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建立以前,沒有科舉制度,皇帝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科舉制度是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從隋朝開始設立科舉制度,到現在的高考,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一直延續了1400多年,可見其重要性。那麼隋朝建立以前,沒有科舉制度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皇帝們是如何為國家選拔優秀的人才的呢?

隋朝建立以前,沒有科舉制度,皇帝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第一種選拔人才途徑:世卿世祿制。卿是指古代社會的高官,大概是類似於現在的部長級別的,祿是指俸祿,待遇。簡單來說就是父親是部長,那麼父親死後兒子繼承父親的部長職務(關於讓哪個兒子繼承,沒有明確記載)。除了部長級別的,還有其他一些職務較低的官員,也可以世襲。說白了有點類似於清朝鐵帽子王的世襲罔替制度。這樣的結果是當官的後人一直當官,窮人的後人一直是窮人。

隋朝建立以前,沒有科舉制度,皇帝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第二種選拔人才途徑:軍功爵制。主要流行於先秦、戰國時期。功勞越大,爵位越高。無論是將軍還是小兵還是平民,只要戰場上殺敵越多,獲得的爵位(官職)就越高,例如一個小兵殺了一個敵人,可以做縣令,殺10個敵人就可以做知府。還有一點是獎勵父親的同時,兒子也可以被授予官職。

隋朝建立以前,沒有科舉制度,皇帝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第三種選拔人才途徑:察舉制。從字面上看,就是觀察推舉人才,該制度成型於漢武帝時期。察舉制的全稱是徵辟察舉制。徵辟察舉制分為3種方式,徵、闢、察舉。徵是指當朝天子聽說某個地方某個人很有才,然後封這個人官職;闢則是指丞相、太守等高官聽說某個人很有才,然後直接上報給管人事的,封你當官;而察舉則是地方官員在自己轄區,發現一些比較不錯的人才,然後通過類似於考試的方式,再上報給人事,通過考核後,方可上任。說白了,徵辟和察舉的主要區別是,前者不用考核,直接做官,而後者需要考核。

隋朝建立以前,沒有科舉制度,皇帝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察舉的考核主要就是孝廉,舉孝廉,推舉孝順廉潔的人。這樣選拔出基本上屬於道德標準,並不是人才標準。也就是說孝順廉潔的人就可以做官,如果十里相親說某個人非常的孝順,可以幾十年如一日的孝敬自己的父親母親,這樣的人可以做官。蜀漢、西晉文學家李密的《陳情表》這樣記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李密就是因為太孝順才通過察舉走入仕途的。

隋朝建立以前,沒有科舉制度,皇帝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除了以上幾種選拔人才方式,其實還有很多種,但是總體說來主觀性太強,缺乏公平性,不像科舉制度有一個完整的標準。幸虧隋朝時期發明了科舉制度,才使得歷代人才選拔進入了比較公正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