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現在中國的面積會止於漢地十八省嗎?

江鐵錚


在回答問題前,首先了解一下漢地十八省指的是哪裡。



漢地十八省,是指清朝將明朝統治區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現改名為江南)分為安徽、江蘇,從陝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


這十八個省一直維持著明朝晚期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於滿人佔領的關外三將軍轄區及新疆、內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區。十八省與其它地區的界限主要是長城。

那麼,如果沒有清軍入關,中國的面積會不會就停止到漢地十八省呢?回答當然是不會了。其實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一、時代不會停止運轉,沒有清朝也會被別的王朝取代。

到明末時,明朝的滅亡已成為必然。而每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初期都在積極拓寬領土,如果滿清不入關,將會有一個新的王朝代替明朝。


這個新王朝的初期在領土上肯定不會侷限於當前時期的現狀。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宋朝,在初期也是積極向外拓展領土的,雖然被北方的遼國打敗,結束了北伐,但在南方仍然保持攻勢。比如雲南的鎮雄縣就是在北宋時期才成為中國領土。

二、不要盲目誇大滿清功勞,拓土源於國家的底氣。

這裡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清朝增加的領土,是清朝皇帝的個人能力,還是中國本身就有的軍政基礎呢?有書君認為,是中國已有的軍事和政治基礎,才獲得了開疆拓土的機會。也就是說,能開疆拓土是因為這是中國,而並非因為這是清朝。

比如,同樣是入主中原。為何遼金就無法滅亡宋朝。而為何強如元朝,打南宋,也打了五十年。而滿清自1644年正式入關開始,只用三年就打到南方。因為清朝繼承了明朝的軍事實力。

再比如。長江天塹,以及各大城池的厚重城牆。獲得紅衣大炮和水師的清朝,就一路摧枯拉朽。而紅衣大炮和水師,是明朝時期留下的寶貴財產,叛逃滿清的尚可喜、耿仲明帶去的。


而假設沒有清朝,取代明朝的新王朝,在水師和紅衣大炮的助工下,一樣可以拿下厚重城牆!

但這些東西都是因為中國才有,而並非因為清朝才有。

三、其實清朝只有鞏固之功,但並無開拓之功。

很多人認為東北是清朝拓展的,沒有清朝中國就沒有300萬版圖,這個說法是荒謬的。



具體點說:東北地區,早在唐朝就有了,後面元朝、明朝也有;蒙古地區,早在唐朝就有了,遼代、元朝也有;明朝蒙古地區臣服明朝,接受冊封,也屬於羈縻管理範疇,最後在清朝末年丟了外蒙古,歷代努力幾乎歸零;


新僵地區,漢朝就有了,唐朝也有,不是清朝第一次才有的;西臧地區,元朝第一次擁有,明朝也有,清朝只不過是繼承。

然而,在清朝末年,卻只剩下半個紫禁城,而且清朝滅亡留下的是一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國家,境內各種租界和勢力範圍星羅棋佈,直至今天,還沒完全收回呢,要不是列強互相牽制,中國差一點被列強瓜分,一切歸零了。

所以,以中華傳統勢力範圍為基礎,再統一中國的各個內藩,清朝能做到的,換個政權。依然可以做到。但不管是明清還是其他政權,佔領並長期統治中國傳統領土之外的地區,則較為困難。


總而言之,中國現有版圖是歷朝歷代奠定的,都居功至偉!不能為了突出一個朝代的功勞,就抹殺歷朝歷代無數先人的歷史功績。更不能抹殺近現代無數先烈的歷史功績,沒有他們的奮勇拼搏,就不會有如今繁榮昌盛、國富民強的大中國。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當然不會啦



關於清代的領土貢獻,我已經講了很多次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翻我以前寫的十一篇的清代領土控制和之後的清代領土的問答,我今天要說的是為什麼說沒有清朝,就沒有這麼大的領土?



看其他的回答說,

如果沒有清朝,我們漢人的進取精神,地盤會更大。甚至有人列舉清代的東北封禁政策,說因為清政府害怕,所以封禁,導致失去外東北,如果是漢人王朝,一定比這開放,所以領土會更大,這真的是寫文章完全不看書的,開局一句話是歷史,其餘全靠自己編。關於封禁政策,我之後會專門講。

為什麼說沒有清朝就沒有這麼大疆域?我先列舉幾個事例:一、西漢全盛時西有西域,但到漢朝後期,十三州到玉門關就沒了,只比傳統漢地多了交趾和朝鮮一部。二、唐朝全盛的時候,有蒙古,有西域,有東北,但到了唐後期,連漢地的雲南遼東都沒了。三、明朝全盛時,西至哈密,北有東北。等到明朝萬曆之後,就只有漢地兩京十三省了。只有清朝,從全盛的近1300萬到清末1100多萬,在清末新政時,清政府還在東三省建省,在蒙古改革,在新疆青海建諮議局,在西藏廢達賴,漢化改革,這些是前朝末期是不可想象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中國觀的變化。

在清朝之前(注:本文的清朝之前僅指漢人政權,不包括元朝等少數民族政權,對於少數民族政權會之後另講),中國是不同於當代的,什麼是中國,就是漢地。只有漢人才是中國人,至於那些回部、草原人,他們是不屬於中國的,他們是藩民。就像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寫到的,我們的皇帝們都認為藩民不是我國國民,藩漢有別,所以我們在編戶齊民時是不計入各藩部的,這是一種華夷之別,帝國對於這些人是沒有管理義務的,這些藩部也不是帝國的必需,帝國只需要管理好本國國民就行了,不求天天愛護諸夷。對待藩部,我們一向是他來進貢,我們同意,但我們不會主動的去管理他們。對於皇帝們來講,我是中國之主,番邦是外人。漢朝皇帝不會認為西域民眾是本國國民,而是仰慕我國的藩民,是什麼龜茲國、樓蘭國的民眾,這與我們的漢民是有區別的。這一點,在儒家思維中非常明顯,比如在漢武帝時期鹽鐵會議中,儒生的意見就認為以鹽鐵充軍餉,是“以有用之民取無用之地”。而且這一思想在當時支持很多,公孫弘反對置朔方、滄海二郡,“以為疲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淮南王劉安也有諫用兵閩越,主父偃的諫伐匈奴。這些在《史記》《漢書》中多有記載,而那些支持開疆的韓安國等人的意見卻很少出現,兩個史家都是儘量避而不談,甚至班固把支持開疆的朱買臣等人稱為“好事之臣”,司馬遷還大誇支持恢復和親的汲黯。這些人對開疆的看法可見一斑。再比如《後漢書》中,“建武中,西羌皆遣使求內屬,願請都護。世祖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訖不許之”、“建初元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車師於交河城,章帝不欲疲弊中國以事夷狄,…不復遣都護。二年,復罷屯田”。連貞觀賢臣魏徵在《西戎論》都說:“自古開遠夷、通絕域,必因宏改之主,皆起好事之臣”。這就是古代漢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態度。

而另一方面,由於治理模式的區別,各地的藩民對於帝國也沒有那麼大的歸屬感,因為各地僅僅是上層與中央的互動,大多數藩民是沒有中央政府的概念的,因為他們完全感受不到中央的存在,他們的一般民眾接受當地首領的管理,按照當地習俗自治,沒有漢地百姓一樣的中央權威,也沒有很強的中央向心力,畢竟中央政府怎麼樣,與他們無關,中央改朝換代對他們的影響幾乎為零。也因此,朝代交換不影響番地歸屬。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元明交接時,西藏直接是和平交接,因為換個朝貢對象罷了,幾乎沒多大影響。還有像清朝接受外東北一帶也是招徠形式,因為他們對前朝真沒有多少忠誠度。為什麼直接治理會加強地方向心力呢?因為在直接治理下,才能培養歸屬感。就像如果你們家對你不管不問,任你自生自滅,你會覺得這是你的家嗎?比較典型的就是港臺,這幾地實行地方自治,但是分離傾向愈加明顯,青少年對中央的認同感也不斷下降。(目前菜政府主要選民就是青年,不過我們說是被蠱惑,並不是認同。),而我們內地從小就和政府息息相關,歸屬感不言而喻。這就是均質化治理的效果。

清代之前,各代很少對各地實行均質化治理,對於各藩部抱著懷柔遠人的態度,客觀上造成帝國與各藩部的距離感。同時帝國中央的華夷之別,也造成各代對藩部的不重視,表現出放任的態度。這就可能會導致兩種後果。

, 主動放棄。為了維護龐大的疆域,必須有強大的國力做支撐。特別是維護廣大的藩部統治,更是要花費極大的精力,如駐軍,如派官,如金錢,這對於中央政府的實力有較高的要求。因為我之前也說過,帝國對於各藩部一般不進行民事管理,也就是不收稅,最多是收貢,但這對於高昂的佔領成本來講無疑於杯水車薪(不過後來的清朝也充分證明了,正常的收稅也不夠維持直接統治,以新疆為例,帝國每年新疆的稅收全部用於本地軍政事務還不夠,還要中央的輸血)。所以維持藩部,對於各代政府,更像是一種負擔。而受到傳統中國觀的影響,各代對藩部也不重視,並不是不可分割。所以在清之前,中國各代會常常見到主動棄地的做法。唐太宗滅突厥,草原諸族俯首,唐的疆域一度包括整個草原,但不過十幾年,唐代就主動減弱了對草原的控制,突厥之後的薛延陀多次入侵。雖然之後又平薛延陀、後突厥等,但每次都是曾經擁有,佔領後不久,就軍隊後撤,留下了權力真空,所以有唐一代,草原就沒有安定過。還有如宋代河湟開邊,在取得巨大戰果後,由於國力消耗太重,不得不撤回原界。再比如明代成祖時期曾有東北安南哈密,但到了宣宗時期,就自行從安南撤軍,西北退至河西一帶,東北的衛所退至遼東一線,幾乎又回到漢地範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太耗國力,於國無益。這就是主動棄地,只保漢地即可。

第二種情況是被動棄地。這個就很好解釋了,由於實行藩漢有別的政策,所以很難得到當地人的真正認同,特別是想要加強對地方管理時,這種中央與地方的對立矛盾必然激化。收地易,收心難。當帝國想要干涉地方內部事務,削弱地區獨立性時,地方上往往會發生叛亂,由於國力問題,逐漸被打回傳統邊界線,甚至還少。亦或者由於外敵的入侵,帝國被迫放棄土地。比如,隋唐初有青海中部(滅吐谷渾後),但隨著吐藩的強大,唐軍又被迫退回湟水一線。初唐有云南,但南詔建國後逐漸強大,還與吐藩聯合,在滇池大敗唐軍,唐的勢力範圍從此退至四川。宋初還有寧夏甘肅一帶,元昊強大了,連陝西都受到威脅。到了明朝,明宣宗時期還有河西走廊和青海,但到了武宗時期,蒙古人就長驅直入,佔領了青海河西。在遇到當地的反抗軍或強大的外敵時,本著以華為重的宗旨,在國力衰弱的情況,被打的國界不斷後退,直到退回漢地。



這就是清代之前的中國觀下的領土變化原因,由於華夷有別,各代很難長時間保有很大的領土,往往是祖上曾經闊過,但撐不了幾十年,又退回傳統漢地,就成了曾經擁有。但到了清朝,情況就有了變化。

由於清王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沒有華夷之別的界限,在清朝皇帝的眼中,無論是藩部還是漢地,都一視同仁,漢人與回部藏部沒有區別,所以對於各地進行均質化的統治。在遇到外敵時,往往更加積極主動,並且清朝對各地的統治總體上是不斷加強(之後會專門出各地統治時間線的專題),這與之前的朝代大不相同。比如,清初新疆僅到哈密,但在與準格爾和和卓的不斷戰爭中,不斷擴大,並且在清朝時期,由於加強了統治,回疆動亂頻頻,如烏什動亂,張格爾之亂,七和卓之亂、吳勒子事件等等,但每次動亂,清廷往往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平定,之後再次加強制度統治。這要是在前朝,誰願意花費那麼大的精力去收回一個沒多大好處的地方。以張格爾之亂為例,清廷花費白銀1100萬兩,更不用說善後的費用了,這種傾全國以衛藩部,對於我們漢人皇帝來講,是不划算的。再比如清朝在西藏駐軍1500人,滿漢官吏數百人,這些人的用度要從四川運輸(清世宗為體恤藏地百姓,駐藏官軍用度餉銀由四川運至西藏,不取藏地一毫),可駐藏的1500人僅餉銀就一年6萬兩(光緒三年),對於四川財政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但清廷都堅持下來。這種各地平等,藩部亦為中國的觀念是清朝能在藩部維持數百年統治的重要原因。

當然這不是說清朝就沒有華夷之別了,實際上清朝也有,而且一度成為主流思想。比如康熙平準格爾時,就有不少大臣認為準地距京甚遠,人未開化,不值得動用刀兵。康熙對此進行駁斥。再比如康熙五十七年,準部入侵西藏,在討論進兵時,“王大臣懲前敗,亦皆言藏地險遠,不決金兵議”。康熙力排眾議,命令進軍。這一思想在乾隆初年更是明顯,乾隆剛上任,以儒家皇帝自居,減少邊務,以減輕民眾壓力。乾隆十四年,為減少四川壓力,清駐西藏軍裁為150人(結果第二年發生郡王叛亂,不得不恢復舊制)。而對於新疆,乾隆初秉持“來則誘降,去則不理”、以免多生事端的政策,減少西部駐軍(結果先是準部入侵,後又大小和卓叛亂),結果乾隆的寬宥藩部政策反而使邊地不寧,所以乾隆二十年之後,一直是剿撫並用,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直接控制。但這一思想還在不斷延續,到了清朝末期,先有李鴻章等棄新疆,後又有康梁等人賣掉新疆西藏等地。“夫內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無利於中國,反歲費數百萬金戍守之。”(《譚嗣同集》)。這就是在清代的華夷之別體現,所幸並沒有真正實現。

綜上,清代排除華夷之別,對各民族進行均質化統治,將各藩部納入新中國觀的範疇之中,對任何威脅國家統一的勢力給予嚴厲打擊,為奠定現代版圖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有清一代,對各民族的統治和發展,加強了中央的向心力。所以,我們看到直至清末,清政府還在各邊疆進行改革,在新疆東北設省,在青海蒙古設諮議局,在西藏廢達賴,設學校,這是前朝無法做到的。(之前各王朝,最後幾十年,幾乎都沒有藩部了,早就放棄了)

如果取代明朝的另一個漢人政權,我不否認我們可能會有很大的地盤,可能會有新疆西藏蒙古東北,都有可能。但也就是曾經擁有。大致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我們一度達到新疆西藏,但由於回部或蒙古人勢力很強,被迫退回。二、帝國打敗了回部和蒙古,帝國駐兵回藏蒙滿各地,但沒過幾十年,帝國發現對國力消耗太大,主動撤回了。三,各藩部與中央保持朝貢關係,帝國主義入侵,帝國認為你們藩部的事不要煩我,我們不願意為了藩部勞累自己,隨他去了。結局就是,

中國還是中國,中國就是漢地

所以,無論是哪個漢人政權,都不會自甘墮落,把漢人和蠻夷同等對待,也就不可能形成新的五部合一的中國觀,更不會有如此廣大的疆域,所以請正視歷史,少一點不切實際的yy。


李子木沆


說實話,不會。

但是,疆域恐怕不會有今天這麼大。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蒙古、西藏、新疆的控制,在清朝是和“清王朝”有關的問題,還是與“博格達汗”有關的問題。

要知道,清朝其實早早就設立了蒙藏院,後來改成理藩院來管理蒙藏事務,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很大一片土地的很大一群人,實際上是以“二元制帝國”的方式進入的清朝的版圖,即對清朝皇帝這個“蒙古大汗”的效忠。

自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汗,並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開始,蒙古的共主大汗位置就發生了轉移,到了滿洲的大汗頭上,而順治皇帝在盛京登基時,內秘書院的蒙古文檔中,順治皇帝的尊號和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都是“汗”。

兩個月後,在北京再次舉行儀式時,內秘書院的蒙古文檔的記載變成了“即天子皇帝位”,成為了滿、蒙、漢的共主天子皇帝。

當然,如果沒有之前的“汗”位關係,後面的共主皇帝也就無從說起,事實上,隋文帝的聖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都曾經意味著共主皇帝的身份,不過當對方不再恭順時,在古突厥人的碑銘中,就變成了“唐家可汗”或者“桃花石可汗”,也就是另一個對等的政權統治者。

而這個共主身份,明朝的皇帝是真沒撈著的,如果說清朝沒能入關,由大明或大順來統一中原,那麼,可耕地不少的東北地區,很有可能會依靠人口和生產力的優勢,在棉花大量推廣的情況下,最終被漢文化圈實質性佔領。

但是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本身納入版圖,就是清王朝作為“多元”身份中的草原之主部分的必要,換成了漢家天子,在必然崛起的衛拉特蒙古的侵襲下,還會不會持續百年的與其在西方萬里之外拉鋸,就是一個需要考慮“性價比”的問題。

事實上,明朝肯定是一個內卷性的王朝,大量的資源都花費在了內部,現實中也沒有這種擴張的慾望, 甚至在其開國之初,所謂的廣大疆域,其實也是為了積極防禦,當防禦線的作用降低,或者成本提升過高時,他們會不停地向內遷移防線,直至成本最佳為止。

那麼,大順朝會不會有變化?

從李自成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政策來看,他的眼界可能還不如大明朝的職業官僚們,那麼,在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方向的用力,也就變成不可能了。

所以,可能從可耕地的角度來看,東北地區仍會被漢人朝廷佔據,其他的地方,就很難說了。


劉三解


不邀自答。

先說一下我的結論,如果清朝不入關,列強侵華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前,並且將內地與邊疆地區瓜分乾淨,亡國滅種。到時候不用說18省,20世紀後東亞大陸上絕對是小國林立的局面。

清朝入關後,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征戰,憑藉著西來的火器、強盛的國力以及滿洲人尚未泯滅的武德,先後吞併了臺灣、黑龍江流域、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並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將大量的土地納入帝國直接統治之下,鼎盛時期疆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即便是清末,民國也從清朝手裡繼承了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土。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土地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財富。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土地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可以耕種的耕地、地下的資源、以及利用土地發展工業,都是對資源的利用;第二,地盤越大,戰略空間就越大,轉圜的餘地就越大。比如二戰時期,蘇聯憑藉其巨大的體量拉長了德軍的戰線,並最終轉入反攻;抗戰時期中國也憑藉巨大的國土使得日本在1938年暫停了侵略的腳步,畢竟補給線長,容易打不動。

其次,大一統的王朝可以憑藉權力的高度集中保證其獨立性。在近代,亞洲僅有少數國家能夠保證本身的獨立,比如說中國、伊朗、泰國。伊朗和泰國是引入外部勢力維持國內列強勢力的平衡,進而保證其獨立性;中國除了這個方面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地盤足夠大。反例就是南亞大陸上的印度,印度莫臥兒王朝衰落,國內土邦林立,英國佬正是利用這一優勢完成了對印度的吞併,使得英國國王的桂冠上多了一個“印度皇帝”的頭銜。

第三,如果大清沒有打下1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或者說清朝沒有入關,那麼沙俄的南下絕對會提前。新興的準噶爾也無法有效面對沙俄的威脅,更別說已經衰落的蒙古和小國寡民的滿洲。以俄國人的貪婪,他們絕對會繼續南下染指華北,而以工商業立國的西歐,絕對不會坐視中國這一龐大的市場被俄國人獨佔,他們必然要進來分一杯羹。此時的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都已經在東南亞和南亞建立了比較穩固的殖民據點,對他們來說,只要國內統治者意志堅定,征服他們想要征服的地區並不是不可能,甚至不排除尚未在東南亞建立殖民據點的法國都會插一腳進來。以明朝面對歐洲武裝商人蹩腳的表現,根本無法阻止歐洲各國正規軍的聯合攻擊,等待中國的只有被瓜分成殖民地,甚至亡國滅種的這一種可能。

而中國在近代之所以能夠維持獨立,並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四分五裂的結局,正是因為清朝地盤夠大,洋人沒有那麼好的牙口去消化,只能通過租界作為貿易的橋頭堡,而且清政府能夠適時引入外部勢力來平衡國內列強勢力,使得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獨吞中國,從而避免了被瓜分殆盡的結局;同時也因為大一統王朝權力高度集中,通過《大清皇帝退位詔書》的法理,避免了四分五裂的結局,完成了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之間的平穩過渡,從而使得帝國的疆域、臣民被民國較為完整的繼承,其意義不亞於英國的“光榮革命”。

再者,自從中國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中國就被拉入威斯伐利亞條約體系,清朝能夠及時調整政策,將其所治下的疆域轉化為帝國主權領土,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並且為中國的領土主權奠定了法理基礎,這也是清帝國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貢獻。

好了,就說這麼多。


北洋海軍陸戰隊


最近比較流行是清軍入關才使我們的祖國領土有了如今面積和廣度,換一種說法就是假如清軍不入關,現在我們的國家的領土最多是漢地十八省!



當然有很多人會認同這一說法,認為正是清政府的入關,對新疆的準格爾和青海的羅不讚旦增等分裂實力的持續用兵才最終成就瞭如今廣袤的疆域!



先不說歷史不容假設這個鐵律,那麼既然假設那麼就要客觀的評價明末當時各方勢力的發展和預期,當時李自成佔據華北,建立大順,張獻忠佔據川渝,左良玉控制江南扶持南明王朝,關外皇太極率領的清朝等,而在蒙古草原的西部和現在的新疆地區則活躍著眾多的蒙古部落!



個人認為李自成、張獻忠等不具備建立一統帝國的能力和格局,而只能短暫的維持地方政權,而要麼被更加有野心和格局的後起之秀代之,要麼被其它地區的力量消滅,而呆在關外的滿清則決定山海關的吳三桂等清朝的三番會成為李自成等強勁的競爭對手!



滿清若不能入關,則基本上無法長期維持對蒙古草原的長期統治,從滿清入關後康雍乾三代帝王對準格爾等分解實力的用兵來看,大部分都是用綠營士兵和江南的財稅,也就是說滿清有可能很快會步遼金對蒙古草原的態勢,而野心勃勃的西蒙古草原的蒙古諸部,極有可能一統蒙古草原進而滅掉滿清,他們當然不會滿足僅僅佔領北方關外的土地,他們的雄心是恢復他們的祖先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夢想,必然的會對關內的幾個分裂政權動手,而且極有可能會一統天下的,而他們地處西亞,與向東方擴張的沙俄一直有聯繫,也甚至沙俄掌控西伯利亞對自己進駐中原的威脅,因此他們不會如滿清一樣,僅僅是和沙俄在在遠東苟合,而是一定會在佔領中原後,傾中原的人力財力將沙俄驅逐出西伯利亞又或者打回歐洲,甚至滅掉!



他們相對於滿清的優勢是當時的中亞和沙俄控制下的東歐,有不少蒙古部落和後裔的策應,民族認同感的召喚下,也許能再現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的輝煌,那麼一個比滿清更加偉大的朝代就會代替清帝國的存在,而與沙俄戰爭和交流,這個新的蒙古帝國,會在技術上更加開放,而有能力打通中亞的商貿通道,那麼或許直接終止歐洲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



也就是說滿清若沒有進關,如今的我們極有可能是一個領土範圍橫跨中東亞的超級大帝國,甚至這個帝國會造成其祖先成吉思汗沒有完成的征服日本的重任,那個時候的新的大帝國也一樣具備與歐洲殖民者競爭的意識和能力,也許世界遍地都是這個大帝國的殖民地!


嘟嘟超


先說答案:不會!

理由:首先,每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初期都在積極拓寬領土,如果滿清不入關,將會有一個新的王朝代替明朝,索性就叫他新朝吧。

下圖為清朝全盛時期地圖

這個王朝的初期在領土上肯定不會侷限於中原一個地方。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即便是宋朝,在初期也是積極向外拓展領土的,雖然被北方的遼國打敗,結束了北伐,但在南方仍然保持攻勢。比如雲南的鎮雄縣就是在北宋時期才成為中國領土。

其次,中原王朝由於鄰國眾多,經常會面臨崛起強國的威脅。在大一統時期,這種威脅將會促使國家採取措施將其剿滅。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比如,漢朝時期對匈奴人的持續打擊和對西域的征服,隋唐時期滅亡高句麗的行動。

因為以上的國家政策,不難推導新朝的領土面積。

北方

東北方向的滿清不亞於高句麗對中原的威脅,新朝不會因為明朝的失敗而與滿清保持友好關係,而是會像唐朝一樣積極採取攻勢,恢復對東北地區的統治,並遷徙人口開發大東北。

正北方,蒙古各部已經在明朝和滿清的打擊下衰落,成為依附於東亞強權的傀儡!新朝在征服滿清後,將會順利征服北方蒙古各部。

西北方向,歷史上的準噶爾帝國崛起後,多次進攻漠北蒙古試圖統一蒙古各部的行為導致了清朝西征,這種威脅到中原王朝國家安全的行為會讓任何一箇中原王朝採取同樣的行動,征服!

西方

西藏從元朝開始就一直歸中原王朝管理。

新疆地區將會在新朝遠征準噶爾帝國的同時被收復。

南方

對南方地區的開拓將會最為困難,因為這裡叢林密佈,氣候炎熱潮溼,中原人很難適應。所以最有可能的是保持現有領土。

與沙皇俄國的關係

俄國的遠征軍很可能在東北亞地區與滿清殘餘勢力,新朝軍隊爆發衝突,人數稀少的俄軍將會被打敗。但是西伯利亞的嚴寒將會阻擋新朝繼續北伐的腳步。所以東西伯利亞地區將會被滿清統治,併成為新朝的附屬國!

所以,滿清如果不入關就會被迫遷徙到遙遠的西伯利亞。而新生的中原王朝不會僅僅統治漢地十八省,同樣會將東亞地區整合到一起。


歷史風暴


如果沒有清軍入關要說大實話?那麼中國至少還要少三分之一的國土,今天的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不會在我們的版圖上。

為什麼會這樣,縱觀歷史中國版圖較大時期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時期,比如元朝和清朝。而漢人政權面積最大時是唐朝,但是我們歷史課本里看到的那個最大疆域,其實維持時間很短,到了唐後期邊界離長安不遠了。

為什麼造成我們漢人這幾千年來基本上沒有向外擴張呢?其實並不是當時沒能力,是因為我們太高傲了,我們佔領的只是較適合我們漢人生存的地區,比如東北嫌好冷,不屑一顧。而西北又嫌乾旱和貧瘠,也沒放在眼裡。那些地區即使當時佔領也不會很好的去開發,你看歷朝歷代發配犯人到邊疆就是那樣的地方。我們漢人政權把這些地區當成不毛之地,覺得即使得到了也沒啥意義,經濟又不行,佔領了還給自己添累贅,所以一般漢人朝代對少數民族地區都不怎麼感興趣。

而少數民族就不一樣,也許是由於自身的野蠻性還沒完全消退,也許是長期受到漢政權的壓迫,所以他們翻身後對領土的控制慾特別強。元代是個另類,元代時蒙古鐵騎到處開疆擴土,大有吞併全世界的勢頭。這也是一種病態心裡,你佔領那麼多地方勞民傷財不說,你能收的住嗎?你們蒙古族才多少人?

而滿清就比較理智一點,它對領土得擴張是一步步來的,先佔領漢人地區,然後接著向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推進。它不光是佔領了那麼多地區,而且它的版圖較大時是維持了很久的,直到末期才損失了很多領土。即使是丟了那麼多領土,也比明朝版圖大的多。

我們現在的人很多人在罵清朝,其實清朝是對中國有貢獻的,在領土上就奠定了今天的版圖,不是清朝,我們今天很多地方都是國外了。而且清朝民族工作總體上來說還是很好的,至少清朝統治兩百多年裡,少數民族地區也很少出現動亂。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當然不止。



1.歷朝歷代前期都是處於擴張期,後面都是不斷萎縮,清朝也不例外。

很多人說明朝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按這個邏輯,其實清朝前面幾十年都是龜孫關外幾十萬平方公里版圖,到乾隆時期才達到鼎盛1300多萬平方公里,到宣統退位時候,就剩半個故宮0.36平方公里了。



2.清朝有鞏固之功,並無開拓之功。

很多人動不動東北是清朝嫁妝,沒有清朝中國就300萬版圖,這個說法是荒謬的,同樣邏輯,清末就剩半個紫禁城,而且清朝滅亡留下的是一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國家,境內各種租界和勢力範圍星羅棋佈,要不是列強互相牽制,中國差一點被列強瓜分,一切歸零了。



具體而言:

1)東北地區。早在唐朝就有了,後面元朝、明朝也有。

2)蒙古地區。早在唐朝就有了,遼代、元朝也有,明朝蒙古地區臣服明朝,接受冊封,也屬於羈縻管理範疇,最後清朝末年外蒙古也丟了,歷代努力幾乎歸零。

3)新僵地區。漢朝就有了,唐朝也有,不是清朝第一次才有。



4)西臧地區。元朝第一次擁有,明朝也有,清朝只不過是繼承。

3.中國版圖是歷朝歷代奠定的,而不是隻有清朝。

秦朝:第一次統一中國。

漢朝:第一次擁有新僵版圖,把朝鮮半島北部納入版圖,將雲貴大部地區納入版圖。



隋朝:將青海地區首次納入版圖。

唐朝:首次將蒙古地區納入版圖,首次將東北地區納入版圖。

宋朝:深度開發了南方地區。

元朝:首次將西臧納入版圖。



明朝:改土歸流貴州,並大規模移民貴州和雲南,使雲貴永遠納入中華帝國核心版圖,讓中國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大後方。將南砂和西砂納入版圖,時隔千年將安南納入版圖。在中南半島設置三宣六慰,佔有半個緬甸,在印尼北部設置舊港宣慰司,雖然後面這些都逐漸丟了,但是開拓海外,經營海洋的戰略眼光,符合人類由大陸時代進入海洋時代的發展趨勢。



清朝:收復了大部分明後期以來丟失的版圖,並鞏固了各地統治,同樣居功至偉,雖然後面也丟失了很多版圖。



總結:中國現有版圖是歷朝歷代奠定的,都居功至偉!不能為了突出一個朝代的功勞,就抹殺歷朝歷代無數先人的歷史功績。更不能抹殺近現代無數先烈的歷史功績,沒有他們的拼搏,一切歸零!



如果還有人要這樣做,就請拿著清朝版圖找俄羅蘿斯要回外東北等地,要回多少,我就承認你奠定多少,否則不要再扯淡。


可汗說事


說句大實話吧!如果清軍沒入關,中國的面積應該會止於漢地十八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邊區不適合農耕民族的生活

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漢族曾經建立過不少強大的王朝,按他們的實力確實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佔領別人的家園取而代之。可惜的是漢族是農耕民族文化,佔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地盤,也沒多少人願意遷徙過去,很容易被新興的遊牧民族政權重新佔領,甚至經常連西域都是難保住的。唐朝沒有成功,漢朝沒有成功,明朝也沒有成功,都只是“曾經擁有”~相比之下,這些對於原本就是遊牧民族起家的滿族來說,根本就不是事兒~

(2)漢族和少數民族並不融洽

邊區民族和漢族除了生活習性不一,宗教信仰也不一樣。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信奉的是藏傳佛教和薩滿教,和漢族有一定差距。並且,歷史以來漢族都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而除了唐太宗和曹操幾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之外,並不能真正把對方容納進來。特別是西晉經歷了“五胡亂華”後,漢族一直對周邊遊牧民族心存芥蒂,甚至心存敵意。相比之下,清朝皇族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出生,和蒙古人很可能是同源,和藏族也沒有歷史仇恨,較容易相互融合。

(3)缺乏民族融合的政策

清朝採取的是“滿蒙共治”政策,皇室血統已有一半蒙古血統。另外,在西藏方面,不但宗教領袖是經過中央政府冊封,而且連清朝皇帝也信仰喇嘛教。別的先不說,漢族的皇帝可以取蒙古人為妻,可以信仰喇嘛教,做出如此的大的犧牲嗎?若沒有,有何良策可以穩定人心呢?

因而,清朝和滿族對於中國的民族融合是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該記住他們的不足,但也該銘記他們的功勞~


數說社會


明代的版圖和今天相比缺少的基本是內蒙,新疆,臺灣,東北;

1.對於東北,既然樓主這麼假設,那麼就是默認清軍讓出東北了【明朝方面主流一直沒有放棄東北,既然假設清軍入不了關,當然會打回去】;

2.臺灣,明末鄭成功能打過去,說明明朝方面對東南海域是有一定信息基礎的,未嘗不會在沒有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加強控制。

3.內蒙:永樂之後,明朝在長城以北採取守勢,逐步撤銷北部衛所,土木堡之後更是轉為全面防禦;明末與俺答方面達成相對和平態勢,事實證明只要草原民族無力全面南下,就不得不通過戰爭或者和平貿易來維持和發展,所以主動權應該還是掌握在中原農耕王朝;

4.新疆:自漢武帝開拓西域直到唐中後期,1000年左右西域都處於中原文化圈,到歷史上只有宋元明沒有佔據西域【海上絲綢之路因此得以發展】,600多年應該不會使中原對西域徹底失去興趣,明朝勢力可以到達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哈密衛大體是最大勢力範圍;感覺上讓中原王朝再取西域比開拓海洋更容易通過決策,畢竟漢唐雄風、玉門樓蘭都曾是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明朝延續近300年,已經達到中國封建王朝一個瓶頸期,即使沒有少數民族南下,衛所制度的糜爛和土地兼併等問題也已經迫在眉睫,要麼自身大刀闊斧地改革斷臂自救,要麼需要新的輪迴成立新的漢文化王朝【當然不一定是李自成或者張獻忠之流,歷史上王朝末期的農民起義大多隻是前奏,沒有一個良好的班底和只能淪為烏合之眾成為亂世炮灰】,不管是改革還是革命,都會提供新的動力,這些動力應該足夠支撐一個新時期的開疆拓土,所以不能侷限地認為沒有清軍中原王朝就得侷限在關內的一畝三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