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後被劉禪給予「壯繆」的諡號,如何評價這兩個字?

二師兄說


提示諡號,人們都不應該陌生。比如文官最好的諡號,是文正,人們管包拯叫包文正,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包公的諡號是孝肅,正史中稱之為包孝肅;清朝有個劉文正,那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勳。製造並擴大文字獄的劉墉是沒有資格諡號文正的,他是文清。武將最好的諡號叫忠武,比如諸葛亮、司馬師、尉遲恭、郭子儀、韓世忠、岳飛(先諡號武穆,後升級忠武),而與岳飛同為中興四將的劉光世有些不光彩的經歷,所以諡號武僖,那就不是什麼正面評價了。

與岳飛同時代最難聽的諡號,叫“繆醜”,被宋寧宗給了獨一無二的大奸臣秦檜。其實秦檜剛死的時候,給他的諡號是“忠獻”,那本來是個好諡號,可是秦檜得到過,後來歷朝歷代就沒有人肯用了。

秦檜廣結私黨、殘害忠良,那是鐵板釘釘的真事兒,誰也洗白不了,而諡號“繆醜”,那已是一種極端的貶低與詛咒了。秦檜的罪惡,無論是看正史,還是看野史演義,都可以說是罄竹難書,咱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實古代諡號,是有一定規矩的,絕不會出現歧義,而且每一個字都要有其事實依據,比如神 聖 賢 文 武 成 康 獻 懿 元 章 景 宣 明 昭 正 敬 恭 莊 肅 穆,等一百三十一個字,是上等諡號,“用之君親焉,用之君子焉”,也就是給皇帝和功臣(無論文武)用的;而懷、悼、愍(閔、湣)、哀、隱、幽、衝、夷、懼、息、攜、恤、願、儆等十四個字,是給沒有後代的人用的,表示憐憫;最不好的野、誇、躁、伐、荒、煬、戾、刺、虛、蕩等六十五個字,是給小人和壞蛋的。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秦檜諡號“繆醜”有理有據,可是為什麼“關聖帝君”關羽,為什麼會被諡號為“壯繆”呢?按照諡號規矩,“武功不成曰繆”,“壯繆”,就是“雖有武勇卻無甚建樹、名實不符”。而同為後人列舉的“五虎上將”,張飛諡號是“恆侯”,同類的比如有齊桓公,秦桓公,都是有作為的諸侯國主;馬超諡號“威侯”,同類的有光武帝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的寇恂、同時代曹魏名將樂進;黃忠諡號“剛侯”,跟張遼一樣;趙雲諡號“順平侯”,“順”柔賢慈惠,“平”執事有序,克定禍亂,都是好詞。

只有關羽的諡號居然和秦檜一樣,都帶個“繆”字,而按照封建社會嚴格的諡號規矩,每一個字都是經過反覆考證,決不允許出現歧義的。

“繆”字,可能跟他曾經拒絕劉備的封號——史料記載關羽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卒同列”,嫌小;一次投降曹操,當然投降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要保護劉備的老婆(當然也沒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華容道是劉備追曹操,沒追上);關羽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在劉備集團絕無僅有),還丟了劉備的一半地盤並再次被活捉……

當然,關羽和秦檜根本不是一類人,古人諡號背後的故事,也許只有同時代的人最清楚。


半壺老酒半支菸


根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景耀)三年(260A•D)秋九月,追諡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趙雲傳》也說“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在《關羽傳》明確記載“追諡羽曰壯繆侯”。於是有人就得出結論,根據《諡法解》:“名與實爽曰繆。”也就是說漢后帝劉阿斗給二叔(其實關老爺生於漢桓帝延熹二年,長昭烈帝一歲)關老爺的是一個惡諡號。

世界各地有華人之處,必有關老爺的香火。


但是這種說法完全是沒事找抽,因為據盧弼先生所撰《三國志集解》中曾引明朝鴻儒程敏政(神童出身,多次擔任經筵講官)之言解釋:

“按繆穆古通用,若秦穆魯穆在《孟子》,漢穆生、晉穆彤(不知道是穆彤誰的去惡補《弟子規》)在史皆為繆。宋岳飛諡武穆,意與此同。今乃以為惡諡,如諡法“武功不成曰繆”,蔡邕《獨斷》“名實過爽曰繆”,豈理也哉!若果為惡諡,則史不應雲追諡之典,時論以為榮矣。考諡法“佈德執意曰穆,中情見貌曰穆”。《禮記•大傳》“以序昭穆”,古本“穆”作“繆”,左傳“穆”多作“繆”,是“穆”“繆”古今皆通。”

也就是說穆、繆是通假字,關老爺車的諡號應該是“佈德執意”“中情見貌”的“穆”。

當然,一直以黑關老爺為己任的人絕不會善罷甘休,認為自己的訓詁水平比明朝經筵講官還要高明,於是又提出穆繆二字在雖然在上古可能是通假字,但在魏晉決然不是。並且反駁宋孝宗時加岳飛諡號為“武穆”,而在宋寧宗時,則把秦檜的諡號由“忠獻”貶為“繆醜”。要是穆繆古今皆通,那麼豈非岳飛和秦檜同諡一字。 並指出了陳壽同時代的例子,大概內容是:太傅何曾生前為人貪鄙,在禮官議論諡號時,博士秦秀提議諡為“繆醜”,雖然最終未獲採納,但可見時人明確“繆”為惡諡,斷無和美諡“穆”相混的道理,兩字非通假甚明云云。並由此得出,穆繆不但不是古今皆通,而且魏晉時也肯定不通。

能看得懂這部書的人,不多了。

這種說法是對古人諡法一知半解產生的一種謬論。因為在為數不算多包含“繆”字的諡號中,單諡(一個字諡號)都做“穆”,而復諡(兩個字諡號)極少有以穆字起頭的,而且所有的復諡中繆在諡號的第二個字時都是做“穆”解。 同時,很多人還忘了一個關老爺諡號中另一個字“壯”。在《諡法解》中沒有壯字的解釋。而壯字通莊。 後世於悲劇性人物多有類似諡號如冉閔為“壯(莊)烈”;清廷曾追諡明毅宗為“莊烈帝”。故關老爺的諡號其實應該是“莊穆”。《諡法解》雲:

“兵甲亟作曰莊。

叡圉克服曰莊。

勝敵志強曰莊。

死於原野曰莊。

屢徵殺伐曰莊。

武而不遂曰莊……

佈德執義曰穆。

中情見貌曰穆。”

綜合來看“莊穆”已經不是溢美之詞。而如果是換上謬字就是主觀惡意的詆譭,那也就不會“時論以為榮”。

又據陳壽撰《三國志》時在《蜀書•後主傳》裡留下了這麼一句話:

“又國(季漢)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也就是說季漢的史料從一開始就多有遺漏,而在這種情況下將“莊穆侯”寫成“壯繆侯”,也不是什麼咄咄怪事。


陳大舍


壯繆,當然不是什麼美諡。根據諡法:“武而不遂、死於原野曰壯。”給關羽一個“壯”字,倒也事實求是,因為關羽確實武勇,但並不是功成身退,而是中途落敗,在戰場被俘而死。至於“繆”,根據諡法:“名與實乖曰繆”,也就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如果說“壯”還是褒中帶貶的話,“繆”則完全是醜諡,這是勿庸置疑的。

醜歸醜,卻沒有批評關羽“不顧大局,只是一味求忠義之名”的意思。只不過在劉禪時代,蜀漢政權對於關羽的評價,並不像後世那麼高。要知道,劉氏集團之所以只能偏安益州,諸葛視的“隆中對”之所以不能按計劃實現,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關羽沒有完成劉備給他的使命,丟掉了荊州。劉備在世的時候,礙於情面,或許不太好批評關羽,所以乾脆沒有給其加諡。到了劉禪這一代,便沒那麼多顧忌,可以比較公正地評價關羽了。給他個“繆”字,並不過分。為什麼?

首先是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作為主持荊州大局的關羽,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丟掉了荊州,那就是有負使命。這就是以成敗論英雄。帶兵打仗,不以成敗論英雄,難道還以文章論英雄?

其次是關羽的失敗,與他本人的剛愎傲慢有很大關係。對於劉氏集團來說,當時最基本的戰略是聯孫抗曹。關羽作為劉備屬下坐鎮一方的大將,當然要服從這一戰略,想辦法和孫權搞好關係,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可他卻反其道而行之,處處給孫權難堪,結果把孫權徹底惹毛了。且不說孫權多少還算是個人物,就算孫權一文不值,關羽又有什麼理由因為自己個人的喜好而破壞劉備的大局?從這一點上講,關羽不但有取死之道,而且罪責難逃。

後世有人以為,繆通穆,其實還是美諡。這是因為後人把關羽抬得太高了,感情上總覺得關羽不應該得那麼個惡諡,頗有打抱不平之意。事實上,“壯繆”就是惡諡。據《東華錄》記載,乾隆四十七年上諭:“關帝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臣所諡,並非佳名。”可見即便到了乾隆年間,人們也還認為關羽的諡號不好。於是皇帝大筆一揮,下令“所有志中關帝之諡,應改變忠義”。這也是乾隆的毛病:作為皇帝,你要給關羽封個美諡,誰也管不著。可歷史書上的惡諡,又如何篡改?


龍鎮


在中國歷史上,得到繆這個諡號的人就只有兩個,一個是關羽,另一個是秦檜。關羽諡壯繆,秦檜諡繆醜。



按照《逸周書》上的說法,“名與實爽曰繆”。劉禪給關羽這個諡號,實際上是對關羽的一種否定。儘管民間對於關羽的各種崇拜把關羽奉為“武聖”、“財神”、“伽藍菩薩”甚至“閻羅王”,但關羽在歷史上卻並未得到蜀漢官方的肯定。

主要原因就在於,丟失荊州對於蜀漢政權而言損失可謂是太大了。事實上蜀漢政權在荊州的地盤並不算大,只有四個郡。但是,荊州算是厄守南北的要塞,劉備政權要想爭奪天下,沒有荊州,就只能困在四川盆地內,這也就是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的原因。



另外,劉禪對於關羽本身並不怎麼愛待。而且關羽丟失荊州導致劉備為奪回荊州,不惜舉傾國之兵御駕親征,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兵敗身亡。可以說,關羽間接害死了他爸爸,可想而知,劉禪不可能給關羽好的諡號。



再加上,關羽在劉備陣營本身並沒有什麼大的戰功,卻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與劉備實際上是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整個劉備陣營的人都讓著關羽,使得關羽自視甚高,結果才導致了大意失荊州。


傅斯鴻


關羽的這個諡號,到底好不好,一直有爭議,但在當時,似乎都認為是比較好的諡號,因為根據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關羽傳》:“追諡羽曰壯繆侯。”既然這個諡號,讓“時人以為榮”,也就是讓人豔羨,覺得光彩,那說明這個諡號是不差的。

但後來有人提出懷疑,因為“繆”有“錯謬”意思,古書上說:“名與實爽曰繆。”“武功不成曰繆。”這個字,古代也寫成“穆”,因為古音相近,所以通用。但“穆”這個字,在

《諡法》中又是好詞:“佈德執意曰穆。”“中情見貌曰穆。”那麼,關鍵是要弄清楚,關羽的這個諡號,究竟是“繆”,還是當成“穆”用的。這確實不好弄。因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有時就寫成秦繆公。一般認為“穆”做諡號,是誇獎秦穆公的;但在古書和出土楚簡中,當時人對秦穆公的看法其實並不那麼正面,所以諡為“繆”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如果“壯繆”是美好的諡號,那“繆”一定是當“穆”來用的。

但一般來看,在三國時代,“繆”和“穆”大概不會混用,所以,“壯繆”這個諡號,也有表示不好意思的可能。為什麼呢?這也符合歷史事實,因為關羽雖然是名將,但過於驕傲和剛愎自用,他自以為是,得罪吳國,破壞了吳蜀聯盟的戰略,導致荊州丟失,使諸葛亮的隆中戰略變成一個空想,甚至劉備、張飛都因此身亡。在這種情況下,蜀國朝廷給他一個不好不壞的諡號,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壯繆”兩個字,“壯”是好的,“繆”是壞的,其實這也算是一個公允的評價。


梁惠王


諡號,是古代皇帝君王或者大臣死之後,後人集體商議給的一種評價。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必須是重要的人,一般人是沒有資格得諡號的,當然這個諡號,有美諡,與有惡諡,也有中諡。

二個是,這個諡號,是大家共同商議的結果,是比較統一的。

那我們來看看關羽的【壯繆】的諡號,到底是美諡,還是惡諡呢。

壯的諡號

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得一個諡號的原因會有多種,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挑符合自己理解的那種解釋,而是結合關羽的情況,去理解,是什麼情況。

我覺得,按照這幾個諡號來說,這個壯的意思應該是威武有勇的意思,這個也符合關羽的情況,關羽確實是一員武將,是蜀漢最重要的將領,被魏也稱之為萬人敵。

我們再來看三國時期也拿了壯侯諡號的人都有誰:典韋,張郃,鄧艾,徐晃,龐德。

顯然,這個壯就是個美諡號。

繆的諡號

名與實爽曰繆。

繆這個確實是惡諡,就是關羽名不副實,也就是說關羽其實沒那麼厲害,有這個惡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對蜀漢影響很大。

荊州丟了不說,上庸地區也隨之丟失,劉備因為荊州之失而發起了夷陵之戰,大敗,最後病死於白帝城,蜀漢之後出兵北伐曹魏也極困難。

劉禪與眾大臣,對關羽的這個過錯,肯定都是情恨在心的。再加上關羽平日也驕於士大夫,跟眾大臣的關係不好。所以上上下下對關羽的評價自然就不會高了。

所以,壯繆這個諡號,一個美諡,一個惡諡,用來評價關羽實在太合適不過。


歷史簡單說


劉備自立為王,哪還有什麼大局,關公只能憑藉一己之力匡扶漢室。假設關公北伐成功,曹操或被殺或被貶,孫權下一個被滅,劉備漢中王估計是當不了了,至少是當不了皇帝了,接著當他的皇叔,至於諸葛亮,一個軍閥的軍師,當丞相得費點勁,誰還會想起劉禪,他有什麼資格給關公諡號。以上分析就好解釋關公的結局了。 但歷朝歷代不乏明白人,所以關公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受萬人敬仰。


且放輕鬆


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奇怪,絕大多數人讀史,最有意思的就是把後人對人的註解和對史實的態度放成一樣的來看待,這本來就是極其愚蠢的。且不說三國志本就是一部晉朝的,或者說魏家的史書,後漢書更是幾百年以後的東西,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再解讀而已。

-

這種情況下,事件是真實存在的,不容置疑,但是人物的性格卻是因為後來做史人的喜好和需求而有偏差。尤其是那些受了三國演義影響的元清帝王們,還大言不慚的要改諡,才是最無語的。所以對於後世給出的評價來說,當世人的評價才是最重要的。

-

對於關羽這個人,實際上有三句話,已經說明了關羽是個什麼樣的人。第一句“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長而好學,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

三句話,第一句是三國志,第二句是曹操的評價,第三句是關羽死敵呂蒙的評價。三句話就刻畫出了關羽的形象。

忠勇,有義氣,驕恃,偏執,有一定的文化軍略,但剛愎自用,尤其是對文官極其不待見,而且聽不進建議。

可以說劉備創業初期,關羽的拼殺有極大的貢獻,所以諡號之中給了壯字,這算是一個不褒不貶的正面評價。但是當劉備實力逐漸強大以後,關羽的這種性格恰恰是極大的破壞了劉備團體內部的團結與和諧,而礙於劉備的形象卻又偏偏無可奈何。以至於丟荊州,間接害死張飛,導致劉備過早發兵東吳,敗亡白帝城,這都是一個蝴蝶效應。但追溯起來,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關羽明明不需要挑釁東吳反而頻頻逆戰略而行,隨意而為。這可以說是劉備敗亡的直接誘因。

-

從這個角度說,繆這個諡號給得是很合乎情理的。

至於其他人想當然的說什麼劉禪追封繆是通穆,純粹就是一廂情願的無稽之談。劉禪不止封了一個人,其他幾個都是很直白,正兒八經的追封了美諡,就關羽這個原本地位最高的反而還通假一家說得那麼隱晦?合乎邏輯和情理嗎?如果說劉禪封諡言不由衷的話,更該認為劉禪是想封得更難聽的,只不過礙於各方面壓力才封了這麼一個有歧義的諡號。

-

我個人對於拜關公這些沒什麼意見,因此也不是要刻意貶低關羽,但是討論歷史就請尊重歷史。信仰崇拜是後世人民的寄託,但如果因此歪曲歷史只能讓人對於歷史的傳承出現極大的錯誤。就如同道家儒家一樣,明明都是極好的東西,卻因為後人別有用心的解讀和使用,導致原本的精華全被誤解,這不讓人心痛嗎?


伏桀


關於劉禪給關羽的諡號“壯繆”是否是醜諡也一直有爭議。

按諡法: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

武功不成曰繆;另一種說法是“名與實爽曰繆”。“繆”有錯謬、詐謬的意思。

普遍認為按照諡法,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壯繆”合起來就是“雖有武勇卻無甚建樹、名實不符”的意思,屬於貶諡。但這個諡號可謂對關羽評價的比較中肯。

諡號是古人對亡者的一生評價,含義有褒有貶。

關羽生前雖然威名遠播,號稱“威震華夏”,但實在是丟掉蜀漢半壁江山的罪人。

但也有人指出:“繆”同“穆”古代通用。按諡法:“佈德執義曰穆。”穆則有美、純,虔誠的意思。

據稱:蜀漢後主景耀三年(260年),追諡關羽為壯繆侯,“時以為榮”。據有人考證,古代“繆”和“穆”通用,“壯繆”類同岳飛“武穆”。

這樣一來壯繆便成了褒諡。其中有證據如下:

一:《三國志蜀書-穆皇后傳》“延熙八年,後薨惠陵。”延熙八年是246年。

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諡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景耀三年是在261年。

依禮,大臣諡號要避皇家諱。實在難以避諱的,則要大臣公議之後決定。

所以關羽是避穆皇后諱而改字為繆的。在先秦諸子及史記和漢書中,“繆”非常廣泛地與“穆”通用,比如秦穆公也作“秦繆公”。

如:

孔子有所繆然思焉。——《孔子家語·辨樂》

太公召公乃繆卜。——《史記·魯周公世家》

二:劉禪追諡時的基調是“存有令問,宜亡加美諡”。意為生前有良好名聲的人,死後應加褒諡,以示嘉獎。初衷既如此,則不應是貶諡。

三:追諡後“時以為榮”。惡諡何以為榮?

縱觀關羽一生,其武力和忠義及能力都是公認值得讚賞的,尤其劉備善於識人和知人善任,關羽若無大才不可能讓其鎮守起家之地。同時曹操對關羽甚至都有恐懼之心。

另外劉備兩位鐵哥們關羽和張飛性格正好反著。關羽是"輕士人,重士卒",張飛則是"輕士卒,重君子"。以關羽一貫驕於士大夫的做派,而參與議定諡號的多為士大夫,對他沒什麼好印象,如此看來這點也不可忽視。要不然張飛諡號“桓侯”算是美諡沒很多爭議。

到清代,乾隆帝為了統治需要,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曾多次下諭,對關羽要高度評價:“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諡並非嘉名。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志》多存私見,遂不為之論定,豈得謂公?從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諭旨,封為忠義神武大帝,以褒揚盛烈;朕復於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靈佑二字,用示尊崇……今當鈔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諡,應改為忠義……其官板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刊。”

直接將關羽變成了忠義神武大帝,這下沒爭議了。


趙燕雲


“壯繆”一、有可能是美諡。二、也有可能“壯繆”並非美諡。

關羽不是小人是真君子,蜀漢第一將。

關羽是在劉備稱帝前去世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劉備並沒有給追諡關羽,而是四十年後由劉禪給其追諡為“壯繆”。

劉禪給關羽追封的諡號很具有爭議,這一年追諡的還有張飛、馬超、黃忠、龐統,他們四人皆為很直白的美諡。

諡號是古代君主和有地位的大臣死後,朝廷依其生前事蹟予以之稱號。

《逸周書諡法解》雲:“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

諡號有褒有貶,褒的有文、武、成、桓、昭等。


三國時期諡法大體採用《逸周書諡法解》中的諡號,關羽諡號中的“壯”字,現存的《諡法解》版本中並沒有收錄,但“壯”通“莊”,在其中的解釋為:兵甲亟作、睿圉克服、勝敵志強、死於原野、屢徵殺伐、武而不遂等等意思。

“壯”在《唐會要》解釋為:威德剛猛之意。元《經世大典》的解釋為:好力致勇、屢徵殺伐、武德剛毅等意。

因此“壯”可以算個好諡,比如春秋時期的霸主鄭莊公、楚莊公都是“莊”,所以關羽諡號中的“壯”字並無不妥,但是“繆”字,就是個惡諡了。

“繆”是通假字,通“謬”。《逸周書諡法解》稱:“名與實爽曰謬。”也就是說名不副實者為“繆”。

不過也有人認為“繆”不但通“謬”,也通“穆”。“穆”是好諡,有美、純的意思。明人程敏政在《三國志集解》中說:繆穆古通用。若秦穆魯穆在《孟子》,漢穆生、晉穆彤在史皆為繆。宋岳飛諡武穆,意與此同,今乃以為惡諡,如諡法“武功不成曰繆”。

比如秦穆公也叫秦繆公,如果按照“繆”通“穆”,那麼劉禪給關羽追諡的是美諡並非惡諡。

如果“繆”通“謬”,那麼劉禪給關羽追諡的就為惡諡,可是為什劉禪要為其叔叔追諡個惡諡?

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因為

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蜀漢政權從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有利條件,其後劉備又為了給關羽報仇,夷陵之戰後導致蜀漢主力全無,使蜀漢只能蝸居在益州,劉禪因此記恨關羽,就給關羽追諡了這樣一個偏向惡諡的“壯繆”諡號。

對於劉禪追諡的諡號,其後歷代皇帝、大臣都不滿意。

宋朝時,宋高宗加諡關羽“壯繆義勇武安王”,宋孝宗又加“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朝時,元文宗,怎麼看“壯繆”二字都不順眼,大筆一揮,將之刪去,改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清朝乾隆帝甚至痛罵陳壽,認為他記憶出了問題,寫史時謝錯了,下詔:“關帝力扶炎漢,志節懍然,陳壽撰志,多存私見。正史存諡,猶寓譏評,曷由傳信?今方錄四庫書,改曰忠義。”


關羽作為忠義的代名詞,中國的武聖,武財神,必將永遠美揚於中華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