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這個字,除了作為一個朝代,這個字貌似不怎麼吉利。隋字有兩個含義,一是古代祭祀用的殘肉和殘食,二是通“墮”,名字是墮落。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真的是名如其實,隋朝也真的就像一個被詛咒了的王朝。

說起隋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朝和秦朝有很多相似點,都是結束了長時間的分裂局面,也都是有很多制度建設,最重要的,也都是二世而亡,十分可惜。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隋朝那些事兒。

1、 勵精圖治的文帝

據《隋書》記載,隋文帝楊堅出身自關中望族弘農楊氏,屬東漢太尉楊震的第十四世孫。本是漢人,因其父楊忠投奔西魏且屢建戰功,所以又有恭帝所賜的鮮卑姓氏普六茹。受宇文泰推行的鮮卑化政策影響,這在當時是一種殊榮,直到楊堅掌權後才重新恢復漢姓"楊"。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文帝像(541~604)

受祖父輩所帶來的恩蔭,年輕的楊堅得以承襲高位,早早地進入了北周王朝的統治階層,不可不謂少年得志。但是,看著眼前這位後起之秀,精幹的周武帝宇文邕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反倒心生一絲擔憂。這一點被齊王宇文憲察覺到了,私下就對武帝說:"普六茹堅確實氣度不凡、一表人才,但依老臣看來,他這種人顯然是不甘屈居人下的,還不如早點把他除掉吧!"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如此,宇文邕更是加重了對楊堅的懷疑。所幸的是,楊氏素來與朝臣交好,大家都願意為他說好話,這才使得楊堅得以躲過一劫。正所謂"常伴君側,猶如伴虎",楊堅不得不保持謙虛,時刻謹慎,方能在殘酷的宮廷政治中生存下來,但這也為他後來積累了寶貴的政治經驗。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即位。因長女楊麗華被冊封為皇后,楊堅一躍為國丈,又得以加官進爵,已然位極人臣。可是,出於不安,女婿宇文贇對岳父楊堅的疑心比他父親的還大,甚至有直言不諱地對皇后說過:"我早晚有一天要滅了你們楊氏滿門",還幾次三番地先在皇宮裡埋伏武士,再假意召楊堅議事,只為伺機找茬把他做掉。然而,此時的楊堅已是一位經驗老道的政治家了,對女婿的意圖早已明瞭於心,不論被如何蠻橫對待,卻也總是不動聲色,謹慎處理,讓宇文贇根本抓不到任何把柄。這樣一來,為暫時躲避迫害,楊堅只好主動申請出任地方官員,這下正合宇文贇的心意,眼不見心不煩,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而出任地方後,受身邊親信的勸說,楊堅已經有了取周自代的想法,只是時機尚不成熟,必須耐心等待。

事實上,楊堅也並不需要等待太久。宇文贇本來精神就有點不正常,加之荒淫無度的生活,年紀輕輕就喪命了,留下年僅七歲的兒子宇文闡即位,是為北周的最後一位皇帝——周靜帝。此時,宇文氏的孤兒寡母只能求助於外戚勢力,德高望重的楊堅自然被任命為丞相,成為實際上的掌權者。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隋文帝》

在逐步掃清地方上的反對勢力後,宇文闡於大定元年(581年)二月下詔禪位於自己的外公,楊堅三讓而受天命,登基即位,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自此拉開了隋代的歷史大幕。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北齊、北周和陳對立形勢圖

憑藉著北周時期所打下的良好基礎,隋文帝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統一。開皇七年(587年)九月,隋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滅亡;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以次子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為行軍大總管,統帥五十多萬大軍分三路伐陳;開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將韓擒虎攻入建康城,俘獲後主陳叔寶,陳朝滅亡。自此,從西晉末年起近三百年的分裂格局被徹底終結,國家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代全圖

統一天下後,作為開國之君的隋文帝楊堅可謂勵精圖治。

於政治方面。首先,楊堅結束了自西魏宇文泰以來一貫執行的鮮卑化政策,重樹漢化主流;其次,廢除九品中正制,改五省六曹制,確立了後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基礎;再次,實行州縣二級制,精簡行政開支,整肅吏治;最後,選賢任能,諸如高穎、楊素、李德林、梁睿、長孫晟和蘇威等一批能臣名將皆能得到提拔任用,為隋代的繁做出了重要貢獻。

于軍事方面,隋文帝主持府兵制改革,大大改變了以往兵農分離的情況,規定府兵平時耕地訓練,戰時集結出徵,通過"兵農合一"方式加強管理,降低了供養軍隊的負擔。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代廣通渠引自史念海《中國的運河》

於經濟方面,以富國為首要目標,注重安定民生,一方面減輕賦稅,推廣均田制以恢復農業生產;另一方面進行大索貌閱,以增加向政府納稅的在籍人口;有鑑於當時的災荒較為嚴重,關中糧食供應常常短缺,楊堅下令在黃河、渭水沿線諸州修築常平倉等官倉,用來貯存從地方上徵來的糧食,通過漕運輸送到首都長安城,為此,還專門重新疏鑿了廣通渠,大大改善了關中漕運的條件;此外,在地方上興設義倉,鼓勵百姓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長安附近的隋唐漕渠圖

於律法方面,隋文帝鑑於前朝酷刑嚴苛,不利於安定民生,所以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新的國家刑律,減輕刑罰,以示寬大。

於教育方面,隋文帝開科舉制度之先河,廢除九品中正制後,選官不再以門第為標準,而是通過考試來實現對能力的考核,擇優錄取為官。

總之,隋文帝的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恢復生產、安定人心的作用。以人口為例,開皇元年(581年)時全國只有462萬多戶,約2900萬人;但到大業五年(609年)時卻已有890萬多戶,約4600萬人。透過在籍人口數字的大幅增長不難發現:經過隋初的勵精圖治,隋代很快就從分裂戰亂中走了出來,並迅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這與隋文帝的施政無疑有著密切聯繫。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而且,作為最高統治者,隋文帝也是一位以勤儉節約著稱的皇帝。由於從小生長於寺廟之中,楊堅早就習慣了素衣素食,這也養成了他崇尚節儉的性格。代周建隋後,楊堅雖貴為天子,但卻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十分重視生活節儉。如即位之初,就曾命令禁止地方上進獻犬馬服玩;對於以布袋進貢乾薑,以綢袋獻上香料的官吏,都大加斥責其浪費,這都是從避免勞民傷財的角度考慮的。正是因為深知節儉的重要性,楊堅不僅身體力行,還不時教育皇子節儉:太子楊勇用金玉裝飾其盔甲,被嚴加訓斥;秦王楊俊因為生活奢侈、飲酒作樂而直接被廢黜。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讚他:"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可以說,正是由於這種自上而下的節儉之風,隋代才能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積累起大量的物質財富,呈現出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代糧倉

至隋文帝末年,朝廷的府庫已容不下各地徵調的絹帛,不得不多次擴建,倉庫裡都裝滿了糧食,大大小小的糧倉星羅棋佈,多者達到千萬石,少者也不下數百萬石,其存儲規模之大以至於唐代建國二十年後都尚未用完。故此,也有人將隋文帝統治時期稱作是"開皇之治"。

但是,到了晚年,尤其是獨孤皇后去世後,隋文帝也漸漸開始放縱自己,產生驕奢之氣,且猜忌濫殺。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將太子楊勇貶為庶人,另立次子楊廣。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楊堅病逝於仁壽宮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里處)。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2、 前後不一的煬帝

隋文帝楊堅去世後,他的次子楊廣繼承皇位。作為隋文帝與獨孤皇后所生的嫡子之一,楊廣從小就生得十分英俊,且頗為聰慧,因而深得隋文帝夫婦的喜愛。後來楊堅建立隋朝,改元開皇,年僅十三歲的小楊廣就已被冊封為晉王,官拜柱國、幷州總管,成為名義上的一方大員。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當然,楊廣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生得漂亮的紈絝子弟,不同於一般的皇子,他可是參與了隋朝統一天下的戰爭。開皇八年(588年)的冬天,隋文帝終於下定決心要統一天下,出於歷練皇子的考慮,任命了剛剛二十歲的楊廣作幾十萬南征大軍的領銜統帥,不難想象,年邁的父親將象徵軍權的兵符交給楊廣時是期許的目光,盼望著這個他最看重的兒子能在疆場上建功立業。考慮到年輕人尚不能獨自承擔如此重任,隋文帝還安排了高熲、賀若弼和韓擒虎等一大批能臣名將輔佐楊廣,確保他馬到成功。大軍出征後,戰船之上風帆上下,橫跨長江,憑藉著前線將士的英勇作戰,江南守軍幾乎一觸即潰,楊廣直接率領大軍開進了南朝首都建康(今天江蘇省南京市),接受了陳後主的投降。此時,作為隋朝在江南地區的最高長官,楊廣完全遵循了隋文帝的指示,將南朝的府庫封存,禁止軍隊擾民,很快便穩定了社會秩序。

在整個平陳作戰中,楊廣的表現頗為令人滿意,這讓隋文帝更加看重這個才貌雙全的小兒子。為迎接凱旋之師,隋文帝命人直接將綾羅綢緞擺在街道兩旁,方便賞賜,結果從皇宮門口一直到都城南門外,滿街都是光彩奪目,這對作為南征統帥的楊廣來說,可謂面子十足,又進一步刺激了他的虛榮心。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隋煬帝》

其後,江南各地仍不時有發生反隋的叛亂,隋文帝乾脆改任楊廣為揚州總管,讓他直接統轄整片江南之地。當然,聰明的楊廣懂得抓住時機好好表現自己:一方面,他主動拉攏江南大族,尋求地方勢力的支持,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另一方面,愛慕虛榮的他故意表現得作風簡樸,還能裝出一副謙虛謹慎、禮賢下士的樣子。如此一來,不僅隋文帝夫婦看著高興,整個朝野對他也是讚頌不斷,楊廣很快便樹立起了極具人氣的政治形象。

到開皇末年,由於隋文帝夫婦與太子楊勇之間矛盾爆發,這為楊廣爭奪儲位提供了一個大好時機。憑藉著獨孤皇后和重臣楊素的大力支持,他成功取代了大哥楊勇的太子之位,搖身一變,成為了龐大隋帝國的未來繼承人。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至仁壽四年(604年)時,年邁多病的隋文帝已在彌留之際,楊廣終於按耐不住自己急切上位的心情,私下調兵遣將,直接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逼死了隋文帝。但是,好不容易坐上龍椅的楊廣卻並不安心,索性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政治清洗,先後幹掉了自己的三個親兄弟和一大批前朝重臣,終於得以大權獨攬。

此時,已無人可奈何這位雙手沾滿血腥的新君了,隋煬帝也就扔掉之前的裝扮,完全放縱自己慾望,從而暴露出他好大喜功、驕奢淫逸的本性: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代武士復原圖


一開始,隋煬帝並不喜歡將都城定在關中,他認為這裡地處偏僻,受限於交通不暢,並不如關東的花花世界那般繁華,尤其是常年在外地的生活,大大打開了他的眼界,所以他執意要棄父親剛剛營建好的大興城不住,而要搬家到洛陽去。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正式下令在舊有的洛陽城以西開始營建東都,新洛陽城周長五十餘里,嚴格按照傳統建築的規格,分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另設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三大市場,可謂規模宏大。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為保證如此規模的工程建設,朝廷每月要從各地徵調來兩百多萬民夫,日夜不停地參與施工,前後持續了十個月之久。待到新城基本完工後,隋煬帝就迫不及待地搬來住下,一點也不想回關中了,洛陽也就成了隋代後期實際的都城所在。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相應地,為了保證營建東都以及未來都城的物資供應,隋煬帝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連通南北,以便將全國各地徵收的錢糧賦稅集聚於此,又修築規模龐大的國家倉儲作為囤積場所,可見其規劃不小。如此,以洛陽作為中心,隋代大運河南抵餘杭(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北達涿郡(今天北京市),全長足足有2700多公里。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糧倉遺址

具體的看,運河可分為三大段:中段由通濟渠與邗溝組成,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南達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南通餘杭;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這樣一來,就大大加強了各地之間的交通聯繫,有效地促進物流運輸與經濟交流。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代大運河

此外,為方便通過運河巡行,隋煬帝又命人制造龍舟等各類巨船共數萬艘。如他巡遊江都時所乘龍舟:船高就有四十五尺,橫向闊五十尺,縱向長二百尺,幾乎等同於一棟高樓建築;船身上建有四層樓,頂層設有正殿、內殿和東西朝堂,同陸上宮廷建制,而中間兩層則分設房間120間,以供達官顯貴休息娛樂,底層則是內侍居所,仍有百餘間的規模;全船上下層疊,建築雕樑畫棟,精巧華美,總計可承載千餘人,儼然一座豪華的水上宮殿。同時,為解決船舶航行的問題,又另行徵調大量民夫,在運河兩岸隨時待命,一有航行指令,就憑藉著數千力役拉縴,將龍舟緩慢地牽引前行。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淮陰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藏龍舟模型

基於父輩積累下來的大量物質財富,楊廣得以盡情揮霍,隨意吃喝玩樂,遊山玩水:一方面,他在全國範圍內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別館,如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皆是各地宮廷建築之典範,僅以洛陽西苑為例,周遭就有二百餘里的範圍,內設方圓十餘里的人工湖,還配有假山奇石,堂殿樓觀隱約其間,可謂佈置奇巧,窮極華麗。另一方面,隋煬帝每次出行,必定要擺足陣勢,所率公侯、官僚、妃嬪侍從等多達十幾萬人,使大運河上的龍舟船隊一字排開,前後相連足足有200餘里,為保證物資供應,沿途五百里內百姓都得動員起來,花銷動輒百萬,十分鋪張浪費。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隨著國家統一,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又想開疆拓土,開始大興武功。

在軍事上,楊廣與周邊的突厥、吐谷渾等少數民族勢力皆有交戰。一開始,憑藉著帝國強大的軍力,屢有勝績,如大業五年(609年)率軍親征平定吐谷渾,朝廷就新設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看似大大拓展了西部疆界。但事實卻是,勝利背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為保證後勤供給,自京師長安以西的州郡都得負責籌集、運輸軍糧,自東向西,整條運輸線綿延千里,以致於每運送一石糧食到前線就得花費幾十倍糧食在運輸上,如此一來,運輸消耗很是嚴重,這般沉重的負擔只會加在老百姓頭上,結果搞得原本較為富庶的隴右一帶民不聊生、百業凋敝。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高句麗

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但誰都沒有想到,戰無不勝的隋軍日後會陷入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之中,如同泥潭一般,將如此龐大的帝國拉入深淵之中。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吐谷渾

大業八年(612年),因高句麗不臣,隋煬帝下詔傾全國之力討伐,至大業十年(614年)因隋末農民起義中斷,隋軍先後三次出征高句麗,均未果。隋軍第一次出征就動用了百萬大軍,兵分三路開往遼東,但遭到了高句麗頑強的抵抗,以致師老兵疲,在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平壤城(今屬朝鮮)下接連慘敗,進而引發了全面潰敗。其後,心有不甘的隋煬帝決意復仇,又兩次發兵圍攻遼東,但國內的情形已顯然不再允許他這般任性而為。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事實上,隨著民怨積聚,局勢已漸漸失控,開始呈現出大廈將傾的前兆。在隋煬帝第二次出兵期間,楊玄感在黎陽倉負責統軍督運前線的糧草,見國內民心思變,楊玄感也心生異志,趁機起事,先斷了大軍糧草,再轉過頭來攻打東都洛陽,這下搞得隋煬帝陣腳大亂,不得不從前線慌忙撤軍。然而,楊玄感所部勢單力薄,又缺乏戰略眼光,很快便在隋軍的反撲下兵敗身死。但是,怒氣難消的隋煬帝卻停不下來,一回到洛陽城,他就馬上開始清算,這場叛亂又牽連出3萬多人被殺、6000多人被流徙邊疆。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總之,隋煬帝在位期間可謂是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如此幾乎年年出巡,還頻繁於長安、洛陽兩京之間往來,每每大造離宮,極盡享樂之能;又對外大興武功,持續戰事,對內嚴苛酷律,極盡盤剝,使"天下死於役",沉重的負擔壓得老百姓幾乎喘不過氣來。其實,早在楊玄感起兵之前,全國各地就已現了不少反叛力量,只不過在這場統治集團內亂後,使局勢趨於失控;最終,隋末農民起義如同星火燎原一般發展,開始嚴重危及隋王朝的統治了。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3、 江都一去不復還

其實,民怨早在大業七年(611年)就已爆發了,王薄率領民眾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揭竿而起,拉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大幕。不到數年時間,劉霸道、孫祖安、張金稱、竇建德等紛紛響應,率領各地農民百姓起兵反隋,地方上農民起義軍勢力開始迅速發展,並日益壯大,很快便發展至全國範圍。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隋末農民起義軍圖

最初,隋煬帝並沒有把這幫造反的"鄉巴佬"太當回事,以為只要強行武裝鎮壓就可簡單了事,索性對此打開殺戒,但反叛朝廷的農民起義軍卻越殺越多,局面已然走向失控。其後,經過一番征戰,李密的瓦崗寨,竇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部頂住了隋軍的反撲,從諸多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逐漸發展成為地方上的割據勢力,原本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局面一下子又變得四分五裂,天下再次陷入大亂之中。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面對如此糟亂的局勢,隋煬帝乾脆直接巡行江都(今江蘇揚州),將這些煩心事都拋在腦後。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龐大的龍舟艦隊再一次從東都洛陽起程,沿著通濟渠的水道緩緩向東南行徑,也許隋煬帝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這番巡行竟是一趟不歸之旅。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李密率領瓦崗軍圍困東都,並向各郡縣發佈檄文,歷數隋煬帝的十大罪狀,一時間聲勢浩大。同年五月,隋煬帝的表弟,太原留守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於十一月攻入關中,佔據大興城,藉口叛軍阻隔道路,直接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而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這樣一來,隋煬帝就尷尬了,尤其在與兩京失去聯絡後,他坐困於江都丹陽宮中,只得渾渾度日,變得越發荒淫混亂,每日只知沉溺於溫柔鄉中,朝夕以酒色取樂,全然不再思考如何重返北方。晚年的楊廣曾引鏡自照,鏡中人已然銳意盡失、鬥志消沉,呈現出萎靡不振的疲態,看著這樣的自己,他不禁對身邊的蕭皇后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眾人哭作一片,似乎所有人都能預感到王朝末日的降臨。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由於負責護衛的禁軍都是來自關中的子弟,眼見隋煬帝無意北歸,他們開始心生不滿,不少人選擇逃亡。這時,禁軍虎賁郎將元禮等,與直閣裴虔通共謀,推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伺機發動兵變,欲迫使隋煬帝就範。可是,宮中消息走漏的很快,楊廣驚聞有變,連忙倉皇換裝,逃入西閣,但還是被叛軍逮獲,被叛將令狐行達縊弒,時年五十歲。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最終,隋煬帝楊廣這位曾經充滿雄心壯志的帝王落得個客死他鄉的下場,而剛剛建立不到四十年的隋朝也就此覆滅。如此結局令人唏噓不已,甚至連他死後也沒有一副像樣的棺木收斂,只是由蕭後和宮人們拆床板做了一個簡單棺槨,偷偷地埋在江都宮流珠堂下;後陳稜集眾縞素,為隋煬帝正式發喪,將其改葬在吳公臺下,下葬時可謂"衰杖送喪,慟感行路";再到唐朝平定江南後,於貞觀五年(631年),又以皇帝的禮節重新將隋煬帝的遺骨改葬於雷塘,而他終究再也沒能有機會回到故土關中去了。

被詛咒的王朝——隋朝,二代而亡背後的歷史,從隋文帝到隋煬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