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文|馮侖風馬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ID:fengluntalk)

在這週四的文章《鐵路大王是他的乾兒子,美國首富也向他磕頭》中,我們認識到了一位經商手腕十分靈活的世界首富。

伍家怡和行這個聲名赫赫的跨國財團,後來究竟發生了什麼?這筆巨大的財富又到哪裡去了?在當時,政府與商人之間是怎樣的關係?讓我們跟著馮叔去一探究竟吧!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馮叔:今天我在廣州城裡意外看到了十三行博物館。對現在的人來說,十三行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存在,而因為我也是做生意的,好奇之下就去了解,發現曾經十三行的老大伍秉鑑,他是清朝時候的中國首富。看到這個博物館,我想著應該跟這個首富大哥有點關係, 所以進來看一看。

博物館解說員:1757 年,乾隆皇帝頒佈聖旨,下令西方國家只准在廣州停泊與交易,後來這句話被解讀為「一口通商」。十三行行商是官商結合的,在享有對歐美貿易特權的同時,還要承擔粵海關向外國商船徵收關稅的職責。

馮叔:曾經的伍大哥貴為首富,被列為「1000 年來全球最富有的 50 人」之一,但是為什麼到了今天,我們聞不到關於這個富翁的任何氣息,他的財產和後人都到哪裡去了呢?我特別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姓伍的不再牛逼了呢?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嘉賓丨章文欽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廣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嘉賓丨冷東

廣東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

章文欽:當時的行商實際上是「夾心餅乾」中間的那一層,是在官與民的夾縫裡生存的人。

馮叔:伍秉鑑作為首富,他的的財富來源是什麼?就只是出口物資?

章文欽:一個說法是憑藉以茶葉為主的正常貿易,也有說法是他藉助了鴉片的貿易。

馮叔:他富有到在世界上都留下記錄,要是隻做單純的貿易,得賣多少茶葉才能成功?

章文欽:1834 年,伍秉鑑宣佈他的家產一共有 2600 萬元,當時的「元」是指大洋,1 大洋是 0.72 兩白銀,2600 萬就是 1872 萬兩白銀(相當於 50 億元人民幣)。這有多厲害呢?清朝乾隆年間以後,政府每年財政收入是 4000 萬兩,所以伍秉鑑的家產接近政府年收入的一半。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馮叔:十三行跟政府大概有這麼幾種關係:第一,幫助政府向洋人收稅在收稅的時候,十三行起擔保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洋人不能按時繳稅或者破產逃跑,十三行要替這個洋人把稅補上,所以他們跟政府之間有一種非常緊密的經濟關係,這事連今天的商人都沒有做到。

第二,他們自己也要繳納稅收。所以當時在兩廣一帶,當地財政的錢 60% 來自十三行,他們給清政府的稅佔到當時國家稅收的 40%。

第三,他們替政府管理行商之間的糾紛,因為政府當時沒有特別的部門來管這些事。

第四種關係是最鬧心的,也是最後將十三行置於死地的主因——替政府買單。在鴉片戰爭的時候,洋人的炮艦對著廣州城準備炮擊,當時的官員就請十三行出面跟洋人斡旋,斡旋的結果就是賠錢。在這種情況下,十三行為了自己,為了廣州,也為了政府,拿出 300 萬銀元把這事給平了,其中伍秉鑑一家就出了 100 萬。

過了沒多久,第二次鴉片戰爭又輸了,清政府又要賠錢。這一回皇上知道了十三行很有錢,於是政府賠了一部分錢,又逼著他們出了一筆錢。替朝廷買單的錢全是企業出的,這是十三行由盛轉衰的關鍵點,也就是說,壓倒他們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馮叔:我聽說伍秉鑑的後人對他都羞於啟齒,不願意和伍家再有關聯,十三行博物館開張請他們來,他們也都不搭理,這中間必有蹊蹺。我也來講個故事,國外的怡和洋行已經存在了將近 190 年,我每年都會去那兒的莊園裡住,聽那裡的人講他們的祖先當時為什麼會在中國賣鴉片。

當年蘇格蘭的兩個學醫的青年,在東印度公司的船上給人看病,後來他們發現賣東西比看病掙錢,所以乾脆就不做醫生了,開始從印度捎帶東西往中國賣,包括鴉片。

冷東:早期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產品在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市場,所以洋商必須在美洲、墨西哥等殖民地,通過賣黑奴或是別的貿易方式得到貴金屬,再到廣州購買中國的茶葉以及其他商品。

那個時候,茶葉是西方各國到廣州來做生意的最主要的商品,佔了總體貿易額的 80% 以上,絲綢、瓷器等都是從屬於茶葉下面的商品項目。

但是這樣一來,洋人在貿易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巨大的逆差,

最後他們發現中國市場對鴉片的巨大需求,就採取非法走私、賄賂清朝官員等手段,將大量鴉片帶了進來。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馮叔:那時候的私煙非常盛行,洋人私下販賣鴉片,清政府也管不住。

章文欽:虎門銷煙的時候,林則徐把伍秉鑑的兒子伍崇曜投進了監獄。伍秉鑑帶著腳鐐手銬去求洋商:「你再不交鴉片,我就要被殺頭了,我兒子肯定會沒命的。」伍崇曜也跟林則徐求饒,說要把家產都捐出來,但林則徐說「本大臣不要你的錢,就要你的命」。

馮叔:原來十三行衰亡的原因,除了不可避免的政府強迫攤派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伍秉鑑被林則徐雙規了。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馮叔說

原本十三行的首領潘家,在傳到第二代時,潘家老爺子就發現這生意沒法做了,因為政府動不動就讓他們買單,還沒法躲,他們

賺多少錢都填不飽政府的窟窿。

而且當時的商人地位非常低下,哪怕十三行號稱是政府「南邊的錢庫」,但他們見了稅務官員也一律要低頭下跪,眼睛不能超過對方的第 9 個釦子,差不多比官員的襠部還低。

於是潘家越來越不爽,花了數十萬兩銀子搞定了官員,辭去了十三行商會的首領之職,準備去海外投資。沒想到皇上發現了,命令地方官員強行把潘家留下,老爺子就只好回來,繼續在十三行操持。但是他已經預感到自己的命運不會太好,於是,他給子孫留下了「不要經商」的家訓。

壓倒十三行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個磨盤

在一百多年前,這麼牛逼的民營大佬,內心投射出來的卻是一種對生存的無奈,以及一種對發展的無望。

當我要離開廣州的時候,其實一直在想「生存與發展」這兩個問題,想想究竟我的生意應該怎麼做,我大概會把這個問題一直帶到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