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除了投降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公元263年,魏國司馬昭下令鄧艾、鍾會、諸葛緒分三路伐蜀。身在沓中屯田避禍的蜀國大將軍姜維上表後主劉禪,派張翼和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佔據險要抵禦魏軍。那時的劉禪寵幸宦官黃皓,他告訴劉禪魏軍不會到來,於是劉禪沒有批准姜維的上奏。後來姜維被鄧艾擊敗,只能退回劍閣,此時的漢中也已被鍾會攻佔。姜維在劍閣死死拖住鍾會,令蜀國君臣沒有想到的是,鄧艾突然率軍偷渡陰平,下江油,來到綿竹。眼見大事不妙的劉禪急忙派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前去迎戰。由於當時的鄧艾軍已是疲憊之師,諸葛瞻只需佔據險要,堅守不出,便可拖垮鄧艾。可是諸葛瞻主動與鄧艾決戰,最終戰死沙場。蜀國國都成都此時已無險可守,雖然城內還有數萬軍隊,但由於長期在都城養尊處優,沒有什麼戰鬥力。鄧艾軍兵臨城下,蜀國上下慌成一團,對是戰是降不置可否。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除了投降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當時,有大臣上奏劉禪急忙調姜維回援成都,也有大臣建議暫時退往南中避難,還有大臣建議應投奔吳國。這三種建議都有可行性嗎?

1.調姜維回援成都

姜維當時正在劍閣與鍾會對峙,倘若姜維回援,鍾會便會立即死死咬住姜維。況且,劍閣離成都還有一定的距離,那時候的道路也是崎嶇難行,前往成都也尚需時日,而劉禪根本等不及姜維的救援。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除了投降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2.退往南中

當時的南中地區由霍弋負責鎮守,他先曾上奏請求援救成都,但被劉禪以成都已有準備為由拒絕。那時,南中地區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諸葛亮在任時,曾率軍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並採取懷柔政策,大量起用當地人士,以安撫少數民族。可是好景不長,蜀國南中地區又發生了多次叛亂,太守龔祿、焦璜被叛軍殺害,以後被任命的太守都不敢前往當地任職,有些地區已經名存實亡。倘若劉禪退避民心不穩的南中,很有可能身陷險境。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除了投降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3.投奔吳國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曾派人與吳國講和,此後兩國重歸於好。在三國中,魏國實力遠遠強於吳蜀之上,吳國無法滅魏國,而魏國吞併吳國是早晚的事。如果劉禪投奔吳國,是一辱,日後魏國滅掉吳國,劉禪再向魏國稱臣,這是二辱。因此,投奔吳國也不是一個好辦法。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除了投降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大臣們的這三種建議皆不可行,擺在劉禪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君王死社稷,要麼投降以免生靈塗炭。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曾哀求劉禪與城外的鄧艾決一死戰,而當時蜀國朝廷內部已被益州派官員所把持,他們向來對蜀國這個外來政權沒有什麼感情,擔心一旦開戰會損害他們的家族利益。一向性格懦弱的劉禪此時也有56歲了,享盡榮華富貴的他早已無心力與魏軍決戰。最後,作為益州派的譙周力排眾議,成功勸說劉禪投降。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除了投降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如果當初劉禪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勸諫,親賢臣,遠小人,蜀國也不會那麼快就滅亡。可是,後來劉禪寵信小人黃皓,給自己一步步挖坑,最後只能落到個滅國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