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 吕世宏

赞美人民,从人民利益出发是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多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的一贯主张,我认为贾樟柯的电影秉承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是中国传统电影艺术的回归,是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在他的电影里可以看到唐诗的线条和明清小说的白描,可以看到解放初电影的影子,让人看到了《柳堡的故事》《泪痕》《人生》等传统电影的影响。

贾樟柯电影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  吕世宏

《小武》等几部电影被称为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早期作品,几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写真,尽管电影比较单调,但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导演为我们留住了那一种记忆,那种“自行车”王国,“万元户”时代。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庐草舍,泥路简巷,越来越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这些失去的生活元素就变成了艺术,深深的感动着那一代人。于是《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应运而生。

贾樟柯电影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  吕世宏

人民更多的表现为小人物,小人物的背后是整个世界,就像一滴水可以反映海洋一样。小人物是一个国家的主体,所以小人物的未来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这种电影手法,其实来自于古老的唐诗。谢晋等著名导演就是这一路戏法。《三峡好人》的亲民思想和文化思考,不是沉闷,而是严肃。《二十四城记》的史诗记述,必将永载史册。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更多地体现在现实白描中。歌颂一切的艺术是最大的误导从而也是最大的误国。一个负责任的艺术家,不能将个人的沉浮作为奋斗目标。《三峡好人》的戏路要一直坚持下去。

表达理想是一切现实主义的灵魂,贾樟柯的电影也不例

贾樟柯电影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  吕世宏

外,正是这一点他的电影激发了电影人的思考,体现了电影的真正价值,所以也感动了世界,东方的理想主义与西方的民主主义得到了共鸣,这正是贾樟柯电影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内在原因。当一匹快马飞奔的时候,我们顾不上看看周围的风景,激起的灰尘让我们不辨东西,这时候我们最容易失去自我,失去理想。在这知识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贾樟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走过的路,也知道了自己的未来。

贾樟柯电影中国传统艺术的回归  吕世宏

当我们沉醉于东风的时候,必然忘记西风。当我们尽情娱乐的时候,必然冷落思考。现代中国电影深受香港娱乐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搞笑。中国年轻一代,特别是80后及其啃老族,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自然喜欢看搞笑片。看多了街头搞笑小说的当代年轻人,不知含蓄美,娱乐无极限,与贾樟柯的电影难免产生代沟,年轻人是电影院的主力军,而中年人几乎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电影院浪漫,自然贾樟柯电影的票房不会理想了,这正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中年人有更多的生活理解,很容易看懂贾樟柯的电影。由于经历了文革乃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贾樟柯电影里的镜头,往往是他们生活的再版。所以我说贾樟柯的电影很适合中年人。

电影应该是社会思考的集中体现,是浮华中的实在,是流动里的静止。政治家要从电影中看到国计,学者要从电影中看到民生,年轻人要从电影中看到理想,电影绝不能是一味的搞笑。贾樟柯电影中的强国梦,其实更适用于年轻人。

文:吕世宏 杂谈地理 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