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深陷「臘丸案」醜聞的李光地,爲何仍被雍正稱爲「一代之完人」?

劉波的朋友圈


不是“臘丸案”,而是“蠟丸案”。而且“蠟丸案”並非醜聞,恰恰是李光地人生最光輝,品德最高尚的表現,也是雍正之所以稱讚李光地為“一代完人”的原因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光地塑像)

先說什麼是“蠟丸案”。康熙九年,李光地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被選為翰林編修。康熙十二年當會試同考官。也就是說,李光地一直是清朝的朝廷命官。

康熙十二年五月,李光地請假南下福建看望自己的父母。他的運氣不太好,一回去,就遇上耿精忠造反。同時,福建又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活動的地方。李光地知道後,趕緊帶著家人,逃到山谷中藏起來。耿精忠和鄭經分別寫信招安李光地,但是李光地堅決回絕,而且給康熙皇帝寫了一封密摺,表達自己對清政府的忠心,藏在蠟丸中,偷偷讓人傳給康熙,康熙深為感動。

之所以有人認為這是“醜聞”,就在於有人認為這是李光地喪失了漢人的氣節。其實,一者,當時清朝已經平定天下,耿精忠等人是擁兵作亂,造成新的動盪。李光地拒絕耿精忠,並非喪失漢人氣節,而是維護國家和平穩定。二者,李光地本來就是清朝的官員,他效忠清朝,也是很正常的。反而他要是投降耿精忠,投降鄭經,才是失節。

而雍正後來之所以讚揚李光地為“一代完人”,還不僅僅是李光地做了這件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李光地劇照)

第一,李光地純孝。

李光地之所以會被耿精忠、鄭經招安,就在於他很孝道,回家看望父母。後來又遇上父親去世,他在家為父親守孝。他在福建山谷中顛沛流離的七年裡,就是為了行孝道。否則的話,他就偷偷回京城任職了。

康熙二十一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回去。康熙二十六年,李光地又因母親生病回去照顧。康熙二十七年,恰好孝莊文皇后去世,李光地趕緊趕回來,因延誤了時間,被人彈劾。但康熙體恤他在家照顧母親,並沒有治他的罪。康熙三十年,李光地母親去世,李光地申請回鄉守孝。但是康熙重用他,對他實行“奪情起復”,只同意他九個月。

清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李光地不貪戀官位,而始終堅持盡孝,這體現了他純正的品質。

第二,李光地純忠。

上面所說的“蠟丸案”,就體現了李光地最為忠心的一面。耿精忠投降後,李光地本來要回京。後來又遇到父親去世,只得繼續在家守孝。可這時候,又遇到蔡寅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組織上萬人造反,攻打安溪。而李光地一邊守孝,一邊招募鄉勇斷起義軍的糧草。後來,又遇上鄭經派人攻打,李光地依然組織人馬和鄭經抗衡。

李光地回朝廷以後,又推薦施琅擔任平定臺灣的將領,順利收復臺灣。

(康熙畫像)

李光地的同科進士陳夢雷被耿精忠俘虜,李光地秘密聯繫陳夢雷,和他商討從內部反叛耿精忠的計劃。如果是一般人,為了避嫌,堅決不會做這樣的事。但是李光地這樣做,卻表現了他一心為清的這種最純粹無私的忠心。

第三,李光地純臣。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時候,由於立太子的問題,讓他對很多黨附皇子們爭儲的大臣們很不滿,處置了不少大臣,甚至不惜把他一生倚重的索額圖處死。但是,康熙卻從來沒有就這個問題指責作為內閣宰相的李光地。為什麼呢?

其一,李光地從來不黨附哪一個皇子,也不在立儲問題上多言多語。

其二,李光地在晚年的時候,不留戀官位,多次提出致仕回家。儘管康熙不同意,他依然要反覆提出來。以至於康熙說出“見到卿的奏摺,朕心中慘然。回想當年一班舊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這樣的,不過只有一二人還在朝中,現今朕也老了,實在不忍再多說什麼”這樣動情的話。

正因為李光地是這樣一個人,康熙雍正兩代皇帝才會那樣高度肯定他。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林小靜

李光地是福建安溪湖頭鄉人,清代康熙時期的名臣,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以試策論舉於鄉,康熙九年(1670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內閣學士,直隸巡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為官五十年載。然而,時人和後世對他卻譭譽參半,李光地去世後,康熙評價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雍正在其祭文裡讚揚他是“一代之完人”,時人楊名時稱讚他“先生之在官也,公忠易直,論人言事,無所依回,一不掩其是非之實。”而在民間故事中,李光地卻被塑造為愛耍官威、為人陰險的形象,他與陳夢雷的“蠟丸案”為其招了不少“黑”,在《集美民間故事選》中還有一則名為《李光地潑屎白己跪》的民間故事,講述的就是李光地樹官威卻弄巧成拙的事情。

李光地

不過,現今的歷史學研究者對李光地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主要側重於他對康熙朝吏治的貢獻。康熙十九年八月(1680)至二十五年十月,李光地任內閣學士,此間,他經常向康熙諫言,為康熙出謀劃策,頗受康熙的賞識與信任。具體言之,李光地的功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藩之亂時,福建耿精忠叛,李光地赴福州與陳夢雷密議入閩破敵之策,康熙為之動容,說“深為可嘉”。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清軍復福州,第二年康熙即任命李光地“著額外升為學士”。李光地任學士時,每每廷議政事時,不隨波逐流,反而很有主見,他為清廷平復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說服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銜,率部攻打臺灣。時康熙曾就如何進兵臺灣諮詢廷臣意見,朝中大臣皆因八旗不擅水站,持反對態度,唯獨李光地因“舉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臺灣。”施琅後來率領清軍成功收復了臺灣,李光地也隨之被康熙嘉賞,康熙事後說道“臺灣之役,眾人皆以為不可,獨光地以為可取”。

二、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李光地任直隸巡撫期間,由於政績卓著,多次受到康熙的褒揚,“身勞而心安則為之,利少而義多則為之”,康熙稱其為“名臣”。他對民政、刑獄、社會生產等各項事業,無不綜攬,崇尚務實,以國計民生為重,盡心盡職,彭紹升評價他:“公在官以清勤自勵,恤民之隱,尤盡心於農田水利”。此外,李光地曾授康熙旨意,負責永定河工程疏浚工程,在他的治理下,原定一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因此特地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三、李光地不僅在政治上為康熙提供不少謀略,他在學術上也深受康熙帝的倚重。他經常被康熙帝召入便殿研討義理。康熙帝所御定的書籍多指派他來參定,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五月,李光地受命主持纂修《朱子全書》,此外《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均為李光地校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康熙帝又採納他的建議,將朱熹從祀孔廟的地位“升於大成殿十哲之次,以昭表彰至意”。

李光地劇照

康熙晚年,深受諸皇子奪嫡之爭的困擾,李光地作為康熙的親近重臣,康熙曾多次徵詢李光地的意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康熙帝稱讚李光地“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同年五月,李光地病逝,享年77歲,康熙帝特頒諭悼念,“惟朕知卿最悉,亦惟卿知朕最深。” 雍正初年,加贈李光地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參考文獻:

王思治:《李光地簡論》,《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陳梧桐:《論李光地對清初統一事業的貢獻》,《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陳祖武:《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2年05期。


季我努學社


首先講講李光地的“臘丸案”。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佔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內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

這本來是件“忠心事主”之事,怎麼變成“醜聞”了呢?我們從頭開始說。

耿精忠是清初三大漢人藩王之一。爺爺耿仲明原是明將毛文龍手下參將,在毛文龍被袁崇煥斬了之後,投了努爾哈赤,編入漢軍正黃旗。耿精忠的靖南王爵,是世襲而來。

李光地是出生於崇禎末年的漢人,亂世也沒過過好日子,三十歲一家還曾遇到山賊,奮力脫險,回家後致力於學。鄉試中舉已是康熙三年(1664年)。我想這段童年遭遇對李光地有很大影響,也是他不管滿漢,誰能給太平日子,誰就是好皇帝的重要原因。所以他本就受康熙重用,南下省親才被造反的耿精忠堵住,才有了“臘丸案”。


李光地清楚的很,耿精忠若是招降了他,他就成了反清的招牌。而耿氏一族,做著明朝的官,降了清,是為不忠。清朝三代世襲王爵,又叛,是為不義。一“削三藩”,原來那幾位吃著大明俸祿,降了清的老爺們,這會子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根本上還不是要牢牢抓住權力和富貴,就是不忠不義之徒!

老百姓可不想這麼多,反正有人說“反清復明”。你身為漢人,不僅不幫忙,反而跟清朝皇帝表忠心,你就是“滿清走狗”。所以,李光地在康熙雍正眼裡有多大才,就在老百姓眼裡有多不堪。


李光地也因“矢志為國”,被任命為領兵大臣、侍讀學士。又協助拉哈達軍平叛。1680年,守孝期滿回京,康熙讓他即任內閣學士。(一般清朝官員特別怕回家“丁憂”。就是父母亡故,要回鄉守孝三年。等三年期滿回去,可能都一朝天子一朝臣了。或者只能慢慢等空缺補上,有後臺的快一點,能補個好位置;要是一般官員,基本只能憑運氣了。)連1694年,母親過世回去丁憂,康熙康熙皇帝頒下諭旨稱:“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可在任守制。”足見康熙對李光地的重視。

李光推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順利收復臺灣。1698年,李光地遷任直隸巡撫。治理了當地水務,下游再無水患之災,被拔擢為吏部尚書。1701年,李光弟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康熙手書“夙志澄清”匾額及御製永定河詩、御服衣冠等賞賜於他。在吏部任上,李光地對兵制、官俸、蠲免錢糧等方面屢有建言1705年,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擢升相位。


年近七旬的李光地請求告老還鄉。康熙當時陷入九子奪嫡的震動中。如李光地這般老臣已經沒有幾個,康熙心中慘然,只想留他在身邊,也是個心理上的寄託。最後,康熙給了他兩年假,李光地回來後,死在任上。康熙帝特頒諭悼念,“惟朕知卿最悉,亦惟卿知朕最深。”

除了政事,康熙帝所御定的書籍多指派李光地來參定。李光地主持纂修《朱子全書》,此外《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均為李光地校理。李光地的著述盡力使易學服務於康熙朝的政治需要。“以易學致用、以性理說易”是李光地易學的重要特色。

一路走來,嫉妒的人也不少。吏部曾彈劾李光地延續孝莊文皇后喪期,連降五級,被康熙駁回。又被彈劾任意決斷,薦人不當等等,一一被康熙駁回。甚至這老頭子在死前一個月還因疏中脫漏“章皇后”三字,被參降三級,又被康熙赦免。


所以,對於康熙和雍正這等帝王來說,李光地“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居官優善”、“清廉”,實為百官表率。尤其對於康熙來說,李光地幾乎是陪伴了他一生的“能臣”和“知己”。對於雍正來說,李光地不結朋黨,不眷戀富貴。整頓吏治能多出幾個“李光地”,實在是雍正朝的幸事,忠心、能幹、有才學,在帝王的眼裡,這不是“完人”,又是什麼呢。

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雍正稱李光地為“一代之完人”,咱們要從一個帝王的角度去看,對於帝王來說臣子的私德是無所謂的,忠誠最重要。雍正稱讚李光地是因為也想有這樣的臣子。

李光地從康熙九年入朝為官,到康熙五十五年病逝,協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功勞甚大,從基層一步步幹到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是康熙朝少有的能善始善終的重臣,靠的就是對於康熙的忠心。

咱們想想陪著康熙一路走來的幾位重臣的下場,納蘭明珠康熙二十七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索額圖康熙四十二年被處死;徐乾學康熙三十年遭革職,最後被人彈劾十五條罪狀驚嚇而死。說白了這些人私心太重,一旦掌權就結黨營私遭到康熙帝厭棄。

而李光地辦事漂亮、不張揚、不結黨,只忠心於康熙。特別是康熙四十七年開始為爭奪太子之位,眾位皇子競相拉攏朝臣的時候,身為朝廷一品的李光地一直沒有表態、站隊更是受到康熙信賴。

康熙曾經對李光地說過:“回想當年一幫舊臣,像你一樣還能在我身邊的不過一兩個。”晚年李光地多次想辭官歸隱,但康熙一直不肯放人,讓其在自己身邊養老,賞賜不斷。

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在京城病逝,康熙派遣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賞賜千兩金,諡號“文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