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楊玄感,是隋朝司徒楚國公楊素的長子,號稱隋朝“項羽”,以驍勇著稱。楊玄感家世好,官位高,承襲楚國公,官至禮部尚書,可他大好的前程不要,非要造反,最後連累親爹被鞭屍,七兄弟無一倖免被誅殺。有人認為楊玄感兵敗,是因為他沒有聽從李密的計策,是這樣嗎?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楊玄感劇照

楊玄感其人——大智若愚還是真愚鈍?

楊玄感大器晚成,小時候還被別人認為是“痴兒”。他受親爹楊素影響很大,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第一,愛文學。楊素是個浪漫詩人,楊玄感也在父親的薰陶下,“好讀書”、“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第二,好武功。楊素用兵如神,楊玄感也被稱為當世“項羽”。但是,楊玄感真的得到了老爹的真傳嗎?

事實證明,楊玄感只會照貓畫虎,恐怕連楊素的半點皮毛都沒學到。楊玄感一直活在父親的庇護下,關於他在官場的“成功案例”,只記載了有這麼一句:

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潛布耳目,察長吏能不。其有善政及髒汙者,纖介必知之,往往發其事,莫敢欺隱。吏民敬服,皆稱其能。

這句話說楊玄感第一次從中央幹部,調到地方為官時,因為“空降”的身份,地方不服。於是楊玄感悄悄佈置了很多耳目,把“坐地炮”們給制服了。如此看來,楊玄感似乎有點手腕,但是大家別忘了,

楊素這個時候還活著。自己的兒子首任外省,久經沙場的老父親能不給他出出主意?所以,楊玄感很有可能是在他爹的“指導”下,站下了腳。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楊素劇照

楊玄感造反——被逼無奈還是另有所圖?

楊玄感有沒有手段,在他起兵造反時暴露無遺。在講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談談,楊玄感為何要造反?很多人認為一是殺父之仇二是隋煬帝的猜忌之心。根據記載,楊玄感有很明確的造反動機:

自以累世尊顯,有盛名於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將吏,復見朝綱漸紊,帝又猜忌日甚,內不自安,遂與諸弟潛謀廢帝,立秦王浩。

這段話說的是楊玄感在朝中地位顯赫,文武百官多是楊素的舊部,楊玄感被楊廣猜忌,不得不另作打算。至於殺父之仇,楊素之死與隋煬帝有關。雖然隋煬帝沒有親自動手,但是他確實是盼著楊素早點死。隋煬帝還親口說過,“如果不是楊素死得快,我早晚誅了他九族”。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隋煬帝劇照

但除此之外,楊玄感更想造反稱王。為啥這麼說?原因有二。其一,根據上文引述,楊玄感想擁立秦王楊浩為帝,但楊浩是個什麼人呢?父親楊俊被母親崔氏毒殺,楊浩被取消了世子資格,可見楊浩在隋朝沒什麼後臺,後來還被宇文化及擁立為傀儡皇帝,因此楊玄感這招也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二,楊玄感叛亂之時,攻打東都洛陽,眼見打不下來,竟然還有要稱帝的想法:

時李子雄勸玄感速稱尊號,玄感以問於密。密曰:“……東都守禦尚強,天下救兵益至,公當身先士眾,早定關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不廣也!”玄感笑而止。

楊玄感在這種危急時刻不想著脫困,反而糾結於一個稱號,可見他對這個帝位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楊玄感造反,更多的是仗著自己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源,整天想入非非。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叛亂

楊玄感失敗——天時地利人和均不沾邊

那麼楊玄感又為何失敗了呢?有人認為是他沒有聽從李密的計策,沒有選擇斷了隋煬帝的後路,反而攻打守備森嚴的東都。事實上,

楊玄感的失敗是註定的,就算聽了李密之言,也難成其事,原因有四。

  • 第一,軍隊不行。

楊玄感是禮部尚書,他沒有兵權,但是他卻一直在創造機會。

時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謂兵部尚書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國恩,寵逾涯分,自非立效邊裔,何以塞責!若方隅有風塵之警,庶得執鞭行陣,少展絲髮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於帝,帝嘉之,顧謂群臣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 於是賚物千段,禮遇益隆,頗預朝政。

楊玄感知道隋煬帝愛征討,於是藉助兵部尚書段文振之口,道出自己想領兵報國的意圖,還被隋煬帝當眾表揚。楊玄感的小算盤打得挺響,但是楊廣也不是吃素的,他一邊誇他將門之後識大體,一邊又只是賞了點銀子

兵權,想得美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楊廣劇照

楊玄感只好再等機會,直到大業九年(613),楊廣再次東征高句麗,命楊玄感在黎陽督運糧草。黎陽是隋朝的大糧倉,楊玄感自覺機會來了,於是假稱盜賊太多,慢慢斷了楊廣的軍糧。同時,他又藉口將軍來護兒反叛,以平叛的名義開始徵兵

玄感選運夫少壯者得五千餘人,丹陽、宣城篙梢三千餘人。——《資治通鑑》

玄感遂入黎陽縣,閉城大索男夫。於是取帆布為牟甲,署官屬,皆準開皇之舊。移書傍郡,以討護兒為名,各令發兵,會於倉所。以東光縣尉元務本為黎州刺史,趙懷義為衛州刺史,河內郡主簿唐禕為懷州刺史。有眾且一萬,將襲洛陽。——《隋書·楊玄感傳》

楊玄感在黎陽能徵到什麼兵呢?運糧的壯漢、撐篙的船伕,還有黎陽城內的農夫、百姓。除此之外,楊玄感連個正經的署僚都沒有,隨便抓兩個人便給個官,也不管人家願不願意。其中一個還反叛了——唐禕,跑到了東都告密去了。

楊玄感就是在一個這麼亂糟糟的情況下,湊齊了1萬烏合之眾,浩浩蕩蕩地奔向了洛陽。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徵兵

  • 第二,決策失誤。

奔向洛陽之前,楊玄感曾經問過軍事李密。李密給他出了三條計策:

密曰:“愚有三計,惟公所擇。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地去幽州,懸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間一道,理極艱危。今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直扼其喉。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月,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擒,此計之上也。又關中四塞,天府之國,有衛文升,不足為意。今宜率眾,經城勿攻,輕齎鼓行,務早西入。天子雖還,失其襟帶,據險臨之,故當必克,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若隨近逐便,先向東都,唐禕告之,理當固守。引兵攻戰,必延歲月,勝負殊未可知,此計之下也。”

李密的這三條計策,上策為直接上前線,斷了隋煬帝后路;中策為佔據關中,依靠天塹慢慢圖之;下策為攻打東都,但唐禕已經告密,東都必有準備,勝負難定。但是楊玄感卻選擇了下策,他認為前線將領的家眷都在東都,攻下東都就等於掌控了命脈。

但事實證明,東都城池堅固,久攻不下,他們後來也換成了中策,打算攻佔長安,但最終也失敗了。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李密劇照

很多人認為,楊玄感就是因為沒有聽從李密的上策才失敗。其實,李密的計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實際行動起來卻難於登天。

楊玄感手中只有1萬散兵,而且還要長途跋涉,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成功偷襲隋煬帝的百萬軍師,還是訓練有素的鷹揚府兵,勝負一眼便知。就算是隋煬帝沒了軍糧,但抵擋一陣完全沒有問題,何況隋煬帝還會派出信使,那麼前來救駕的來護兒、東都留守的7萬府兵,都會奉命而至,楊玄感只會死得更快。李密之言,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看著強實際弱。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趙括劇照

第三,水平不行。

李密還算上楊玄感手下最厲害的謀士了,但後來楊玄感還是用了有官銜的民部尚書李子雄,把窮小子李密撇在了一邊。李子雄就是前面提出讓楊玄感稱帝的,可見他的謀略可比李密差遠了

再有,楊玄感自己也沒什麼水平。攻打東都的時候,長安派出將軍衛玄率7萬兵馬援助洛陽。衛玄出城後,先把楊素的墳頭給刨了,還把他拎出來鞭屍。此舉斷了兵士的後路,因為辱父之罪不共戴天,這些人是不會被楊玄感接受的,也就是阻止了他們臨時倒戈。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鞭屍圖

隨後軍隊行至潼關,眾將領都怕楊玄感再此設伏,但衛玄卻說:

以吾度之,此計非豎子所及。

衛玄覺得,就憑楊玄感那點才能,他可想不出此等妙計。果然,軍隊順利通行。諸多種種,不難看出楊玄感自己沒什麼軍事能力,還不決斷如流。李密都被他震驚到無語,悔恨道:“楚公好反而不欲勝,如何?吾屬今為虜矣!”意思是,楊玄感喜歡造反卻不想求勝,我們怕是要玩完了!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潼關

  • 第四,形勢不行。

造反能不能成為“撥亂反正”,最根本的在於天時地利。當時隋朝雖然百姓多為盜賊,但是隋朝的官卻還沒有反的跡象,也就是說,政治還很堅固穩定,這裡我們舉三個例子。

  1. 告密的唐禕。唐禕只是個河南縣的小主簿,沒階沒品,但他卻認為隋朝不可反,於是跑到了東都告密。這就說明,隋朝的下層官員不想反。
  2. 救駕的來護兒。來護兒支援東都前,其子已經投奔了楊玄感,但他卻毅然不顧父子之情,拼死效忠大隋,這就說明隋朝的上層官員也不想反。
  3. 修武縣。楊玄感通往東都時,途徑修武縣,但是百姓卻自發堅守城池,“玄感不得度”,這就說明百姓也不想反。官民皆不想反,可見隋朝的命數未盡,楊玄感操之過急了。如果他能再等5年,恐怕結果會大不一樣。
隋朝“楚霸王”楊玄感,兵敗只因沒聽李密妙計?這3點才是原因

東都劇照

結語

楊玄感反叛,一路勝少敗多,基本上是被隋兵追著打,最後兵敗被殺,其六兄弟也全部被株連。但看楊玄感的實力,失敗是註定的,天時地利人和均不佔,楊玄感拿什麼獲勝呢?只能是以卵擊石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