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名句「牀前明月光」中的「牀」指的是什麼?

張小培書屋


大家對“東床快婿”這個成語不會很陌生,對吧。東床快婿,說的是東晉時期,書聖王羲之年青的時候,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家去,在王氏子弟中挑選女婿。來人在王家看了以後,覺得沒有合適的人選,只是一個在東床上,袒胸而居,旁若無人的年輕人,神態自若的在吃東西。



回到主題,什麼是床?古代睡覺的床,不叫床。叫榻。這個選項是否定答案。有人說,是小馬夾。不得不佩服這些人的實事求是的證據推理論斷。坐在小馬夾上吃東西,坐在小馬夾上看月亮,此情此景,何等的醉人!很遺憾,古代人家還沒有這麼隨意。

床,上面墊有席,再置上幾。讀書寫字,喝茶吃點心,便在床上盤腿而居。大致如北方人的炕相似。而床不生火,也不用來睡覺。是用於讀書、休息的一個陳設。
床前明月光,一個人獨居於床,神思恍惚,潔白的月光彷彿如霜。抬頭仰望星空,皓月千里,身在他鄉,不由低首長嘆!



子衿tjk


一看到這句詩,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出自被後人譽為詩仙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整首詩的內容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對於“床”字的解釋卻說法各異,有的譯為“井臺”,有的認為是“窗”的通假字,有的則認為是“胡床(現代的馬紮)”,還有的認為就是指本義,睡覺的床。那麼到底是指的什麼呢?


在回答問題前,首先必須明確一點,此“床”絕不是我們通常在室內躺臥睡覺用的床。

其實,這個“床”字,指的是古代的“井欄”。原因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析。

一、古代“井欄”形如“床”。

古時人們喜歡圍井而居,井邊成了居民們活動交流的公共場地。成人在此或取水或洗滌,夏夜來這裡聚會納涼,同時談天說地。孩童也愛在對著家門的井欄外的空地上玩耍。


據考古專家研究發現,井欄就是在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從下而上壘成,用來保護井壁使其不塌陷,也是為了防止人們掉入井裡,而凸出地表的木製結構圍牆。其形四角或八角,形狀特別像古代的床,故,又謂之“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所以,把“床”譯為“井欄”是可以解釋通的。

二、方能達到望月的最佳效果。


詩人李白在一個秋日月光皎潔的夜晚,置身室外賞月,無論是把月光懷疑成霜,還是舉頭望明月,都需要有一定的距離,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井”的遠度和井上方望月的高度,都是比較合乎常理。


此外,在古人心目中井也用來代表家鄉,如“背井離鄉”的成語就是因此而來的。



所以,對這句詩最符合常理的解釋,應該是在寂靜的夜裡,詩人遙看井欄前的月光,而產生的思鄉之情。 並結合此情此景創作出經典名詩《靜夜思》。

短短的四句詩,清晰樸素的表達了遠在異鄉之客,濃濃的思鄉之情,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通過吟讀詩句,讓人對詩人背景離鄉、寂寞難耐之苦感同身受,對望月思鄉情景的描述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千百年來,始終吸引著世界各國的讀者,而且世代流傳。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名篇《靜夜思》,全詩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也沒有華麗精美的辭藻,只是用近似口語的話娓娓道來,描述了遊子的思鄉之情,明白如話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問世千餘年來,一直為人所喜愛。

正是因為這首詩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所以人們對其含義和解釋一直也沒有什麼不同看法,《唐詩鑑賞辭典》中這樣解釋:

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

但後來有人提出疑義,唐代的門是完全封閉的,窗戶也很小,況且還貼有窗戶紙,月光不可能穿過照到屋裡去,並且在室內也不會有霜的,這在道理上講不通。於是人們對詩中床的含義產生了疑問,“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麼?

我查了一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其中對“床”的解釋有三:1、坐臥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2、安放器物的架子。類似今天的櫃或者櫥;3、井上的圍欄。今天的床沒有這個含義。

對照床的這三個含義,我們發現第三種解釋與李白詩中的意境比較吻合。並且李白還有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歌,其中有這麼幾句:“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據學者介紹,此詩中的“床”也是“井上圍欄”的意思。通過以上考證,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說的臥榻,而是井上的圍欄。


民國年間那些事


指的是小茶几或者胡床。

床,安身之坐也。從木,片聲。字亦作床。古閒居坐於床,隱於幾,不垂足,夜則寢,晨興則斂枕簟。——《說文》

之前在MOOC上面聽《說文解字》這堂課時,武漢大學的萬獻初教授,根據字形並結合當時的背景,講解了《靜夜思》中的這個‘床’具體是什麼東西。

(因為是視頻,所以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把教授的講解打了出來。)

床的繁體字形是——床

床這個字形是有形象的。

首先這個床是木做的,這個木做的木頭的‘木’在甲骨文中形狀是一棵樹,下邊是樹根上邊是樹枝。(橙色標註)

這個木寫成了篆書(紅色標註)之後是



把它從中間撇開,右邊就是一個‘片’左邊就是‘床’的左邊,把它往地上一放,它就是一個小茶几。

我們根據床的字形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它是個什麼東西。

再者,因為在是唐代,宋代我們還沒有像我們這種高高的床。我們說宋太祖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說明那個時候睡的是塌,像我們這種高床是後來的事。

古時候的床是用來拐手的。

古人休息的時候是席地而坐。

一個人在地下,臀部放在腳踝上,手放在膝蓋上。

當坐累了以後呢,就把手拐在旁邊的小茶几(或胡床),隱几而臥,在上面休息一會兒。

那個拐著手的東西就叫床。

所以李白的這個“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應該就是一個和茶几一樣的小桌子。

可能在中秋夜的晚上或者是什麼時候,在院子裡有一個小小的胡床,他的酒杯放在上面,李白喝的暈乎乎的說,床前明月光。


學號三十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這首名詩《靜夜思》,應該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可以張口就來的吧。事實上,多數中國人背詩都是以這首啟蒙的。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什麼?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這個“床”,肯定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床,因為現在的床幾乎要到明朝後才出現。

那麼,在明代的床出現之前,古時中國人在哪裡睡覺呢,那就是“榻”,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榻”也。

所謂“榻”,簡單說就有些像炕,不是支起來的那種木製大型傢俱。

此外,古人睡覺的地方還有“席”,這個好理解,就有些接近於日本人現在的“榻榻米”,所謂席地而睡也。

回到“床前明月光”的話題。有人說,這裡的“床”是井欄,這個解釋是有些牽強的。



事實上,古代詩詞中提到“床”的並不在少數,而這個床,其實指的是“胡床”,也就是現在說的摺疊椅(或凳)。

首先,“床前明月光”肯定不是在室內的,否則沒法解釋“疑是地上霜”,既然是室外,就不可能是現在的床啊榻啊之類。

類似的詩詞,如李白寫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如果這個床是在室內,這青梅如何長呢?

再如宋代詞人秦觀寫的《納涼》,裡面也提到了“床”: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秦觀的這個詩很清楚的提到這個環境是室外,而且很清楚的指出,這個“床”就是“胡床”!



那麼,這個胡床是什麼東西呢?說白了,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常用的摺疊椅凳,因為遊牧民族逐水而居,經常遷徙,所以不可能有大型的木製傢俱,摺疊椅凳方便攜帶,所以有此習俗。

考慮到李白出生在西域碎葉,其父輩在西域經商,接觸到胡床(摺疊椅凳)之類東西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唐宋以後,因為其方便性,類似的胡床(摺疊椅凳)也傳到了中原,成為常見的簡易傢俱,因而詩詞中經常出現“床”的記載,也就理所當然了。


坑爹史冊


今人讀古詩詞最要注意的一關是同一個詞古今的演變,也就是古今意思往往是不同的.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一句極為簡白,但是,古代的床是不是就是現代人晚上睡得床呢?據考證,不是.而且,區別非常大.

 《說文》:“床,安身之坐者。”在古代,床不僅是供人睡覺的工具,主要是供人坐的器具,像塌。在初唐,有一段時期“榻”“床”不分,因而李白所吟詠的床前,更是指雅緻的精巧的人們坐著的“床”前,可以想象,唐代人們在床前閒話春秋,吃著清甜可口的瓜果,天上一輪明月高懸,床前的人忍不住在這恬適裡覺得缺些什麼,哦,原來是故鄉的信息,思念的情緒……

而今,再欣賞下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人們想象之中,不再是慵懶的床榻而是精緻的桌前……


老照片


不請自來

這個“床”,指的是地板!

唐代詩人張仲素與白居易二位詩人的唱和詩《燕子樓》最具證明“床”的地板空間概念。(燕子樓是名臣張建封之子徐州張尚書的愛妓盼盼的住所)

樓上殘燈伴曉霜, 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 地角天涯未是長。 ----張仲素

滿床明月滿簾霜, 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 秋來只為一人長。 ----白居易

“合歡床”與“臥床”成年人自然懂內涵。 但樓上的“床”如果指睡覺的用具“床”的話, 那二位詩人不但庸俗, 簡直是太下流了吧。

難道說明亮的月光專照睡覺床,豈有不照地板之理?

有誰知道古人對“地板”是怎麼稱呼的嗎? 請問在古典小說或文字中看到過“地板”這一詞彙嗎?

全文在下面的帖子裡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0908a1c0100btfm.html


呂永亮


先說結論:“床前明月光”的“床”,應該是指井欄。

1、“床”字有沒有井欄的意思?

《晉書·樂志》裡記載有一首名為《淮南王篇》的樂府詩歌:

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樓與天連。 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汲寒漿,飲少年。 少年窈窕何能賢,揚聲悲歌音絕天。 我欲渡河河無樑,願化雙黃鵠還故鄉。 還故鄉,入故里。 徘徊故里,苦身不已。 繁舞寄聲無不泰,徘徊桑梓遊天外。

從這裡可以看出“床”和“井”的關聯。

2、到李白所在的唐朝,還有沒有“井欄”這個含義的用法?

李賀《後園鑿井歌》有:

井上轆轤床上轉。

李商隱的《富平少侯》有:“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更是說明了這個“床”的位置,就在井頭。

再到元朝,《古今韻會舉要》註明:“床”,就是“井之欄”。

3、“床”有很多其他含義,為什麼“床前明月光”的“床”不能是其他意思?

的確,《靜夜思》中沒有提到“井”,所以理論上說,“床前明月光”的“床”也可以是“床”字的其他釋義。

在這一點上,我們就只能以情理去推測了。

“床”字的其他釋義還有:睡床、馬紮等。但睡床是在室內的,要把一片地上的月光懷疑成是霜,這片月光應該是在戶外的地上,而且要離自己有一定的距離,才比較合理。所以睡床顯然是不太合適。馬未都先生認為是“馬紮”。的確,馬紮倒是可以搬到戶外,但距離感又不太符合了。

所以《靜夜思》最符合常理的,應該是詩人夜裡在園中賞月,遠遠看到井欄前的月光有所思而作。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說“床”之前先說下李白寫詩的季節。“疑是地上霜”告訴我們這應該是秋天。

李白被皎潔的月光吸引,而出門看,是不是外面下霜了。這裡“床”就凸顯出來了。“床”到底是什麼?


第一,床就是睡床。現在很多人覺得不可能,其實也有可能。李白作詩的時間不是深秋,不然不可能不下霜。只能是初秋,可能還有秋老虎,夜間開窗睡覺也說的通。只是一覺睡醒,發現地上被月光投窗而入,鋪滿地面像霜一樣,有感而發,作了這首詩。這裡唯一的疑點就是唐朝是不是管睡具叫榻不叫床。


第二,馬紮。胡床就是指馬紮。但不是現在的小馬紮。古代的胡床是可以很大的。我們看《韓熙載夜宴圖》當中,也有類似的工具。去過國家博物館的人一定能看到宋代的石雕,會有馬紮一樣可摺疊的大椅子一樣的坐具。這都叫床。這個也有可能。“疑”字表示沒準備。一定是睜眼看到室內椅子前地上的月光,也可能有感而發。


第三,井欄。這個說法也靠不住。很多人覺得奇怪。其實床在古代一直有井欄的說法。唐代李商隱在《富平少侯》寫下:

“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所以說井欄也不錯。不過有個問題。古代的井只有大戶人家才會自家打井,而且井一般都不會在主人的臥房前面,要麼在廚房區域,要麼在花園裡。而且位置一定比較偏僻,不會在庭院中間。庇廕避光的地方比較多。至於普通老百姓,大多是在戶外的公共區域,走半天才能遇到。這個只要有一些八十年代前生活經歷的人都有印象。

不說李白富裕還是貧窮。他都不可能一抬眼就看到井。而且要是夜遊,已經走半天了你還不知道地上是月光不是霜,也就太說不過去了


君箋雅侃紅樓


也說李白《靜夜思》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之秋的夜晚, 李白在揚州旅舍創作了兩首詩。一首是《秋夕旅懷》,一首就是家喻戶曉的《靜夜思》。當時,他才二十五歲。

據說,李白的《靜夜思》有八個版本。現流傳的是宋朝與明朝兩個版本。

宋朝時期的原作版本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明朝後期修改的版本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郭沫若先生說,睡在床上是不可能看到月光,更不可能在床上舉頭與低頭。所以,此處的“床”在《辭海》中是“井上圍欄”之意。他又指出李白的《長幹行》承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此處的“床”字,也只能作“井欄”。

李白的《長幹行》中的“床”,根據起句“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來分析,的確有“井欄”之意。但《靜夜思》中的“床”不一定就是郭沫若先生說的“井欄”。

難道李白不會站在床邊?也許是側臥在床,看左邊或右邊窗子透進的月光與窗外的月亮?它還真就是旅舍的寢床。而且。此旅舍窗外還能看到朦朧的青山。

不妨深入其境來看看:

床前的月光從窗外透進,

地上彷彿像冬天的銀霜。

舉頭眼望異地山頂明月,

低頭想起了遠方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