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有沒有機會翻盤?

Silver141210


當然可以,崇禎完全是一手好棋被下壞掉的。當時的清朝並沒有那麼強大的可怕!滿清鐵騎雖然厲害,但是遊牧民族的生產力弱,人口少本身就是硬傷。我們來看看徐達時期的戰略戰術。徐達帶領三十萬明軍北伐的時候,元軍依然有二十五萬之多,當然,這二十五萬人裡只有五萬蒙古騎兵,剩下的二十萬則是負責後勤的支援步兵。徐達的戰術很簡單,那就是步步為營,拖而不打,靠國力拖死元軍。在當時,元軍不得人心,百姓大量逃亡,根本沒多少人可以從事生產,所以,元軍在與明軍的對峙中蒙古兵是被餓跑的,二十五萬人每天消耗的糧草數量都是天文數字。所以,元軍急攻不下的時候就只能撤退,從徐州開始撤退,一直撤退到草原上去。這時候,元軍的軍心士氣已經完全動搖了這時候才跟他決戰,元明總共打了八次大戰,明朝越打越強,元朝越打越弱。

滿清初期從硬實力上並沒有比元末蒙古軍強。滿清八旗,每旗有兵七千五百人,八旗累計六萬人左右。但是這支部隊並不是常備軍,他們平時要參加生產的,只有打仗的時候才被上馬成軍。所以,這麼假設,如果他們被拖在前線戰場一年兩年時間,那麼他們就沒有人可以從事生產了。到時候誰還有心思打仗。

假如朱元璋頂替崇禎,那肯定不會派兵去遼東絞殺清軍,而是派一員大將固守山海關,跟清軍玩持久戰,拖死他們。然後開始整肅內政,抓貪官,內貪汙六十兩以上的官員一律處決,家人沒收官府為奴打工還債。如此,則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待實力強大以後,如果清軍還沒被拖死就出關征遼東。天下可定!


優己


我的判斷是,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不僅沒有機會翻盤,可能亡得還要更快些。

我做出這個判斷的基礎,在於對他們的性格和行事方式的認知。

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禎帝朱由檢,一個是興國之主,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英明神武的老祖宗,一個是家產賠光的敗家子,依著一般人的邏輯,一定認為,這兩位的素質,肯定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其實,崇禎帝和明太祖,他們在性格上是蠻相像的,而且個人能力都很強。

朱家血統中最強的基因,是獨斷與猜忌,兩者合起來,有個詞,叫“雄猜”!

“雄”在這裡不完全等於“雄傑”,畢竟雄傑之主是要靠事功做支撐的,比如成祖朱棣,文治武功,頗可稱道;而明代歷史上頗多雄猜之主,事功卻不那麼“雄”,時局整體下行,比如嘉靖和萬曆,這兩代給人的整體印象都不咋地,然而嘉靖與萬曆兩帝,確實都是猜忌、刻薄和殘忍之人,尤其是嘉靖帝,他一生殺了許多文武大臣,包括一名首輔大學士(夏言)。

明代歷史上的糊塗皇帝並不多,如果細察歷史記事,更不難發現,老朱家的皇帝,多很精明、善察,而且經常察之過嚴過苛,導致君臣互不信任,難以合作(如萬曆朝),極端時便發生大規模的誅殺大臣現象。尤其是三個朝代:洪武、嘉靖和崇禎。


與他的曾祖、祖父很像,崇禎帝也是雄猜之主,行政頗有霹靂手段,好比他即位之初即扳倒了權閹魏忠賢,撤回鎮守監軍內官、大手筆欽定“逆案”,做事雷厲風行,翻臉殺人都毫不客氣。袁崇煥那麼高的功勳和人望,他說殺死就殺死了,以後殺人都殺到手滑,在他手裡殺掉的內閣大學士有2名,司禮太監至少也有2名,總督、巡撫數十人(可參見我寫的“明宮揭秘”系列之《大明那些九千歲》)。在明朝滅亡前的這十幾年,殺死的文武大臣人數之多,僅次於明太祖洪武時期。與後者主要是政治清洗不同,崇禎時是皇帝苛責太過,犯錯殺人,打敗仗殺人,皇帝洩憤也殺人,各種原因,讓大臣難逃一殺。

朱由檢不懂得愛惜人才,以為靠不斷的殺戮,就能振作人心,扭轉明王朝傾覆的命運。其實他殺的好多人都是罪不至死,甚至是冤枉的!

最可笑的,或者說最無恥的,還在殺了那麼多大臣後,面臨山河破碎,他還在感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稍有才幹的大臣都被他輕擲了、被他殺光了,他不就是奔著亡國去的麼?他就是標準的亡國之君!


我想,如果換朱元璋到崇禎時來,他同樣會像自己的孫子一樣,以殺為事,甚至可能加倍地大開殺戒。

在極端君主專制集權的體制下,傳一道旨便殺人,是最容易落實的,而最難的,卻是培植根本、凝聚人心,與臣子一心,共赴時艱,真正賦予文武官員施展才華的足夠權力和信任(想一想唐代在安史之亂時,何以大敗,何以大勝?無非在皇帝是否信任臣下)。

可是,無論是朱由檢還是朱元璋,他們都做不到!

他們猜忌大臣,不敢真正授權,國勢越是危急,他們越容易通過殺人立威,以為亂世用重典,只有殺人才能讓大眾知警知懼。其實他們錯了,輕於人才,隨意屠戮,除了讓文武大臣因害怕被誅,愈發不敢任事外,是不會有任何積極效果的。

無論是開國還是亂世,人才都是最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可惜太祖和崇禎,都只是自愛太深的專制君主,在他們眼裡,只有皇權威嚴,毫無真正體恤臣民的誠意(當然,他們都會空泛的討論“愛民”)。


為什麼同樣是雄猜之人,太祖、成祖能成為一代“聖主”,而嘉靖、萬曆、崇禎卻淪為末世之主代表?這主要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同樣都想有所作為,同樣具有才智和能力,但他們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是聖主還是亡國之君?卻不是他們的個人能力與主觀意願所能決定的。

崇禎在努力拯救危亡時,犯了很多錯誤,而最根本的錯誤,源自他的“雄猜殘忍”的個性。而他在個性上,恰恰與朱元璋極為相似,假如老天爺想做個遊戲,發一道敕令,將朱元璋調回兩百年後,讓他接過朱由檢的班,乾乾試試,我相信,明朝照樣會亡在他手裡,由於朱元璋屠戮之心更為“雄傑”,他可能還不如朱由檢呢,“崇禎”一朝,也許還熬不到17年!


皇帝不稱朕


明王朝之亡,亡在天時地利人和皆失,內憂外患一起爆發,引發崩盤的結果。

如果當家人換成是朱元璋,而不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那麼明王朝能否起死回生。

夜狼君的答案是不能。

首先天災他管不了,用傳統的說法叫氣數已盡,明末天災連連,天下全國各地都是吃不飽飯要造反的農民,當年他也是這麼起家的,其實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並不強,政治訴求也不高,朝廷幾度招撫都降了,但很快又都反了,原因很簡單,朝廷沒糧來養活災民,於是只好造反。

有人會問如果是朱元璋在,他一定會懲治貪吏,用從貪官手中的銀子來養活災民,明末官場之腐已爛到根子裡,任誰都救治不了,朱元璋就是想反腐,得有人給他幹事,都是貪官,你全殺了,大明王朝你還如何玩得動?李自成滿清沒打進京,你自個兒就安樂死了。

關於大明王朝的歷史命運,唯一有懸念的事是當初如果崇禎皇帝從現實角度出發,早點佈局逃離北京,以舉國之力保南邊疆土,有無保半壁江山之望,畢竟以明王朝在南邊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比當年西晉司馬王朝和北宋趙氏王朝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崇禎皇帝其實也想早點跑陸去南邊“巡獵”,可是和大臣們早已離心離德,沒人願開口當這種“奸臣”陪他跑,崇禎皇帝沒臺階下不來這步,與兩宋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相比,老朱家從立國初就把文人當奴才看,這時候收到了“惡果”崇禎最終也只得走煤山吊脖子這條路。

如果換成是朱元璋,他會跑嗎?以朱重八的性格,恐怕也不會。

所以大明王朝的結局,換誰都無法改變,崇禎皇帝死前說的聯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這話也不是沒道理,1644年大明王朝的這首題太難,即便朱重八來了,恐怕也難有正確答案。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崇禎皇帝繼位前的明朝局勢。

崇禎皇帝1628年繼位,交到他手中的江山,可謂是各個派系情況複雜。由於前期明朝萬曆皇帝的對外征戰,再加上木匠皇帝的荒唐不理朝政,明朝的國庫可謂是空空如也,天啟皇帝在位期間,將朝政交給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導致魏忠賢開始極力排擠打壓東林黨文官集團。崇禎皇帝繼位第一年,陝西就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所以崇禎皇帝還沒有執政呢,明朝的江山已經出現了不穩定。魏忠賢在位期間,極力打壓文官集團,鎮壓農民起義,任用主戰派將領同後金交戰,明朝還勉強維持下去,因為魏忠賢雖然排除異己,打壓政敵,但是魏忠賢也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草包,反而魏忠賢對於什麼人能用,怎麼用知道的很清楚。崇禎皇帝上臺後,一直懷著中興明朝的使命來治理朝政,大力清算魏忠賢黨羽,魏忠賢后來因為害怕而自殺。然後東林黨人文官開始反擊,他們將魏忠賢任用的邊關將領看做是魏忠賢黨羽,不是撤換,就是殺害,導致反而最後沒有人再去同滿清作戰,農民起義軍在崇禎統治時期,崇禎皇帝優柔寡斷,一會兒想要詔安起義軍一會兒又反悔要去討伐起義軍,導致屢次喪失消滅起義軍的戰機,而魏忠賢時期,魏忠賢對於起義軍還是很殘酷的,根本就不和起義軍談判,而崇禎則優柔寡斷。

崇禎上臺後確實清算了大量貪官汙吏,但是這些貪官汙吏有一部分還是有些本事的,還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明朝鎮壓起義軍,和滿清作戰的本領的。他們被清算後,剩下的文官團體大眼瞪小眼,沒有一個人可以替明朝解決擺在眼前的,鎮壓起義軍的問題,。

然後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我認為還是有可能翻盤的。朱元璋個人軍事指揮能力很強,而崇禎卻不能自己帶兵打仗。其次朱元璋雷厲風行,處事果斷堅決,在治理朝政上也毫不手軟,對待貪官汙吏心狠手辣,並且朱元璋同情農民,在朱元璋時期農民可以捆綁貪官汙吏押送京城,所以朱元璋如果接手崇禎的話,會首先安撫農民起義軍,懲罰貪官汙吏,解決農民軍的最迫切的需要和請求,農民軍起義的原因被解決,那麼農民起義也就不會發生了。崇禎雖然也多次鎮壓了農民起義,但是農民起義發生的根源是地方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活不下去的農民不得不造反起義,而崇禎鎮壓起義後,並沒有解決農民起義的原因和農民的訴求,所以,鎮壓了一次,又起來一次,而朱元璋出身農民,明白農民最需要什麼,所以朱元璋會很好的解決農民起義的問題。

其次,明末魏忠賢被殺後,腐敗無能的文官團體上臺,再也沒有另一個魏忠賢來制約文官,導致後來武將們被文官壓制,不能見到皇帝,導致崇禎無人可用,守著一群文官大眼瞪小眼。朱元璋,其自身軍事能力超群,並且,其出身武將,可以很好的任用良將,並且他自己痛恨貪官,東林黨人也會得到清算,例如崇禎皇帝的岳父周群,作為文官之首,崇禎一直認為他是個清官,最後崇禎讓周群捐款軍費,周群就捐了300兩銀子,還揚言賣房子救國,可是諷刺的是後來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嚴刑拷打各個文官,從周群家裡一次性就超出白銀八千萬兩銀子,從六部大臣家裡抄的白銀相當於明朝全國財政收入5年的總和,可見東林黨文官集團也是貪官汙吏,崇禎光清算魏忠賢,但是卻忘記了文官團體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而朱元璋對待貪官手段殘酷,任何貪官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並且朱元璋懂得任用人才,而崇禎一味的指望廢物的東林黨人,導致下面的人才被東林黨人壓制,不能得到重用。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朱元璋個人軍事能力超群,即使手下無人可用,朱元璋本人強大的軍事手腕,也可以讓他指揮明軍消滅起義軍,並且壓制滿清的發展。

朱元璋建國初期,中國的局勢要比明末複雜的多,各地農民起義多不勝數,並且還有元朝蒙古軍隊的威脅,朱元璋能夠在元末明初如此複雜的局勢下統一中國,並且將強大的蒙古人趕出中原,可見其本身的能力是很強大的,其手腕以及文治武功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齊名,連毛主席都對朱元璋加以肯定,所以明末的局勢要比明初好多了,所以如果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反水的,不僅可以解決明朝的農民起義軍問題,還可以消除滿清的威脅,畢竟明朝末年,國家還至少是統一的,而朱元璋打江山可是一步一步從無到有打出來的,所以如果讓朱元璋接收明末政局,明朝也不至於滅亡了,反而會開啟中興局面。

以上內容僅僅是個人推測及看法。


忘川星玉


最近,看到好多網友提出疑問,“假如在明末,朱元璋代替崇禎掌控國家,能不能挽救大明江山”。看到網友的犀利辣評,我也是醉了。評論幾乎是一邊倒,如果朱元璋執政,大明朝根本就不會亡國,老朱不僅會掃滅李自成,還會踏平女真,歷史上就根本不會有清朝這個名詞。

身在綠華電子商務,有很多機會和企業的負責人溝通,由於彼此交心,往往會談到企業管理和經營方面。正是通過向這些企業的老大哥取經,讓我學習到了一些書本上學習不到的實戰管理心得。

下面咱們就拿朱元璋和崇禎說一下,優秀企業家和平庸的管理者之間的差別。企業垮臺100%是遇到了一個昏聵的管理者,所以企業要想做大,企業家必須從自身上找原因,損有餘而補不足。

1、用人不避親疏,唯才是舉

歷史是由適應時代發展的弄潮兒創造的,而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合理地使用人才。培養和使用人材是社會賦予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也是領導者合理運用權利的社會要求。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讓有才者有所為,有所獲,才能真正推動企業、推動社會穩定並持續地向前發展。咱們看一下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武將,文臣:李善長、劉基,武將::徐達、常遇春、藍玉、馮勝、朱沐英、鄧禹、李文忠、湯和、胡大海等。洪都之戰,朱元璋不避親疏,啟用侄子朱文正指揮戰鬥,朱軍堅守85天,陳友諒不得已撤圍,以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結束。反觀崇禎身邊名將也不少,代表人物:孫傳庭、洪承疇、袁崇煥、孫承宗、祖大壽、吳三桂、毛文龍、曹文詔等。這些人要麼因為黨爭內耗戰死、投降,要麼就被皇帝親手幹掉,自毀長城。

朱元璋手下的將領也很少善終,究其原因是驕兵悍將,臣強主弱,為了給後代留下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不得已親手擼掉那些荊棘。

昏聵的管理者因親而用,因疏而遠,對人材不公,使平庸者受到重用,而真正的人材遭到排斥;而一些英明的管理者因親而避,因疏而棄,同樣也是對人材不公。有的領導者為了避嫌,擔心自己的名聲或仕途受到影響,對同自己較為親近的德才之士,不予使用,過於愛惜自己的羽毛,也是對企業不負責任的體現。綠華電子商務用人從來是講究公平競爭,憑能力找位置。

2、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一個企業能否做大做強,就看老闆的氣量有多大。胸襟的寬廣體現在能否使用比自己強的人,

一個失敗的管理者每天都防著自己的員工,擔心控制駕馭不了自己的下屬,喜歡“熬鷹”。管理者有操控全局的能力是好事,但也要用對地方,有能力的人你是控制不住的,他們只能通過信任和人格魅力征服,更何況現在的90後和00後根本就不吃你那套。

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能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對投降的士兵也能以禮相待,和他們在死人堆旁睡覺。朱元璋打下滁州城後,郭子興一到,朱元璋馬上把自己招募的3萬名士兵和全城財富送給郭子興,就這份忍耐力和魄力就註定他是朱元璋。再看一下亡國之君崇禎,中了後金的反間計,大敵當前,連個袁崇煥都容不下,被東林黨利用,屠戮了魏忠賢。

綠華電子商務與合夥人分配利益時,可以控制自己的貪慾,絕不多分多佔;綠華電子商務與客戶的合作時,可以誠信相告自身的不足,不坑蒙拐騙,哪怕不合作,也絕不坑客戶的一分錢;綠華電子商務與員工的相處時,可以保持真誠,把真相告知對方,從不擔心有人會離開。做事修心、做人修德,反覆錘鍊內心,包容他人、思利及人,內心不在設防,自然能吸引和折服強人。

3、敏銳的判斷力和決斷力

人和人的差別不取決於頭腦的聰明,而決絕於天生的直覺。綠華電子商務經常看到一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學歷並不高,但是他們能在關鍵的時候做出準確的判斷,然後付諸行動。尤其當企業發展到關鍵點,企業的壯大和存續往往取決於企業負責人一兩個重要決策。

至於最會打仗的皇帝,毛主席認為李世民第一,朱元璋第二。朱元璋佔據南京之後,陳友諒率60萬大軍壓境,如果此時元軍南下,朱元璋就完了,因此朱元璋用假意投降的方式,取得了元軍暫不南下的時間。至於東南的張士誠,朱元璋斷定他必定會作壁上觀,隨後集結了所有兵力向西與陳友諒決戰,鄱陽湖一戰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最終陳友諒陣亡,其6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朱元璋的勢力延伸到了長江中流地區。到了這個時候,張士誠這個土豪就是一盤碗裡的菜。這一仗的勝利決定了朱元璋帝業已成。朱元璋能夠打敗漁夫出身的陳友諒和鹽販出身的張士誠,掃滅當時8000多支義軍部隊,靠的就是臨危不亂的判斷力和決斷力,通俗點講,就是朱比這些梟雄更狡猾,更狠辣。反觀崇禎,先不評論他的用人策略,是戰是逃都不敢自己拿主意,可見這個人毫無主見,猶猶豫豫。城破之時,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想法突圍,重整河山,而是跑回後宮殺老婆孩子,然後自殺。可以說,從崇禎身上找不到一點朱元璋當年殺伐果斷的影子。

綠華電子商務與客戶合作的時候,會先評估這個客戶的實際情況,而不是讓客戶先簽合同交費,畢竟合作不是一天兩天的,合作了就要付出。對於合作的客戶,我定期要去拜訪瞭解情況。實際我本身不想去,因為暈車,經常咬著牙捂著肚子奔馳於各個車站之間,到了目的地,吐出的口水有80%是血水。我的直覺告訴我,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很簡單,停止思考就行了,但是想成為大家都需要的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

我喜歡歷史,因為讀史使人明智,通過讀史讓人感覺到古人的無奈和寂寥,觀之今人足以慰藉。


劉賀新媒體


一定能。第一朱元璋的軍事才能非常高,不是努爾哈赤,皇太極之流可比。

毛主席對古人的軍事才能曾經有個評價,認為李世民第一,朱元璋第二。李世民大家都知道,隋末平一百八十路反王,後來沒人打了,把大哥李建成也給幹掉,最後成為千古一帝。

朱元璋如何成為第二的呢?

這裡有一個很直白的點,大方。

當年後周皇帝郭威去打仗,請教一個牛人馮道,說怎麼樣我才能打勝仗。馮道說得很接地氣,說你發錢,你把錢發光了,你的士氣就來了。

這就是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

朱元璋是不是這樣的呢?確實是,他加入造反部隊,當了小隊長之後,對手下特別大方。得到賞賜全部分給部下。這其實很難得啊,你想一下,朱元璋是要飯出身的,可以說窮怕了。這種人多半是見到錢不要命的。可朱元璋能夠把錢分出去,這相當罕見。

這樣一來,大家都知道,跟著朱哥出去幹活,就是有錢分,大家當然願意跟他了。

那麼,是不是有人跟著你就行了呢?

不是的,接下來,你就要具備識人的能力,得知道這些跟著你的人裡面,什麼人有才能,什麼人就是混飯吃的。

當時朱元璋就面對一個選擇,他準備自己開公司創業了,跟老闆郭子興提辭職。郭子興說可以,但你不能拉太多的人走,你只能挑幾十個人。朱元璋就去挑,結果挑中二十四個人,全部都成為了明朝的骨幹。包括不僅限於徐達、湯和、周德興。

好了,有了團隊,就可以創業了,那怎麼去創呢,到哪裡去創呢?

一開始,朱元璋跑到滁州,這個地方不錯,四面是山,是塊造反的根據地。但滁州畢竟是區域性龍頭,不是全國性的龍頭地標。佔了這裡,只能小打小鬧。所以,朱元璋就瞄準了南京。

南京當時被政府軍也就是元朝佔領著,這塊地方是個孤地。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陳友諒,北面是劉福通。四面都是大爺,千萬不要刺激他們。但是,不刺激也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帶著二萬兵馬過去打南京,那一塊的元軍很快就被朱元璋趕跑了。而這一來,引起各界大佬的注意了。

但是,先打誰呢?

朱元璋的選擇是先打陳友諒,為什麼?因為當時的起義軍有一個說法叫“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

陳友諒是漁家出身,屬於社會最低層,這種人性格容易暴躁,自從參加革命以來,什麼事都幹,什麼規矩也不講,比如有個叫倪文俊的人投奔他,他把人家殺了,然後吞併了人家的軍隊。又比如,他的上級徐壽輝兵敗來投靠他,他直接把人家給殺了,自己當了老大。

這種人是被蜜蜂蜇了一下,馬上能拿著杆子去捅馬窩蜂的主。

張士誠呢?他是個販鹽出身的,家裡本來就有錢,起來革命主要也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他的思維就是商人思維,幹什麼事情都要考慮成本利益。

所以,朱元璋決定打陳友諒,因為打陳友諒,張士誠就會考慮救陳友諒劃不划算,但如果打張士誠。陳友諒一看,你們打架不叫我玩,太不夠朋友了,我也要來玩。

  毛主席對古人的軍事才能曾經有個評價,認為李世民第一,朱元璋第二。李世民大家都知道,隋末平一百八十路反王,後來沒人打了,把大哥李建成也給幹掉,最後成為千古一帝。

那朱元璋呢?當然,他同樣是消滅了他的競爭者,最後幹掉了大BOSS:元朝。

但是,他是怎麼做到這一步的呢?

下面,腦洞老師簡單介紹一下朱元璋是如何成為天下第二的軍事家。

成為軍事家的第一步:組團隊。

任何軍事家都必須具有組團隊的能力,這個團隊必須以你為核心,要達到指哪打哪的能力。就像馬雲、史玉柱這些人都有一批核心團隊。他們說今天我們要去幹這個,就算大家餓著肚子也會幹。這就是領袖能力。

那怎樣組建起團隊呢?首先你要有吸引力。這方面最牛的是劉邦,你看他一個治保主任的村官,後面跟著一大堆縣級幹部:縣辦公室主任蕭何、縣公安局長曹參、縣交通局科長夏侯嬰等等。

那怎麼有吸引力呢?

這裡有一個很直白的點,大方。

當年後周皇帝郭威去打仗,請教一個牛人馮道,說怎麼樣我才能打勝仗。馮道說得很接地氣,說你發錢,你把錢發光了,你的士氣就來了。

這就是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

朱元璋是不是這樣的呢?確實是,他加入造反部隊,當了小隊長之後,對手下特別大方。得到賞賜全部分給部下。這其實很難得啊,你想一下,朱元璋是要飯出身的,可以說窮怕了。這種人多半是見到錢不要命的。可朱元璋能夠把錢分出去,這相當罕見。

這樣一來,大家都知道,跟著朱哥出去幹活,就是有錢分,大家當然願意跟他了。

那麼,是不是有人跟著你就行了呢?

不是的,接下來,你就要具備識人的能力,得知道這些跟著你的人裡面,什麼人有才能,什麼人就是混飯吃的。

當時朱元璋就面對一個選擇,他準備自己開公司創業了,跟老闆郭子興提辭職。郭子興說可以,但你不能拉太多的人走,你只能挑幾十個人。朱元璋就去挑,結果挑中二十四個人,全部都成為了明朝的骨幹。包括不僅限於徐達、湯和、周德興。

好了,有了團隊,就可以創業了,那怎麼去創呢,到哪裡去創呢?

一開始,朱元璋跑到滁州,這個地方不錯,四面是山,是塊造反的根據地。但滁州畢竟是區域性龍頭,不是全國性的龍頭地標。佔了這裡,只能小打小鬧。所以,朱元璋就瞄準了南京。

南京當時被政府軍也就是元朝佔領著,這塊地方是個孤地。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陳友諒,北面是劉福通。

跟到這裡,朱元璋採取什麼策略?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說白了,加防,存糧,裝孫子。

四面都是大爺,千萬不要刺激他們。但是,不刺激也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帶著二萬兵馬過去打南京,那一塊的元軍很快就被朱元璋趕跑了。而這一來,引起各界大佬的注意了。

南方這一塊,都是我們的基本盤,怎麼跑出來一個朱元璋?那我們得打打他。

這個時候,沒什麼說的,你就得骨頭硬,打不動,咬不爛,熬過這一期,你才能真正成長起來。所以一邊捱打一邊長個子,朱元璋慢慢具備了跟陳友諒、張士誠這些南方大佬一較高下的實力。

但是,先打誰呢?

朱元璋的選擇是先打陳友諒,為什麼?因為當時的起義軍有一個說法叫“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

陳友諒是漁家出身,屬於社會最低層,這種人性格容易暴躁,自從參加革命以來,什麼事都幹,什麼規矩也不講,比如有個叫倪文俊的人投奔他,他把人家殺了,然後吞併了人家的軍隊。又比如,他的上級徐壽輝兵敗來投靠他,他直接把人家給殺了,自己當了老大。

這種人是被蜜蜂蜇了一下,馬上能拿著杆子去捅馬窩蜂的主。

張士誠呢?他是個販鹽出身的,家裡本來就有錢,起來革命主要也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他的思維就是商人思維,幹什麼事情都要考慮成本利益。

所以,朱元璋決定打陳友諒,因為打陳友諒,張士誠就會考慮救陳友諒劃不划算,但如果打張士誠。陳友諒一看,你們打架不叫我玩,太不夠朋友了,我也要來玩。

後面證實了朱元璋的選擇,朱元璋打陳友諒時,張士誠拔了通算盤,決定坐山觀虎鬥更划算。眼睜睜看著朱元璋吃掉了陳友諒。打陳友諒是最苦的,差點就失敗了。但打下陳友諒,南方就基本姓朱了。朱元璋的實力已經遠在張士誠之上,朱元璋很快就消滅了張士誠,坐斷東南。

接下來,該往北打了。其實朱元璋早就該往北打了,因為他的名譽上司劉福通已經打元軍打仆街了。

劉福通是真正的革命者,不像陳友諒這些人,其實就是想割個據。在南方這三個大佬打仗時,劉福通一個人領著部隊跟元軍幹,消滅元軍最多的就是他,甚至比後面的朱元璋還要多。當然,因為犯了分兵的錯誤,劉福通最後被元軍消滅了。

南方這一塊,都是我們的基本盤,怎麼跑出來一個朱元璋?那我們得打打他。

這個時候,沒什麼說的,你就得骨頭硬,打不動,咬不爛,熬過這一期,你才能真正成長起來。所以一邊捱打一邊長個子,朱元璋慢慢具備了跟陳友諒、張士誠這些南方大佬一較高下的實力。朱元璋的軍事能力可能還要勝出李世民。畢竟李世民是世家子弟,一起事就是幾十萬兵馬了。而朱元璋是從小隊長起家的,幾十人到幾千人,再到幾萬,最終才是幾十萬人。完全是從小號練起,跟李世民這樣的人民幣玩家,完全不是一個難度級別嘛。

第二朱元璋有策略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說白了,加防,存糧,裝孫子。


金山萬丈


儘管歷史是無法假設的,但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我們就從崇禎怎麼丟掉江山聊起吧。

回答能否翻盤,先要看看崇禎為啥敗亡?

大概有這樣一些原因:

1,天災人禍。小冰河時期,災難特別多,這對執政是極大考驗。也是出現大批流民及起義者的原因所在。

2,黨爭。尤其是東林黨在魏忠賢over之後獨大,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而且敗亡時,多數都與崇禎離心離德,都不如太監靠得住。

3,用人。崇禎用人超級失敗,多疑,識人不明。這一點,與從乞丐到皇帝的朱元璋沒法比,缺乏歷練是關鍵。

除去用了私心多於才幹的楊嗣昌,以及一群廢物首輔,還有就是殺掉或廢掉了一群名將。盧象升之死就是非常慘烈的教訓。一代悍將,活活被閹人與陰相害死。作為主戰派,盧象升及其

天雄軍,是明末敢戰、善戰的為數不多的隊伍之一,但正因為能幹,威望太高,令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暗中嫉恨,必欲除之而後快。最後找個機會,將他害死了。加上孫承宗、孫傳庭這樣一些名將不是被殺,就是被坑,最後崇禎身邊已經沒有能打仗的人了。

4,國窮民富。崇禎時期,朝廷陷入金融危機,但民間(不是老百姓),也即東林黨為代表的,江南士紳們,卻既不繳稅,也不出錢。眼睜睜看著崇禎敗亡。

5,之前幾十年國家腐敗、窮折騰,造成惡果。


那麼,換作朱元璋呢。

1,即便有天災人禍,但別忘了,老朱就是亂世出來的,他特別善於應付這些。而且下手狠辣,不會給流寇及起義軍更多機會,不像崇禎一會兒抓,一會兒放,屢屢放虎歸山。

2,只有老朱折騰別人的份兒,好像不太可能做大東林黨神馬的吧?能做大的,都是欺負當權者無能。

3,用人,老朱是長處,看看他手下的名將,看看他多會用人。換言之,如果識人不明,他也就活不到稱帝那天了。

4,如果戰時,老朱絕對能下狠手,從富豪手中擠壓出海量錢糧來。而且也沒人敢吱聲。

5,老朱還是很能反腐的。

結論顯而易見。

進一步說,只要不是崇禎這樣古往今來罕見的窩囊廢,差不多換個人,明朝也不會幾億人敗給幾十萬人。

千古一憾啊。


社科院張國慶


這個問題應分別兩種情況。 第一,朱元璋領導自己原來班子。這實際也要看三,四十歲的朱元璋還是老年朱元璋,因為這兩個階段的朱元璋雖然仍是一個人,但心理,地位都不一樣了,影響到行事區別就更大了。為簡略假設就是前面的朱元璋,其年齡也和崇禎相近。朱元璋自幼貧寒受苦,很瞭解基層,不僅本身軍事才幹厲害,也很會識人,三,四十歲時的中樞班子雖還沒有完全掌控天下, 但上下一心,共謀進取,面對農民起義和遼東兩面作戰的局面,他自己和劉伯溫等肯定看的清楚,不會為了面子還堅持兩線作戰,必然權衡利弊選擇先放下一個,然後徐圖進取,這樣的話,清兵不一定座大。如此,則農民起義也不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二,朱元璋領導崇禎文武班子。崇禎時期按說不論文武人材還是有的,比如,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等。如果朱元璋領導他會突破舊官僚體制下的推諉扯皮,反覆不定, 而會當機立斷。那些人材會得到重用,短期內也不會無辜殺掉,最重要的是,清朝興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萬曆年間李成梁有意識縱容甚至幫助努爾哈赤反覆打擊女真各部反對派,直至努爾哈赤逐步統一女真部落那樣的事情,是絕對逃不過朱元璋的慧眼的(這裡已經超出崇禎年代),努爾哈赤最終尾大不掉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因此,如果朱元璋代替崇禎,明帝國肯定還會延續相當一段時間。


流譽後


我的答案是有可能延長明朝的氣數,但絕對翻不了盤。

可以延長氣數的原因有三:

一、朱元璋的突出的個人才幹。應該說,崇禎並非昏庸無能,還是有些才幹的。他上臺之後,根除閹黨,任用了一批人才。但是,他的才能與朱元璋是沒法比的。

明朝的江山是朱元璋打下來的。朱元璋從一個食不果腹的農民,直至成長為一個大國的君主,其中的艱辛與困苦,稍瞭解歷史的人都能知道。

而崇禎的成長環境是深宮大院,與刀口上舔血的朱元璋根本沒法比。只有一點,對身邊人的猜忌心理倒是一脈相承。

朱元璋儘管心胸狹窄,猜疑心理重,但是他能夠把握輕重緩急,他對身邊人大開殺戒都是在統治基礎穩固之後。而在戰爭年代,只要你有才能,朱元璋就會忍,這一點和劉邦類似。

而崇禎完全做不到這一點,自毀長城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明末如果換成朱元璋,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用人能力,局面定會大不一樣。

二、文武百官之中仍不乏有能力之士。明朝末年,即使局面如此難堪,但是,我們發現還是一些有能力的官員。比如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等。這些人,如果你要他們反攻滿清,恢復失地,或許有些困難,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守住關外的一些戰略要地還是可以的。

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面,像洪承疇等人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憑朱元璋的手段,一定會對這些人善加運用,放到合適的位置上,使他們的能力最大化。

三、朱元璋可能可以採取相對最優的方案。明亡的直接原因是軍事。憑著朱元璋的軍事才能,他一定不會讓自己陷於兩面作戰的境地。很可能會與滿清議和,首先集中力量對付農民起義。

騰出手來後,再對付關外的外敵。

而崇禎則是到處放火,使自己疲於奔命,最終導致崩盤。

明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矛盾激化。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這一點的認識遠比崇禎深刻。朱元璋很有可能採取一些政策,緩和階級矛盾,讓明朝政府得以喘息。

朱元璋翻不了盤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明朝社會已病入膏肓,神仙也難治了。

明朝末年,已經陷入了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共有的一個怪圈,就是土地大量兼併,向宗室、豪強集中,農民生活極端困苦。加上老天不照應,連年大旱,農民不起義才怪。

而政府財政又極端緊張,根本沒有錢救災。即使救了,為數不多的財物,又有許多落入了貪官汙吏的腰包。

如果明末是朱元璋當政,他肯定會想要改革。事實上,張居正的改革,已經為明朝續了一點命。

朱元璋要改革,勢必要革自己的命。因為明朝宗室經過幾百年,人口極度膨脹,這些人都是國家養著,許多土地也在他們手中。

朱元璋要為明朝續命,必須拿自己人開刀。即使朱元璋有這個決心,但時間已不站在他這面了,所以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明末的社會問題,是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個必然,並不是一個朱元璋所能解決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朱元璋可以為明朝續一點命,但絕對翻不了盤。


鄣南煮史


把崇禎換成朱元璋,明朝不是有翻盤的機會,而是壓根不會亡國。崇禎皇帝沒有水平,雖然說明朝滅亡,是前幾代的人積累下來的因奈,但是給他的機會是十幾年,如果崇禎最後不是在煤山自縊的話,讓我們覺得他是一個有氣節的君主,

我想歷史絕對會把他在亡國無道之君裡面排上號。

朱元璋可以說是明代皇帝裡面絕對勤勉的皇帝,崇禎皇帝也比較勤勉,但是壓根沒有找到解決事情的關鍵,他不斷的抱怨大臣,根本不懂得人心,他認為自己那麼辛苦,大臣們個個都很懶惰,都很無能。


他連個貪官都擺不平,搞笑的是他號召捐款,結果大臣個個哭窮,而李自成進京時候,把他們搜刮出來的何止千萬。就光憑這一點,如果換成朱元璋的話早就解決掉了。朱元璋最拿手的就是利用大臣之間的內鬥。所以沒有錢,你內不能平亂外不能禦侮,不亡才怪。

所以按我的觀點,明朝之所以滅亡崇禎皇帝罪該萬死。因為我對明史瞭解的不太多,若有不當,請多多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