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上千年,卻被六次提議廢止的科舉制

導語:我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之一,所以很多人說中國是考試的故鄉。根據考證,即便是按照最狹義的算法,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中國的科舉制度就出現了。在這之後,直到滿清朝廷在1905年(清光緒31年)徹底廢除科舉制度,這項制度一共在中國實施了1300多年。應該說,中國封建王朝的後半段都是以科舉制度為人才基礎的。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的科舉制度在徹底廢除前,曾經被提議廢止了六次。

一、科舉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許多人以為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但準確來說這麼講是不正確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便產生了推舉賢才的思想,等到漢朝,在公元前165年(也就是漢文帝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只不過這個時候選拔官員還是以舉薦為主,考試只是輔助手段。等到南北朝時期,考試選拔人才已經逐漸形成體系。到了隋煬帝登基後,也就是文章開頭說的公元605年,我們現在說的進士科才出現。等到唐朝以後,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了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這個時候的科舉分為不同的科目,比如明經、進士、道舉等,但諸多科目中,以進士科、明經科最為重要。到了宋朝這些科目又得到了合併,而到了明清時期,常設科目更是隻剩下了進士科。具體來說,中國的選官制度變化如下表:


存在上千年,卻被六次提議廢止的科舉制

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是選人制度的分水嶺。

實際上,科舉考試是一種文化選拔與選官相結合的模式,所以“學而優則仕”才會成為古代書生的首選目標。這種模式的優點非常多,比如保證人才相對公平公正,阻止貴族壟斷,保證官員的流動性、合理性、凝聚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統計,從隋朝進士科開科起,到清朝光緒年間止,科舉考試一共產生了至少700名狀元,進士及第者更是不計其數。這些經過選拔後被調撥到各個職能機關,撐起了整個帝國的脊樑。

但是,我們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任何一項制度在制定、實施過程中都會有缺陷,科舉制度同樣有不少弊端,正是這些弊端,導致了科舉考試六次被廢除。

二、科舉考試的弊端

不管任何時代,儒家典籍都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學習資料。所以有些時候,古代的學子和現代學子沒什麼兩樣,都是以考試為重點。由此,也讓科舉考試產生了三大弊端。

第一個弊端,是學風問題。以考試為目的學習,導致了古代很多應試學子的學子完全以考題為指向。特別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讓很多學子只學八股文。又如某些學子為了得中,甚至把心思花在了拜門生、行賄上。這種學風浮躁而輕浮,不注重實際,導致了科舉考試選拔出了很多並沒有真才實學的學子。


存在上千年,卻被六次提議廢止的科舉制

八股文體。

第二個弊端,是考試內容的僵化。縱觀全世界各門類的考試,除了科舉考試之外,你很難找到一項考試的主題內容上千年不變,你更難找到一項考試的內容範圍越來越小,不管是程朱理學還是八股文,其本質上都是對四書五經的考校,且這個考校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僵化。在此,我們再次以八股文為例說明,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文體,這種文體要求學子必須從四書五經中選題,必須模仿古人的說法方式進行寫作,絕對不允許在行文中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就導致了學子們根本沒有發揮的空間,只能不斷地說“羅圈話”。

第三個弊端,是科舉考試不能選拔出適合的人才。所謂術業有專攻,當官也是一樣,管米的管鹽的管煤的管法律的管織造的,每一種類型的官員都需要自己的專業性,而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卻是千篇一律,只會紙上談兵,根本無法適應實際需求。

所以,有些時候皇帝也會疑惑,到底我的朝廷需不需要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到底還需不需要科舉考試?在這些疑慮中,科舉考試被提議廢止了六次。


存在上千年,卻被六次提議廢止的科舉制

清朝的科考,一般是獨門獨間,這是防止作弊的方法。

三、六次被提議廢止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第一次被提議廢止,是在公元763年(中唐唐代宗時期,寶應二年),此時的科舉制度已經實行了超過100年,科舉考試高中者也已經遍佈朝野。但同時而來的,是科舉考試的利弊也已經顯現出來。這次提議廢止是因為學風問題。唐高宗時期,進士科加試增加了一道題目,就是詩賦考試,這項制度定型並延續下來之後,許多學子都開始注重吟詩作對,卻忽略了四書五經、史書典籍的學習。而另一方面,由於唐朝時允許學子自行舉薦,導致了諸多學子把心思花在了自我舉薦上,這樣,唐朝學子的風氣就逐漸變得輕浮起來。於是,禮部侍郎楊綰提議人才選用採用古法,用孝廉制度取代科舉考試中的明經、道舉和進士科,這一提議受到了眾多響應,但唐代宗徵詢了當時的宰相元載和翰林學士後,認為科舉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且很多人都以此為生,廢止後恐怕會產生很多事端,所以唐代宗最終決定,孝廉制度與科舉制並行。

科舉考試第二次被提議廢止,同樣是在唐朝。這一次是在公元827年至公元846年(唐文宗、唐武宗時期),被提議廢止的是進士科。當時,鄭覃和李德裕非常討厭進士科的華而不實,他們認為這些科舉考試的學子“中看不中用”,所以向皇帝提議廢止科舉制。首先是鄭覃向唐文宗提出廢止建議,但唐文宗以“中看不中用”的不一定在科舉考試的學子中,別的地方也有,而且科舉考試已經實行了200年,不可廢止為由駁回了鄭覃的請求;而後,李德裕以同樣的理由向唐武宗提出廢止建議,但唐武宗以科舉考試選拔了大量人才為由駁回了李德裕的請求。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人皆為當時的重臣,但鄭覃是通過經術做官的,而李德裕是通過門蔭入仕(即通過門第入仕)的方式做官的,都不是科舉出身。且這一次的廢止爭議可能和“牛李黨爭有關”。(鄭覃、李德裕都是李黨的首領,當時他們與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牛党進行鬥爭,廢止科舉,可能被李黨當做了打擊牛黨的重要手段,但此說法缺乏確切依據)。


存在上千年,卻被六次提議廢止的科舉制

有人說,鄭覃、李德裕是為了攻擊異己而提出廢止建議的。

科舉考試第三次被提議廢止,是在北宋,這一次,科舉考試也真的被廢止了一段時期。這次廢止發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期,當時,王安石、蘇軾、司馬光、歐陽修等人都被捲入。王安石主張重視學校教育,廢除科舉考試中諸科,只保留進士科,而且,進士科也不再考詩賦等雜項,只考經義(用經書中的句子做題目,闡述含義)和策問(用政事、經義做題目,要求學子解答);歐陽修希望“分數論”,以最終考試成績作為最終錄取依據;司馬光則與歐陽修相反,提倡將全國各地分為不同的區,然後進行分區錄取;蘇軾則是極力為科舉辯護,不建議進行更改。而宋神宗則提出恢復察舉制。這件事斷斷續續鬧到了宋徽宗時期,最終在蔡京的主持下,科舉制被廢止,用三舍法(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將太學院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這一想法是王安石提出)和察舉制選拔人才。這次廢止持續了17年,最終因人才不能滿足需求而恢復。

科舉考試第四次被提議廢止,是在元朝。元朝的統治階級為蒙古人和色目人,在馬背上打天下,所以對科舉制根本不感冒,根本沒有施行科舉制度的意思。直到公元1313年(元仁宗時期),在大臣和學儒的不斷爭取下,科舉制度才得以恢復,但這時距離南宋滅亡已經有34年。等到1335年,丞相伯顏認為科考舉子貪贓枉法,再次廢止科舉,直到公元1341年才恢復。所以,元朝存在的大部分時間是沒有科舉制度的。


存在上千年,卻被六次提議廢止的科舉制

在馬背上打天下的元朝貴族,大部分根本看不上科舉制。

科舉考試第五次被提議廢止,是在明朝,提出廢止的人正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朝剛剛建國時是開了科舉的,且所有官員都必須由科舉考試選拔。但是,朱元璋發現,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員很多都沒有實幹才能,根本無法擔重任,於是他決定廢止科舉制,以察舉制選官。但無奈的是,察舉制選出來的官員還不如科舉制,於是他重開科舉制,但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科舉的模式,以八股文取才(朱元璋時期初見端倪,在明中葉徹底形成),從此之後,科舉考試的模式在沒有變過。

但模式沒有變過,不代表爭議不再存在,等到清朝的乾隆年間,廢止科舉再次被提出,理由同樣是科舉制度空洞無用,無法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但支持科舉的人認為,科舉制度雖然有弊端,但在選人方面有其特定價值,故而不應該廢止。乾隆皇帝最終決定不廢止。

以上,就是科舉制度六次被提議廢止的始末。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提議廢止科舉更像是歷史的不斷重複,理由基本上都是科舉學子紙上談兵,選拔不出實幹家。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缺少實幹家都是萬萬不行的,可為什麼科舉制能夠在弊端如此明顯的情況下,又延續了上千年呢?

四、科舉制度,封建王朝選官的最優解

一項制度能夠延續多久,不在於其優點、缺點數量的多少,而是在於其優點是否能夠更好地為統治者提供服務,是否能夠蓋過其缺點帶來的後果。科舉制度顯然是封建王朝的最優解。

首先,科考制度幫助皇帝最大限度的招攬人才。不管是世卿世祿制還是察舉制,都是需要朝廷派人去選人,這就像“三顧茅廬”一樣,劉備的確請回了一個諸葛亮,但畢竟是請,有不知道多少個諸葛亮沒有被發現。科考制是什麼呢?科考制是讓人才主動送上門,降低了朝廷招攬人才的難度。

其次,科舉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古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統一。當科舉考試有了統一的規章制度,統一的官方書籍,那麼大多數學子就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思想也會侷限在這個範圍內。所以,我們縱觀整個科舉考試史不難發現,這一制度施行後,學子的思想就被限制在了儒家這個範圍內,儒家提倡什麼呢?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理所當然的,古代學子們的理想也就變成了登上仕途,為君效勞。這樣,封建制度下的各個君主就能充分把握學子心理,為他所用。除了對君主的好處外,科考制度也會增加各地官員施政的流暢性,這樣當需要進行統一行動時,大家的思想也會比較統一。


存在上千年,卻被六次提議廢止的科舉制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是古代很多學子畢生的夢想。

最後,科考制度是古代最公正、平等的一種制度了。雖然貧苦弟子受教育的機會仍舊比較低,但科舉制度不問世家門第,普通百姓也不是永無出頭之日,給了底層百姓一個希望。雖然科舉考試仍會有徇私舞弊、拜門生一說,但總體上還是選拔出了大量優秀的人才。一顆老鼠屎會壞了一鍋粥,但糧食裡有一些小石子卻不妨礙其食用性,把石子挑出來就好了。

總結

科舉制度縱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但總體上還是優大於劣。可以說,我們現在用的公務員考試、高考、資格證書考試都和科舉有一定的淵源。只不過現在的考試領域更清晰,專才專考。所以,科舉制度最終被廢止,並不是因為考試這種方式不適應時代,只是因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已經不適合近現代社會的需求了。


參考文獻:

《科舉停廢與文明衝突》,作者:劉海峰;

《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作者:劉曉東;

《科舉選官與胥吏政治的發展》,作者:程念祺;

《科舉制長期存在的原因析論》,作者:劉海峰;

《科舉的利弊己清朝廢除科舉的教訓》,作者:田澍;

《中國狀元及其地理分佈》,作者:梅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