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神》背後的中國醫藥市場反思

《藥神》背後的中國醫藥市場反思

《我不是藥神》的結局讓我們思考,中國仿製藥是怎麼樣的?讓我為各位一一揭曉。

“你可以治好這個世界所有的病,但有一種病你無能為力,那就是窮病。”

“進口藥4萬一瓶,有人買不起;藥販子2萬一瓶也有人買不起,藥神5000塊一瓶,依然有人買不起。”

這是《我不是藥神》中的經典臺詞。

《我不是藥神》的藍本“陸勇事件”,講的是慢性白血病患者陸勇為在中國的白血病病友走私印度“仿製藥”後,遭到法院指控的故事。 在故事中,作為白血病特效藥原研藥“格列衛”價格達到2萬人民幣,中國大多數白血病患者無福消受。而從印度“走私”的仿製藥,主人公只賣200,價格是原研藥的百分之一。

《藥神》背後的中國醫藥市場反思

我們可否想過,為什麼中國沒有辦法研製平價的“仿製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又究竟是什麼?

中國是仿製藥大國,但不是強國,為了提高藥品質量,201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指出,《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制劑共289個品種,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一致性評價簡單來說就是評價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只有20多種。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藥企調查發現,藥企對研發成本和招標價格之間的矛盾存在擔憂,好藥的研發和生產需要較高成本,但在招標層面陷入了尷尬境地。這就是中國藥業的困境,不過,這一問題已經逐步解決,這是讓我們高興的。面對這樣的局面,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從制度上不斷完善相關規定,在藥品不同的生命週期給其制定不同的政策,讓創新藥和仿製藥都找到其價值歸屬,讓企業有動力去做創新藥,也要讓企業有動力去做仿製藥。

總而言之,中國在鼓勵新藥發展的同時,也在完善仿製藥政策改革,創新藥研發和優質仿藥並舉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旋律。

《藥神》背後的中國醫藥市場反思

本文數據,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異議,請與作者聯繫,予以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