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中专是现在的什么水平?

香蕉你个不难呢


你要问的是高考时的水平吧?分数不能对比,只有用录取率来比较。

我就是湖南81年应届考入部属中专的。

曾经的大山深处的农家孩子,当年农村户口名下有两亩田地。

小学、初中,一直是就读的学校的同年级数一数二的好学生。由公社初中150来名学生考出15人进入县第一中学,另大约有45人进入片高中,余大多回乡务农。

县一中一届有六个应届班(高二才分出5理1文)三个复读班(2理1文)共九个班同学约400人。高中两年。预考后约三分之一以内的获得参加高考资格吧。

高考结果,记不太清楚应届的多少往届的多少了。只记得应届的极少。一中当年文科考上了1人(往届生人不熟)省内师院的本科,余下的大专中专共8人。我的高考成绩有辱母校威名,故不敢具名。一心想考政法大学的我不愿读大专的师专,家长也无财力支持我复读,班主任老师就建议报部属中专了。我们公社这14人(1人中途退学)当年应届考上文理2人,片高中这边一个都没考上。我们公社这届的高中生60人只考了2人毛估比例3%。因为是偏远山区,教育质量较差。

中专读两年,班上最年长的同学大哥入学时25岁了,我16岁,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18岁毕业分配省属单位工作,24级国家干部见习一年。

两年后支援转入地方国企,26岁任正科级科长,31岁副处级,42岁随国企破产下岗买断工龄,

成为城镇无业居民。终点回不到起点,无身份无田地。自由任博击,海阔凭鱼跃。

若要问我高中是什么水平?我能说当年我也曾经是少年学霸么?

借大诗人两句绝句,以表小我心境:

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

无论命运有多舛,拚博不止笑人生!


二十八亩田908


关于这个问题,放到现在来回答,应该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且每个人的看法和见解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当时的情形并不是很了解,没办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如果撇开这些客观条件,我们认为1981年的中专应该属于现在的二本大学的水平。


那时候刚刚开放高考政策,一般可以选择考高中,然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或者是大专,中专这块的话,初中生也是可以考取的,我们考虑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的家庭子女较多,没办法负担子女读书,又不希望辍学务农,影响孩子的前程,就会选择缩短孩子读书年限,让孩子报考中专学校,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但是没有参考考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可见1981年的中专学校中,还是有很多的优秀者屈于其中的。


据网络数据显示,1983年之前我国大中专每年招生人数都在30万左右,那么1981年的招生人数也应该是30万左右,但是1981年是刚刚恢复高考时候,加上复习人数,一共都有600万左右的参考学生,因此录取率也比较低,大概是在5%左右,再来看看近年各大一本类院校的招生数据,例如安徽是15.9%,江苏是7.51%,天津是25.02%……当下社会报考生源基数大,招生也在扩招,如果这两批考生放在同一的条件下报考,想必是具有极大的竞争力的,可以保守的估计,1981年的中专是现在的二本院校水平。


其实,在1981年那个年代,能够考上中专对于每个家庭的意义都是很巨大的,中专的学习专注实践,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供销社、银行等单位,都是传统意义的“铁饭碗”,还是相当好的。


决胜网


当时的中专有两种,一是初中毕业直接考的,由于考上中专就有铁饭碗,所以当时都是初中的尖子生,考不上中专的才考了高中,其实当时初中考上中专的应该把一生葬送了,他们的水平上了高中应该都能考上后来说的985,而他们大部分都当了老师和护士。

二是当时有一大部分中专录取高中毕业生,和高招同时进行,当时是本科、大专、中专,但这三批录取和在一起当时的总录取率是4/100,也就是说当时的中专也必须进入4/100以内,4/100应该超过今天211的录取率,也就是说当时初中考上中专的相当于今天的985,高中考上中专的至少相当于今天的211


古今多少事21


在印象中,中专是分为小中专和大中专的,小中专是上完中学才考的,而大中专上完高中考的。至于中专如何换算成现在的本科、大专、985、211的,真的不好说,而且那个时候的就业背景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更加无法用现在的水平来衡量。

没经历过1981年的中专,但是经历过90年的小中专考试,深深地明白小中专对于当时的考生意味着什么。

以小中专为例,它已经意味着你可以正式进入国家编制,可以抱上铁饭碗了,可以是国家干部了。说到这儿,铁饭碗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陌生了,而在那个年代,铁饭碗是非常牛的。铁饭碗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是稳定和高收入的代名词,如果可以捧得铁饭碗,基本意味着顺风顺水了。所以,小中专考试是非常难考的,有的学校对于一个县甚至只招收一名考生。那个时候的学生,家庭基本都不是特别富裕,如果能考上小中专,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所以,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多选择了考小中专。这时候还要说的是,那个时候,参加考小中专是不能考高中的,当然,那个时候高中前景远远不如小中专吃香。可以这样说吧,那个时候的小中专对于中学生而言就好像是神邸,只有“好学生”才能考入的。

90年的小中专考试已然是这样一种状况,可想而知81年的中专是何等的重要了。而且,那个时候能够考入中专,就可以说正式工作的大门已经向你打开了。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基本上都是领导干部,是单位的骨干。


村里来了照相的


说实话对1981年的中专还是不够了解,虽说只差几年,因为当时国情变化挺大的。我就说说1986年自已经历过中专吧。

中专有初中毕业考的小中专和高中毕业考的大中专之分,我这里重点谈谈我考小中专的经历。

1986年初中毕业时,为了尽快跳农村,不想当农民,报考了中专。中专有部属中专,省属中专和地区中专。前二种名额特少,最多的是地区农校、卫校和师范,我们大部分报的师范。当时中考时,我们学校成绩较好的十几个应届毕业生是到区中参加考试的,考完后就回家干农活


后来某一天同学来找我,说让我xx日到学校跟学校另外几个孩子一起到地区师范学校面试,这其中有个女生考了全县应届生第二名。

第一次到地区所在地去,面试内容包括体育、绘画、音乐、舞蹈、诗词解释。反正我除体育外其他都不行,其他几个跟我也差不多。最终五个同学仅有父亲是老师的那位同学录取了中师,其他同学录取到高中。

三年后,仅有当年中考全县第二名的女生烦利考上本科,其他几个连大中专都没考上。当然后来复读全都上了大学。

因此我感觉从分数来说,只考个地区中专也不是遥不可及,让他们继续上高中应届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但总体来说智力水平在农村中学属拔尖的,而只经过四年的中专教育很显然知识水平有限。

以上是我的观点,你们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看了这么多回答,基本上都回答错误。1981年的时候考上中专是不准初中生参加考中专的,当时的考大学考中专的都是一起全国7月7日统一高考,大学录取后分数差点的上中专,甚至相当一部分人上了大学分数线由于志愿填报等原因而去上中专的,哪时候外语才刚刚纳入考科,满分30分或者50分的。当时全国的考数并不比现在少,但全国录取的大中专人数仅有25万至30万人左右,当时上个中专比现在上985或211都难,如果说只相当现在上二本,这是根本不了解当时的难度,客观的说,当时考上技校都比现在二本难(农村学生是不能上技校的),技校毕业也是包分配的,只是大中专分配到单位是干部级别,技校是工人级别而已。这批人现在都是50岁以上的人,都是我们国家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领导岗位,副国级省部级领导大有人在,但你从他们的简历上或许看不到,大多是中央党校以及在职研究生或博士生学历。如果你认为我回答有错,你可以去问这个年代上大学或中专的人,现在可能是你爷爷或奶奶辈,也可能是你爸爸或妈妈辈,他们会给你最好的回答,因为他们是亲历者和过来人!


手机用户50589847535


我是81年的湖南中专生!我是理科,考试科目有数、语、外、物理、化学、政治,好像还有生物,语、数、外、物、化满分为100,生物满分好像是50分,英语满分30分,总分好像是580分,英语我11分,数学我89分,政治56分,其它记不太清楚了,都是六七十多分总分好像是396分!当时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没有省市重点中学,但有省重点中学以后,我读的中学就是第一批省重点中学!我们这一届同学,小学读了5年半,初中2⃣️年,高中2⃣️年。我高中毕业刚刚16岁!我们当年参加高考,是要参加预考的,初中生是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我们高中毕业生8个班级,近400人,预考后,参加高考的大约百把人,不会超过150人当时预考是一个很大的坎,给大家的压力很大!预考后不到一个月就参加高考!当时录取分数线是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大专、中专四个层级,上了中专线就是有书读了!我记得我们学校当年只有一个重点班,我在这个班,当时我们班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上预考线,最后大中专院校录取人数好像没有超过20人,我们班应该占到了三分之二!我初中高中都是在这个学校读的,这个学校马上就要校庆了,看了一下我们这届的同学录,我的记忆应该八九不离十吧!当时的录取率如果按参加预考后的参考学生算,应该是十几(网络上有11%的数据),如果按照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算应该在3到5%之间!湖南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其他省份应该差别不大!当时学校不多,招生人数少,当时每个地级城市都有一个**基础大学的,这种学校录取了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学历是大专,后来这些学校全部改名为**学院(工学院)现在基本上都是**大学了,基本上都是一本招生了!

说81年的中专生相当于什么,还真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比较的,就是你看看现在3到5%的录取分数是多少就知道自己现在能读什么学校了,这是最公平的,与同龄人相比!我闺女07年高考成绩598,超过一本线63分到北京一985学校读书,在全省理科生中排名2400多名占当年1%左右吧!我说你比我强点!你的考试水平只能跟同时代的人比较!她们后面几届600分好像才是优秀学生,我一查很多届考630分才能到她那一届她的排名!

不过现在的一些大学生研究生我是真心失望,能力比我们当年差远了,特别是动手能力,但是人家是研究生,一看我们是中专生(我后来又参加自考拿到了大学文凭),天生的优越感就来了!其实大家都明白,以前是精英教育,现在是大众教育!进入985的还能证明一些中学时代的实力,这也是为什么单位招聘看本科学历了,清北的研究生在圈子内都不被待见的原因吧!(当然淸北的研究生在我们这三四线城市还是很🐂13的!


飞动de太阳


我是79年初中中专,考的军校,全县考我一人(我考第四,军校还有体检)。去上学的第一原因是给家里减轻负担,吃饱饭。自己也可当兵,家里成分不好,当兵意味着政治上的脱胎换骨和人身解放。

我们这批人,应该说都是人精,聪明,刻苦,多数很能干。可惜的是部队领导非常左,不但不鼓励大家学习,还打压,大小会批评学习的人,大家偷偷学习,部队管理严,宿舍晚上九点半就必须关灯,大家就在厕所里学。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初中毕业,没学过英语,或仅学过几天abc,靠自学,硬是考出二三十个研究生,要是部队鼓励,给大家好的条件,我们这批应该多数人能考上。

其实也没啥后悔的,那年一起参加中考的人,没录取上的,也未必就好,不见得就考上理想大学,人这辈子都是命。

我们到部队的这批人,多数是教师家庭,或对政治,形势比较敏感的家庭,要知道,77年刚恢复高考,之前十来年大家都造反去了,没人学习,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

我就是从恢复高考开始,家里有老师,恶补,两年把初中高中的课都学完了。

我是我们这批人中不聪明的人之一。确实有聪明的,特别是学习,很多经典,今天就不举例了!


老杨老张1


我1992年中考,作为农村放牛娃,考分排名全县第37名,为了“城镇户口“,放弃重点高中的创新班,去杭州读当时的“全国重点中专“”,电力类的,县里只招两个人。读了四年,毕业后进系统。虽然,现在我手下有9名985学校的研究生,几百名本科生,但没能上全日制大学是我终生的遗憾。

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毕竟不能和全日重点大学的学究型教育相匹敌,当你在专业和管理上都要有所突破时,必须依靠后续的自学来弥补,好在我们这些老中专生学习力还是很有底气的。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圈子的能量还是不容忽视,重点中学和大学期间的校友,是在行业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帮衬的重要资源,这样认为是不是“俗”了点,但这就是现实。


老牛37939712


我是90年初中毕业,当时中专是中专,技校是技校,中专录取分比我们市重点高中还要高20分,记得那会儿中专总分要求是500,重点高中是480,普通高中和技校,分数差不多都能上。那时的中专学制四年,技校学制三年,我毕业分配到我们当地的一家国企,有几个技校毕业的同学已经上了一年班了。我先在生产车间见习一年,一年后继续待在车间,差不多待了三年多,就是做一线工人。其实我们那些技校毕业的同学有的还进了化验室、技术组。再后来,那些当年考高中的同学,上大专的、上本科的,一些人也分配过来了,那待遇就不一样了,单独的宿舍,技术或管理部门见习,和我都不是一个阶层的。当年,他们的成绩和我可不是一个层次,差远了,心里确实有点儿不平衡。虽然后来我自修了专科和本科,但又不是全日制的,到哪里这个学历都不被看重。所以,你别瞧不起那会儿的中专生,那都是有真才实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