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爱柳体,柳体起笔和行笔是否都需要捻管?

光头祥a


小编十数年前曾习临柳体数月,见此提问,略参浅识见笑!

唐朝楷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除了欧、褚、颜三家外,当数柳公权了。尤其楷书,他力纠时弊,变肥为瘦,自树一格,与颜齐名,世称“柳骨颜筋”。

柳公权宪宗元和年为进士。穆宗即位曾有“笔谏”之佳话:“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通过其兄柳公绰关系,遂任右司郎中,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等职。封河东郡公,晋太子少傅,改少师,又称“柳河东”、“柳少师”,一生臣事七位帝王。

传世作品有楷书有《金刚经》、《玄秘塔》、《神策军碑》、《大唐迥元观钟楼铭并序》,行书《蒙诏帖》等。

从柳体书风上看,源于欧阳询和颜真卿,又自出新意,个性极强烈。柳公权书法特点:一是骨力,二是结构精微。其用笔意如斩钉截铁,起笔虽用藏锋,但始终给人清刚雅正之气,骨力之强,实为绝无仅有。

柳公权注重结构,几乎达到前无古人地步。他的结体与历代不同,基本打破了笔与笔之间的呼应连贯,笔笔书来,好何好看,如何高雅便如何搭配,这既是他的特色,但对学其书者也最为不利。学其楷书要想转换行书,何等困难!也几乎没有成功者。不仅如此,柳体还较为模式化,每碑用笔、结构大体相似,比颜真卿显然不同。但柳体气格的确可观,有鹤立风霜风度,故米芾称其“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尘俗。”

初习柳公权书法,往往入手容易,久之却难以进,结体形似而神采全无。主要缘于未能正确运用笔法之故,柳书笔法,脱胎颜书,尤以长撇长捺更是一脉相承。其书点画,极讲究绞衄、顿挫,我们往往抓住了绞衄,而忘了顿挫。故学柳书,首要掌握笔法,再研究其结构。



柳书起笔之处,方折菱角分明,极是显著,多见于点、竖、撇的起笔处。这就需捻管:露锋入笔,按、衄、挫,再调锋铺毫行笔,抽筋抽丝,使笔画产生力之质感。故捻管始于起笔及收笔处即可,行笔时则大可不必矣!

书于此,有触兴至复临《神策军》帖,手笨笔拙,贻笑诸友耳!




临池管窥


我是学书帝

我认为柳体不需要捻管,甚至任何书法都不要捻管,因为捻管不符合书写的规律,这是人为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就好像裹脚布一样没有价值。

我是从柳体入门的,学柳体也有些年头了,虽然目前不学了,但柳体给我留下的影响最大,主要是结构的影响,柳体是造险的高手,其结构的精巧无人能比。但他的笔画的装饰确实给学生们留下了很多的困惑,这些方头起笔到底是怎么来的。

就此,就产生了关于起笔的多种猜测,其中就有捻管一说,捻管能产生方头吗?

答案是可以,以“”为例,斜切入笔后,顺时钟捻动笔杆,笔锋在旋转的过程中向右扫出一个方头,这样就达成了方头起笔的目的。这种方法可行吗?我认为不可行。这明显违反了书法不可画,不可描,一笔写成的基本规律,试想古人如果像这样写字,不知会不会的鸡爪疯呢。如果起笔不需要捻管,过程中就更不需要了。

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仍以竖为例,我个人认为,切笔后向右下拉,拉出方头后,向下直行,写出竖来。

按照这个方式写出来的方头起笔和方头点具备力度和形似得特点,相比捻管更具科学性。


学书帝


柳体书法也是在下至爱,每日必写玄秘塔碑。

学柳书在楷书四大家里最难,难入难出,这绝对是个错误的选择,楷书中柳体的确好看,法度森严,笔力劲挺。书谱中讲,章务检而便。柳体也达到检便的极至。可以说柳体在正书中首屈一指。



本人以为柳体笔法方正,结字挺拔,对于后续学习行草书是障碍,行草贵在流畅,更宜以圆笔入书,正与柳书笔法相驳。初学建议敬而远之。

柳体书法中最大特点方头,自来就有柳骨的讲法,多指笔画的方头和结字的硬挺,方头难写,其中的入笔斜切转向就涉及到笔锋的多次调整,为了方便调锋,捻管应运而生,多为初学者所推崇。


捻管是一定错误的用笔方法。在书法老手的笔下,书写是一个自然轻松的过程,点画之间信手拈来。而捻管却有画字之嫌,在书写过程中把笔管转来转去,做作扭捏之态毕露。

难以调锋,和不正确的执笔方式有关,有些初学者枕腕,而笔力皆从腕出,写大字甚至须用全身之力。在下以为如取悬腕运笔,下笔凌空取势,则运笔调锋,从侧转中,或从中转侧可通过轻振手腕,笔身的微斜即可改变笔尖的方位,达到调锋的目的。

悬腕书写也是学习书法的基本要求。

捻管养成习惯,以后习草书,甚至是狂草,在迅疾的书写过程中,你还来得及中途停下来捻管吗?


捻管就是学习书法的一个笑话,而且是一本正经地讲这个笑话。

下附拙写,请指正,谢谢!


旭日余辉4


问柳体方头或行笔要不要捻管,就像问用筷子夾菜要不要捻筷子一样不靠谱。捻管是练柳没用心深入的人杜撰出来的。可以这样讲:如果谁提出要捻管,谁就是伪书家!

我也在练柳体,故发二幅算交流。至于入没入门,到没到位,各位评说。好坏都不可能全部对众人胃口,见仁见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厚德居士三水沱


您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几日,今日给个我认为中肯的答复。

柳体,的确值得醉爱,毫无疑问。书法讲究笔力,以唐楷而言,笔力最为雄健者,莫过于柳体。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一群建筑师,颜真卿的建筑作品是北京大裤衩,喜欢把房子修的又高又大越大越好,房子大了,要不是豆腐渣工程,柱子就要粗大,柱头、外装饰什么的能省则省,把一切的承重都用到建筑的高度和宽度上去。

欧阳询不喜欢做大建筑,喜欢外形简洁、再简洁的后现代,但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功能,很关注建筑内分区和导流设计,他的建筑作品是罗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另一位建筑师柳公权跟他们玩不到一块儿去,觉得颜工痴肥,建筑要大有什么用?除了做政绩工程?官呆子一个。欧工也不靠谱,简约匀称是简约匀称了,没劲!所有地方123123123让人难受。柳工的特点是2个。一个用最巧妙的力学结构让建筑能够高大雄奇,又能够卯榫精密,二是注重外立面装饰,巴洛克过了,还是中式滴水沿、瓦当、小兽配合着复杂的斗拱,又好看来又自然生动还耐用。柳工程师的作品多了去了,满中国都是,苏州园林看玄秘塔、神策军看北京故宫。

您问的捻管其实就是柳公权用在古建筑斗拱末端呈现出来的装饰部分。说到这里,可能您明白了,装饰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结构。启功先生临玄秘塔,完全不管起笔和收束,却也得神,就是一例。

柳体起笔和收束用的技术有切锋、转锋、截锋、揉锋结合提按,这捻管可用也可不用,只看您对捻管掌握程度如何。其实唐楷都很少用捻管(个人观点,这也是唐楷在各时期书法潮流中最显呆板凝滞、最没技术性的一点。)捻管技术的产生来自于写字求快捷的目的,随后变成了八面锋技术,行草和简书是必须要用的。唐楷作为学书法打基础的一大类别,其实还练不到捻管。先把路走好吧,5*100接力的接棒技术学跑再说。如何?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大成国学


我写柳体有五年了,如果行笔过程中不捻管,柳体的方头等特点就无法表现,但如果捻管,起笔和收笔处会毛毛草草,很难达到方正效果,当然,柳体的方头特点,和当初刻碑人的刀锋也有一定关系,可以想像,柳公权当初写的字也未必都是这样。如果看过启功先生临的玄秘塔,对初学柳体的人会有指点迷津的效果,不要过分求像,能把柳体的韵味写出来就行,真要写成柳体字,十年功夫可能也达不到柳公权之万一,初学者在选帖时,最好不选柳体为好!


汪淙


1首先,把柳体字作为学习的范本,这个路子是非常正确的。柳公权作为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历来他的楷书被后世所推崇,仰慕。后世学习柳体字的爱好者也不在少数。


2柳公权和颜真卿是唐中后期最著名的两位书法家。他们并称为“颜筋柳骨”。柳体在笔法上更加注重骨力,以骨力雄强著称。点画藏头护尾,多用藏锋起笔。但是我认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完全没必要捻管,我认为捻管完全是书法中的野路子,不足为学。

3所谓的捻管,无非就是在书写过程中把笔锋调正,以求达到中锋用笔。但是,写字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指力加腕力。在写柳体字的时候,藏锋顿笔的过程就把笔锋调正了,怎么会使用捻管呢?



4要想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主要是靠腕力。通过手指的配合,把笔锋调正了。捻管是一种非常笨的方法。如果古代科举考试写文章也要用捻管吗?纯粹无稽之谈!!!所以只要,指力和腕力同时配合使用,自然是中锋用笔。


认可的朋友请麻烦点个赞,有不同看法的道兄请留言多指教!!!!


风雅书法


柳体楷书和欧楷字都近于完美,我们学它的目的是写得一样吗?这不应该是临帖的目的,所以有人说欧柳楷书不宜学。

捻笔是理论上的东西,不可能在写字中笔笔使用,捻管是在转弯的地方用用,起笔行笔前调锋即可。


玉乡大哥1


初学乍练,起笔落笔不用逆锋,也不需捻管,切笔入锋,倒是可行……不多说了,上图










邾城散人


我也是柳体爱好者,醉爱柳体。我专临柳字两年多,也就跟您这半年的水平差不多,深感惭愧。关于捻管的问题,我平时都不捻管,但手腕和手指要灵活。写字要轻松,虽说技巧很重要,但可以去玩弄技巧,可能对写字来说就成了负担。轻松写字,愉悦身心,搞得那么累干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