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農場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連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關注

我在值班連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崔文甲,男,哈爾濱市第七半工半讀中學校69屆初中畢業生。1969年8月到22團十連三排機槍班戰士。1971年水利連農工。1975年十四連農工。1980年哈爾濱市機電設備公司職員。

一、登新興洞島

1970年3月,正值珍寶島事件一週年之際,虎饒前線指揮部發布通知,要求烏蘇里江沿岸各縣、團級單位,組織小股民兵在開江前,就近登島生產作業,以此來證明中國人在中國島嶼上的正常活動。

我當時在十連,這是一個值班連隊。十連離邊防哨所不遠,邊防哨所附近就有一個島嶼,叫冰障島,現在稱為新興洞島。在《饒河農場志(1986—2000)》一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頁。)中這樣寫道:“新興洞島位於新興洞江岸正東,南起新興洞上島東南、北至冰障正東、東經134º12′—13′15″,北緯47º09′12′—12′24″。為一大島和二小島組成,南北長5950米,寬1070米,面積3.95平方公里,距中方江岸150米,距俄方江岸400米,位於主航道中方一側。地勢高爽,生有榆、樺、柞、柳、繡線菊等。原為群島,後因洪水沖刷淤積而連成三島,為中國新興洞一帶居民捕魚之地。”離冰障島最近的連隊,就是地處22團版圖最東端的十連,因此這個任務責無旁貸地交給了十連。

我們三排長王福銀是1966年轉業兵,原西通打漁排排長,在珍寶島事件中曾榮立個人三等功,有豐富的對蘇鬥爭經驗,這個任務非我們三排莫屬。最後十連黨支部決定:由指導員燕永山(1966年轉業兵)帶隊,三排長王福銀、七班長年志忠(哈爾濱知青)、戰士賈世全(哈爾濱知青),還有我——機槍班戰士崔文甲(哈爾濱知青)四人登島,七班戰士時建學(哈爾濱知青)等人岸邊掩護,這樣一個十餘人的登島小分隊產生了。

登島那一天天氣很好,吃過早飯之後,登島小分隊在三排宿舍前列隊,為了更像民兵,我穿著三排九班戰士尹瑞剛(哈爾濱知青)借給我的,他媽給他做的新裡、新面、新棉花的裡外三新的黑棉祅,扛著尹瑞剛的7.62步騎槍。出發前,連長張振和(1965年轉業兵)再一次強調了注意事項,再一次檢查了裝備,全副武裝的登島小分隊在指導員燕永山帶領下,沿著滿州老道向冰障方向出發了。

快到新興洞時,大家唱起了隊列歌曲,到了新興洞的山坡上,稍事休息就繼續前進,走了沒多遠,就被一條小河擋住去路。小河已經開化了,靠近岸邊處有少許冰塊,小河不寬,水也不深。這時,黨員幹部的以身作則、先鋒模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指導員燕永山一招大背扛起我,到了對岸才放下,又回去把賈世全也用同一招扛過來了。整個小分隊就我和賈世全的褲腿沒溼,其他人都是自己蹚水過的河。

因為天還很冷,大家一路小跑著到了冰障邊防哨所。冰障邊防哨所有三名邊防戰士,兩間草房,江邊上扣著一隻小船。草房南北向,西房山開門,有一個很簡易的門斗,草房離江邊最多20米,因為烏蘇里江是南北走向,砂底砂槽,草房就建在砂槽邊的坎上。屋裡內務整齊,採光很好,因為前後窗戶大,便於觀察。江邊不遠就是冰障島,對面老毛子高大的瞭望塔上有兩個哨兵,穿著軍大衣,揹著槍,蘭眼睛、大鼻子,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下面的兵營和兵營後面的建築,因為隔著冰障島倒看不見了。

冰障邊防哨所早就接到西通邊防站的電話通知,為我們準備了一頓豐盛的午餐,高粱米飯,土豆燒牛肉。高粱米飯在當時是稀罕貨,因為我們連隊食堂一年365天除了過年過節吃餃子外,一天三頓都是饅頭,土豆燒牛肉那是在連隊根本吃不到的菜。指導員燕永山放了兩個流動哨,大家抓緊時間吃飯。

飯後,指導員燕永山組織不登島的人在岸邊柳條通掩護,作接應。我們登島的四人先沿江邊往上游走了有一里地,因為江邊開化,有一條十幾米寬的清溝,三排長王福銀手裡拿著一根長木棒子探水深。他和七班長年志忠一商量,決定從這裡過吧,於是我們四人拉開距離向島上蹚去,蹚了一半,水都到腰了,大家顧不了許多,咬著牙,硬著頭皮,總算是過了清溝。我們再往前走了也就100多米就上了島。

上島後不到50米,三排長王福銀就安排我當固定哨,活動範圍不能超過10米,作為登島尖刀班和岸邊大部隊的中間聯絡點,好一個三點連成一線。他們三人繼續向島內前進,我眼睛盯著他們三個,又不時地得回頭看看岸邊大部隊的位置,連頭上蘇軍瞭望塔也顧不上看了。我環顧了一下四周,面前有一個水泡子,冰都化了,泡子邊有一棵大榆樹,目測它的直徑在60公分以上,島上喬木不多,灌木一片,沒有路,太原始了,一派早春荒島景色。過了也就半個多鐘頭,他們三個原路返回,我們四人一塊離島,這回掩護的同志一起到清溝邊來接我們,我們登島小分隊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四十一年過去了,我記得參加掩護的戰友應該有副連長李仲(1966年轉業兵),三排戰士張佩(哈爾濱知青)三排戰士田懷民(饒河本地人)和戰地救護衛生員夏海秋(上海知青)。

二、立柱頂千斤

1969年深秋的一天,我們三排在李仲副連長的帶領下,在十連營地西側的林子邊,修建新菜窖。當年十連是剛剛組建不到一年的武裝值班連隊,沒啥家當,就像一張白紙,文字要一筆一劃往上書寫,圖畫要一筆一劃往上描繪,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新建的菜窖長20米,寬6米,深2米。工程進行到封口階段,楊木原木橫樑間隔兩米一根,在兩根橫樑之間鋪上一層樹條子,然後在樹條子上壓上土,當時大部分人都在窖外往窖頂壓土,只有我和李仲副連長在窖裡給兩個木工打下手,做天窗式窖口門。突然聽到喀嚓一聲,窖外壓土的這幫小子幹得太猛了,他們把西通港卸煤的勁頭拿出來了,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壓土壓得太多了,我們頭頂上方不堪重負的橫樑忽然開始斷裂,情況危急,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李仲副連長一面叫兩個木工從天窗往上爬,一面讓我站到天窗下,同時順手抱起我們剛剛截斷準備做天窗口框的兩米長的一根原木,頂在天窗下的橫樑上。

看見李仲副連長死死地抱住那根立柱,我不解地問:這能行麼?李仲副連長非常自信地說:“立柱頂千斤。”這期間斷斷續續地橫樑又斷了幾根,我們三人順利地爬上窗口,把李仲副連長拉上窖口,腳還沒有站穩,轟地一聲,菜窖塌了。

現在想起來,是李仲副連長急中生智,用立柱頂住了橫樑,使橫樑下沉斷裂的時間向後推遲,為我們逃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這生死關頭,李仲副連長想的是如何讓戰友脫離險境,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爭取時間。李仲副連長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把最壞的結果留給了自己,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這就是一個基層幹部,一個共產黨員——我們十連的李仲副連長,留給歷史的真實形象。

四十二年過去了,這就是當年生死關頭,李仲副連長教給我的名言:“立柱頂千斤”,我終於明白了它的真正含義。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 藍江綠城 丹史饒河 ——走進饒河農場

▶ 在這冷透了的寒潮中,你們的身影最美

▶ 北大荒70年 | 我在饒河農場等著你回來

▶ 我們饒河農場人,今天,有一句話要說....

▶ 如果可以,我想帶你來饒河農場 ... ...

▶ 石痴王奎的匠人之路

▶ 你所有的輕鬆,都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俺們饒河農場人》 第一集 你怕媳婦嗎?

▶《俺們饒河農場人》 第二集 小時候父母打你都用什麼武器?

▶《俺們饒河農場人》 第三集 婆媳打架你幫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