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过的痛苦活得精彩


豆蔻原本是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名草果,状似芭蕉,种子如石榴,可入药。分为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等不同品种。文学作品中多用“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


“豆蔻年华”一词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因为二月正值豆蔻花的含苞期,彼时的花型较为丰满,如同女子有孕在身的体态,因此该花又被称为“含胎花”。


那么为什么独独要用含胎花来形容少女呢?

这也和当时社会中关于女子婚嫁的习俗传统有重要关系。


虽然古时礼法规定女子的婚龄约在十四岁至二十岁之间,但人们仍多倾向早婚,实际结婚的年龄通常也比规定的更早,十三四岁对于古代女性而言是一道重要的分界线。它不仅在法律上意味着结婚、嫁娶,同时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表示着从少女到人妻的蜕变。杜牧当时用“含胎花”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虽然只是比兴之语,但也不无道理,后人也因此沿用了这种说法,用“豆蔻年华”来指代那些正值含苞欲放年龄的少女。



做書


中国的成语是一种浓缩的民族文化,呈现的是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

例如女孩子幼年时被称为髫年,十二岁为金钗之年,十三岁为豆蔻年华,十五岁为及笄之年,十六岁为碧玉年华,二十岁称作桃李年华,二十岁称为花信之年。

对于未出嫁的女子:我们习惯会称为 云英未嫁,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等等。未出嫁的女子是:云英未嫁,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等等,其中像云英未嫁就是用唐代钟陵歌女云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也称作垂髻,到十二岁时需要带上金钗称金钗之年,十五岁的女子需要把头发梳起来,挽髻带上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因为二十岁的女子正像桃花盛开时一样美艳,所以称为桃李年华。古人认为春天多风,瓜果二十四番花信后才会进入夏天,所以喜欢将女子的二十四称为花信之年。

但十三岁的豆蔻年华,是发饰,生理特征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出自唐代诗人的杜牧《赠别》的那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形容心里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如同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在这里说明一点,豆蔻并不是指所有的少女,而是单指十三岁到十四岁的。

因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在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一些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

说到这里,网上一些人变联想到一张网上的豆蔻到图片来调侃诗人,说他不正经,在这里需要证实一下。

从科学上来说,并没有一种植物的官方名称是豆蔻,有的只是一个 “豆蔻属”,最典型的代表是就是草果,我们火锅汤料里就有这样的东西,晒干后形似罂粟壳。

被人们误会的肉豆蔻属于热带植物,原产地并不在中国,直到宋代也只有广东和海南部分地区有少量种植,也就是说诗人身处唐代根本见不到这种植物的,他笔下的豆蔻其实就是山姜属类的草豆蔻。

如若不信,可以参照萧纲皇帝的诗词:“别观葡萄带实垂, 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意犹如此, 有心有恨徒别离。” 他所描绘的豆蔻连枝的,一簇簇的,跟肉豆蔻的形状是有差别的。

在中国原产的草豆蔻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芯中有两瓣相并,形似心形,一向被人们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它。并且,豆蔻也代表夫妻恩爱。王安石的儿子就写过这么一句词:”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少女把豆蔻花作为头上的装饰。赵长卿有一首《鹧鸪天》中就有一句:”忆携手,过堦墀,月笼花影半明时。玉钗头上轻轻颤,揺落钗头豆蔻枝。”

不说了这么多,你否对豆蔻年华一词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诗人这首词是喜欢还是无感,虽然豆蔻是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女性都能在不同年龄段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与魅力。所以看文章的你无论是什么年纪,都身处最美的年华之中。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共读


小时候读死书,人家写什么都觉得好,看到“豆蔻年华”,形容少女容貌体态的这样一个四字词语,“

为什么叫好?嗯,豆蔻嘛,没见过,但花花草草,形容少女的样貌身姿,错不了啊!好词啊!豆蔻没见过,豆包咱吃过啊。一年级的小豆包,形容小学生们的可爱劲儿,没毛病啊!

长大了点儿,逐步意识到流氓和文人这两个物种从生理到心理,基本上区别不大,自打我知道了孔雀开屏是美丽的,但转过来就是屁眼了的朴素哲学道理,就再也不相信这些老司机了。

前一段时间,网上看到了一张比较污的图片,据说是肉豆蔻的果实(众所周知的原因,还是不发这种图片了吧,让人触目心惊啊!

有说法是中国古代还没有引进肉豆蔻这种植物,古代文化人所说的豆蔻应该是一种叫做艳山姜的花,好吧,那就发两张艳山姜的照片,然后你就该了解古人的心态了。

没错,古人的心态,尤其是古代的文人,用一个“污”字形容他们,他们不会感到很意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好诗,好湿。


历来现实


古人对女子的年龄有不同叫法:


7岁——髫年

13岁左右——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之年

出嫁——摽梅之年


每一种叫法都有它的来历和理由,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年华形容十三岁的少女呢?

这源于杜牧赠别扬州歌妓诗作《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为:


苗条娇美体态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极像二月初含苞欲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谁比得上她。


诗中十分贴切地把十三年华的少女,比喻为含苞待放的豆蔻。


春天美丽的花儿不胜枚举,杜牧为何独以豆蔻喻指十三岁少女呢?


首先豆蔻花成穗状,初开时被嫩叶卷起,叶渐渐展开后花儿也渐渐绽开。


从豆蔻花的外形上看,它的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而居,形似同心,外形上像极了处女之身。


把豆蔻花比作十三年华的少女,形象生动逼真地让十三年华的少女的外貌美具体可感,以此引发后人的联想和想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杜牧的想象力非一般人能及在诗句中得以体现。


杜牧以豆蔻入诗,喻指十三岁少女,不但形似,其神也似。


豆蔻花于春末夏初开花,二月正是含苞期,豆蔻在没有完全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可谓丰神绰约,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喻为少女的象征。


刚步入青春期的十三岁少女不正是一朵朵含苞欲放而又丰神绰约的花朵吗?


明艳俏丽的豆蔻花和青春萌动的少女都是一生美丽刚刚开始的时候。


后来的诗人以豆蔻入诗,大都指喻指少女。


如陈基“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秦观“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苏轼"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


豆蔻年华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意思是像豆蔻一样美好的年岁。


原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现泛指少女时期。


幸生


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一、“豆蔻”出处

古人为什么要用「豆蔻」形容少女?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豆蔻”一词是什么意思?那么请你静下来,先读一读下面的四句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蒄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也是“豆蔻年华”比较官方的说法。诗中第一句的上半句中的“娉娉袅袅”形容女子轻盈的身姿,充满年轻朝气,“十三余”就表示女子的年纪。后半句的意思是正逢豆蒄初开时节。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大意是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后人使用“豆蔻年华”一语来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 一般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还有人把豆蔻比喻是处女之身。



二、形容女子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垂髫,形容女子幼年;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加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身体已成熟;摽梅之年,女子出嫁之年;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之年,女子二十四岁。从这些词语中来看,豆蔻就是家有小女初长成,也是一个女子人生阶段中最娇娇欲滴、最纯洁、最让人羡慕的好年华。

三、“豆蔻年华”的近义、反义词有哪些?

含苞欲放、含苞待放、金色年华、黄花少年、不惑之年、有生之年、黄金时代、花样年华、锦瑟年华、及笄年华。这些词都有一个特点都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稚嫩新鲜、积极向上的之感。反义词有桑榆暮景、风烛残年、徐娘半老、人老珠黄,给人一种苟延残喘之感。这两种感觉产生强烈的对比,所以,豆蔻年华是极好的。



四、“豆蔻”的其他记载

另外在近代,鲁迅先生《且介亭文二集》中,也有“豆蔻年华,玲珑可爱”一说,也是形容女子的。它与中年女人“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一词相对应。

豆蔻是一味草药,在《中国药典》中有这样的记载: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用于湿阻中焦,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中国古代还没有引进肉豆蔻这种植物,古代文化人所说的豆蔻该是一种叫做艳山姜的花。这种花极美丽,生长在中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以及热带亚洲广布。4-6月开花,7-10月结果,常栽培于园庭供观赏。

豆蔻年华、舞勺之年、及笄之年等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称呼,各有出处,琢磨起来也别有生趣,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真是耐人寻味。

最后,祝愿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们开心快乐!


紫藤讲故事


杜牧诗作中有一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诗人即将离开扬州时所作,赠别的对象是一位扬州歌妓。可见这位歌妓年龄不大,只有十二三岁。杜牧的这首诗出来以后,人们也就把十二三岁的少女所在的年龄叫作“豆蔻年华”,如果是男孩,就不可以。豆蔻在农历二月的初春开花,明艳俏丽,带给外出游春的人很多视觉愉悦,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女很相似,都是一生的美丽刚刚开始的时候。

豆蔻分很多种,杜牧诗歌中的豆蔻指的是草豆蔻。公元八世纪的唐代人才知道肉豆蔻的核仁,而肉豆蔻的植株移植入中国则要晚到十一世纪的北宋初期,北宋药物学家苏颂说:“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正是这一传入时间的最好证明。公元九世纪的杜牧不可能用开花的肉豆蔻来比喻少女。况且,肉豆蔻既为热带植物,花期就比较靠后,正如苏颂所说:“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而中国土生的草豆蔻的花期则恰恰在农历二月,正如苏颂所说:“二月开花作穗房,生于茎下,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花,微红,穗头深红色。”杜牧吟咏的二月初开花的豆蔻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中国古代诗文中凡出现“豆蔻”一词的,无一例外皆为草豆蔻。古人用词委婉含蓄,以花期比青春少女,也不赖。


兰阇图片故事


我们先来说说“豆蔻”的出处。

最先用“豆蔻”一次来形容少女的是杜牧,他在《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这首古诗中提到,原诗是这样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中豆蔻指代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这首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与风尘女子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独独选中豆蔻花来比喻少女呢?原来豆蔻,是一种植物,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

后有多位诗人用此典故,宋代侯置在《西江月·豆蔻梢头年纪》写到: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还有苏轼在《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写到:冶叶倡条遍相识,争如。豆蔻花梢二月初。清人诗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它。后世吟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种寓意。


一一书园


艺屿EYESVOT |少女

行将六月,显然,如今不是“豆蔻”时节,然而,

豆蔻年华,好比初春的新生枝桠。

杜牧有诗形容少女

“豆蔻梢头二月初”。

很多人说古人用豆蔻来指少女,是因为豆蔻长这样



真是太污了!不过这其实并不是古人所说的豆蔻,而是舶来的“肉豆蔻”。


古人所说的豆蔻,应该是山姜属的植物草豆蔻、白豆蔻、艳山姜等。果子和调料中的草果很像。

那么豆蔻为什么会和少女扯上关系?

昭明太子萧纲曾写诗,其中一首是:

别观葡萄带实垂, 江南豆蔻生连枝。
无情无意犹如此, 有心有恨徒别离。

豆蔻和葡萄都是连枝而生,这些无情无义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别离。

豆蔻被寄托上了深深的思念。


杜牧的《赠别》更有名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南方人把未大开的豆蔻花叫做含胎花,说它幼嫩如同女身。

杜牧歌咏豆蔻也是在赞美少女。

此后,豆蔻这个典故就流传开来,秦观有

“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陆游有

“春从豆蔲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苏轼有

“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

从此豆蔻就特指少女了。


艺屿EYESVOT


豆蔻是《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后来豆蔻的意义被进一步的引申,“豆蔻年华”被现代人用来形容女子最美好的年龄,是对女子最好的赞美之一。(天下第一中的铁胆神侯就是在找天香豆蔻记得吧)

这源自唐代杜牧《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此诗是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少年妓女。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后人在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女子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之所以选用豆蔻入诗,是因为在红白豆蔻诸色花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清人有诗云:“结就同心芯,因标连理枝”,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其次是此花在未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喻为少女的象征。

另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例如除了十三四岁的女子被叫做豆蔻以外,十五岁则被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

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也就是说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所以我们产能听说,古代的一些闺女们,都是“待字闺中”。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八是指“二个八加起来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岁。桃李年华是指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华是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女子到了出嫁年龄便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摽梅,原意是指梅子成熟后从树上掉落。

附古代对女子各年龄的称谓:2~3岁—孩提;7岁髫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30岁— 半老徐娘。


小王子木有钱


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一词典故出自于唐杜牧的七言绝句《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写给一位十三岁左右的歌妓的诗,诗中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

豆蔻

豆蔻在民间又称“含胎花”,只因其在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在诗文中也常用它来比喻处女

(肉豆蔻)

而在各种豆蔻中(如草豆蔻、肉豆蔻、红豆蔻...)又以红豆蔻最为美丽,因为红豆蔻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

清代有诗人云“结就同心蕊,因标连理枝”,指的就是红豆蔻

草豆蔻\\肉豆蔻

在唐朝时,杜牧所写的应当是草豆蔻而非肉豆蔻,因为肉豆蔻原产于印尼,直到后来才传入中国

所以很多人说杜牧很“污”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杜牧只是看到了白嫩的草豆蔻含苞时的美丽而用来形容少女,而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是看到了肉豆蔻果实而形容少女的...

其他称谓

除了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古人用来形容其他年纪的词语也有很多

12岁--金钗之年——带上金钗称金钗之年

13、4岁--豆蔻年华——上文已解释

15岁--及笄之年——把头发盘起,行笄礼,成年

16岁---破瓜年华——下文重点解释

20岁-- 桃李年华——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出自陆游《梨花》)

24岁--花信年华;——花开之时,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出自范成大《元夕后连阴》)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半老徐娘;

重点解释

16岁时叫“破瓜年华”是因为古时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二八一十六,不要想歪了

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