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印記-文人扇

扇子本是尋常物,卻因蘊含其中的文化積澱變得不尋常。如果說扇子最早是一種儀仗或納涼工具,紈扇、羽扇是結合了手工藝的工藝品,那麼當扇子與書畫、雕刻,特別是名人書畫結合在一起之後,則是從工藝品到文化的演變,也是從這之後才有“文人扇”的稱謂。

時代的印記-文人扇

中國曆代文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畫扇面雖幅不盈尺,但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書畫扇面小巧玲瓏,具有獨特的裝飾性和藝術魅力,可以裝裱成立軸、冊頁,也可作為鏡心裝於鏡框內,懸掛於居室內,成為別具一格的欣賞樣式。書畫扇工藝要求高。

扇子最早稱“箑”,也叫扇汗,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商代的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到,權貴之人的馬車上有一種類似大篷子的儀仗之物,也有說是利用其引來之風給馬解暑。出土文物中與現在的扇子形制最為相似的是一種竹扇,扇面是梯形的竹編,叫做“箑”。現在多見的摺扇,是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在宋、元時代,團扇畫廣為流行。明代以後,摺扇畫漸漸成為主流。

時代的印記-文人扇

歷代書畫名家和扇骨工匠將扇子製作發揚到了極致的藝術狀態,尺寸、工藝、材質等各方面都非常考究。專家介紹,一把扇子從扇骨到扇面可涉及十幾種工藝,比如扇骨銼金銀絲、竹胎雕漆、竹骨淺浮雕等,基本上能用於器物的中國傳統手工藝都可以在扇骨上體現。在晚清到民國的交際場合,扇子就像是一個人的名片,繪畫、書法、扇骨的作者都是持扇者身份的象徵。

書畫扇集實用、工藝與藝術於一體。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擁有不同水平的書畫扇,是欣賞層面最為廣泛的藝術品之一。有畫家表示,扇畫要求一次性完成,中間不能停筆;由於尺幅限制,在扇上繪畫要求畫家對線條、墨色和構圖進行精心設計,胸有成竹時,方能落筆;再加上有的材料如色紙、金箋等對落墨、設色要求較高。因此,同一位畫家,同樣是花鳥畫,一張扇面通常比一開冊頁的價格要高一倍以上。扇子收藏仍有空間

儘管創作要求較高,但扇面長久以來處於傳統書畫的配角地位,在收藏界有這樣的說法:一手卷,二冊頁,三中堂,四條屏,五楹聯,六扇面。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借國內藝術品市場復甦之勢,越來越多的藏家將目光轉向了扇面這一具備升值潛力、且未被充分關注的門類,使扇面收藏逐漸浮出水面。此後,不僅在常規拍賣會上多了扇面的身影,且京、滬眾多拍賣公司在春秋兩大拍中還推出了扇面畫專場。而扇面畫的“稀缺”潛力,使得這一獨特的藝術品種在近幾年的一些拍賣會上拍出了高價。

時代的印記-文人扇

2004年,唐寅、文徵明等8位名家的《書畫合璧》扇面在中國嘉德以101.2萬元成交,是歷史上首批成交價逾百萬元的扇面拍品。到了2007年,扇面拍品已突破千萬元級別,清代畫家惲壽平作《山水、花卉扇面》,拍出了1232萬元高價。在2011年北京榮寶春拍中,唐寅《聽瀑圖》扇面以1680萬元再創拍賣價格新高。

就扇畫而言,明代扇面的市場價格較高,但近幾年宋代團扇的風頭也愈發強勁,如南宋夏圭的《尋梅訪友圖》團扇面在2012年春拍成交價高達1012萬元。而近代齊白石和趙叔孺合作的《貝葉鳴蟬·隸書》扇面在2011年成交價也達到了448.5萬元。

除了扇面之外,扇骨也逐漸受到收藏者青睞。其中較受藏家追捧的是湘妃竹製成的扇骨,直徑3釐米的湘妃竹摺扇市場價多在萬元以上。2011年,一把明代臘地紫花湘妃竹扇骨拍出了100.8萬元高價。

有行家認為,扇面遠未達到其應有的價值。明代之前的扇面,由於其留存於世的數量稀少,無論作者名頭大小都非常珍貴。至於明代的扇子,現在市場上已很難看到,清代中晚期的扇子也是少之又少。目前能夠在市場上見到的老扇子以民國時期的居多。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民國時期的扇子不僅較易收藏,其市場潛力和升值空間也相對較大。此外,扇子是一門綜合藝術,衡量一把扇子的價值除了時間以外,還有各項制扇工藝。比如扇面,名家畫的扇面,就往往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同時,扇骨的材質、制式以及雕刻、燙法,這些工藝也都是在選購扇子時需要考量的。

時代的印記-文人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