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向长大会没出息吗?

太原无痕


在国人十分常见的“谜之认知”里,对“内向”的理解绝对是其中一个。

你会经常听中国家长或者中国老人说“哎呀,这孩子内向,不好”,甚至是“这孩子内向,以后可能没出息”。你翻遍西方心理学和性格分析书籍,也找不到半个把“内向”当成病态的句子。可在中国,许多人都喜欢说“内向不好”,还有“内向是种病”的潜台词。

相比之下,所谓的“性格好”,往往被简化为“外向”。只要你大大咧咧在外面爱说爱笑,就会被视为“外向”。

这种普遍性的无知,只能体现国人的知识匮乏到了何等地步。

所谓内向外向,仅仅是性格的相对特征。它不具备人生的判断意义,也没有谁比谁强的标准。如果硬要找个普遍性,那么外向的孩子以后或许更适合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内向的孩子或许更适合需要专注度的工作。至于说内向的孩子以后没出息,这话更是荒唐。相对来说,内向的孩子专注度更高,善于观察和思考,因为少说话反而懂得倾听,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品质。

之所以有许多老一辈的人有“外向好内向不好”的错觉,多少跟中国的“人情社会”有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所谓工作,真正的工作时间比例极少,大多数都用在应付人上。办公室关系、无休止的会议、不同部门之间的扯皮、职责不清导致的效率低下、下班后的应酬……许多人美其名曰“沟通”,实质上大多数是无效沟通,或者说是根本可以避免的沟通。即使在工作以外,中国人仍然身陷人情社会之中,办个事要找关系,逢年过节要应付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面对别人查你户口问你收入侵犯你隐私仍然要笑容相待……如果你能“跟大家打成一片”,你就容易博得好感,但如果你不爱说话,就显得不那么合群。

可是,这跟有没有出息有关吗?相反,越是这种状况下,具有专注度和观察世界能力的人,越是那种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无效社交上的人,或许越有机会寻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取许多人艳羡的俗世成功。

另外,许多人眼中的内向,或许是一种对他人的误解。举个例子,有人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在旁边逼婚,一口一个“女人不结婚就没有人生”,“你都二十八了还不结婚,以后没人要”,当事人走又不能走,只能低头玩手机,然后她娘亲慨叹一声“这孩子怎么办啊,这么内向,以后愁死了”。你说,这是内向吗?这不叫内向,只是对无效社交的抗拒,人家转头跟朋友凑在一起,可能不知多放得开呢。


叶克飞


要判断“孩子内向长大会没出息”这一个问题是否正确?我们必须先知道,有出息的人是什么样,内向的人又是什么样,二者有没有一些必然的联系。


1.有出息的人共同特点总结出来大概有这些:勤奋,热爱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自信而不自满,果断而不武断,待人真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理想,有毅力……没出息的就不多说了,可以与有出息的人特点来相反来看。

2.内向的人缺点: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较保守,优柔寡断……

3.内向的人优点:冷静,善于自我反省,善于独立思考,较为理性,能忍让……

通过,1和2,3的比较,可以看出,内向与有出息和没出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内向这孩子不等于长大没出息。


一个人的性格太外向或者太内向,这都是不行的。太外向,太内向,都是有问题的性格。中医上讲究阴阳调和,我们可以用这个的观点来看人的性格。我认为一个人较好的性格是:适度的外向与适度的内向。

如果孩子确实非常内向,那应该尽早找心理医生。从我们整个国家来看,大多数人是属于偏内向型的,其实孩子有一定的内向性格是正常的,并且适度内向性格是有好处的,家长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能强硬的去改变孩子。如果孩子的性格没有太严重的问题,家长就不要去过多的干预,应该让孩子沿着自己的轨迹成长。

如果您对以上问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谢谢大家!


慕雨101


在我们的文化中,“内向”一直是被当成性格上的缺点。假如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这样的话你肯定不会陌生:
小时候:“你这孩子真没出息,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多大方!”
上学时:“你干嘛总是一个人呆着,太不合群了!”
工作后:“你性格太内向了,怎么在职场混!”
大多数的人都对内向的人充满了偏见。
父母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性格开朗,认为外向的孩子未来才会在社会上吃得开。
一旦孩子内向和害羞,我们就开始止不住的担心和焦虑:“我的孩子好安静,是不是有问题?”、“我家孩子怕生不爱叫人怎么办”、“孩子喜欢闷在家里,怎么办?”.......
就像作家苏珊·凯恩曾经在演讲中所说:“对于那些喜欢独处,或是乐于自己一个人钻研的孩子,常常被视为局外人,甚至是问题儿童。”
似乎天生内向的孩子,就是错的。

内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吗?

其实没有。
一个学生曾对我说,父母经常嫌弃他呆呆的,闷葫芦一样,因为他不喜欢家里来客人,也不喜欢走亲访友。
实际上这个学生并不是他父母所说”闷葫芦”,反而十分有主见,喜欢钻研,做事情也很有条理。
性格内向,并不是一个毛病或问题,它只是一个没有褒贬描述性词语。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快乐不一定非要在嘈杂的人声中,相反,安静和独处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从出生的那天起就不尽相同。内向是孩子性格的一部分,是他的特质,不仅如此,有时候内向也能成为一种优势。
爱因斯坦、周星驰、都具有的内向的品质,但并不影响他们的成功,所以一个孩子有没用出息、会不会成功,和外向内向真没多大关系。
相反,
内向的孩子,更能专注于内心世界,喜欢深入思考;
内向的孩子,善于冷静地观察,经常能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
内向的孩子,不爱闲聊,更加懂得倾听,拥有独处的能力,懂得自省;

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很棒。我们不一定非得逼着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外向。


很多内向的孩子都觉得自己的性格并不好,就像网上有人说:“很多内向者的通病,自卑,最怕麻烦别人,喜欢独来独往,容易依赖一个人,特别害怕失去,恋旧。”

孩子对自己内向的性格自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贴上了坏标签。
前些日子去朋友家,朋友让孩子跟客人打招呼,但孩子一下子躲到了妈妈的背后,一开始朋友还会还会鼓励孩子勇敢点,一两次之后,朋友就开始不耐烦:“你这孩子太内向,见人也不知道问好,真不懂礼貌!”
看,一个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就这样被父母强化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内向就是没出息、内向就是没用、内向就是胆小懦弱.......
类似这样的标签都会给孩子非常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的表现会随着这些负面标签出现认知偏差,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直接给自己下定义,认为“我就是胆小内向,不愿意和人打交道”。
个坏的标签,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就很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孩子,你慢慢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五岁的孩子正在给新买的一束花系蝴蝶结,由于手小,花枝又多,他尝试了好几次都未能系成功。孩子的老祖母对此显得十分粗暴,又是骂又是催,还不耐烦地推了孩子一把。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希望孩子能按大人的方式和节奏生活,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需要尊重的个体,有自己的节奏和性格。
人们常常说,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其中就包括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性格,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
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只要每个孩子能顺应自己的特点,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不擅长社交没关系,喜欢独处也没关系,不妨耐心等等孩子,等他慢慢的熟悉陌生人,慢慢的表达。
愿每个内向的孩子都能被温柔地对待。

钱志亮工作室


长假期间,凤梨小姐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洗脑之路”漫漫修远兮!单说说“鄙视链”:

  • 同月龄会走路的,鄙视还在爬的!

  • 会蹦一两个英语单词的,鄙视不会说的!

  • 会背《三字经》的简直了不得,你背《咏鹅》算什么?

  • 自来熟的鄙视慢热的!外向的鄙视内向的!

诶?桥豆麻袋!“慢热”凭什么要被鄙视?内向有什么错?!

外向VS内向,都有优点!

每个宝宝都有截然不同的先天性格:

有的宝宝对小伙伴很有兴趣,对社交很有热情,经常微笑、大笑,谁抱都行,见谁都“自来熟”。

有的宝宝相对谨慎一些,比如mini,早教中心一节课45分钟,她得先观察老师同学20分钟,再熟悉环境10分钟,直到课程快结束,才high起来!

有的宝宝特别“高冷范儿”,相比和别人打招呼,和小伙伴玩,他们宁愿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连续十年,跟踪了若干00后孩子的成长。

其中,自小在幼儿园便一个人独处,且悠然自得的“一一”(名字叫yī yī,不是破折号),3岁语出惊人,她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的理由是这样的:

关于外向和内向,一一在13岁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作为天生的内向者,随着时间推移,阅历丰富,一一也逐渐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美国内向性格研究专家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书中认为:在强调竞争、高调与张扬的现代社会,外向者往往被赋予更有能力的假相。比如,父母喜欢活泼一点的宝宝,老师也喜欢积极雀跃的学生,老板偏爱社交能力强的员工……

事实上,研究表明,那些表现得内向的人,往往更擅长深入思考和冷静分析,尽管他们看起来不善言辞,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不丰富。

的确,不同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内向慢热”、“羞涩退缩”主要发生在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是一个从“认生”开始,逐渐发展的过程。崔大夫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在孩子还没有精确的分辨能力时,从安全角度来说,对完全的陌生人有一定的“慢热”,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

所以,该顺其自然?

别走极端嘛!

凤梨小姐认为:所谓的“顺其自然”,不过是因为未雨绸缪,步步为营。

即使宝宝“内向慢热”,甚至“高冷”,并不代表就不需要家长的引导了,至于社交能力,小小年纪,咱先从交朋友做起吧!

mini 1岁左右,朋友带着8月龄的Oli妹妹来做客,mini对Oli很好奇,观察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然后!忽然呼了Oli妹妹一巴掌!

Oli可是国际友人,这一不小心,就变成真正的“外交事件”了啊!

故事的结局是我请Oli妈妈吃了8只大闸蟹!!

一巴掌=8只大闸蟹!

求:要吃掉多少斤小龙虾,孩子才能知道表示友好可以说“嗨”,可以抱抱,可以握手?!

看宝宝笨拙腼腆的样子,真心为他们着急,有没有?!

我们先来看看,宝宝什么时候开始有同伴:

如何帮宝宝交朋友?

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日常可能是这样的:

尴尬到脸酸!

“尬聊”,大约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可见,尤其对孩子来说,会打招呼,能建立和维持同伴关系是具备社会化技能的标志。

走!带孩子出去玩!

我有一个朋友……(这种故事开头,总觉得像是在说自己,哈哈!)不点名,防止友尽。

  • 春天?到处都是杨絮柳絮,带孩子出去,万一过敏怎么办?

  • 夏天?天儿太热了,不带孩子去上早教了。

  • 秋天?雾霾,别约了,在家净化器开着。

  • 冬天,太冷了,孩子一出门鼻头都冻红了,在家待着吧。

  • 下雨天?哎呀,外面湿漉漉脏兮兮的,别出去了。

  • 去商场?人太多,空气不流通,不行。

  • 各自带孩子出来吃饭?不行,我家晚上8:30必须睡觉……

可怜他家孩子,快3岁了,没接触过几次别的小朋友。

其实,家长要作为孩子交往的“支持者”,从小多帮孩子安排和同伴的玩耍机会,带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聚会,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带孩子外出时,多带一些零食或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能主动和其他小朋友开展外交活动。

(在美国,孩子的生日派对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来!教孩子社交技巧!

显然,霸道的、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在社交场上,是不受欢迎的。

在《小猪佩奇》中,有一集叫“跟爷爷来游乐场”。

原本,小朋友们都在排队玩滑滑梯,猪爷爷照顾到小兔理查德和弟弟乔治年龄小,就给了他们特权,不用排队,可以一直玩,然后,其他小朋友都不乐意了!

后来,猪妈妈告诉猪爷爷:游乐场里只有一个规则,那就是“排队”!这才成功化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游乐场里的氛围又友善热闹了起来。

  • 教孩子学会遵守秩序。可以从排队、轮流和等候做起,2~3岁时,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从小灌输相关概念,“哥哥正在玩,等哥哥玩过了,你再玩吧!”

  • 教孩子学会分享和交换。1~2岁时,让孩子分享有点“强人所难”,不过家长依旧要努力做到以身作则,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方法,参考这篇文章《孩子拒绝分享,真的不是没家教!》

  • 教孩子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能不能”,嘴巴甜甜的孩子,会赞美人的孩子,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喜爱。这一点,孩子受家长的影响会比较大,如果家长会关心人,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 教孩子表达。主要是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孩子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可以说,“请问,我能一起玩吗?”

(《小熊宝宝绘本》——好朋友)

嘿!你别事无巨细!

拜社会新闻所赐,如今的家长们,在带孩子去公共游乐区域时,谨慎了许多。毕竟,孩子之间的小冲突,处理不好,就成了家长们的矛盾!

一般来说,在孩子和同伴玩耍时,家长会密切监控,以确保孩子没有“欺负人”,也没有“被欺负”。

不过,为了促进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建议还是给孩子们一点空间,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让他们解决小的争吵和冲突。

加油!培养安全型依恋!

宝宝的依恋类型,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先天气质、家庭养育质量、家庭环境等等。

安全型依恋的宝宝,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游戏和探索,妈妈离开时,会感到不安,妈妈回来后,会高兴地叫“妈妈”,主动和妈妈拥抱。

不安全依恋的宝宝,似乎离不开妈妈,妈妈离开时极度痛苦,抗拒陌生人,对妈妈和陌生人都有气愤的攻击行为。

相比较而言,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宝宝会更友善,面对冲突,也不会有明显的挫折感,能处理和化解尴尬的场面。

《爸爸去哪儿5》中,其他爸爸接到外出任务,留下邓伦一人照顾孩子们。嗯哼大王有点忧伤,Jasper赶紧来安慰他,并表现得相当冷静:

在Jasper的安抚下,嗯哼也很快平复了情绪……

相关推荐:

孩子太内向不愿和人交往,怎么办?


崔玉涛育学园


孩子性格是内向孩子外向,和长大有没有出息一点关系都没有。



很多非常有成就的人,都是内向的人

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她说:“我从六岁就开始写作了,但是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激动过,这本书的灵感太棒了。但是我又非常无奈,因为我手边没有能用的笔,我又太腼腆不敢跟别人借……我当时手中没有笔,但是我觉得那也许是件好事。我就只是坐在那里思考着,思考了整整4个小时(因为列车晚点了),所有的细节都在我脑海里涌现了出来。我想象着一个瘦弱的黑发小男孩,戴着眼镜,他还不知道自己是个巫师,但是他的形象在我脑中越来越清晰了。”

但这个内向的小女孩,成了畅销全球的超级畅销书的作者。比尔·盖茨也被认为是内向的人,但他创办了微软;沃伦·巴菲特也是个内向的人,但他成了全球投资界的传奇。

他只是没那么喜欢说话,和有没有能力,没一点关系

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有的人口若悬河,被人们簇拥,成为谈话的中心,也很容易看到另外一些人,他们安安静静地坐着,听别人聊天,偶尔会心一笑。

但一个人是口若悬河,还是安静内向,和他是否有能力,真的是没有一点关系。

口若悬河的人,可能是以喋喋不休掩饰自己内在的空虚和不自信;安安静静的人,他的内心可能有很多思考,到做事的时候,会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逼着孩子变得内向,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很多中国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过内向,会不停地告诉孩子:你得变得活泼点,你得变得爱说话。着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一是他原本内向的性格,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的个性,不停被批评,父母“洗脑”之下,他很可能就慢慢地认为,自己的个性是不好的,变得自卑起来;

二是让内向的人变得外向,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曾经有一个内向的人,拼命变得外向起来,后来果然“表现得外向”了,他坚持的五年,最后放弃了,因为觉得那个外向的人,根本是装出来的,完全不是他自己。

对孩子有此担心的爸爸妈妈,推荐你们看一本书,叫《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是一本专门研究内向性格的书,说不定你看了之后,会特别庆幸,我有个内向但有力量的孩子,真棒!


真心爸妈:头条号育儿频道签约作者,出版又《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欢迎转发我们的回答,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阅读更多育儿文章。


真心爸妈


一个害羞的孩子可能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显得有些笨拙。作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执意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个劲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较。

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礼貌,你为什么不是这样?”如果父母长期将“害羞”这个词定格在孩子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小朋友格格不入,他会更加封闭自己也会更害羞。

然后,多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经常带你的孩子走出家门,让他多和其他人接触。带他去公园的人群中看小朋友们放风筝、看爷爷奶奶打太极拳;参加一些妈妈的俱乐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滑滑梯,玩积木等。多带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乐趣充满欢快的地方,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慢慢地,害羞就会自动消退。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引导孩子,让他适应和别人的交往。每次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记得和别人打招呼话”之类的。这样不但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临走前孩子不愿意说再见,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说再见,是吗?没关系,我们下次再说。”这样会减缓孩子紧张的心理。

多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家附近有幼儿园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带自己孩子一起加入。这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龄小伙伴玩耍的乐趣。可能在一开始孩子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你,但慢慢地他就会试着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不过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强他继续呆下去,只有让孩子感觉轻松自然,才有利于缓解他的羞涩。

多做社交游戏

父母可以经常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做此类游戏。比如,你们可以模拟一次购物,你做店主,孩子做顾客。又或者做警察和行人问路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社交场景,孩子也能学到更多社交礼仪,从而变得大胆。


小葡萄伴宝宝健康成长


大错特错!!咱们内向的孩子优秀着呢!!



大家都说小时候外向的孩子更聪明。

有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内向,是不是注定智商不够,不聪明,或者是有很多心理上的障碍

这一现象就说明了,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变得外向,这样社交生活才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




但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非常外向的,也有很多人的性格十分内向。但是各有各的优点。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内向孩子的优点!😁

第一,善于观察,内向的孩子大多都十分善于观察,周围的人或物都在他们的眼睛中。我们常常会忽略的很多事情,都在他们的观察内。

第二,心细。内向的孩子尽管不是那么喜欢说话,不是那么擅长社交,但是他们一般都更加细心。

第三,专注,不爱说话的他们会很容易沉浸到某件事中,并且有很强的专注力,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十分大的优势。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性格不同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所以家长们不要太过着急,适度引导就可以

妈妈贝贝


内向是一种通俗的说法,通常和心理学定义上的内向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是学术或者通俗上的定义,它都是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说来你可能不信,人类的心理特征都具有高遗传力,也就是孩子会内向常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天生如此。

我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鲍查德和莱肯在美国找了56对同卵双生的双胞胎(遗传基因一模一样),而且这些双胞胎还具备另外一个特征,他们从小是被分开养育的,也就是他们虽然遗传基因一模一样,但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和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同的。这些双胞胎接受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而测试结果令人惊奇,同卵双生的双胞胎虽然从小分开养育且受到的后天教育大相径庭,但是他们不仅在长相上,甚至在基本心理特征和人格上也保持惊人的一致。而在共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双胞胎并不会比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更相似。而后有许多心理学实验都验证了他们的结论。

这一切都说明一点:心理特征是高遗传力的。

当然,我也并非说后天教育毫无作用,任何人都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但我想说的是说你孩子内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天生如此。而且内向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大概30%,如果内向的人等于没出息,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30%的人天生是没出息的。这样的结论显然是荒谬的。

事实上内向的孩子拥有更加丰盛的内心世界,他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可能反而感觉更加自在,长大之后也很少会为此而感到孤独无聊,他们不需要依靠别人获得快乐。也有许多适合喜欢独处安静内向的人的工作,例如,科研工作,编程工作等。

最后与你分享温尼科特的一句话:“”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

希望你不要太担心,太着急,内向的孩子没有注定人生失败,接纳生命的无限可能。


心理蔡中元


1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外向的孩子能言善辩,待人接物也更加热情。而内向在他们眼中,就是一种必须纠正的坏毛病。

对于内向人格和外向人格刻板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

但是从事教育工作时间越长,就越发现想要改变孩子的人格取向,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完全没有必要。

《安静,就是力量》的作者苏珊·坎恩就曾经说过:我们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实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插画师Liz Fosslien和Mollie West从另一个角度重点解读了内向型人。他们在Quietrev.com网站po出的这组图片,完美解释了内向型人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内向的人或多或少会被认为是一种性格上的无能,但这组漫画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向的孩子。

1.内向型的人脑神经回路通常比较长。当他们加工信息的时候同时,内向型的人会认真地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入进去。

我们发现,内向的孩子脑回路要比外向的孩子更长。他们更喜欢深思熟虑的行动,更安静、更稳重也更专注。

他们喜欢观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遇事沉着、内心强大。

因此,当内向的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时候,可能并不是他不懂礼貌。只是在心里面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个叔叔是谁?我认识他吗?我为什么要和他打招呼?

2.内向型的人的唤醒水平比外向型的人低,所以内向型的人更容易被过度刺激。

外向的孩子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孩子则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内向的孩子并不需要太多的外在刺激,他们的力量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而正因为向内追求力量,内向的孩子其实拥有更强大的专注力。当他们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和消耗,而一心一意钻研自己的领域的时候,他们成功的几率也就变大了。

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内向的孩子更加善于完成复杂的工作和游戏。我认识的很多乐高小能手都有着安静沉稳的性格。

3.内向型人的大脑是节能型大脑,他们喜欢通过读书、深度思考、探索内心世界获得满足感和能量。

尽管小宝不善和人交流,但他也有着一般孩子难以企及的能力。小宝从小就十分痴迷天文和数学,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很高。刚上小班的时候,他就能够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科学绘本了。

来我这儿上阅读课的时候,他甚至能够准确说出行星、恒星和卫星的区别。而那时候,他还不到6岁。

内向,并不能湮没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4.内向型人很少能通过赌博或者冒险行为获得强烈快感。当他们面对惊喜或者冒险的时候,也没外向型人那么兴奋。

这种特质能让内向的孩子小心谨慎,一般不会闯祸。

5.内向型的人会观察他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并注意到环境中所有引发他们感觉的细节,他们的关注点并不仅仅在人身上。

6.内向型人脑内的自我对话其实非常多,他们脑中有很多想法,但是通常他们不会说出来。

苏姗·凯恩在研究了大量内向者之后,说:“内向者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们拥有高超的洞察力与理解力。他们善于将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吸收,变为自己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或否定。”

2

很多爸爸妈妈都担心,孩子内向的性格会让孩子今后在社会上不受欢迎。但其实人的性格取向,和他是否能够成功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统计过,如果没有内向的人,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

万有引力、相对论、谷歌、《哈利波特》、查理.布朗、叶慈的《二度降临》、肖邦的《夜曲》、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小飞侠》、《魔法灵猫》、《辛德勒的名单》、《E.T》、《第三类接触》……

没错,人类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内向的人创造出来的。拥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遗憾,恰恰是我们幸运。

重要的是,我们要接纳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内向孩子的痛苦其实并不是来自于性格本身,正是父母的不认同、不接纳,甚至于强行改变才会让他们受到伤害。

为人父母,不要随随便便给孩子贴上“内向、不会说话、不合群”的标签,来自于父母的否定会让孩子为自己的特质自卑、自责,或许还会违背自己内心去迎合大人和世界,假装成 “外向”的孩子。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情了。

静待花开,内向的宝宝会给你带来惊喜的!


瑞丁老爸启蒙学院


关于孩子内向的问题,确实是很多内向孩子的家长担心过的问题,但我想说,这是一种对于性格的偏见。

这个社会,人们对于内外向有着深刻的刻板印象,人们普遍喜欢外向的人,觉得外向的人阳光上进,表达能力强,而刻板地认为内向的人缺乏社交能力,阴郁,胆怯,畏缩。

为什么这个社会更倾向于认可外向的人,

有数据显示,我们这个社会外向与内向的人数比为3:1,事实上,内向的人同样拥有很多外向所不具有的优势。

1、内向的人,更容易注意力集中,甚至在学业成绩上更突出。

2、内向的人,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思考能力很强,考虑问题周到全面;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往往比外向的人更独到、深刻,想象力也更丰富。

3、内向的人更享受独处,独处让自己不断探索,发现新事物,因此他们在工作独立性强的职业上往往能得心应手。

所以,就算家里的孩子不爱与人打交道,偏内向,家长们也不要担心。首先要端正自己对内向的态度,并且帮助孩子发挥内向的优势,找到与性格相匹配的兴趣领域,好好耕耘,也可以有灿烂,有出息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