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人工智慧+醫療日報」三分鐘了解全行業

以下內容由「小理簡報」收集整理,這是一款提供行業資訊的閱讀類APP,追蹤更多行業信息歡迎下載小理簡報。

加入小理行業社群,與行業大咖同行,請加小理助理微信號:xiaoli-kefu

「頭版頭條」

互聯網醫療行業迎全新發展期 逾4億元大單搶籌7只概念股

業績面上,目前板塊中已有36家上市公司率先披露了中報業績預告,其中有28家公司報告期內業績預喜,佔比75%。其中,國際醫學(1715.55%)、萬達信息(115.00%)兩家公司報告期內淨利潤有望實現同比翻番,創業軟件(98.86%)、凱樂科技(80.00%)、宜華健康(75.01%)、樂普醫療(70.00%)、雙鷺藥業(65.00%)、海南海藥(60.00%)等公司也均預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幅達到50%以上。

銳捷智慧醫療“七劍合璧”場景 創新助推健康中國夢

安全態勢感知

隨著智慧醫療的持續推進,各級醫院重要的數據價值飄升,這也引發了黑客的關注,APT攻擊、勒索軟件、數據盜竊、網絡釣魚頻繁進攻醫院。銳捷RG-BDS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基於大數據架構,集獲取、分析、處理、跟蹤、預測等安全管理要素為一體,通過多維度安全攻擊感知信息採集,並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關聯分析等技術,既能實現對攻擊行為的及時發現和精準定位,還能通過攻擊溯源、歸併告警等多種方式進行可視化呈現,讓用戶網絡中的攻擊行為難以遁形。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基因檢測技術引發爭議,機構稱其正在成為新投資風口

DNA檢測正成為新的風口,帶動了一批為DNA測序提供商業化技術服務的生物技術企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DNA檢測市場已於2016年突破5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2年國內將達到3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目前,在中國基因測序市場上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上市公司有華大基因、迪安診斷、安科生物、北陸藥業、仟源醫藥、紫鑫藥業、昌紅科技、貝瑞集團和新開元。

基因測序的上游是測序儀與試劑的製造公司,主要集中在國外企業。而在中下游則是面向製藥公司、科研機構以及消費群體等的基因測序服務與生物信息分析公司。只需上游提供測序儀便可以提供服務,入行門檻低也使得國內市場呈現良莠不齊現象。

華大基因再發聲:技術存在侷限性和適用範圍,不存在“醫生誤診”一說

另外,華大基因還表示,該案例如通過做穿刺的產前診斷是可以有效避免的,當值醫生也給出了相關建議,但孕婦放棄了這一機會,因而不存在“醫生誤診”一說。

華大基因總結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雖然具有高準確性的特點,目前已被多個國家推薦作為篩查技術,但仍然具有一定技術侷限性和適用範圍,存在一定漏檢的概率。從248萬個樣本中,目前已確證有70名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寶寶由於種種原因而意外出生,即大約每3.5萬個檢測會出現1個這樣的情況,對此,華大基因表示,已為接受無創基因產前檢測的孕婦購買了相關的保險,一旦出現漏檢情況就會進行賠付。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大佬觀點」

專訪︱NIPT之父盧煜明:無創染色體檢測並不是最後的診斷

撇開華大基因在線下操作過程中是否存在誇大宣傳等不當行為、該染色體疾病是否在華大基因產品檢測範圍內、臨床醫生在產前諮詢診斷方面是否合格,被譽為“產前診斷領域革命性技術”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本身可信度如何?它是否能替代傳統的母血清學檢查、甚至羊水穿刺?帶著這些問題,7月13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NIPT之父”、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

盧煜明的卓越貢獻為:1997年即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遊離的胎兒DNA,這是全世界第一次證明該現象。該重要成果當年發表在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Lancet) ,即“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母親血漿和血清中存在胎兒DNA)。1997年也是盧煜明剛從英國牛津大學回到出生地香港的這一年。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智能醫療」

中美科技巨頭的下一戰場——醫藥

醫院及醫藥公司的運營需要,決定了醫療不完全是一種簡單的福利,其經濟屬性無法被忽略。目前製藥巨頭仍然是最重要的“救死扶傷”研發力量,但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已經開始介入到醫療行業中,嘗試從龐大的醫藥市場中分一杯羹。

中美科技巨頭是目前最為積極的醫藥行業新玩家。去年,美國醫藥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600億美元。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2013-2017年間的複合年均增長率也高達9.4%,IHS Markit製藥分析師還預計,中國的藥品需求將超過美國。

與賽諾菲、GSK合作過3億美元,Exscientia利用AI與藥企合作研發新藥

2017年GSK與Exscientia在藥物研發達成戰略合作,Exscientia 通過AI藥物研發平臺為GSK的10個疾病靶點開發創新小分子藥物,並且針對這些靶點藥物發現臨床候選藥物。如果Exscientia 達到所有預訂的里程碑,總計將從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4270萬美元)的資金。

2、賽諾菲牽手Exscientia開發雙特異小分子藥物

賽諾菲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醫藥健康企業,以患者需求為本,研究、開發並推廣創新的治療方案。賽諾菲的主要業務涵蓋三個領域:製藥、人用疫苗和動物保健。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10個小時、120個項目,AI創業者的行業淘汰賽已經開始

120 個項目,10 個小時。一個項目,15 分鐘,決定了一個背後團隊去留,某種程度而言,這就是創投市場的殘酷和現實。大浪淘沙,得意者總歸是少數。

當 AI 元年終於過去,強技術型項目、博士團隊背景早已不再是讓投資人眼神發光的關鍵,是否有殺出重圍的可能與另闢蹊徑的悟性成為關鍵,尤其是在該領域裡已經具備同質化項目的情況下。

就現場觀賽和交流而言,民族意識和芯片產業自身的升級需求讓智能芯片產業獲得了極大關注,創業者滿腔熱血地投入其中,但對於大多數新晉「芯片外行人」而言,造芯背後的風險和落地週期不容忽視。通用性和穩定性是芯片產品流通的關鍵,過分強調性能參數不免太過於理想化。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以色列醫療創企Zebra Medical Vision研發出可檢測心臟病的AI算法,已獲FDA批准

Zebra Medical Vision為醫療行業提供了一個深度學習的圖像分析平臺。該公司今天宣佈,其冠狀動脈鈣化評分算法獲得了FDA 510(k)的許可。這對這家以色列公司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進步。該公司在6月份籌集了3000萬美元,用於在美國市場推廣其產品。

Zebra的技術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準確捕捉到被誤診的疾病、早期癌症和其他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藉助數百萬次高質量掃描得出的數據,Zebra創建了一個深度學習的引擎,可以自動檢測出肝臟、肺、心血管和骨骼等各種疾病。

首個區塊鏈醫療公鏈:APC打造開放、平等、安全的大健康平臺

為了解決醫療“數據孤島”這一世界性難題,APC(蘋果鋇)針對醫療行業特點利用區塊鏈以及獨有的跨鏈技術,在保護數據隱私的基礎上解決了數據信任問題,構建了一條開放、平等、安全的智慧醫療公鏈,旨在打造一個跨機構、跨行業、全球性的醫療數據共享平臺。

APC蘋果鋇利用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等計算機技術,實現醫療數據的分佈式、不可篡改、開放共享,並通過跨鏈協議和加密技術讓鏈上信息和價值在不同區塊鏈網絡中無障礙的安全流通,具備醫療機構節點的實名認證、准入機制、私密數據保護、共識算法池、內置智能合約等功能。

「醫療大數據」

科大訊飛投資Cyrcadia Asia 佈局可穿戴醫療設備

參考消息網7月17日報道 韓媒稱,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人工智能科技上市公司iFlytek(科大訊飛),近日通過Pre-A輪投資Cyrcadia Asia,進一步推進其醫療保健計劃,該被投資公司致力於開發智能穿戴式文胸插入件,可提供準確的早期乳腺癌檢測。

歷時十年研究投放亞洲市場

據韓國IT新聞網站acrofan7月16日報道,Cyrcadia以總值380萬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其Pre-A輪融資。繼科大訊飛之後,其他一些亞洲投資基金和私人投資者紛紛加入。通過Pre-A輪融資,Cyrcadia可以在2018年底完成產品開發並投放到香港和其他東盟市場。

從CHIMA 2018大會上的騰訊、阿里、衛寧、聯影,我們得出了這樣的判斷……

在本次大會上,騰訊、阿里、衛寧、聯影等國內互聯網、HIT和醫療器械的龍頭企業,均推出了自己的創新解決方案和產品。從這些企業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醫療信息化行業的發展趨勢,開始圍繞醫院的智能化建設進行產品融合。這種融合,涉及多領域企業的產品跨界以及細分領域企業的產品智慧化升級。

動脈網判斷,未來的醫療信息化行業,將不會再有純做傳統醫療信息化業務的行業龍頭,以及只做擦邊球類產品的IT巨頭,或是單純意義上的醫療器械獨角獸,而是融合創新與傳統業務之後的綜合性解決方案提供商(包含全行業的數據容災、雲安全等公司)。這也意味著,醫療信息化行業或將伴隨醫院的智能化改造,迎來跨界融合後的新一輪競爭。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接受境外臨床數據,利好五類企業

接受境外臨床數據到底利好哪些企業呢?筆者在與行業人士交流後發現,大家普遍認為利好的企業至少包括以下5類:(1)跨國大藥企;(2)從海外引進在研項目的創新藥企;(3)率先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境外開展臨床試驗的創新藥企;(4)在印度等境外開展仿製藥BE試驗的企業;(5)開發危重疾病、罕見病、兒科的企業。

01

跨國大藥企

過去,一些新藥在我國的上市時間,平均要比歐美晚5到7年。當時部分原因是,中國並不認可在境外多中心取得的臨床試驗數據,國外新藥首次進入中國,必須在國外做完Ⅱ期臨床試驗後才能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在中國完成Ⅲ期臨床試驗後才能獲批上市。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騰訊助力醫療智慧化發展,盤點CHIMA的智慧醫療“明星”案例

會上,“CHIMA2018 醫院互聯網應用典型案例”推薦結果公佈,優秀案例在大會進行路演宣講。其中,騰訊醫療、騰訊智慧安全等多個落地合作的案例作為優秀案例在現場展示,其中兩個案例獲推薦獎。下面一起來盤點這些CHIMA上的“明星”案例。

智慧醫院:就醫服務線上化+AI精準預約,騰訊醫療攜手復旦腫瘤醫院打造患者精準服務平臺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是國內著名的腫瘤專科醫院,每天都有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重疾患者和家屬前來問診。騰訊醫療與醫院自2017年9月達成戰略合作,從微信電子就診卡開始,逐漸深入到AI能力升級。雙方率先優化流程,將線下服務搬到線上,實現了微信完成無卡就醫、預約診療、微信支付、就診提醒、報告查詢、動態候診排隊提醒等便捷智慧就診全流程。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機器人輔助手術為前列腺癌症患者帶來更多選擇

前列腺癌根治手術需要切除前列腺,機器人輔助前列腺切除術是一種利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來實施切除的微創手術。手術醫生藉助機器人系統,以更高的準確度和靈活性,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手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醫生正在採用這種手術方法為前列腺癌患者切除前列腺。

澳大利亞皇家布里斯班婦女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比研究了約300名前列腺癌患者術後兩年間的康復狀況。他們中一半人術前被隨機分配接受機器人輔助的前列腺切除術,另一半則接受了傳統的開放性切除手術。

慢病管理玩法升級,看智雲健康如何打造生態閉環

單一慢病向多慢病管理延伸,App到場景化平臺擴展

業務流程切合醫院需求,提升醫生工作效率

中間件集成打通數據接口,靈活部署滿足雙方需求

滿足需求的標準化產品有存量和增量市場

互聯網醫療牌照加持,打通醫療服務閉環

未來醫保+商保將是互聯網醫療主要付費模式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鈦米完成2億B輪融資,已經走入30多家三甲醫院

今日,鈦米機器人宣佈完成兩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金浦投資領投,鼎暉投資跟投。天使輪投資方國科嘉和,A輪投資方IDG資本、科沃斯機器人繼續參與鈦米本輪融資。據悉,本輪資金主要用於進一步加強鈦米在醫療服務機器人行業的產品研發和市場佈局,並推動將鈦米核心技術優勢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進一步創新。

鈦米機器人是一家針對高端市場的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配建產品和一站式機器人解決方案:旗下引導服務機器人“鈦小妹”、鈦米自動配送機器人系統與核醫學科病房服務機器人,一攬子打包導航諮詢、短距離物流配送和病房陪伴管理三大醫療服務場景,並在武漢協和、上海仁濟、鄭大一附院、安徽省立等全國30多家三甲醫院落地使用。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智能醫療器械」

遙感影像分析首次引入AI抓違建:真人3個月AI1分鐘

但如今,山東省淄博市國土資源局通過與阿里巴巴合作,在全國首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衛星遙感照片的自動分析識別與比對,大大提高了國土資源監察、執法的工作效率。將原先需要幾個月的遙感照片分析縮短至一分鐘,將國土監察從事後處罰轉變為事中干預的工作模式。人工智能逐漸成為國土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生技術力量。

2018年6月我國剛剛發射的高分六號光學遙感衛星,為生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提供了又一重要的遙感數據支撐。但遙感影像的獲取只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快速、及時、低成本的從海量的遙感衛星照片中提取出違章建築、亂佔耕地等執法信息,服務於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城市規劃。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復星醫藥擬以1.06億美元認購超聲成像生產商BNI股份

復星醫藥(02196)公佈,於2018 年7月13日,該公司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關於認購Butterfly Network, Inc. D輪優先股的議案,同意該公司控股子公司復星實業(香港)有限公司出資不超過1.06億美元認購Butterfly Network, Inc.1032.1萬股D輪優先股。此次交易完成後,復星實業將持有BNI 1032.1萬股D輪優先股,預計佔BNI D 輪優先股發行完成經完全稀釋的股份總數約8.33%。

智能穿戴:現實版“未來戰警”來了!

智能可穿戴設備是指可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中,通過軟件支持和雲端進行數據交互的設備。根據IDC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共售出3790萬臺智能穿戴設備,較2016年同期增長8%。今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有望實現15.1%的增長,總出貨量將達到1.329億臺。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未來5年的混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3.4%,2020年的全球出貨量將達到2.194億臺。

記者獲悉,重慶市經信委曾出臺可穿戴設備產業政策,以加快推進可穿戴設備產業發展。該政策意見指,到2020年,重慶將通過技術創新和科技研發,引進和培育3~5個可穿戴設備發展創新平臺,建設5~10個可穿戴設備研發創新中心,培育一批可穿戴設備知名品牌。同時,建設3~5個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引領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集聚區,形成以10家以上骨幹企業為龍頭、20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可穿戴設備相關產業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2018中國國際醫療創新展覽會、醫療器械創新周觀眾註冊通道已開通

蘇州2018年7月16日電 /美通社/ -- 由杜塞爾多夫展覽(上海)有限公司與國家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共同主辦2018中國國際醫療創新展覽會(MFC)將於2018年9月6至8日在蘇州舉行,同期將隆重推出醫療器械創新周活動,總面積達15,000平,預計將匯聚300逾家參展企業、15,000逾位專業觀眾、200逾位重量級演講嘉賓、500逾位行業專家。觀眾在線註冊現已正式啟動。

2018中國國際醫療創新展覽會、醫療器械創新周觀眾註冊通道已開通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醫療影像+AI”折射出巨大市場空間

融資數據呈現的結果和AI在醫療領域的實際應用情況也大致相當。按照具體應用劃分,根據Global Market Insight的數據統計:藥物研發在全球醫療AI市場中的份額最大,佔比達到35%;智能醫學影像市場則為第二大細分市場,並將以超過40%的增速發展,在2024年達到25億美元規模,佔比25%。

市場的供需不平衡,與AI技術在醫學影像領域應用的巨大可能,推動了大量創業團隊湧入“醫學影像+AI”的領域。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的活躍企業已經超過 70 家。

「醫療創業」

阿里健康《全國美食手繪地圖》出爐 12省市200城獻出地方美食“名片”

如何“看圖尋寶”?7月16日,阿里健康攜手全國12省市自治區、200餘城政府與商家,推出《尋味中國·全國美食手繪地圖》(後簡稱“地圖”),將“碼上放心”產品追溯技術應用在各地包含山珍、水果、滷味、滋補品等在內的近千種特產上,並把它們在地圖上集中呈現。希望通過原產地認證,讓消費者“掃一掃”即可獲知美食的“前世今生”,進一步推廣、強化各地方優質產品在全國範圍內的品牌影響力。

在這張手繪地圖上,各地美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性。新疆自治區內包含庫爾勒、阿克蘇、吐魯番、石河子等20個縣市的農戶,將哈密瓜、蟠桃、葡萄、西梅、香梨、紅棗等近百種時令水果搬上互聯網。東三省地區又以自然生長在廣袤大森林中的“山珍”為地域特色,上一代人記憶中的東北之寶人參、鹿茸、現磨大米,近年來頗受年輕人青睞的雜糧煎餅、冷麵,均被地圖所收錄。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急診女超人”於鶯投身社區醫療:基層診所小心各種坑

“急診科女超人”於鶯在騰訊AT投資沙龍上表示,不同類型的基層診所在建設運營中,都存在“各種坑”,並非如外人看來那般美好。她提醒各位基金管理人要注意投資風險。

此前,於鶯就職於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及急診科,那時,她以風趣犀利的語言分享急診科趣事,在社交網絡上走紅,成為擁有眾多“粉絲”的醫學意見領袖。而後,於鶯創立了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以及 一所社區家庭會員制診所水岸祐鄰,為成人及兒童提供常見病的治療。

於鶯表示,是中國醫療體制造就了人們對於更高層級醫院的偏好:醫事費用改革前,基層醫療機構與更高層級醫院的收費相差不多,“就跟出差一樣,200塊既可以住如家,又可以住希爾頓,你肯定要住希爾頓”。

平安好醫生髮布“77健康節”戰報:銷售額增長188%,5000多醫藥品牌聯動參與

已連續三年舉辦的平安好醫生“77健康節”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健康商品購物節之一。7月16日,平安好醫生髮布了今年“77健康節”的戰報,多項數據創下新高。戰報顯示:77健康節期間,平安好醫生健康商城業務銷售額同比增長188%,共有500多家商戶和5000多個醫藥品牌參與,下單用戶同比增長60%。

今年“77健康節”期間,參加活動的各品類商品都有了大幅增長,其中,中西藥品同比增長263%、營養保健品類同比增長225%、醫療服務同比增長168%、醫療器械同比增長114%、滋補養生品類同比增長107%。而最為熱銷的商品也很有意思,滋補養生品類排名第一的是寧夏頭茬特級枸杞,而購買此產品最多的用戶年齡段來自80後,“人到中年不得已,威士忌裡放枸杞”看來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段子了。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全球醫療旅遊規模將超1000億美元,多家創業公司推在線預訂

【環球旅訊】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醫療旅遊遊客超過1400萬人,總花費達680億美元。越來越多西方人前往發展中國家進行整容或牙科手術,這些地區手術費用相對較低,創口更少,通常不在保險範疇之內。預計到2021年,醫療旅遊市場規模將達到1250億美元,而其增長源頭不再是隆鼻或植牙手術,而是關節置換,心臟手術等開銷更大、風險更高的醫療項目。

柏林、曼谷等地的初創企業都在嘗試為醫療旅客提供創新性在線預訂服務。旅客輸入醫療手術名稱後可以獲得提供該項手術的機構或醫生的名單,瀏覽並點擊相關鏈接便可完成預訂。除了向供應商收取一定的預訂佣金或固定的訂閱費,這些公司目前還在開發新的收入渠道,包括與熱門的旅遊網站合作,為康復病人及其家庭規劃海灘度假。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阿里雲市場電子合同正式上線,e籤寶助力平臺基礎建設

近日,阿里云云市場的電子合同項目正式上線,是雲市場將e籤寶的電子合同能力集成到平臺中,為客戶和第三方服務商解決交易合同電子化的需求而推出的一個重要功能。e籤寶是雲市場的電子簽名合作服務商。引入e籤寶第三方電子合同服務後,用戶在雲市場服務商店鋪購買商品後,可以在用戶控制檯直接向服務商申請電子版線上合同。申請成功後,用戶可以下載加蓋了服務商電子簽章的雲市場商品售賣合同。

“數”為大勢,“雲”集未來

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和企業數字化的發展,上雲,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雲計算帶來“彈性、靈活、安全、低成本”的特性,企業上雲之後,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使企業快速進入市場、並且提高企業效率。因此“上雲是常態,不上雲是例外”已成為共識。用什麼雲,怎麼上雲,選擇哪家雲服務商就是面臨的實際問題。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基因科技」

全力推進基因療法,FDA發佈6大新指南

近日,美國FDA局長Scott Gottlieb博士發表聲明,宣佈FDA將繼續大力推進基因療法的開發,併發布了6大新指南。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藥明康德微信團隊也將為各位讀者整理分享新指南的具體內容。

基因療法曾經只是一種理論,現在對於患者來說已經成為一種治療現實。基因療法具有治療和治癒一些難治性的疾病的潛力。FDA為基因產品如何開發、監管機構審核和報銷建立的政策框架,將有助於為這個新市場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去年,我們發佈了再生醫學框架草案,提到了加速開發的幾種途徑,例如突破性療法認定和再生醫學先進療法認定(RMAT),這些可能適用於基因療法的開發機構。今天,FDA為基因療法的開發、審查和批准推出一個補充框架。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未出生就被治療 基因測序為出生缺陷做防控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第一代DNA測序技術就幫助科學家首次完成噬菌體基因組測序,人類由此步入基因組學時代,但通量的限制和居高不下的成本成為其普及的障礙。2000年後高通量測序技術應運而生,進入第二代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時代。談到當代快速發展的基因測序技術,方萍博士表示:“2012年後NGS的突破性發展使測序時間與成本大幅下降,為全外顯子測序、甚至全基因組測序的臨床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目前全外顯子測序技術,已經成為遺傳病檢測的手段之一,推動對疾病的認識、診斷和治療。”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基因檢測,是神話還是騙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也表示,基因跟疾病的發病有關係,但現在的研究水平還沒有確定關係。臨床上的發病率沒有一個是通過基因檢測出來的,都是通過統計的方法計算的。如果是基因型的疾病,不需要花錢去基因檢測公司檢測概率,醫院裡可以準確地告訴你結果。那些常見疾病,比如哮喘、肝硬化、癌症等都不能靠基因檢測確診。

“算命式”預測:緩解焦慮的定心丸

從行為學上看,根據劍橋大學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回顧分析表明,評估患病風險的基因檢測並不能促使人們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負面的檢測結果也不會使人們變得消極,讓他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糟。

什麼樣的環境會導致癌症轉移?

已經從原始部位擴散或轉移到身體其他組織和器官的癌症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幸的是,由於缺乏模擬轉移性癌症在人體內生長的實驗系統,致力於轉移性疾病的研究受到限制。

現在,北卡羅來納大學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已經開發了一種實驗室模型,用於應用組織工程技術,這是一個科學家制造增強或替代組織或器官的領域,用於研究轉移性癌症。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方法能更好地反映已經轉移的腫瘤內外的環境。

MolCell:揭示CRISPR/Cas9基因編輯為何有時會遭遇失敗

學副教授Bradley Merrill說,在此之前,人們並不知道為何這個基因編輯過程會隨機地遭遇失敗。

Merrill說,“我們發現,在Cas9表現差勁的位點上,它仍然與DNA鏈結合,從而阻止細胞啟動修復過程。”他說,這種繼續結合的Cas9也無法繼續進行額外的DNA切割,從而限制了CRISPR的編輯效率。

Merrill、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研究生Ryan Clarke和他們的同事們也發現在RNA聚合酶不活躍的基因組位點上,Cas9可能也無法有效地發揮作用。

「7月17日人工智能+醫療日報」三分鐘瞭解全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