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中國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不斷向靈活的匯率制度轉型

北京時間7月24日22:0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對外部門報告》(ESR),其中提及中國當前的外匯儲備充足,且經常賬戶順差佔比較大等外部失衡問題自金融危機以來已大幅改善。

ESR是IMF分析全球外部發展情況,並提出對經濟體外部頭寸(包括經常賬戶餘額、實際匯率、外部資產負債表、資本流動和國際儲備)最新評估的年度報告。

外部失衡狀況改善

今年以來,不乏機構預計,中國經常賬戶順差持續下降的態勢將延續。ESR提及,中國2017年經常賬戶順差佔GDP的1.4%(週期性調節後得出),同比下降0.4%。IMF認為,這主要反映中國進口量加速增長(2017年佔GDP的10%),同時也反映了投資增長強勁、實際匯率升值、主要發達國家需求疲軟以及服務赤字上升。目前根據IMF的評估,中國經常賬戶順差/GDP佔比約較符合中期基本面和理想政策的水平高出0.2~3.2個百分點。

根據ESR,中國淨國際投資頭寸(NIIP)保持正數,不過NIIP/GDP佔比相對2007年觸頂的33%已經大幅下降至15%。這一變化主要是受到經常賬戶順差下降、估值變化、持續較高的GDP增速的影響。海外總資產截至2017年底佔GDP的58%,其中主要是外匯儲備,而總負債為GDP的43%,主要反映在FDI(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中。

所謂NIIP,其實就是一個國家資產和負債的差額。一直以來,中國對外資產以政府為主體,儲備資產佔絕對優勢。在2004~2008年間,儲備資產佔對外資產的比重都在65%以上。相比之下,美國對外資產一直以私人資產為主體,同期私人資產佔美國對外資產(金融衍生品除外)比重幾乎都在90%以上。中國對外負債以直接投資為主,其次是其他投資,證券投資最少;而美國對外負債以證券投資為主,債券融資是最主要的融資形式。

IMF預計,中國NIIP對GDP之比有望保持強勁,但中期可能小幅下降,這與預測的經常賬戶順差變化保持一致。NIIP也不是當前的重大風險來源,因為資產保持高位,且負債主要是與FDI相關。

人民幣匯率可能中期下行

就人民幣而言,2017年實際有效匯率貶值2.5%,主要由名義有效匯率貶值2.2%所驅動。截至2018年5月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較2017年升值3.4%。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中以來,人民幣貶值加速,至今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累計下跌逾6%。

IMF認為,總體而言,人民幣匯率大致與基本面和理想政策所隱含的匯率一致。之所以當前經常賬戶仍偏強,主要因為經常賬戶對於實際有效匯率的彈性仍較低,這也導致儲蓄過剩等問題。未來隨著資本賬戶不斷開放、居民資產配置多元化,人民幣匯率可能會在中期有所下行。

而就跨境資本流動來看,中國的資本淨流出在2017年下降至829億美元,較2015年創紀錄的6470億美元和2016年的6460億美元已大幅下降。

IMF建議中國實現更有效的浮動匯率,並需要強化國內金融穩定性。同時,中國應該採取措施鼓勵FDI流入,這會產生積極的增長溢出效應,並能改善公司治理標準。

中國外匯儲備充足

在此次發佈的ESR中,IMF認為中國外匯儲備仍然充足。

2017年,中國外匯儲備上升了1290億美元,而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下降5130億美元和3200億美元。

根據IMF未經資本管控調節的綜合指標,中國外匯儲備充足率為97%,經過資本管控調節的充足率則為157%,較2016年的172%有所下降。

“上述兩個測算指標都基本反映中國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也不斷向靈活的匯率制度轉型。”IMF稱。

IMF的這項綜合指標考量涵蓋貿易衝擊、債務償還、資本外逃等在內的一系列風險,並根據不同匯率制度和資本賬戶安排設定不同的風險權重。100%~150%的指標值為充足範圍。

也有機構根據IMF測算指標和中國實際情況得出了“最優外匯儲備=30%×短期外債餘額+20%×其他組合債務餘額+5%×廣義貨幣供應量+10%×出口總額”的計算等式,結果顯示,2004~2016年,中國的實際外匯儲備始終高於最優外匯儲備規模的上限,但近兩年的實際外匯儲備規模越來越接近於最優規模上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