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本周以来,央行与财政部的口角之争引发市场热烈关注。

在很多机构看来,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宏观调控领域的两大政策系统之间协调配合出现了“问题”。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毕竟,央行与财政部共同承担市场经济的“宏观间接调控”之责,需要密切协调配合,因此双方时常看问题角度、观点的不同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但如今转化为公开论战,的确出人意料。

为此海银视角专门盘点还原央行与财政部在宏观调控与去杠杆大战略过程的各自职责,分析双方矛盾根源,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

清理地方债务问题是去杠杆能否成功的关键

Q:

此次央行与财政部争论的焦点在哪里?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A:

具体而言,首先是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提出,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

徐忠表示,观察当前的财政运行,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包括“预算管理不健全,导致财政运行存在顺周期性,没有发挥好逆周期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支出以应对短期问题为主,缺少对长期问题考虑的财政制度设计”。

徐忠认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盘活财政存量、二是财政要提高把钱花好的意识。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对此,多位财政系统人士反驳指出,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查阅2018年预算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线索:统筹收入、赤字、专项债务和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上述表述说明,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多位财政系统人士解释,其大概意思是财政政策已经偏向积极,当前去杠杆引发实际经济受波及这个锅,我们不背。

Q:

央行与财政部为何会闹成这样?

A:

简单而言,随着宏观经济存在下行风险,金融风险也在加大,加之贸易战可能导致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出现波动,因此很多地方政府与学者呼吁,央行应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但央行认为,从M2比GDP的增速、短端利率的高低、流动性的宽裕程度等指标来看,货币政策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紧。因此央行提出,如果要避免经济进一步下行,就需要财政有更多的担当。

另一方面央行也认为,再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会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可能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加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也呼吁财政应该进一步放松。有效弥补货币政策收紧所带来的资金缺口。

事实上,去杠杆引发实体经济受波及这个问题,此前海银视角已经提到过,具体表现在过去两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下滑且低位徘徊,这预示着在持续去杠杆与紧信用的压力下,企业从金融系统获取资金的难度加大,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在这里,海银视角还要提醒一下,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央行推动的去杠杆过程目前正进入一个两难困境。为了去杠杆,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按照设想应该会有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到实体经济。但实际的情况是相反的,即使资金流动性少了,但资金依然会优先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而不是实体经济企业、中小微企业等这些央行希望资金流向的领域。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在央行看来,资金没有投向实体经济,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低,回报率低则是源自于税负,中国的税负高居世界第一。导致金融去杠杆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何央行此次将矛头对准财政部门。

Q:

财政部真的不作为吗?

A:

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近年以来,财政部门也一直在去杠杆化解金融风险,比如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清理地方债、整顿投融资平台、规范PPP,此外也积极投入财政资金支持铁路等重点扶持领域发展。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央行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依然居高不下,这恰恰是去杠杆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尤其是在去杠杆与紧信用的政策施压下,银行依然将钱主要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有地方政府信誉担保的国企,并未支持其他实体经济发展,反而令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隐性债务依然很高。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根据中国多个机构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大约在30万亿到50万亿之间。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若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计入中国政府债务杠杆,中国政府债务其实在2017年年中已经占GDP的65%左右,达到了较高水平。

财政部对此也感到很冤,自己已经出台那么多政策限制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违规举债或变相担保融资,但有些事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比如说地方政府受GDP政绩考核影响,既要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又要承担刺激经济增长任务,尤其是2008年后,保增长成为主要目标。但是,在事权与财权不对称的条件下,地方政府要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刺激经济增长,只能举债或者土地财政融资。在银行信贷受到限制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是通过影子银行实现。地方政府过高的债务压力,相当程度上也促使了2015年后新一轮全国性的房价上涨,即提高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降低地方政府杠杆,这也是当前房地产调控比较难的原因之一。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Q:

如何真正解决央行与财政部的分岐?

A: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破除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软约束。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近期,有地方领导召集银行、银监局、融资平台公司开会要求各家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允许借新还旧;有关部门希望暂缓执行资管新规,为地方政府输血。这些举措背后,都是地方财政预算软约束的表现。

所谓财政预算软约束,就是当地方政府出现债务问题后,不会考虑如何有效降低负债率,而是通过与金融系统、财政系统谈判,通过借新还旧等手段掩盖债务问题,或用时间慢慢消化债务问题。

而这恰恰给去杠杆与实体经济输血带来挑战。因为原先在去杠杆与货币政策收紧的压力下,本已不多的资金又被拿来优先用于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借新还旧了,那么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额就更少了。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因此,海银视角认为,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中,有关地方政府债务解决需要竖立三个目标: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目前,在财政部门加强监管导致地方政府隐性融资渠道逐步收紧的趋势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已被遏制,并会逐步暴露。下一步,央行与财政部门应联合对地方隐性债务进行彻底摸排,制定应对策略,如此双方才不会相互打口角战,共同协力将资金流向转向实体经济,而不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国企层面,真正有效化解地方债务这个去杠杆过程最难啃的骨头。

因此,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核心,就是实现财政预算硬约束,在处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过程中,绝不能将包袱甩给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必须承担信用责任,借机建立新的财政规则与纪律。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无可否认的是,今年是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收官之年,截至2017年底累计降低地方政府利息负担1.2万亿元,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债务之巨大。未来数年这些庞大地方债务到期后如何压缩债务存量规模,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对于存在违约风险的地方政府,应该优先处置国有资产偿付债务,在中央政府不兜底的前提下,探索和研究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安排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分配,这或许是解决当前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以及央行与财政部口角的根本办法。

“打口角战”背后—地方债务居高不下与财政软约束如何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