什麼錯?!

外向VS內向,都有優點!

每個寶寶都有截然不同的先天性格:

有的寶寶對小夥伴很有興趣,對社交很有熱情,經常微笑、大笑,誰抱都行,見誰都“自來熟”。

有的寶寶相對謹慎一些,比如mini,早教中心一節課45分鐘,她得先觀察老師同學20分鐘,再熟悉環境10分鐘,直到課程快結束,才high起來!

有的寶寶特別“高冷範兒”,相比和別人打招呼,和小夥伴玩,他們寧願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連續十年,跟蹤了若干00後孩子的成長。

其中,自小在幼兒園便一個人獨處,且悠然自得的“一一”(名字叫yī yī,不是破折號),3歲語出驚人,她認為自己不需要朋友的理由是這樣的:

關於外向和內向,一一在13歲時,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作為天生的內向者,隨著時間推移,閱歷豐富,一一也逐漸認識到與人交往的重要性:

美國內向性格研究專家蘇珊·凱恩,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書中認為:在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外向者往往被賦予更有能力的假相。比如,父母喜歡活潑一點的寶寶,老師也喜歡積極雀躍的學生,老闆偏愛社交能力強的員工……

事實上,研究表明,那些表現得內向的人,往往更擅長深入思考和冷靜分析,儘管他們看起來不善言辭,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內心不豐富。

的確,不同性格沒有好壞之分,任何性格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一般來說,“內向慢熱”、“羞澀退縮”主要發生在1歲以上的孩子身上,是一個從“認生”開始,逐漸發展的過程。崔大夫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在孩子還沒有精確的分辨能力時,從安全角度來說,對完全的陌生人有一定的“慢熱”,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

所以,該順其自然?

別走極端嘛!

鳳梨小姐認為:所謂的“順其自然”,不過是因為未雨綢繆,步步為營。

即使寶寶“內向慢熱”,甚至“高冷”,並不代表就不需要家長的引導了,至於社交能力,小小年紀,咱先從交朋友做起吧!

mini 1歲左右,朋友帶著8月齡的Oli妹妹來做客,mini對Oli很好奇,觀察了半天,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然後!忽然呼了Oli妹妹一巴掌!

Oli可是國際友人,這一不小心,就變成真正的“外交事件”了啊!

故事的結局是我請Oli媽媽吃了8只大閘蟹!!

一巴掌=8只大閘蟹!

求:要吃掉多少斤小龍蝦,孩子才能知道表示友好可以說“嗨”,可以抱抱,可以握手?!

看寶寶笨拙靦腆的樣子,真心為他們著急,有沒有?!

我們先來看看,寶寶什麼時候開始有同伴:

如何幫寶寶交朋友?

一位“社交恐懼症”患者的日常可能是這樣的:

尷尬到臉酸!

“尬聊”,大約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可見,尤其對孩子來說,會打招呼,能建立和維持同伴關係是具備社會化技能的標誌。

走!帶孩子出去玩!

我有一個朋友……(這種故事開頭,總覺得像是在說自己,哈哈!)不點名,防止友盡。

  • 春天?到處都是楊絮柳絮,帶孩子出去,萬一過敏怎麼辦?

  • 夏天?天兒太熱了,不帶孩子去上早教了。

  • 秋天?霧霾,別約了,在家淨化器開著。

  • 冬天,太冷了,孩子一出門鼻頭都凍紅了,在家待著吧。

  • 下雨天?哎呀,外面溼漉漉髒兮兮的,別出去了。

  • 去商場?人太多,空氣不流通,不行。

  • 各自帶孩子出來吃飯?不行,我家晚上8:30必須睡覺……

可憐他家孩子,快3歲了,沒接觸過幾次別的小朋友。

其實,家長要作為孩子交往的“支持者”,從小多幫孩子安排和同伴的玩耍機會,帶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或聚會,這樣才能讓孩子有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帶孩子外出時,多帶一些零食或有吸引力的玩具,讓孩子能主動和其他小朋友開展外交活動。

(在美國,孩子的生日派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

來!教孩子社交技巧!

顯然,霸道的、不遵守規則的孩子,在社交場上,是不受歡迎的。

在《小豬佩奇》中,有一集叫“跟爺爺來遊樂場”。

原本,小朋友們都在排隊玩滑滑梯,豬爺爺照顧到小兔理查德和弟弟喬治年齡小,就給了他們特權,不用排隊,可以一直玩,然後,其他小朋友都不樂意了!

後來,豬媽媽告訴豬爺爺:遊樂場裡只有一個規則,那就是“排隊”!這才成功化解孩子們之間的矛盾!遊樂場裡的氛圍又友善熱鬧了起來。

  • 教孩子學會遵守秩序。可以從排隊、輪流和等候做起,2~3歲時,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從小灌輸相關概念,“哥哥正在玩,等哥哥玩過了,你再玩吧!”

  • 教孩子學會分享和交換。1~2歲時,讓孩子分享有點“強人所難”,不過家長依舊要努力做到以身作則,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具體方法,參考這篇文章《孩子拒絕分享,真的不是沒家教!》

  • 教孩子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能不能”,嘴巴甜甜的孩子,會讚美人的孩子,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喜愛。這一點,孩子受家長的影響會比較大,如果家長會關心人,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 教孩子表達。主要是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孩子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可以說,“請問,我能一起玩嗎?”

(《小熊寶寶繪本》——好朋友)

嘿!你別事無鉅細!

拜社會新聞所賜,如今的家長們,在帶孩子去公共遊樂區域時,謹慎了許多。畢竟,孩子之間的小衝突,處理不好,就成了家長們的矛盾!

一般來說,在孩子和同伴玩耍時,家長會密切監控,以確保孩子沒有“欺負人”,也沒有“被欺負”。

不過,為了促進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建議還是給孩子們一點空間,玩他們自己的遊戲,讓他們解決小的爭吵和衝突。

加油!培養安全型依戀!

寶寶的依戀類型,和很多因素相關,比如先天氣質、家庭養育質量、家庭環境等等。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單獨和媽媽在一起時,能安逸地遊戲和探索,媽媽離開時,會感到不安,媽媽回來後,會高興地叫“媽媽”,主動和媽媽擁抱。

不安全依戀的寶寶,似乎離不開媽媽,媽媽離開時極度痛苦,抗拒陌生人,對媽媽和陌生人都有氣憤的攻擊行為。

相比較而言,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寶寶會更友善,面對衝突,也不會有明顯的挫折感,能處理和化解尷尬的場面。

《爸爸去哪兒5》中,其他爸爸接到外出任務,留下鄧倫一人照顧孩子們。嗯哼大王有點憂傷,Jasper趕緊來安慰他,並表現得相當冷靜:

在Jasper的安撫下,嗯哼也很快平復了情緒……

相關推薦:

孩子太內向不願和人交往,怎麼辦?


崔玉濤育學園


孩子性格是內向孩子外向,和長大有沒有出息一點關係都沒有。



很多非常有成就的人,都是內向的人

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她說:“我從六歲就開始寫作了,但是之前我從來沒有如此激動過,這本書的靈感太棒了。但是我又非常無奈,因為我手邊沒有能用的筆,我又太靦腆不敢跟別人借……我當時手中沒有筆,但是我覺得那也許是件好事。我就只是坐在那裡思考著,思考了整整4個小時(因為列車晚點了),所有的細節都在我腦海裡湧現了出來。我想象著一個瘦弱的黑髮小男孩,戴著眼鏡,他還不知道自己是個巫師,但是他的形象在我腦中越來越清晰了。”

但這個內向的小女孩,成了暢銷全球的超級暢銷書的作者。比爾·蓋茨也被認為是內向的人,但他創辦了微軟;沃倫·巴菲特也是個內向的人,但他成了全球投資界的傳奇。

他只是沒那麼喜歡說話,和有沒有能力,沒一點關係

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口若懸河,被人們簇擁,成為談話的中心,也很容易看到另外一些人,他們安安靜靜地坐著,聽別人聊天,偶爾會心一笑。

但一個人是口若懸河,還是安靜內向,和他是否有能力,真的是沒有一點關係。

口若懸河的人,可能是以喋喋不休掩飾自己內在的空虛和不自信;安安靜靜的人,他的內心可能有很多思考,到做事的時候,會表現出非凡的能力。

逼著孩子變得內向,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很多中國父母,都擔心自己的孩子太過內向,會不停地告訴孩子:你得變得活潑點,你得變得愛說話。著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一是他原本內向的性格,被認為是一種負面的個性,不停被批評,父母“洗腦”之下,他很可能就慢慢地認為,自己的個性是不好的,變得自卑起來;

二是讓內向的人變得外向,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曾經有一個內向的人,拼命變得外向起來,後來果然“表現得外向”了,他堅持的五年,最後放棄了,因為覺得那個外向的人,根本是裝出來的,完全不是他自己。

對孩子有此擔心的爸爸媽媽,推薦你們看一本書,叫《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是一本專門研究內向性格的書,說不定你看了之後,會特別慶幸,我有個內向但有力量的孩子,真棒!


真心爸媽:頭條號育兒頻道簽約作者,出版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歡迎轉發我們的回答,也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閱讀更多育兒文章。


真心爸媽


一個害羞的孩子可能在面對陌生人時會顯得有些笨拙。作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認為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如果孩子執意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個勁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是個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較。

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禮貌,你為什麼不是這樣?”如果父母長期將“害羞”這個詞定格在孩子身上,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覺得自己和周圍的小朋友格格不入,他會更加封閉自己也會更害羞。

然後,多讓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經常帶你的孩子走出家門,讓他多和其他人接觸。帶他去公園的人群中看小朋友們放風箏、看爺爺奶奶打太極拳;參加一些媽媽的俱樂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滑滑梯,玩積木等。多帶孩子一起去發現生活中充滿樂趣充滿歡快的地方,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喜歡上它。慢慢地,害羞就會自動消退。

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做準備

父母要多花一些時間引導孩子,讓他適應和別人的交往。每次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記得和別人打招呼話”之類的。這樣不但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還會使他產生逆反心理。如果臨走前孩子不願意說再見,你可以對孩子這樣說:“媽媽知道你還沒有準備好說再見,是嗎?沒關係,我們下次再說。”這樣會減緩孩子緊張的心理。

多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家附近有幼兒園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帶自己孩子一起加入。這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齡小夥伴玩耍的樂趣。可能在一開始孩子會寸步不離地跟著你,但慢慢地他就會試著加入孩子們的隊伍。不過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強他繼續呆下去,只有讓孩子感覺輕鬆自然,才有利於緩解他的羞澀。

多做社交遊戲

父母可以經常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做此類遊戲。比如,你們可以模擬一次購物,你做店主,孩子做顧客。又或者做警察和行人問路的遊戲。這樣可以讓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社交場景,孩子也能學到更多社交禮儀,從而變得大膽。


小葡萄伴寶寶健康成長


大錯特錯!!咱們內向的孩子優秀著呢!!



大家都說小時候外向的孩子更聰明。

有不少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內向,是不是註定智商不夠,不聰明,或者是有很多心理上的障礙

這一現象就說明了,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這樣社交生活才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能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




但這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非常外向的,也有很多人的性格十分內向。但是各有各的優點。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內向孩子的優點!😁

第一,善於觀察,內向的孩子大多都十分善於觀察,周圍的人或物都在他們的眼睛中。我們常常會忽略的很多事情,都在他們的觀察內。

第二,心細。內向的孩子儘管不是那麼喜歡說話,不是那麼擅長社交,但是他們一般都更加細心。

第三,專注,不愛說話的他們會很容易沉浸到某件事中,並且有很強的專注力,這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十分大的優勢。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性格不同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家長們不要太過著急,適度引導就可以

媽媽貝貝


內向是一種通俗的說法,通常和心理學定義上的內向是不一樣的。但不管是學術或者通俗上的定義,它都是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說來你可能不信,人類的心理特徵都具有高遺傳力,也就是孩子會內向常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天生如此。

我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鮑查德和萊肯在美國找了56對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遺傳基因一模一樣),而且這些雙胞胎還具備另外一個特徵,他們從小是被分開養育的,也就是他們雖然遺傳基因一模一樣,但是他們成長的環境和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同的。這些雙胞胎接受各種各樣的心理測試。而測試結果令人驚奇,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雖然從小分開養育且受到的後天教育大相徑庭,但是他們不僅在長相上,甚至在基本心理特徵和人格上也保持驚人的一致。而在共同環境中長大的同卵雙生雙胞胎並不會比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同卵雙生的雙胞胎更相似。而後有許多心理學實驗都驗證了他們的結論。

這一切都說明一點:心理特徵是高遺傳力的。

當然,我也並非說後天教育毫無作用,任何人都受到先天遺傳後天環境的雙重影響,但我想說的是說你孩子內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天生如此。而且內向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大概30%,如果內向的人等於沒出息,那麼就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30%的人天生是沒出息的。這樣的結論顯然是荒謬的。

事實上內向的孩子擁有更加豐盛的內心世界,他們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可能反而感覺更加自在,長大之後也很少會為此而感到孤獨無聊,他們不需要依靠別人獲得快樂。也有許多適合喜歡獨處安靜內向的人的工作,例如,科研工作,編程工作等。

最後與你分享溫尼科特的一句話:“”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

希望你不要太擔心,太著急,內向的孩子沒有註定人生失敗,接納生命的無限可能。


心理蔡中元


1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外向的孩子能言善辯,待人接物也更加熱情。而內向在他們眼中,就是一種必須糾正的壞毛病。

對於內向人格和外向人格刻板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

但是從事教育工作時間越長,就越發現想要改變孩子的人格取向,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且,完全沒有必要。

《安靜,就是力量》的作者蘇珊·坎恩就曾經說過:我們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

插畫師Liz Fosslien和Mollie West從另一個角度重點解讀了內向型人。他們在Quietrev.com網站po出的這組圖片,完美解釋了內向型人的內心世界。

很多時候,內向的人或多或少會被認為是一種性格上的無能,但這組漫畫也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內向的孩子。

1.內向型的人腦神經迴路通常比較長。當他們加工信息的時候同時,內向型的人會認真地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入進去。

我們發現,內向的孩子腦回路要比外向的孩子更長。他們更喜歡深思熟慮的行動,更安靜、更穩重也更專注。

他們喜歡觀察,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有著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遇事沉著、內心強大。

因此,當內向的孩子不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時候,可能並不是他不懂禮貌。只是在心裡面進行著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這個叔叔是誰?我認識他嗎?我為什麼要和他打招呼?

2.內向型的人的喚醒水平比外向型的人低,所以內向型的人更容易被過度刺激。

外向的孩子需要通過與人交流來獲取能量,而內向的孩子則需要獨處來獲取能量。內向的孩子並不需要太多的外在刺激,他們的力量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而正因為向內追求力量,內向的孩子其實擁有更強大的專注力。當他們拒絕不必要的社交和消耗,而一心一意鑽研自己的領域的時候,他們成功的幾率也就變大了。

因此,我們常常發現內向的孩子更加善於完成複雜的工作和遊戲。我認識的很多樂高小能手都有著安靜沉穩的性格。

3.內向型人的大腦是節能型大腦,他們喜歡通過讀書、深度思考、探索內心世界獲得滿足感和能量。

儘管小寶不善和人交流,但他也有著一般孩子難以企及的能力。小寶從小就十分痴迷天文和數學,對文字的敏感度也很高。剛上小班的時候,他就能夠自己閱讀一些簡單的科學繪本了。

來我這兒上閱讀課的時候,他甚至能夠準確說出行星、恆星和衛星的區別。而那時候,他還不到6歲。

內向,並不能湮沒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4.內向型人很少能通過賭博或者冒險行為獲得強烈快感。當他們面對驚喜或者冒險的時候,也沒外向型人那麼興奮。

這種特質能讓內向的孩子小心謹慎,一般不會闖禍。

5.內向型的人會觀察他們周圍的一切事物,並注意到環境中所有引發他們感覺的細節,他們的關注點並不僅僅在人身上。

6.內向型人腦內的自我對話其實非常多,他們腦中有很多想法,但是通常他們不會說出來。

蘇姍·凱恩在研究了大量內向者之後,說:“內向者天生善於把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精神世界,這使他們擁有高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他們善於將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吸收,變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全盤接受或否定。”

2

很多爸爸媽媽都擔心,孩子內向的性格會讓孩子今後在社會上不受歡迎。但其實人的性格取向,和他是否能夠成功沒有任何關係。

有人統計過,如果沒有內向的人,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

萬有引力、相對論、谷歌、《哈利波特》、查理.布朗、葉慈的《二度降臨》、肖邦的《夜曲》、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小飛俠》、《魔法靈貓》、《辛德勒的名單》、《E.T》、《第三類接觸》……

沒錯,人類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成就都是內向的人創造出來的。擁有一個內向的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遺憾,恰恰是我們幸運。

重要的是,我們要接納和順應孩子的天性。內向孩子的痛苦其實並不是來自於性格本身,正是父母的不認同、不接納,甚至於強行改變才會讓他們受到傷害。

為人父母,不要隨隨便便給孩子貼上“內向、不會說話、不合群”的標籤,來自於父母的否定會讓孩子為自己的特質自卑、自責,或許還會違背自己內心去迎合大人和世界,假裝成 “外向”的孩子。沒有比這更殘忍的事情了。

靜待花開,內向的寶寶會給你帶來驚喜的!


瑞丁老爸啟蒙學院


關於孩子內向的問題,確實是很多內向孩子的家長擔心過的問題,但我想說,這是一種對於性格的偏見。

這個社會,人們對於內外向有著深刻的刻板印象,人們普遍喜歡外向的人,覺得外向的人陽光上進,表達能力強,而刻板地認為內向的人缺乏社交能力,陰鬱,膽怯,畏縮。

為什麼這個社會更傾向於認可外向的人,

有數據顯示,我們這個社會外向與內向的人數比為3:1,事實上,內向的人同樣擁有很多外向所不具有的優勢。

1、內向的人,更容易注意力集中,甚至在學業成績上更突出。

2、內向的人,更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思考能力很強,考慮問題周到全面;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往往比外向的人更獨到、深刻,想象力也更豐富。

3、內向的人更享受獨處,獨處讓自己不斷探索,發現新事物,因此他們在工作獨立性強的職業上往往能得心應手。

所以,就算家裡的孩子不愛與人打交道,偏內向,家長們也不要擔心。首先要端正自己對內向的態度,並且幫助孩子發揮內向的優勢,找到與性格相匹配的興趣領域,好好耕耘,也可以有燦爛,有出息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