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在媒体转型大背景下,深度报道还有人看吗?又该何去何从?近日,由南风窗传媒智库举办的“深度报道与媒体舆论引导力”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多名学者,以及人民日报、新京报、澎湃新闻等新闻单位的业界人士就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进行探讨。提出了哪些观点?让我们一探究竟。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作为读者,你是否常常面对这样一种困惑?推文铺天盖地,观点众口不一,可事实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说得清。

作为媒体人,你是否总是感到这样一种迷茫?流量时代,信息爆炸,在舆论争夺战中,是对新媒体“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坚守传统媒体的报道专长?这是个难题。

作为传媒研究者,你是否还在思考这样一种课题?内容是根本,事实胜雄辩,但在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度报道该何去何从?

在近日由南风窗传媒智库举办的“深度报道与媒体舆论引导力”研讨会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探析当下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生存的重要法宝,也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标配之一。新媒体时代,10%的人生产优质内容给90%的人看的规律并没有被改变,专业生产、优质内容的价值仍然存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昕谈道。

深度报道,是指系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其本质和意义,甚至预判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报道,深度报道更侧重回答新闻要素的“为什么”和“怎么办”,主要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报道类型。

我们现在所讲的深度报道,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多家中央级媒体着眼于社会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引起轰动的深度报道,见证了时代发展,推进了社会进步。

近些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深度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式微。一方面,多家报纸先后缩减深度报道内容;另一方面,一些深度报道也先后出现了缺乏核心信源、“事实不够用”的现象。

“在江歌案里,真正去报道日本法律体系、案件审查和现场情况等事实的媒体少之又少。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网络媒体全是讨论‘保姆该不该杀’,只有少数专业媒体讨论小区里的消防设施是否摆放到位,消防机构是否能及时赶到现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谈道。

新京报评论部主编于德清也认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还是事实稀缺的问题。在自媒体时代,很多流量大号是评论号。舆论场基本停留在‘全民互撕’的状态。”

可以看出,为读者提供事实,增强读者判断力,是深度报道价值所在。但深度报道的价值不止于提供事实。

罗昕认为,深度报道的价值体现需要置于当前舆论生态中来加以理解。当前舆论生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情境,一是传播主体上的话语权竞争;二是传播内容上的“红灰黑”较量;三是传播心态上的情绪化传染;四是传播渠道上的社会化动员。基于当前舆论生态的四个情境,深度报道在价值体现上应扮演好四种角色,即话语引领者、内容建设者、心态调控者、社群组织者。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深度报道创新之路何在?

有意思的是,在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式微的同时,一些自媒体开始尝试深度报道。今年年初,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自媒体文章,在网络上火速传播开来。“整个故事像跌宕起伏的影视剧,一开始就有强烈悲情和自嘲情绪在里面。它点燃了一个热点。这篇文章出来之后,大量的医疗机构开始抓住这个机会普及流感知识,促进了一场知识传播。”张志安这样评价。

张志安还认为,自媒体的叙述手法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传统媒体使用第三人称,自媒体则使用第一人称,因而自媒体的叙述手法具有很强烈的带入感。同时,他提出:“如果借鉴自媒体的叙述方式,传统媒体应当如何做?要不要改变叙事视角?还是改变事实真实的标准?亦或是改变叙事方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窦丰昌认为,面对自媒体叙述潮流,专业媒体仍应坚守底线。但他承认,新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某些写作方式,的确拉大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他建议,专业媒体可以尝试在表现手法上从平铺型报道转向唯美型报道。

深度报道能否发展为全媒体报道,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窦丰昌建议,媒体可以强化视频生产能力,尝试从文图型报道转向全媒体报道。

据于德清介绍,新京报正在尝试视频与文字的融合报道。去年,新京报在融合报道中尝到了甜头。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新京报》调查组2017年刊发调查报道56篇,同步配发调查视频66条,总点击量超过2亿。

当然,无论是叙事方法的改变,还是全媒体报道的尝试,各媒体仍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来确定。

精彩观点摘编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李桂文

“我们不是传统媒体,我们是专业媒体,我们是专业、优质内容的供应商。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体,要坚守住新闻理想的初心,以生产高品质内容为己任,用深度报道为受众提供事实真相,为社会提供理智的思考方向。”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深度报道除了要坚守理性立场,还要把握事件背后的重要性问题,尝试专业化+社会化的非虚构写作,帮助认知复杂社会和人性力量,最后通过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提供服务于启蒙的理性知识和服务于对话的关键事实。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窦丰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在媒体转型过程中,做内容的媒体比做聚合的媒体成功得多。整个传统媒体的大环境不景气,导致深度报道衰落,但这应成为我们改进的内容,而不是放弃的理由。媒体可以在选题上尝试从调查性报道转向解释性报道、从动态性报道转向静态性报道、从监督性报道转向中间性报道、从事件性报道转向人物类报道,在表现手法上可以从平铺型报道转向唯美型报道、从文图型报道转向全媒体报道。”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何国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副院长

“深度报道要对准和聚焦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喜乐与哀伤、彷徨与方向。给时代变迁以历史方位感和现实力量感,为焦虑和冷漠的时代社会心态提供纾解与慰藉。所以优秀的深度报道作品除了采写技术上专业,采写过程敬业之外,更需要在谋篇立意上回应新时代的社会主题。深度报道要回应时代主题,提供时代进步的方位,这是深度报道在展开Why与How追问中需要追寻的方法论与价值论。”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罗昕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

教授、博士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不应成为稀缺品、奢侈品,而要成为必需品、快消品。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生存的重要法宝,也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标配之一。新媒体时代,10%的人生产优质内容给90%的人看的规律并没有被改变,专业生产、优质内容的价值仍然存在。”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于德清

新京报编委兼评论部主编

“在媒体转型中,传统媒体确实是遇到很多经营问题,但是他们没落的原因根本不在于经营,而是放弃了对优质内容的生产。互联网时代,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还是事实稀缺的问题。在自媒体时代,很多流量大号是评论号。这两年来,舆论场上也总是处于‘全民互撕’的状态。恰恰是在这种时候,需要深度报道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李克诚

澎湃新闻长三角新闻中心副主任、

江苏新闻总监

“近几年,我们做媒体的往往会被所谓的10万+的爆款文章所诱导,但是我们仔细看那些优秀的自媒体号通常有个特点:它的创始人通常是从传统媒体机构出来,或者账号主体可能还是做的很优秀的媒体。现在没有媒体能够包打天下,他们的受众群体往往是有限的。那么聚焦的根本还是要形成自己对某一个话题领域的专业判断,更高的追求就是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夏康健

人民日报研究部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室

“深度报道的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选题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展开深度报道,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要想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度报道,就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二是客观理性,内容系统丰富,报道说服力强。这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更能够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探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创新?

李明波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政策

中心主任

“智库不仅为政府决策服务,也要为公众解惑服务。舆论场是智库服务公众的场所。智库应培养学术精英,不仅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反过来能提升决策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