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話和廣東話哪個更像是古漢語?

白沙死忠粉


總的來說,開封人相對保守,保留了很多傳統“糟粕”,今天像互聯網上很多人說的歷史上的開封多次被屠滅絕對誇張了,開封雖然命運多舛,但開封的傳承從未斷絕,開封甚至是世界上唯一主城區從未變動過的都城,自古至今漢族佔絕大多數,甚至連少數族裔的比例也和900年前一致,比較著名的就是開封猶太人,開封猶太人深耕開封的歷史大概有1000年,如果像其他答主所說的因戰亂、洪水導致土著消亡殆盡,又如何解釋開封猶太人存續至今並被漢化呢?畢竟猶太人可不是說是就是的。

其次,愚以為,生活在中原的遺民是我國最有韌性最有潛力的族群,百折不撓,張力無限,最好的好人和最壞的壞蛋在這裡都能找到,中原人總能比別處更容易做到極致。

歷史記載,黃河在2000年內決堤1500餘次,每逢亂世中原又是兵災重地,最為著名並且是最嚴重的一次決堤就發生在幾十年前的花園口決堤,直接淹死了89萬人,使1000多萬人無家可歸,洪水在開封等黃泛區肆虐了9年方才褪去,嚴重程度可想而知,是北宋末年黃河決堤無論規模還是受災人數的近5倍!

然而,現在的開封人和開封猶太人是外遷過來的嗎?

並不是,當洪水褪去,大部分在外流浪的開封人克服千難萬阻,誓要回歸故里,重建家園,這是根植靈魂的執念,從知識分子到下里巴人,莫不如是!

說到戰爭,日軍侵華不比遼、金、元、清入侵更猛烈嗎?熱武器的屠殺效率會比冷兵器低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日軍發動了百萬士兵,妄圖佔領中國,當年蒙古全盛時期也不過如此堪堪百萬騎兵,滿清就更少了。日軍是如何佔領並統治日佔區的?據一位小縣城的老人回憶,整個縣城日本人只有8個,日偽軍卻多達200人!在裝備如此精良武器以及通訊工具的日軍尚且如此,人數更少,裝備更差的蒙古、滿清是如何做到有效管理的?靠的只能是投靠的漢人!既然如此,又何來屠殺?在騎馬作戰的前提下,把幾十萬平方公里屠個遍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呢?集中兵力“犁地”要多少年的“開荒”才能完成壯舉呢?分散屠殺固然效率更高,然而別人難道是大樹站著讓你砍,騎兵再厲害,軍隊再厲害,分散後還能打過十幾人、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地攤野史總是夾帶私貨,企圖激發仇恨,然而邏輯根本經不起推敲,我不是針對誰,我只針對近代某些南方革命黨人士,為了激發大眾的民族意識,很多歷史都被誇大了,正史都帶有史觀意識,更何況地攤野史?

迴歸話題,北宋時的河南話與現在河南話的差別,我認為,差別應該有,但開封話卻比粵語保留了更多的北宋音韻,例如,開封猶太人最早是在徽宗時期移民到開封,有趣的是,一千年前的開封人稱呼他們為“一賜樂業”人,也就是希伯來語“以色列”的北宋官話音譯,因為希伯來語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語言之一併且存留的很好,普通話音譯為“以色列”,而用開封方言去讀“一賜樂業”,則比普通話的音譯更為形象,這是否說明開封話很好的保留了北宋官話的音韻呢?我認為是。


用戶84867421848


當然是河南話了。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更是從顓頊、帝嚳、夏商周、漢魏晉、隋唐宋的國都。河南話是典型的古代“官話”、“雅音”、“中原音”、“京都音”,是古代漢語的傑出代表。相對於“京都音”的廣東話,自然就成為“地方話”,也就是廣東方言。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現代漢語。相對於普通話,河南話似乎也成了一種方言。然而這個河南方言,不僅是北方話的基礎方言,更是普通話的母語和根本。

河南洛陽偃師,是夏商周漢魏晉的國都和文化中心,因而偃師方言就成為北方話的傑出代表。有史以來傳承千年的村名、地名和稱謂,至今仍保留著古代漢語的痕跡。

現代漢語的讀音及詞彙,很多是在古代漢語基礎上,以反切注音法展開的讀音及詞彙。反之,古代漢語的一些讀音則是現代漢語讀音的濃縮。

“反切注音法”,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廣韻》“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再如,河南人過去叫的最多的“爹呀、nia呀”,古稱“nia”,普通話為“娘啊”,即是用前者的聲母和後者的韻母及介音對古稱“nia”的反切注音,再由反切注音發展為普通話的標準讀音及詞彙。

從古都洛陽偃師的方言,與現代漢語對比來看,如“掉dia了--掉地下了”,“mou啦--沒有啦”,“sha事兒--什麼事兒”,“Qai吧--起來吧”,“城liu--城裡頭”, “二liu--二里頭”,“Qia寨--曲家寨”,“lia村兒--李家村兒”。

如此等等,前者為偃師方言,也是古時“京都話”和“雅音”。是古代漢語的傑出代表和現代漢語詞語的濃縮,更是現代漢語的基礎和母語。後者是以反切注音法發展而來的現代漢語,承繼關係就是這樣清晰。


洛陽郭俊卿


一,當代只有現代漢語,沒有古漢語。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最主要的區別是民國白話文運動之後,從一字一意,發展為一詞一意。也就是,廣泛使用詞彙表意,而不是隻有單字表意的,都屬於現代漢語,而非古漢語。而現代漢語,也可以分現代漢語通用語和現代漢語方言。而現代漢語通用語,也就是現代漢語標準音,國語普通話。

二,河南話和廣東話只是一個俗稱。河南話只是中原官話的一部分,中原官話的範圍包括河南大部、陝西關中、魯西南和江蘇安徽北部。而中原官話只是官話的八分之一,官話方言分八大官話。官話方言遍及先秦時期戰國七雄版圖以及東北、西北和西南。使用人口近十億,遍及中國22個省級行政區。而廣東話呢?廣東話又叫粵語,也叫廣府話。只不過,廣東還有客家話、潮汕話和雷州話。母語為廣府話,也就是粵語的人口,在廣東的只有4000萬。而另外4000萬屬於客家潮汕和雷州。並且廣東還有2000多萬母語非廣東四大方言的外省籍貫人口。

所以,談到古漢語。當代各方言都不是古漢語,都只是現代漢語方言。而談到哪個方言和古漢語關係更接近。答案只有官話。某些人要吹廣東話更接近古漢語,麻煩這些人先解釋下廣東四大本地方言為什麼不能互通。再解釋下為什麼近十億人口使用的官話方言,各地卻可以互通。

在一個漢族人口十二三億的國家。在一個漢族主體基因O3在各省都在60%左右的國家。漢族和漢語的傳承會受到政權更替的影響嗎?不會。否則,山東的三大官話範圍就不會和齊國、魯國、萊國(東夷)的勢力範圍高度重合了。而秦漢之後山東從未被三個政權同時控制過,山東有冀魯官話、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的原因,就必然是古漢語的不斷本地傳承。如果異族入侵可以同化和改變古漢語,那必然是趨同的,而不會讓山東還能存在三種官話。

而八大官話方言之中,中原官話的範圍幾乎包括了歷史上除了南京、北京和杭州之外,所有正統王朝的都城。而北京的北京官話也屬於官話方言,南京是江淮官話還屬於官話方言。杭州話和周邊的吳語區存在較大差異,又被叫做江南官話。歷朝歷代所有正統王朝的都城,都在官話區域。所以,最接近古漢語,最接近雅言的只能是官話方言。官話方言中論誰更正宗,那當然是包含陝西關中 河南大部和魯西南的中原官話。而河南話只是中原官話河南片的一個俗稱。


淡藍色榮譽02


河南話和廣東話哪個也不是古漢語啊,只能比較一下哪個更像古漢語。

廣東人本來是從中原地區遷出去的,遷出到嶺南之後受到了當地百越土著語言的影響。而留在北方的人經歷很多朝代之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受到了阿爾泰語系民族的影響,語音變得更加簡單。並且兩者即使不受外族影響也會自己有所發展,肯定跟古漢語不一樣的。
嶺南地區地理環境相對於北方更加封閉,戰亂較少,自唐朝以後嶺南文教也算髮達,語言保存的比較好。而北方因為各民族入主中原做統治階級,所以其語言對北方方言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所以變化更大一些。但是兩者肯定都是由古漢語發展而來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阿爾泰語系民族主要指的是鮮卑,蒙古以及滿族,契丹等民族。這些民族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特點-語音簡單。而北方被這些民族佔領後,政治上處於優勢狀態,因此他們的語言會對被統治者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對漢語的具體影響為:韻母減少,聲調減少,入聲完全消失。

而實際上,粵語也只是中古漢語的發音體系,更接近於唐朝時期的發音,而唐朝時期的北方漢語相比漢朝已經被鮮卑等少數民族影響過了。所以,現在的粵語的整個方言特徵相比閩南語更加接近北方話。比如,“中國”在粵語中發音為“zung guok”,而閩南語中發音為“diong guok”。而以河南話,四川話以及客家話為代表的近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中“國”的發音都類似“guai”,比如老河南話“國”發音為“guai”,客家話為“guait”。所以,河南話和廣東話向前推進最早也就跟唐朝晚期漢語接近一些。又經過千年發展兩者跟古漢語差距肯定很大。

所以,河南同胞和廣東同胞,不要互相傷害了,我已經說了句公道話,大家沒必要為了這個掙得頭破血流,畢竟,無論我們的方言哪個跟古漢語接近,也都不是國語。國語是普通話。


河平東港


要看什麼時候的古漢語。一般業說,漢語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上古漢語大致從周代到兩晉,五胡16國時期,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內遷,而漢族人口大量南遷,致使在周秦以來的雅言在北方發生了重大變化。

二、中古漢語從南北朝至宋朝前期,其中南北朝為中古早期,這一時期的漢語是受遊牧民族語強烈的影響,以新的洛陽音為代表;而南方漢語則受了吳音的強烈影響,以金陵雅音為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確立了新洛陽音的官方地位,而隋滅陳之後,新洛陽音也取得了唯一官方正音的地位。

中古漢語穩定後,很快也走向了簡化的道路,在北方濁音自唐代開始逐漸消失。而在語法方面,根據現存的唐代語言資料來看,當時的口語在語法上已經與現代普通話相差不大。

三、近代漢語,一般認為是元代至民國,也有人提出自北宋開始。這一時期官話語音聲韻母大大簡化,無論語音、詞彙還是語法,與現代普通話相差無幾。經過了明代中期語音的一番小幅調整,現代漢語的音韻體系基本確立。

在宋代,由於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河洛、金陵、燕京三個大的政治經濟中心,同時這三個大的中心洛陽取得了巨大的優勢,使得這三個中心的語音與周邊地區差生巨大差異。這三個中心的語音都是原先洛陽音的變體。其中河洛音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中原官話;而金陵音則演變成了現代的江淮官話淮西片,燕京音則對北方冀魯官話產生重大影響。

明代,燕王朱棣在造反成功後奪取了明朝中央政權,把京師由南京遷往北京,同時把大量的南京人口遷往北京,這樣金陵洛陽音與燕京洛陽音融合,成了今天的北京官話。而原來流行於北京的洛陽則逐漸消失。

綜上來看,如果說語音,那麼是廣東話更接近中古漢語;如果從語法上,那麼河南話更接近中古漢語。無論是廣東話還是河南話,在語音和語法上都與上古漢語存在相當差異,很難說誰大誰小。


我派美女去巡山


近些年有不少廣東人提出廣東話是不是古代漢語,這在我國曆史上是從來沒有的事情,這讓人非常驚訝,我也認真的研究過,且聽我道來。

古代漢語源於黃帝時期的雅言,以黃帝都城有熊地區的語言為基礎面向天下推廣。

廣東朋友說河南話不是古代漢語,這是沒有根據的事情,但是經過研究發現了一個事實證據表明河南話真沒有發生變話,那就是襄陽。

襄陽人是商朝時期被驅逐的夏朝人,商人以武力稱霸中原,將不願意歸降的有熊夏朝人驅逐到了南方蠻荒之地,就是現在的襄陽。由於是整體遷徙,襄陽人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沒有被當地人同化,襄陽人的語言跟湖北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樣,跟鄭州的方言一致。

廣東朋友說廣東客家人是中原後裔,其實我們都是中原後裔,我國有90%左右的姓氏源於河南。這麼多從中原河南出來的人,只有襄陽人保留了自己的語言。而其他地方遠離河南的地區語言沒有相同的,這說明了什麼?被當地人同化了。

廣東遠離中原地區,古代雖然有4次遷徙,但是都是遷徙到長江流域,並沒有遷徙到兩廣的記載,廣東話和客家話跟河南和其他地區的語言區別很大,並不是經過天下推廣的雅言應有的表現。


跟著風去自由


我認為廣東話才是古漢語。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古代的民居民俗流傳道日韓以後,得到了很好的維護,幾千年來,沒有多大的變化。看看今天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的民居民俗和中國秦漢時期很相似就知道了。而秦漢時期,中原大國征服了嶺南,實現了全國大一統。漢族的語言也傳播到了嶺南,即今天的廣東、福建、江西一帶。漢語和當地的民族語言進行了融合,並且流傳至今,雖然有所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嶺南這個地方雖然廣袤,但是民族成分比較單一,都是屬於同一個語系。兩個語系相互融合,一千多年來,他的變化是很緩慢的。基本上保持了古代漢語的原味。而中原河南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先後有不同的民族在這裡進行的統治。例如先期有五胡亂華的文明割裂,中期有大唐盛世的萬國朝服,後有大元大清直接統治,統治的時間都很長,語言文化濃厚的程度很高,漢語變化程度也很大。所以說今天的河南話是中國幾十個民族語言相互融合的結晶,但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古漢語了。真正還具有古漢語味道的今天的廣東話。


老鬼74857440


從語音系統的角度來分析,粵語更符合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不等於說粵語就和中古漢語具體發音一樣,但是是指其發音的對應性更好。也就是說會粵語的人經過學習後,更容易直接知道中古漢語的發音。古代漢語雖然沒有錄音,但是其發音系統是很清晰的記錄在韻書和韻表當中。韻書是通過反切法記錄語音系統的方法。也就是說古人寫的韻書不標出字的具體讀音,而是指出字的聲母韻母直接的聯繫。比如東,德紅切,說明在中古時代,東的聲母和德一樣,韻母和聲調和紅一樣。現代漢語,包括官話和粵語,東讀陰平,紅讀陽平,聲調不同。但在中古時代聲調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東的聲母是清聲母,紅是濁聲母,導致了後來陰陽的分化。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字在現代讀陽平,我們就自然知道它古代讀濁聲母,讀陰調則古代讀清聲母。這就是所謂的系統性。但是官話只有平聲分陰陽,上去入都不分,所以很多字就讀同音了。例如貴櫃,普通話都讀去聲,而粵語廣州話讀陰去和陽去兩種聲調而不混。所以我自然就知道了貴櫃兩字在古代發音不同。此外粵語存古體現在對入聲韻尾 p t k 和鼻音韻尾 m 的完整保留。 例如,唐朝詩人寫過一首詩,嘲妻族語音不正。呼十卻為石,換針將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就是笑他的妻子讀音不準。粵語中十讀 Sap, 石讀 sek, 針讀 zam, 真讀 zan, 陰讀 jam, 因讀 jan. 也就是說明在唐朝,正確的發音裡面這些字音是不同的,如果發成同音,那就是要被取笑的。粵語這些字的元音已經發生變化,但是收音保留得很好。客家話、朝鮮語漢字音也可以和廣州話互相印證,這些字的收音就是 p m 。所以你試試看用你的方言讀讀這首詩,看看穿越回去會不會被笑話吧。


ray46385414


用平時講話的語句文字寫出來望望!效果如何!望及古文有同無!平時講話語法及古書面語有同無!!對比一下吳語閩語客家話!及少數民族藏語羌語!其類亦含古漢語成份!日語!泰語!越南!對比對比!今河南話及其類有同無!唐詩算物甚!我類吟唱春秋戰國時期經文!望何人更順口!


c2018cc


就個人理解,河南是漢民族發源地之一,對於漢民族的衍生起到了重要催化作用。據記載早在六千多年前,河南東部水澇原住民就遷徙南方,其中一部分落戶於江南,其中包括上海地區的松江佘山和嘉定的外岡一帶,那是以東地區還屬於灘塗狀態,所以有人說上海土著原住民就是來自河南,包括語言。有史料記載當今閩南方言就是三國時期河南洛陽地區方言,古時為了逃避戰亂,中原地域不少人群舉家遷至還被稱之荒蠻之地的廣東、廣西、江西南部。從這些史料中不難發現,河南是古漢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但是由於戰亂河南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外族入侵河南漢人紛紛逃往南方,使得遺留的河南漢人與外族通婚,當然語言也同時起了變化。綜而簡之,粵語、贛語、吳語、閩南語是研究古漢語的源頭,《詩經》就是最好的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