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观察不怕没人鉴定 iNaturalist 中文化 自然观察更容易

串联在地和国际 全球基础生态资讯 公民科学家贡献有方

环保信息中心特约记者 廖静蕙报导

在野外拍下没见过的动植物,除了赞叹好运道,如果有人能鉴定解答物种名称该多好?社群网站虽然提供强大后盾,除了要选对社团,还必须经过上传的步骤,而且不一定能得到即时解答。这十年来随着手机普及,相关的app也逐渐开发。要找到一个能连结到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料库、又能成为公民科学家,为自然科学、生态保育贡献心力的软体,iNaturalist.org成为国际上最受瞩目的软体。只是,英文介面好难懂。

这种心情对于喜爱自然观察的读者并不陌生,有人选择克服语言障碍,但是嘉义大学生物资源学系助理教授林政道则不然。为了让学生有个学习工具,他利用十几天课余时间,将iNaturalist中文化,并逐步输入台湾生命大百科物种名录,让学生田野调查多一个帮手,以及环境教育及公民科学家辅助利器。

野外观察不怕没人鉴定 iNaturalist 中文化 自然观察更容易

iNaturalist中文版画面

串联香港社群 动手 iNat 中文化

iNaturalist简称iNat。当用户上传一张植动物照片时,就有许多自然科学家和博物学家进行鉴识,这是iNat的回馈机制。林政道说,iNat易上手,拍照上传、填写相关栏位后,让专家协助鉴定。鉴定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否拍到特征;或者,也可能因拍到的物种太小,尚未发展足以辨识的特征。

这套软体来自2008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资讯学院硕士班的期末计画,创始者Nathan Agrin、Jessica Kline 和Ken-ichi Ueda基于对自然观察的热情,开发软体与网站,受欢迎后再持续发展手机软体。最为人知的使命,是将专业研究者与业余的公民科学家连接起来,让业余观察者随手记录的资料,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来源。

林政道2017年10月有一门环境教育课程,他让学生观察生活周边的外来入侵物种。虽然他知道iNat连结资料库的强大的功用,但英文介面对中文使用者始终是个门槛。

他在查找资料的过程,得知香港大潭笃生态教育中心(Tai Tam Tuk Eco Education Centre)已完成网站介面中文化。原来大潭笃从2014年即开始推动使用iNat做为自然观察的工具,只是无论是Android或 iOS,几乎没有任何中文化。为此,他决定着手翻译。

香港朋友得知他的行动后,提及过去他们翻译了约20%的资料;这讯息令林政道他士气大振,卯足全力投入,香港方面也跟着一起做。大约十几天后,他完成了手机版繁(正)体中文化,10月20日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前,他也带给学生一个中文版生物多样性资料库的礼物。

野外观察不怕没人鉴定 iNaturalist 中文化 自然观察更容易

以手机拍照上传iNaturalist app,就有机会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料库的资料!廖静蕙摄

输入台湾俗名 使用者有感

这个软体十分重视在地化,随着使用者所在位置显示内建的物种学名与俗名。由于香港使用者以为当地物种的中文俗名在台湾用法一样,便早一步将这些名称的适用范围涵盖了台湾,但事实上香港和台湾的词汇相距甚远,常常同种却使用不同的俗名,而让早期的台湾使用者一头雾水。为此林政道写信给加州科学院,取得网站策展人(site curators)的权限,并以台湾生命大百科所整理纪录的俗名,加入资料库,让台湾观察者很快透过俗名查询资料,即使由其他鉴定者输入学名,也会附带台湾中文俗名。

俗名是某个地区对于物种习称,往往标记在地文化对该物种的生态智慧及独特情感,是生态保育的关键;林政道深知语言在地化是一个大工程,而且不以完成中文化为足。 「希望以后还有阿美族语、达悟族语等,各族族语的iNat!」林政道说。

他翻译时也加入一些年轻世代的趣味,例如有时出现「我了解你的明白」,便是译自「I understand」。

野外观察不怕没人鉴定 iNaturalist 中文化 自然观察更容易

俗名往往标记着在地生态智慧。图为月桃,在台湾不同族群都是重要的民族植物。摄影:廖静蕙

用iNat随手纪录 打好环境基础

「我个人认为,台湾的环境问题是出于对环境的漠不关心。连结人与自然生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识它!」他举藻礁为例,全世界没有像台湾这么连续、大面积的藻礁,是一个全球难得一见的特殊地景,在面对开发议题时,却因资料不足而流于政治决定。

「我们在环境议题上感到无力的是,明明当地资源丰富,为何生态顾问公司调查不到?」透过iNat,即可让社区居民随手纪录,就算不认识的物种,只要拍照采样上传,让社群协助鉴定把关,并持续观察,根据不同的季节找出不同生物活动周期,这些公开资料就足以说明一切。

业余观察者从自己社区周边做起,能量十分可观,例如特生中心结合公民科学的网路社团「路杀社 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eBird Taiwan」,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达尔文核心集」 通译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

野外观察不怕没人鉴定 iNaturalist 中文化 自然观察更容易

iNat APP画面

大众透过软体下载、手机拍照或上传照片,就有匿名的鉴定者协助物种的鉴定,这过程有一些设定,让操作者轻松上手,然而简单的背后却有一套庞大的运算支撑。

林政道解释,将生物多样性资料以非专属的开放格式,经网路存入资料库公开分享,这种历经数十年努力而得到的成就,其实一开始就面临资料该采用哪一种标准的困境。他举例,采集的物种除了名称之外,还有动物界不同物种的计数、植物界林木、草本植物等不同类群的计算等等标准的设定,当不同研究者带着各自使用的词汇汇聚一起时,就需要一套统一的语言。

其中以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推动的资料整合最具有代表性,到目前为止已累积全球4.3 亿资料,在其资料整合平台中,所采用的资料栏位标准为「达尔文核心集」(Darwin core, DwC),以此定义每个栏位字汇,2009年成为国际分享生物多样性资讯的一个稳定参考标准。

有了这套标准之后,得以让世界各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依照格式提供资料,在跨国研究上也很适合呢! iNat也在这个基础下累积资料库,当上传的资料经过专家鉴定后成为研究等级,代表这笔资料已进入GBIF资料库。

推动iNat普及 缝补台湾基础生态资讯阙漏

林政道英文流利,却是在台湾养成的博士。他从台大森林系毕业,学生时代就向往Open data的理想,常久来也都跟自由软体界有接触。他笑着形容,自由软体有如共产制度,期待每个人将资料公开分享。

现在他持续翻译iNat相关文件,也成立脸书社团,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希望集合众人之力推动这套软体。

虽说是推动iNat,其实是将台湾生物多样性基础资料长久以来的缺漏缝补起来。提到未来怎么推?他说,已结合研究单位以小型工作坊进行,例如林务局未来将与特生中心合作的中区台湾里山倡议伙伴网络,即于工作坊交流之便,使用iNat内建的功能成立专案,作为监测农田生态系的工具。

野外观察不怕没人鉴定 iNaturalist 中文化 自然观察更容易

林政道将iNat中文化,更提供野外调查的便利性。图片来源:林政道提供。

iNaturalist后来由加州科学馆收购成为其品牌。这是一所科学研究型博物馆,同时也推动环境教育、自然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