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未來如何抉擇?未來的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現如今,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也許就在接下來的10到20年內,人類的許多工作將由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來取代。這不僅包括勞動密集型工作,如司機和工廠工人,還包括很多看來相對安全的工作,比如法律和技術寫作。

根據牛津大學調查發現,美國市面上的工作47%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在中國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比例高達77%。在未來的數十年裡,誰來承擔人工智能的一次次衝擊?毫無疑問是當下在下的學生,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大學畢業的學生,當他們告別學校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不一定是社會善意的接納,而很有可能是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將他們無情地刷下歷史舞臺。

學生的未來如何抉擇?未來的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就像錢穎一所說:教育必須超越知識。對於創新人才的教育,有3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知識、好奇心和想象力、價值取向。

人工智能喚醒

對未來學生教育的思考

中國的教育有它的特點,這個特點中隱含了我們的長處。

首先,個人、家庭、政府、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很大,這個投入不僅是金錢、資源的投入,也包括學生、教師時間的投入。這是由我們的文化傳統,由我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所決定的。其次,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僅量多,而且面廣,所以中國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呈現“均值高”的特點。

我想,在瞭解中國教育長處的基礎上來反思教育存在的問題,可能更有意義。

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對教育從認知到實踐都存在一種系統性的偏差,這個偏差就是我們把教育等同於知識,並侷限在知識上。

教師傳授知識是本職工作,學生學習知識是分內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識,所以知識就幾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內容。

學生的未來如何抉擇?未來的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深入人心,但是,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就可以嗎?不是的,教育必須超越知識。

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首次到美國訪問,有記者問他聲音的速度是多少,愛因斯坦拒絕回答,他說,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書中查到答案。接著,他說了那句特別有名的話:“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

國務院發聲

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能課程

國務院明確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規劃》指出,要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佈局,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儘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方向的博士、碩士招生名額。

鼓勵高校在原有基礎上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重視人工智能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和團隊。

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強

創造性思維的來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創造力確實需要知識的累積,但除了知識,還需要什麼呢?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是極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他說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我們過去比較忽視的。

“創造性思維=知識×好奇心和想象力”。這個簡單的公式告訴我們,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強。因為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識積累多了,但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減少,所以創造力並非隨著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並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而是我們的學校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減少了創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學生的未來如何抉擇?未來的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什麼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徵,那麼,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1)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的重複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需過腦,但手熟爾;

(3)工作空間狹小,坐在格子間裡,不聞天下事。

1、電話銷售員

2、打字員

3、會計

4、保險業務員

5、銀行職員

6、政府職員

7、接線員

8、前臺

9、客服

10、人事

11、保安

12、房地產經紀人

13、工人,瓦匠,園丁,清潔工,司機,木匠,水管工

14、廚師

15、IT工程師

16、圖書管理員

17、攝影師

18、化妝師

19、運動員

20、警察

21、記者

22、保姆

23、健身教練

24、律師,法官

25、牙醫,理療師

26、建築師

27、公關

28、教師

29、酒店管理者

舉個身邊的例子:

6月18日,京東宣佈在北京市海淀區開啟全球首次全場景常態化配送運營!作為小編的我來說,橫衝直撞的電瓶車還沒治理完,送貨機器人又來添亂了。

學生的未來如何抉擇?未來的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從目前得到的消息來看,這個機器人全程都會走非機動車道,並且對於海淀區的交通線路很熟悉,可以自主停靠配送點。

從網絡上的信息來看,送貨機器人由雷達加傳感器進行360度環境監測,可以自動規避道路障礙與往來車輛和行人並且能夠識別紅綠燈信號,做出相應的判斷。

學生的未來如何抉擇?未來的教育又該何去何從?

用戶可通過人臉識別、輸入取貨碼、點擊手機APP鏈接等三種方式取貨。一大批快遞小哥表示不服!但是,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美好!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未來所有行業都將隨著人工智能而帶來升級與變革。會有更多的產業和新興商業模式誕生。對於孩子的教育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只有把未來教育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才是當代學生擁抱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最佳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