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那是沒看懂科舉,沒事,看完這篇,你就是半個秀才!

1、科舉是什麼: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利用考試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我們認知的科舉制度由隋煬帝建立,經唐宋演變,到明清時期成為一套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本文的介紹將以明朝科舉制度為基礎。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一張皇榜,讓多少學子寒窗苦讀,趨之若鶩

2、明朝科舉分級:明朝科舉考試一共分六級,從低到高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縣試:入學考試,知縣主考,每年陰曆二月考試,共設立五場考試,其中第一場為正場,考試內容寫兩篇四書文(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本書裡任意一句為題目,考生以此寫一篇論文,俗稱八股文)、寫一首五言六韻詩。語言通順就能錄取,第一名稱為“案首”,保送府試能過,和現在的保送縣重點小學類似。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縣試取中團案,內圈取中,外圈有取中機會,不在圈裡就沒機會了

府試:小升初,由知府(市長)主考,每年陰曆四月考試,共設立三場考試,分別考經書、雜文和策論,頭兩場各考一天,第三場考兩天,考生要帶棉被在考場過夜。府試通常錄取50名,錄取者稱為童生,注意,出現第一個稱號了——童生,第一名也稱為“案首”;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院試:這個是各省自主出卷的中考,提學官(省教育廳廳長)主考,三年內考兩次,每次考兩場,內容與縣試、府試大致相同,絕不會超綱!院試通過了,稱為秀才!注意,秀才出現了,也就是說秀才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考中了秀才意味著你的人生到達了一個小高潮,

你獲得了功名,免除徭役(不需要上工了),見知縣不用下跪(在縣裡橫著走),不能隨便用刑(可以耍無賴了)。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秀才界的裝逼王——呂秀才

當然秀才也分等級,類似於現在的實驗班和普通班,上實驗班的好孩子叫“廩(lin)生”,國家按月發放糧食,也就是國家戶口,上普通班的叫“增生”,食宿自理,第三等就是插班生,稱“附生”,估計要交擇校費!院試第一名也稱“案首”,縣試、府試、院試俗稱小三關,都是“案首”的話叫小三元;這些都是地方考試,接下來就是國家考試!

鄉試:考全國卷的高考,主考由朝廷任命,每三年一次,考試時間為陰曆八月,俗稱“秋闈”,考試地點是各省省城以及京城的貢院。南京夫子廟旁的江南貢院就是當中的翹楚,是應天府鄉試地點(明朝南京稱為應天府,北京為順天府),地位不亞於現在的高考達人集中營衡水中學,牛人無數!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科舉界的衡水中學——江南貢院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貢院內景,單人間哦

鄉試過了,恭喜你,獲得舉人身份,代表你有資格做官了,如果接下來的會試一直考不中,或者是有自知之明,那麼你可以到吏部報道,有空缺你可以上任,通常都是八九品小官。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舉人老爺——范進先生

會試:鄉試的次年,全國學霸匯聚京城考研!會試由禮部主辦,又是在春天,所以俗稱“春闈”、“禮闈”,主考由皇帝任命,明朝通常是內閣大臣,這也是大臣們招收門徒的好機會,主考就是現在的研究生導師,帶著你做實驗!對於考生來說,主考官以及同科的考生以後都是他們的政治資源,能不能混得好就看怎麼利用這些政治資源了。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會試通過了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所有的貢士,只要活著的,對皇帝沒意見的,統統參加接下來的殿試!

殿試:考試地點——金鑾殿(明朝稱奉天殿,清朝稱太和殿,就是故宮裡最牛叉的那一座),主考官就是朕!一堆大臣在旁圍觀,心理素質差的,沒見過世面的估計當場就暈了,所以考試還是要有考運的!殿試只考策問,皇帝通常會針對時事提問,然後“元芳,你怎麼看,請在紙上寫下你的答案!”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參加殿試的都會錄取,分為三等,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解元、會元、狀元,是為“大三元”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三甲排名由皇帝欽定,殿試後立即授職,大老闆親自封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七品官,其他進士如果能力突出,可以以“庶吉士”身份進入翰林院,剩下沒有到翰林院的進士到吏部報道,候補官職,可以在京六部任職,也可以外放為知縣等。

小朋友們要疑惑了,榜眼、探花辛辛苦苦考了前三名,做了個七品小官,而其他進士外放知縣也是七品,再說了縣委書記怎麼也比中央書記處文員威風啊,憑什麼!這邊就不得不說牛叉的翰林院了!

3、翰林院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翰林院是什麼?就是一堆學霸在上圖的小院子裡修書編史,這個場景是多麼無聊啊,如果有WIFI,我估計皇帝老兒的翰林院都留不住人!事實呢?自唐朝設立以來,各朝各代,翰林都是地位最高的讀書人,唐朝張九齡、白居易、杜甫,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張居正、宋濂、李東陽,清朝的李鴻章、曾國藩等等都是翰林。

在明朝,官場還流傳著這樣一條潛規則:非翰林不得入閣,什麼意思呢,明朝自朱元璋廢除了丞相,朱棣創立內閣制度後,內閣一直是百官之首,內閣首輔就是實質上的丞相,如果你不是翰林出身,那麼你永遠無法成為內閣大臣,最多做到六部尚書的職位,內閣大臣一品,六部尚書二品!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哪些人可以成為翰林呢?三鼎甲保送翰林院,但是如果每三年才進三個人的話,翰林院的書得修到什麼時候,畢竟古代修書那都是毛筆字一筆一劃寫出來的!於是就出現了庶吉士,皇帝從當科進士中選拔數量不等的人員進入翰林院,稱為庶吉士,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庶吉士會進行考核,成績優異的轉正成為翰林,其他的離開翰林院任職,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就是由庶吉士入翰林,最終成為大明首輔的。

小朋友們又疑惑了,一群修書的書呆子,怎麼就和朝廷重臣扯上關係呢?下一期接著講翰林們的日常工作,瞭解了他們的工作,你就會恍然大悟;另外下一期還會解開一個謎團:為什麼科舉制度越完善,中央集權越嚴重。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小朋友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榮耀歷史”,也可以私信留言,投稿一起交流。

第四期: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科舉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