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代:李善长退休前做了一件事,害死自己

朱元璋起家靠两个班底。

一个是淮右军事集团,淮右是指淮河中下游地区,今天的安微淮南市附近。他们出身低微,大多是三代贫农,没读过书,不识字,想出头,只能上战场拼命,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以李善长为首。

另一个浙东集团,浙江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读书人很多,朱元璋在南京站稳后,他们陆续来投靠,这些人以刘伯温为首。

李善长的权谋

统一中国后,朱元璋给淮右集团丰厚的赏赐和爵位,有六人封了公爵,给李善长担任了丞相。为了平衡,给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政府的高级职位也由浙东集团的人担任。

淮右集团的人资历深、功劳大,而浙东集团的人资历浅,显然,朱元璋的安排不能让淮右集团的人满意。

矛盾爆发,斗争开始了。

李善长频繁参奏刘伯温,搞得刘伯温无法正常工作,被迫离职。

朱元璋虽然同意刘伯温离职,但心里清楚怎么回事,提拔杨宪接替刘伯温。刘伯温被李善长搞走,浙东集团的人当然要反击,正好杨宪是搞情报出身的,于是炮制了很多李善长的黑材料,搞得李善长很被动。

朱元璋本来对李善长的跋扈很不满意,杨宪烧的这把火正中他的下怀,就提拔杨宪为副丞相。杨宪得到了鼓励,把火越烧越旺,李善长显得很狼狈。

然而杨宪的作为超出了朱元璋的容忍度,他只是希望杨宪制衡李善长,而不是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作为久经官场的老狐狸,李善长很快摸到朱元璋的心思,故意放纵杨宪在背后拆台,等杨宪犯了错误后,找准机会,在朱元璋面前狠狠告了杨宪一状,朱元璋头脑发热,一冲动就把杨宪给杀了。

杨宪被杀,朱元璋回味过来,自己被李善长利用了,对李善长很不满意,又让浙东大佬汪广洋接替杨宪,汪广洋是很有能力的人,朱元璋想让汪广洋把李善长按倒在地,接过李善长的位子,汪广洋不想介入朱元璋和李善长的斗争中,对谁都唯唯诺诺,朱元璋很不满意,把汪广洋贬出中央政府。

李善长用计干掉杨宪后,权势熏天,朱元璋对他越发不满,李善长自然觉察到朱元璋的心思,于是下了自认为完美的一步棋,他本人退休回家养老,推荐胡惟庸接替他的职位,胡惟庸是政务能手,从基层一步步生上来。

朱元璋还是很给李善长面子,任命胡惟庸担任丞相,却又把汪广洋调回来,李善长资历比你深,不敢跟他争情有可原,胡惟庸资历和你一个样,你汪广洋总不用怕他了吧!

汪广洋却让朱元璋彻底失望了,他把缩头乌龟的功夫进行到底,从不提出任何建设性建议,也不参与朱元璋和胡惟庸的斗争。朱元璋是个工作狂,自然不容忍汪广洋混日子的做法,把汪广洋革职流放。

墙倒众人推,在流放的路上,有人上本参奏汪广洋曾经跟杨宪结党私营的问题,朱元璋大怒,下旨责备,汪广洋走到一半,看到这些圣旨就服毒自杀了。

胡惟庸谋反的可能性

胡惟庸在洪武四年担任丞相,由于汪广洋混日子,胡惟庸大权独揽,中书省他一人说了算,凡是对他不利的奏章,扣下来不上报,人事任命大权被他抓到手里,官员的任免、升迁、罢黜经常不报告朱元璋,他发话就直接执行。

但胡惟庸是能力突出,手段了得,能调和淮右和浙东两派的矛盾,加上小心谨慎,朱元璋比较信任他,对他违法乱纪的事情并不了解。越来越多的官员投靠了胡惟庸,文官不用说。

明朝初年,因为要恢复生产,官员的事情很多,干活很辛苦,但老朱给的工资很低,刚刚够吃饭。

一个县令一个月发900斤大米,按照现在的物价来算,相当于2000到3000块钱,确实很低。

但是不能这么简单的算,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很差,粮食经常不够吃,在古代粮食是很贵的,而现代呢,物质丰富以后,粮食的价值直线下跌,现代社会你随便做点什么工作都能挣够900斤大米的钱。

我们换一种算法,先搞清楚,在明初一个月900斤大米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汉朝边军士兵是一天一斤半小米,明朝的亩产并不比汉朝高多少,明朝人每天消耗的大米和汉朝差不多,五口之家一天消耗7斤大米足够了,老人和小孩吃少点,一个月210斤,再拿90斤换点生活必需品,时不时打打牙祭。

剩下的600斤拿一部分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一部分拿去买地投资,累积20年,应该能成为一个富裕的地主,这是平民老百姓过日子的方法,也是朱元璋的算法,也就是说,如果官员按照这个做法,在退休以后能成为一个富裕的地主。

但是官员就不能理解了,我们是读书人,进士出身,能跟老百姓一样吗?老百姓过年过节才吃一次肉,一年到头才办一件新衣裳,我们不说天天大鱼大肉,但也不能天天吃素吧,一件衣服不能一年穿到头吧,一年总要办几件高档时装。

所以一个月900斤大米,对官员来说就刚刚够吃饭而已。

还有请人抬轿、请师爷秘书,人际交往的钱从哪里来,只能要捞点外快了,但是老朱你定的那个标准也太严了,拿了60两就要杀头,这不止严啊,简直不给人活路。

在这种背景下,官员对老朱那是大大的不满,都站到胡惟庸这边,或主动,或默默地支持,因为胡丞相从来不管这些,还带弟兄们一起捞外快。

胡惟庸既高兴有恐惧,当然清楚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瞒过朱元璋,但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退,他不舍得到手的权利。已经是丞相——百官之首,再进一步当皇帝?这种想法在胡惟庸脑海里一闪而逝,又很快被他掐灭,他知道这种可能性为零,朱元璋杀过的人估计比他见过的人都还要多。

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胡惟庸的想法。

洪武八年,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修养在家的刘伯温,胡惟庸去看望之后,也不知道他和刘伯温说了些什么话,才回来几个月刘伯温就去世了。

一时朝野议论纷纷,有流言说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流言传到后来变成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毒死刘伯温。朱元璋本来是不信的,但是流言实在太猛了,以致后来都半信半疑,派人去调查,虽然一无所获,但对胡惟庸的猜忌之心加深了。

胡惟庸不想在恐惧中等到朱元璋的刀子落下的那一天。他要反抗,虽然不能他当皇帝,却可以把朱元璋干掉,扶持另外一个皇帝上台。

他当然清楚靠手无寸铁的文官不可能成事,于是开始在军队里面寻找合作伙伴,军队里记恨朱元璋的元老也不在少数。

“俺们跟你辛辛苦苦地打天下不是为了过几天好日子吗,现在皇帝都让你做了,还不让我们就捞点外快了?”这是大多数武将的心声。

胡惟庸很容易就找到了两个人,吉安候陆仲亨和平凉候费聚。

陆仲亨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在攻打南京之战中立下大功,后来用驿站的马匹办点私事,被朱元璋知道后骂了一顿:“仗打了这么多年,才刚刚停下来没几年,养马匹的老百姓家庭还很困难,你让他们帮你运东西,家里的生活怎么办?”罚他到山西去捕盗。

费聚也是很早跟随朱元璋的元老,统一中国后,朱元璋让他去治理苏州,他沉溺在苏州温柔乡里,把苏州搞得一塌糊涂,朱元璋很生气,罚他到西北去招降一些蒙古小部落。

两人都对朱元璋很不满,胡惟庸有一天找他们喝酒,两人喝得半醉半醒的时候,突然说:“我们三人都捞了不少钱,也做了不少出格的事,要是被上面知道了可要杀头的。”

两人的脸色煞白,胡惟庸趁机安慰两人,只要听他的就保证没有事,

然后他在两人的耳边说如此如此,两人答应为胡惟庸的事业提供兵马。

有了这两人胡惟庸还不放心,担心他们不能控制整个军队,他还要再找一个在军队有很高威望的人,只要这个人出来说句话,就能稳住军队。

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李善长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但是很多军事行动都是他和朱元璋谋划的,相当于总参谋长,是整个淮右集团的首脑人物,他说话的分量仅次于朱元璋。

胡惟庸相信李善长会答应的,因为李善长对朱元璋当皇帝以后的很多作为并不以为然,而且胡惟庸和李善长还是儿女亲家,李善长弟弟的女儿嫁给胡惟庸的儿子,胡惟庸事发,李善长也逃不过。

李善长拒绝了胡惟庸的请求,他认为胡惟庸他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没有去告发胡惟庸,他认为就算胡惟庸事发,凭自己第一功臣的身份,朱元璋不会拿他怎么样。

胡惟庸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他又抛出一个诱饵,承诺事成之后封李善长为淮南王,李善长还是拒绝了,但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老了,等我走后,你们看着办吧。”

胡惟庸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但李善长的表态也让他很高兴。

朱元璋的选择

一切都在秘密的进行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卷入这场密谋中,他们都是一个心思,你不让我们好过,我们也不让你好过,就算最后出事,也是法不责众。

朱元璋当时的消息来源有两条,一是官员的奏章和题本,二是太监探听来的消息。在胡惟庸有预谋的封锁下,朱元璋只得到官员想要他知道的消息,太监这边呢,打听到的都是一些市井传言,这些市井传言千奇百怪,朱元璋每天批改20万字奏章,没精力去关心这些满天飞的小道消息。

胡惟庸小心翼翼地谋划,但他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他坑爹的儿子。他儿子仗着老爹的身份在京城横冲直撞,有一天骑着一匹宝马在大街上飞奔,得意忘形之际,撞上了对面一辆飞快驶来的马车,胡公子骑马技术也不咋的,在惯性的作用下,摔下马后当场就挂了。

胡惟庸很悲痛,也很生气,下令把马车的车夫抓起来,然后亲自操刀把车夫给砍了。

这种在公共场合发生的事情哪里还瞒得住,当时没有手机网络,消息也散播很快,连宫里的朱元璋都知道了。

派人调查,胡惟庸不敢隐瞒真相,他向朱元璋提出自己的要求:先取得车夫家人的谅解,让他们不再追究,然后再缴纳一笔赎金免刑。

朱元璋说:“杀人偿命!”

这种情况下,胡惟庸怎么应对呢,最好的办法是招认抵罪。

但没等胡惟庸有所动作,御史中丞涂节先动了,他上书告胡惟庸谋反,石破天惊!

别急,涂节说:我还有重磅消息发布,我也参与谋反了!

够惊了吧!

但是朱元璋不惊,他不慌不忙的下令逮捕胡惟庸和涂节,审问,案情很清晰明了,参与谋反的吉安候陆仲亨、平凉候费聚和御史大夫徐宁被判死刑,首犯胡惟庸死刑,诛九族,涂节虽然自首,但是长期参与胡惟庸谋反,眼见瞒不住了才告发,死刑也难免。

处死胡惟庸后,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制度,规定谁要提出复立必重罚。

丞相被废除,六部九卿直接向他汇报,这下朱元璋放心多了。

但还有一个问题他想不通:为什么内有丞相和御史中丞合谋造反,外有军队高级将领响应,瞒着他长时间谋划他居然不知道。

经过两年的追查,他发现了背后的轮廓,想进一步追查详情,然而总是追查不下去,朱元璋对此内情一清二楚。他总是有与众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于是大名鼎鼎的锦衣卫登场了。

朱元璋下令对禁卫军进行改编,分成十二卫,其中最重要是是锦衣卫,负责搜集情报,监督百官,集调查、逮捕、审判于一身,他们完全独立于文管系统之外,办案不受文官的干扰。

胡惟庸的谋反详情源源不断地反馈到朱元璋面前,让他很头疼,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被胡惟庸拉下水,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对朱元璋苛刻反腐制度的集体反击。

如果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估计都要手软,抓几个头目了事,但是作为尸山血海爬出来的贫民皇帝,心硬如铁,面对3万人,就一个“杀”字解决。

涉及胡惟庸谋反案,不管主动参与的,还是默许的,或无意中摄入其中的,通通不放过,最后被处决的是李善长一大家子。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备、张子房之于刘邦,朱元璋在外打仗,李善长在后方筹备粮草,处理政事。

27岁的朱元璋和40岁的李善长第一次见面,朱元璋问:天下何时才能平定?

李善长答:秦朝末年,天下义军纷纷起兵,汉高祖出身普通,他生性豁达,知人善用,宽减刑罚,5年时间就取得天下,将军如果效仿汉高祖,天下就是将军的。

朱元璋遇到了知音,十分高兴,军情大事向李善长请教,两人配合得相得益彰,在取得成功后,朱元璋依然保持贫民本色,努力奋斗,生活简朴,李善长则乐于享受权威,两人渐渐行远,直到白刃相加。

本可流传千古的一段君臣佳话,奈何世事难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