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代:李善長退休前做了一件事,害死自己

朱元璋起家靠兩個班底。

一個是淮右軍事集團,淮右是指淮河中下游地區,今天的安微淮南市附近。他們出身低微,大多是三代貧農,沒讀過書,不識字,想出頭,只能上戰場拼命,天下是他們打下來的,他們以李善長為首。

另一個浙東集團,浙江土地肥沃,經濟發達,讀書人很多,朱元璋在南京站穩後,他們陸續來投靠,這些人以劉伯溫為首。

李善長的權謀

統一中國後,朱元璋給淮右集團豐厚的賞賜和爵位,有六人封了公爵,給李善長擔任了丞相。為了平衡,給劉伯溫擔任御史中丞,政府的高級職位也由浙東集團的人擔任。

淮右集團的人資歷深、功勞大,而浙東集團的人資歷淺,顯然,朱元璋的安排不能讓淮右集團的人滿意。

矛盾爆發,鬥爭開始了。

李善長頻繁參奏劉伯溫,搞得劉伯溫無法正常工作,被迫離職。

朱元璋雖然同意劉伯溫離職,但心裡清楚怎麼回事,提拔楊憲接替劉伯溫。劉伯溫被李善長搞走,浙東集團的人當然要反擊,正好楊憲是搞情報出身的,於是炮製了很多李善長的黑材料,搞得李善長很被動。

朱元璋本來對李善長的跋扈很不滿意,楊憲燒的這把火正中他的下懷,就提拔楊憲為副丞相。楊憲得到了鼓勵,把火越燒越旺,李善長顯得很狼狽。

然而楊憲的作為超出了朱元璋的容忍度,他只是希望楊憲制衡李善長,而不是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作為久經官場的老狐狸,李善長很快摸到朱元璋的心思,故意放縱楊憲在背後拆臺,等楊憲犯了錯誤後,找準機會,在朱元璋面前狠狠告了楊憲一狀,朱元璋頭腦發熱,一衝動就把楊憲給殺了。

楊憲被殺,朱元璋回味過來,自己被李善長利用了,對李善長很不滿意,又讓浙東大佬汪廣洋接替楊憲,汪廣洋是很有能力的人,朱元璋想讓汪廣洋把李善長按倒在地,接過李善長的位子,汪廣洋不想介入朱元璋和李善長的鬥爭中,對誰都唯唯諾諾,朱元璋很不滿意,把汪廣洋貶出中央政府。

李善長用計幹掉楊憲後,權勢熏天,朱元璋對他越發不滿,李善長自然覺察到朱元璋的心思,於是下了自認為完美的一步棋,他本人退休回家養老,推薦胡惟庸接替他的職位,胡惟庸是政務能手,從基層一步步生上來。

朱元璋還是很給李善長面子,任命胡惟庸擔任丞相,卻又把汪廣洋調回來,李善長資歷比你深,不敢跟他爭情有可原,胡惟庸資歷和你一個樣,你汪廣洋總不用怕他了吧!

汪廣洋卻讓朱元璋徹底失望了,他把縮頭烏龜的功夫進行到底,從不提出任何建設性建議,也不參與朱元璋和胡惟庸的鬥爭。朱元璋是個工作狂,自然不容忍汪廣洋混日子的做法,把汪廣洋革職流放。

牆倒眾人推,在流放的路上,有人上本參奏汪廣洋曾經跟楊憲結黨私營的問題,朱元璋大怒,下旨責備,汪廣洋走到一半,看到這些聖旨就服毒自殺了。

胡惟庸謀反的可能性

胡惟庸在洪武四年擔任丞相,由於汪廣洋混日子,胡惟庸大權獨攬,中書省他一人說了算,凡是對他不利的奏章,扣下來不上報,人事任命大權被他抓到手裡,官員的任免、升遷、罷黜經常不報告朱元璋,他發話就直接執行。

但胡惟庸是能力突出,手段了得,能調和淮右和浙東兩派的矛盾,加上小心謹慎,朱元璋比較信任他,對他違法亂紀的事情並不瞭解。越來越多的官員投靠了胡惟庸,文官不用說。

明朝初年,因為要恢復生產,官員的事情很多,幹活很辛苦,但老朱給的工資很低,剛剛夠吃飯。

一個縣令一個月發900斤大米,按照現在的物價來算,相當於2000到3000塊錢,確實很低。

但是不能這麼簡單的算,因為古代的生產力水平很差,糧食經常不夠吃,在古代糧食是很貴的,而現代呢,物質豐富以後,糧食的價值直線下跌,現代社會你隨便做點什麼工作都能掙夠900斤大米的錢。

我們換一種算法,先搞清楚,在明初一個月900斤大米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水平。

漢朝邊軍士兵是一天一斤半小米,明朝的畝產並不比漢朝高多少,明朝人每天消耗的大米和漢朝差不多,五口之家一天消耗7斤大米足夠了,老人和小孩吃少點,一個月210斤,再拿90斤換點生活必需品,時不時打打牙祭。

剩下的600斤拿一部分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一部分拿去買地投資,累積20年,應該能成為一個富裕的地主,這是平民老百姓過日子的方法,也是朱元璋的算法,也就是說,如果官員按照這個做法,在退休以後能成為一個富裕的地主。

但是官員就不能理解了,我們是讀書人,進士出身,能跟老百姓一樣嗎?老百姓過年過節才吃一次肉,一年到頭才辦一件新衣裳,我們不說天天大魚大肉,但也不能天天吃素吧,一件衣服不能一年穿到頭吧,一年總要辦幾件高檔時裝。

所以一個月900斤大米,對官員來說就剛剛夠吃飯而已。

還有請人抬轎、請師爺秘書,人際交往的錢從哪裡來,只能要撈點外快了,但是老朱你定的那個標準也太嚴了,拿了60兩就要殺頭,這不止嚴啊,簡直不給人活路。

在這種背景下,官員對老朱那是大大的不滿,都站到胡惟庸這邊,或主動,或默默地支持,因為胡丞相從來不管這些,還帶弟兄們一起撈外快。

胡惟庸既高興有恐懼,當然清楚這種情況不可能長期瞞過朱元璋,但已經走到這一步了,退,他不捨得到手的權利。已經是丞相——百官之首,再進一步當皇帝?這種想法在胡惟庸腦海裡一閃而逝,又很快被他掐滅,他知道這種可能性為零,朱元璋殺過的人估計比他見過的人都還要多。

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胡惟庸的想法。

洪武八年,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修養在家的劉伯溫,胡惟庸去看望之後,也不知道他和劉伯溫說了些什麼話,才回來幾個月劉伯溫就去世了。

一時朝野議論紛紛,有流言說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流言傳到後來變成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毒死劉伯溫。朱元璋本來是不信的,但是流言實在太猛了,以致後來都半信半疑,派人去調查,雖然一無所獲,但對胡惟庸的猜忌之心加深了。

胡惟庸不想在恐懼中等到朱元璋的刀子落下的那一天。他要反抗,雖然不能他當皇帝,卻可以把朱元璋幹掉,扶持另外一個皇帝上臺。

他當然清楚靠手無寸鐵的文官不可能成事,於是開始在軍隊裡面尋找合作伙伴,軍隊裡記恨朱元璋的元老也不在少數。

“俺們跟你辛辛苦苦地打天下不是為了過幾天好日子嗎,現在皇帝都讓你做了,還不讓我們就撈點外快了?”這是大多數武將的心聲。

胡惟庸很容易就找到了兩個人,吉安候陸仲亨和平涼候費聚。

陸仲亨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在攻打南京之戰中立下大功,後來用驛站的馬匹辦點私事,被朱元璋知道後罵了一頓:“仗打了這麼多年,才剛剛停下來沒幾年,養馬匹的老百姓家庭還很困難,你讓他們幫你運東西,家裡的生活怎麼辦?”罰他到山西去捕盜。

費聚也是很早跟隨朱元璋的元老,統一中國後,朱元璋讓他去治理蘇州,他沉溺在蘇州溫柔鄉里,把蘇州搞得一塌糊塗,朱元璋很生氣,罰他到西北去招降一些蒙古小部落。

兩人都對朱元璋很不滿,胡惟庸有一天找他們喝酒,兩人喝得半醉半醒的時候,突然說:“我們三人都撈了不少錢,也做了不少出格的事,要是被上面知道了可要殺頭的。”

兩人的臉色煞白,胡惟庸趁機安慰兩人,只要聽他的就保證沒有事,

然後他在兩人的耳邊說如此如此,兩人答應為胡惟庸的事業提供兵馬。

有了這兩人胡惟庸還不放心,擔心他們不能控制整個軍隊,他還要再找一個在軍隊有很高威望的人,只要這個人出來說句話,就能穩住軍隊。

這個人就是李善長,李善長雖然沒有親自上陣殺敵,但是很多軍事行動都是他和朱元璋謀劃的,相當於總參謀長,是整個淮右集團的首腦人物,他說話的分量僅次於朱元璋。

胡惟庸相信李善長會答應的,因為李善長對朱元璋當皇帝以後的很多作為並不以為然,而且胡惟庸和李善長還是兒女親家,李善長弟弟的女兒嫁給胡惟庸的兒子,胡惟庸事發,李善長也逃不過。

李善長拒絕了胡惟庸的請求,他認為胡惟庸他們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沒有去告發胡惟庸,他認為就算胡惟庸事發,憑自己第一功臣的身份,朱元璋不會拿他怎麼樣。

胡惟庸當然不會輕易放棄,他又拋出一個誘餌,承諾事成之後封李善長為淮南王,李善長還是拒絕了,但是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老了,等我走後,你們看著辦吧。”

胡惟庸雖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但李善長的表態也讓他很高興。

朱元璋的選擇

一切都在秘密的進行著,越來越多的官員捲入這場密謀中,他們都是一個心思,你不讓我們好過,我們也不讓你好過,就算最後出事,也是法不責眾。

朱元璋當時的消息來源有兩條,一是官員的奏章和題本,二是太監探聽來的消息。在胡惟庸有預謀的封鎖下,朱元璋只得到官員想要他知道的消息,太監這邊呢,打聽到的都是一些市井傳言,這些市井傳言千奇百怪,朱元璋每天批改20萬字奏章,沒精力去關心這些滿天飛的小道消息。

胡惟庸小心翼翼地謀劃,但他千算萬算,卻漏算了他坑爹的兒子。他兒子仗著老爹的身份在京城橫衝直撞,有一天騎著一匹寶馬在大街上飛奔,得意忘形之際,撞上了對面一輛飛快駛來的馬車,胡公子騎馬技術也不咋的,在慣性的作用下,摔下馬後當場就掛了。

胡惟庸很悲痛,也很生氣,下令把馬車的車伕抓起來,然後親自操刀把車伕給砍了。

這種在公共場合發生的事情哪裡還瞞得住,當時沒有手機網絡,消息也散播很快,連宮裡的朱元璋都知道了。

派人調查,胡惟庸不敢隱瞞真相,他向朱元璋提出自己的要求:先取得車伕家人的諒解,讓他們不再追究,然後再繳納一筆贖金免刑。

朱元璋說:“殺人償命!”

這種情況下,胡惟庸怎麼應對呢,最好的辦法是招認抵罪。

但沒等胡惟庸有所動作,御史中丞塗節先動了,他上書告胡惟庸謀反,石破天驚!

別急,塗節說:我還有重磅消息發佈,我也參與謀反了!

夠驚了吧!

但是朱元璋不驚,他不慌不忙的下令逮捕胡惟庸和塗節,審問,案情很清晰明瞭,參與謀反的吉安候陸仲亨、平涼候費聚和御史大夫徐寧被判死刑,首犯胡惟庸死刑,誅九族,塗節雖然自首,但是長期參與胡惟庸謀反,眼見瞞不住了才告發,死刑也難免。

處死胡惟庸後,朱元璋下令廢除丞相制度,規定誰要提出復立必重罰。

丞相被廢除,六部九卿直接向他彙報,這下朱元璋放心多了。

但還有一個問題他想不通:為什麼內有丞相和御史中丞合謀造反,外有軍隊高級將領響應,瞞著他長時間謀劃他居然不知道。

經過兩年的追查,他發現了背後的輪廓,想進一步追查詳情,然而總是追查不下去,朱元璋對此內情一清二楚。他總是有與眾不同的辦法解決問題,於是大名鼎鼎的錦衣衛登場了。

朱元璋下令對禁衛軍進行改編,分成十二衛,其中最重要是是錦衣衛,負責蒐集情報,監督百官,集調查、逮捕、審判於一身,他們完全獨立於文管系統之外,辦案不受文官的干擾。

胡惟庸的謀反詳情源源不斷地反饋到朱元璋面前,讓他很頭疼,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被胡惟庸拉下水,原因很簡單,這是他們對朱元璋苛刻反腐制度的集體反擊。

如果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估計都要手軟,抓幾個頭目了事,但是作為屍山血海爬出來的貧民皇帝,心硬如鐵,面對3萬人,就一個“殺”字解決。

涉及胡惟庸謀反案,不管主動參與的,還是默許的,或無意中攝入其中的,通通不放過,最後被處決的是李善長一大家子。

李善長之於朱元璋相當於,諸葛亮之於劉備、張子房之於劉邦,朱元璋在外打仗,李善長在後方籌備糧草,處理政事。

27歲的朱元璋和40歲的李善長第一次見面,朱元璋問:天下何時才能平定?

李善長答:秦朝末年,天下義軍紛紛起兵,漢高祖出身普通,他生性豁達,知人善用,寬減刑罰,5年時間就取得天下,將軍如果效仿漢高祖,天下就是將軍的。

朱元璋遇到了知音,十分高興,軍情大事向李善長請教,兩人配合得相得益彰,在取得成功後,朱元璋依然保持貧民本色,努力奮鬥,生活簡樸,李善長則樂於享受權威,兩人漸漸行遠,直到白刃相加。

本可流傳千古的一段君臣佳話,奈何世事難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