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文|冯仑风马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ID:fengluntalk)

在这周四的文章《铁路大王是他的干儿子,美国首富也向他磕头》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位经商手腕十分灵活的世界首富。

伍家怡和行这个声名赫赫的跨国财团,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笔巨大的财富又到哪里去了?在当时,政府与商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让我们跟着冯叔去一探究竟吧!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冯叔:今天我在广州城里意外看到了十三行博物馆。对现在的人来说,十三行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存在,而因为我也是做生意的,好奇之下就去了解,发现曾经十三行的老大伍秉鉴,他是清朝时候的中国首富。看到这个博物馆,我想着应该跟这个首富大哥有点关系, 所以进来看一看。

博物馆解说员:1757 年,乾隆皇帝颁布圣旨,下令西方国家只准在广州停泊与交易,后来这句话被解读为「一口通商」。十三行行商是官商结合的,在享有对欧美贸易特权的同时,还要承担粤海关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的职责。

冯叔:曾经的伍大哥贵为首富,被列为「1000 年来全球最富有的 50 人」之一,但是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闻不到关于这个富翁的任何气息,他的财产和后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我特别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姓伍的不再牛逼了呢?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嘉宾丨章文钦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嘉宾丨冷东

广东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

章文钦:当时的行商实际上是「夹心饼干」中间的那一层,是在官与民的夹缝里生存的人。

冯叔:伍秉鉴作为首富,他的的财富来源是什么?就只是出口物资?

章文钦:一个说法是凭借以茶叶为主的正常贸易,也有说法是他借助了鸦片的贸易。

冯叔:他富有到在世界上都留下记录,要是只做单纯的贸易,得卖多少茶叶才能成功?

章文钦:1834 年,伍秉鉴宣布他的家产一共有 2600 万元,当时的「元」是指大洋,1 大洋是 0.72 两白银,2600 万就是 1872 万两白银(相当于 50 亿元人民币)。这有多厉害呢?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政府每年财政收入是 4000 万两,所以伍秉鉴的家产接近政府年收入的一半。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冯叔:十三行跟政府大概有这么几种关系:第一,帮助政府向洋人收税在收税的时候,十三行起担保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洋人不能按时缴税或者破产逃跑,十三行要替这个洋人把税补上,所以他们跟政府之间有一种非常紧密的经济关系,这事连今天的商人都没有做到。

第二,他们自己也要缴纳税收。所以当时在两广一带,当地财政的钱 60% 来自十三行,他们给清政府的税占到当时国家税收的 40%。

第三,他们替政府管理行商之间的纠纷,因为政府当时没有特别的部门来管这些事。

第四种关系是最闹心的,也是最后将十三行置于死地的主因——替政府买单。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洋人的炮舰对着广州城准备炮击,当时的官员就请十三行出面跟洋人斡旋,斡旋的结果就是赔钱。在这种情况下,十三行为了自己,为了广州,也为了政府,拿出 300 万银元把这事给平了,其中伍秉鉴一家就出了 100 万。

过了没多久,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输了,清政府又要赔钱。这一回皇上知道了十三行很有钱,于是政府赔了一部分钱,又逼着他们出了一笔钱。替朝廷买单的钱全是企业出的,这是十三行由盛转衰的关键点,也就是说,压倒他们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冯叔:我听说伍秉鉴的后人对他都羞于启齿,不愿意和伍家再有关联,十三行博物馆开张请他们来,他们也都不搭理,这中间必有蹊跷。我也来讲个故事,国外的怡和洋行已经存在了将近 190 年,我每年都会去那儿的庄园里住,听那里的人讲他们的祖先当时为什么会在中国卖鸦片。

当年苏格兰的两个学医的青年,在东印度公司的船上给人看病,后来他们发现卖东西比看病挣钱,所以干脆就不做医生了,开始从印度捎带东西往中国卖,包括鸦片。

冷东: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产品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市场,所以洋商必须在美洲、墨西哥等殖民地,通过卖黑奴或是别的贸易方式得到贵金属,再到广州购买中国的茶叶以及其他商品。

那个时候,茶叶是西方各国到广州来做生意的最主要的商品,占了总体贸易额的 80% 以上,丝绸、瓷器等都是从属于茶叶下面的商品项目。

但是这样一来,洋人在贸易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巨大的逆差,

最后他们发现中国市场对鸦片的巨大需求,就采取非法走私、贿赂清朝官员等手段,将大量鸦片带了进来。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冯叔:那时候的私烟非常盛行,洋人私下贩卖鸦片,清政府也管不住。

章文钦:虎门销烟的时候,林则徐把伍秉鉴的儿子伍崇曜投进了监狱。伍秉鉴带着脚镣手铐去求洋商:「你再不交鸦片,我就要被杀头了,我儿子肯定会没命的。」伍崇曜也跟林则徐求饶,说要把家产都捐出来,但林则徐说「本大臣不要你的钱,就要你的命」。

冯叔:原来十三行衰亡的原因,除了不可避免的政府强迫摊派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伍秉鉴被林则徐双规了。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冯叔说

原本十三行的首领潘家,在传到第二代时,潘家老爷子就发现这生意没法做了,因为政府动不动就让他们买单,还没法躲,他们

赚多少钱都填不饱政府的窟窿。

而且当时的商人地位非常低下,哪怕十三行号称是政府「南边的钱库」,但他们见了税务官员也一律要低头下跪,眼睛不能超过对方的第 9 个扣子,差不多比官员的裆部还低。

于是潘家越来越不爽,花了数十万两银子搞定了官员,辞去了十三行商会的首领之职,准备去海外投资。没想到皇上发现了,命令地方官员强行把潘家留下,老爷子就只好回来,继续在十三行操持。但是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不会太好,于是,他给子孙留下了「不要经商」的家训。

压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磨盘

在一百多年前,这么牛逼的民营大佬,内心投射出来的却是一种对生存的无奈,以及一种对发展的无望。

当我要离开广州的时候,其实一直在想「生存与发展」这两个问题,想想究竟我的生意应该怎么做,我大概会把这个问题一直带到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