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SteveMcCurry 摄影

儿童摄影让人欢喜让人忧

回望经典,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儿童摄影的题材与份量都是丰富而厚重,一个个不管痛苦、煎熬、抗争,还是幸福、满足、甜蜜,都以影像的方式以栩栩如生姿态冲击我的视觉和心灵,融汇着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精到,传递着社会价值和人文思想,让人对艺术家肃然起敬,对艺术充满敬畏。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预言得以印证,从儿童身体、心智、道德、精神的发展被上升到国际事务的高度聚焦,为儿童创造和谐发展的生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使命、愿景,尽管还任重道远。儿童摄影艺术理应更加缤纷多彩,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儿童摄影发展的现状却发人深醒。

数据说话,百度搜索纪实儿童摄影关键词,条目寥寥无几,关联的理念与摄影师的作品还确实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要不就是扎堆的凉山彝族孩子、或乡间的留守儿童,场相同、神相似;出乎意料的是儿童艺术纪实影楼或工作室之类的目录如同满天繁星数不胜数,但作品有自己风格的凤毛麟角,大多精心装扮的孩子好像顿时注入了明星的基因,变成了明星的孩子,总让人想到摆拍和克隆,少了一份独立思想和创作见地,这是让人担忧的事情。

成功的作品最重要的特质在于独立性

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明朗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趋于全球化、安全环境复杂化、文化多元化、科技智能化,给人们、给儿童带来深刻变革和影响,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不平衡。从国际的普世价值、到国家的主流价值、到个人的价值追求,从贫穷国家的饥荒、战乱、失学,到小康国家的孤单儿童、隔代溺爱、高考压力,到富裕国家的肥胖症、毒品、枪支问题,从神性、佛性、天性、人性等等无不是摄影人难得的题材与机遇,折射出更多的发展时态与社会世态,更多的家国生态,这是我们值得珍惜和拥有的宝藏。

以照片“阿富汗女孩”(Afghan Girl)而闻名世界,曾获得过无数摄影奖项的美国纪实摄影师SteveMcCurry认为:孩子是反应现实社会最真实、最清澈的一面镜子,孩子们也很乐意配合,把最自然的一面展现出来。McCurry曾说过:“对我来说,一张作品最重要的特质在于独立性,只需一张照片,便能带给你一个故事。”这是肺腑之言,更是成功哲理。

简单,才是最恒久动人的。

的确,照片记录生活,超越时光,我们要谨记人像照是用来回忆的,不是用来表演的,人们并不会反对创意摄影,但人们更喜欢能记录某一瞬间真实情感的照片。一张合格的儿童照,应该能让人忘记摄影师的存在;一个合格的摄影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创造者。如同粤菜一样,优秀的厨师并不追求用太多复杂的调料烹饪,而是想着如何激发出食材本身的味道。

一张儿童照片最重要的并非刻意安排的衣服、道具和场景,而是这张照片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个性特征、内心世界的艺术表达。实际上,绝大多数儿童是不适合摆拍的。不用刻意让孩子摆什么pose,因为儿童的表情千变万化,举手投足间总是天真自然,记录他的成长,就要记录他的喜怒哀乐瞬间、细节与场景,这才是人生。简单,才是最恒久动人的。当然只要你真心的爱孩子,只要你修炼出敏锐的洞察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经典儿童摄影作品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亲战游行》—— 这位穿戴整齐的游行者所佩的徽章上写着﹕“上帝保佑美国,支持我们在越南的孩子们。”但事实与他的期望正好相反。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战争不仅未使北越军队退却,反而让更多的“孩子”命丧异国他乡。这件摄影作品为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拿玩具手榴弹的小男孩》—— 阿伯斯的风格是一种幻想世界和意识形态世界的不和谐,正如这幅照片中阳光明媚的公园和两棵梨树之间,以及优美的景致和小孩子明显的恐怖而带点残暴的表情。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枪》——在纽约105街区,一名只有11岁的小流氓用假枪直指摄影记者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记者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奥马伊拉的痛苦》——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小大人》——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看,小女孩的童年童趣无穷吧?

这幅作品要多说两句了.......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饥饿的苏丹》

《饥饿的苏丹》—— 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94年新闻特写大奖的作品!作品一发布引来著多批判和质疑。他以新闻摄影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赶走兀鹰,然后看着这名饿的已不行的苏丹女童静静离去。2个月后卡特自杀身亡,虽然赢得了一生最高的荣誉,但道德、良心的谴责——可能是他选择离开人间的唯一原因吧!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我们身边也有无数的图像瞬间生成,你我是否也轻松的按下人生的快门,然后选择漠然的离开呢?!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布列松习作》

瞧着得意的笑家伙!

《布列松习作》——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苦难的眼睛》

《苦难的眼睛》——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折,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布列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摄影家。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象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碎镜》——镜子打碎了,瞧瞧这群表情各异的顽童们吧: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57年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过马路》王一波 柯复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57年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妈妈!到那边去! 唐遵之(香港)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59年 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跳板》 石少华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60年 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您好,古巴格瓦拉叔叔》李基禄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62年 第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跳橡筋》 夏道陵 摄

1963年 第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高原医生》 宋士敬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77年 第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不堪一击》 郭超北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84年 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渴求》 尚共社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88年 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大学生卖报》 周国强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90年 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希望》 邱晓明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97年 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陪读》 田鸣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1999年 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生死簰州湾》 李靖 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2012年 第二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幸福》 金云钟 摄摄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2015年 第二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 《喂食爸爸》 燕雁 摄

2014年5月21日,在山西省儿童医院病房里,王志华在给女儿喂食,还没等父亲嚼碎,王可然就张大了嘴,如同一只待哺的幼鸟。王志华3岁的女儿王可然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贲门失驰缓症”,牙齿脱落,无法咀嚼进食。为了让女儿能吃点东西,王志华就将食物嚼烂后再嘴对嘴喂给她,由于王可然不停地呕吐,这样的喂食动作每天要重复无数次。

还记得这张照片中的“大眼睛”女孩吗?

这是在摄影史上不得不提的笔墨,

我要上学 解海龙摄

1991年,作为希望工程的标志。全国人都记住了这个8岁的安徽女孩苏明娟和这双清澈黑亮、充满渴望的眼睛,她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这26年来,她上了大学,进了银行上班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生命中每一次重大的时刻都会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在共青团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34岁的她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再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她的命运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但也有人知道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一个在中国公益摄影和纪实摄影界如雷贯耳、备受敬重的男人。6年前,正是他的眼睛发现了“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背后的摄影师,他改变的何止是一个女孩的命运更是553.6万中国孩子的命运,他的名字叫——解海龙。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别儿童摄影走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