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清残孤梦


初次读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大三的时候。当时听了老师的推荐,在书店正好碰到这本书,就买下了。

书是不厚的,一本小书,大概也就七个章节(?)、十万字的样子。但读完之后,真的震动很大。

倒不是里面有多少惊人的观点,而是感觉: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竟然也可以写得那么生动!



怎么说呢,我本身是历史系的,从小也喜欢历史,但老实说,之前获得的感觉都是片段的历史知识,因为之前的写法生硬、套路固定,全是教科书和知识集的面孔。

说不好听点,多数所谓历史著作都是面目可憎,一点都不亲民。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就不同了,从故事(绝不是虚构的)开始讲起,然后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向读者一步步揭开历史的画卷,一幅宏达的历史画面由此展开。

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可真是不简单!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可真是容易让人接受!



记得推荐这本书的好像是方志远老师吧,这和方老师的讲课风格也很像,也是由浅入深、由小见大,各种小故事信手拈来,他的课,也是当时学校大概唯一有旁听生的。

多年以后,我也走上了历史写作的道路,我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模仿两个人,一个就是黄仁宇先生,另一个就是唐德刚先生。

因为功力有限,很快就被人看出来了。

譬如《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至今仍有读者说,这两本书感觉有《万历十五年》的风格。(另一本《北洋往事》,则受唐德刚先生的影响比较大。)



当然,《辛亥残梦》和《门槛上的民国》分别写的是1911年和1912年,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的取材有接近之处,但论水平论功力,哪能和黄先生相比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高兴有读者这么说的!

总的来说,历史写作还是好考虑读者的感受,尽可能的生动形象,历史作品也应该有文学的技巧和价值,尤其是通俗历史作品,更应该如此。

事实上,即便是学术作品,也不应该刻意排斥文学性,毕竟,所有的社科类作品,其实都是文学,都是艺术,没必要自建藩篱。

以上,就是《万历十五年》给我的最大感受和收获,感谢黄仁宇先生!


坑爹史册


把以前写的文章拿来一用。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爱的书籍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早想给这本书做书评了,没有时间,所以,今天谈谈《人民的名义》里寓意深刻的《万历十五年》一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很好的书。最早看见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有人觉得历史入门看此书很好。的确,书中的充满了各种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可读性又不差,而且本书受到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很深。我也看过批评这本书的人,历史圈子内的(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并评价这本书呢?

一.学术上看本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好像很多历史民科挺喜欢,中国历史学术界似乎没有多大关注,其实不然,商传先生就在讲座《谁误读了晚明史?》谈过黄仁宇先生。

商传先生对《万历十五年》学术评价是中肯的,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但是也隐晦的指出了黄仁宇的问题。商传先生说了一个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黄仁宇先生和大陆教授开会,结果,黄先生和大陆学者怼起来了,最后黄先生说自己当年是国民党的兵,大陆学者说自己当过共产党的兵,所以,最后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商传先生说这些话,也就是论证黄仁宇认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实上,黄仁宇先生学术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万历十五年》,而是他对于明代经济财政的研究。他的经济史的研究,我们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二.高育良与《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让高育良如此热爱呢?我们看看《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的生平经历。黄仁宇先生的父亲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当基金成员,但并不是核心人物。黄仁宇早年在家乡生活,在长沙市第一中学毕业后,1936年入读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战时期弃笔从戎,在中国远征军当兵。后来来到美国学习历史。

从他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国民党官场关系与传统管理那一套相当熟悉,可以说他本身就是民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简简单单用理论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去书写历史。历史其实很依赖研究者对于社会阅历,黄仁宇先生的阅历足够丰富,但黄仁宇的作品估计有种从历史角度反思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吧!高育良书记也是精通官场的一个老油条,最后怎么能不失败?

我们大部分阅读《万历十五年》的读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黄仁宇把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比喻成 “潜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组织,乃成千上万的农民。而基本的组织原则,即尊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及法治和人权。高育良书记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个有学识的学者,又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书记对《万历十五年》里面最爱的人物一定是申时行,申时行打太极,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书记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时行喜欢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极,高育良则是用喜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打太极。这时候,总会想到一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申时行在明代尚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高育良书记面对的是21世纪的新时代,所以高书记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我们的党不是旧官僚,党员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老官僚岂能长久?

其实不仅仅高书记爱《万历十五年》,很多人也谈过《万历十五年》, 而黄仁宇真正擅长的是经济史,学术界对他的大历史评价不高。更多喜欢黄仁宇的恰恰是学术圈外的人,这一点很有趣。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语言白话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个个故事来分析中国明代社会与中国式管理,带着探讨问题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学者汉学家史景迁的作品也是立足于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史料,用人物命运经历剖析社会,也就是说西方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但是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创作,而黄仁宇又是一个有西方教育经历与中国社会经验的人。所以,这本书当年在中国火起来也实属正常。普通人也会看的下去,高书记爱读也很正常。

高书记与其说是爱历史,倒不如说是对于旧官僚的生活状态心有所感,而且高书记深知权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万历皇帝,当文官集团抱成团,你去应付很棘手。李达康为例子,他在京州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为什么京州还会有丁义珍,陈清泉这些的官员存在呢?说到底有些人抱成团,不好对付。

三.《万历十五年》本书

万历十五年用了七个人的故事,串起来了万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等等。而且背后还有作者查阅史料与考证的功底,不能不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七个人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这一点不禁让人深思原因。而我联想到了孔飞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开一个社会的面貌。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倒不如说在还原一个,明代官僚体系与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年份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后反映的东西。黄仁宇就是带着解密的心态,解答“李约瑟的疑问”,解答“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些问题,所以黄仁宇先生所选取的历史上面的例子有取舍,这种取舍是好是坏不好说,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确的出处。

真正想学习历史,入门阶段看看这本书还是可以的,深入研究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一手史料和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则是非学术性的,即使距离明代已经有了几百年, 我们会看见一些精英阶层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半卷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大作。与传统的历史论文不同,他以明朝的七个人物作为全书的主线和核心,通过展示人物命运的方式阐述了明朝的日落西山和种种弊病,进而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行探讨。

《万历十五年》选择了七个人物作为论述的核心,“至高无上”的万历皇帝,“和稀泥的首辅”申时行,“失败的改革者张居正”,“落魄的名将戚继光”,“玩世不恭的皇帝朱厚照”以及“离经叛道的李贽”。

这七个人物几乎涵盖了明朝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地位有高有低,性格迥异,为人处世全然不同,但是最终他们都遭遇了悲惨的结局。黄仁宇在书中写到,这意味着明朝的体制已经山穷水尽,以至于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圆满的结局。

在书中,万历皇帝名为九五之尊,但却处处受制于廷臣。

即使摆脱了张居正的监管,万历皇帝依然无法发挥自己的权力,万历想要宠爱郑贵妃,想要立福王为太子,却遭到了大臣们一致的反对,并在最终败下阵来。

虽然皇帝名义上拥有绝对权力,但实际上,他不得不受制于廷臣,廷臣代表的就是礼法,他们有权迫使皇帝按照圣人之道行事。

这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任何背弃儒家礼法的君王和政权都会立即被抛弃。

元朝因为拒绝汉化二灭亡,洪秀全因为焚烧孔庙而被读书人抛弃。在中国,帝王只有在尊奉礼法的前提下才能拥有权力,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除了万历皇帝,作者还描述了文官集团的尔虞我诈和不可救药,无论是雷厉风行的张居正还是圆滑的申时行,最终都为官僚体制所吞噬,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无法调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纷纷功败垂成。

还有戚继光,黄仁宇评价他最出色的一点不是战略战术,而是他能在不完美的现实体制尽最大努力寻找折中的方案。戚继光一直游走在上层之间,尽可能贿赂各方重臣,以确保自己的军事改革能够推行,即使小心如戚继光,依然落得了落魄的下场。

戚继光和俞大猷想构建一支标准化、职业化的现代化军队,但明朝迂腐的官僚制度和财税体制却无法支撑,最终,两人的改革都完全失败。这几乎注定了明朝的灭亡。

《万历十五年》将管中窥豹和见微知著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从七个人物的不同命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看到了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没落。

七个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国必须要实现“数目字管理”,没有精确行政技术的提高,中国的强盛无从谈起。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兼具文学性和历史性的书,就算是初学者读起来也十分有趣通畅,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他都是不得多的的明史入门读物。


埃尔文的理想乡


今天是黄仁宇诞辰百年纪念日,有不少纪念黄仁宇的文章刊出,不外乎对他的大历史观点的争议,对他的历史书写的赞同或质疑,对他的《万历十五年》的感佩。具体如何来盖棺定论黄仁宇 他的老师余英时所用“奇侠式的学者”倒是合乎黄仁宇。纪念黄仁宇百年诞辰,我想谈从出版上谈两点:

从1982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简体版引进大陆之后,掀起了一阵狂风式的阅读,在那个渴求知识的年代,这本书的“文学性”地写历史事实,当时的年轻人前所未见,这本书一时洛阳纸贵,成为超级畅销书。但这本书的热度才刚开始,在九十年代,在千禧年开端,到这几年,《万历十五年》随着当代史的一次次变动而走进一代代读者的阅读视野范围,它开启了畅销长销书的一种典范,真正的畅销将近四十年,而且还会继续畅销下去。

这本书还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历史畅销书的写法,出版商和一些作者都开始关注明朝,关注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进行历史的书写,像《明朝那些事儿》《袁腾飞讲历史》等在2008年左右特别火爆的书,无疑不是受到《万历十五年》写作方式的影响。从出版上来水,《万历十五年》也是真正做到了市场利益和社会利益并行。


老李有刀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所作的历史随笔。主要讲述了万历年间几个关键人物的功过、是非、得失,包括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


下面分析一下其中的三个人: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和和申时行。


1.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继位后第一个10年,即1572-1582,百事转苏、欣欣向荣。北方的“虏患”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府库日见充实。


但其后的立储风波,让万历皇帝消极怠工长达十年之久,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为文官们不容许他废长立幼,立他最喜爱的皇三子为太子。而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他最心爱的女人郑贵妃就郁郁寡欢。


当万历皇帝无法与文官集团达成共识,他就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做持久的对抗,以示报复。虽然最终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打算。但他带着伤带着恨,与整个朝廷持续对抗。


他不参加法定的礼仪,不递补高级职位,不批示抗议的奏章……他有选择地消极怠工,放弃自己的职责。朝中派遣和升迁中下级文官,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官员的升迁凭的不是道德或才智,而是一根无关紧要的竹签,让人瞠目结舌。


皇帝的不作为,也让官员们以消极敷衍的态度应付局面。而这类态度像传染病般在官场中蔓延,使忠者缺乏信心,贪者有机可乘。糟糕的是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可以说万历皇帝的不作为埋下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伏笔。



2.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任首辅期间,大刀阔斧的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皇帝继位后前10年的繁荣归功于张居正。


但是可悲的是张居正在去世之后却惨遭抄家,这不仅是其自身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的问题,也与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密不可分。他的悲惨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无疑张居正的很多主张都是正确的,但是他铁面无私的处事态度,让他在以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改革的过程中,张居正忽视了文官的双重性格:大部分人都具有“阳”、“阴”的两重性,即有道德伦理,也有私心贪欲。他不仅触及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还把文官集团当作行政工具,不尊敬他们,最终使自己处于独立的地位。


张居正在人事任免中起着实际上的决定作用,任用私人,这也理所当然地招致了不满。


1582年年底,张居正去世仅半年,他已经被盖棺论定,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等等,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


1584年,万历籍没了张居正的家。万历的这一改变的因素可能有二,其一为郑氏的作用,其二为慈圣太后的干预。


元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宝被驱逐出京,皇帝至此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他逐渐明白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


而没有张居正的帝国失去了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坠入深渊,政况每况愈下。



3.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未及人臣,得任皇帝的老师,拥有无上的荣耀。


申时行以张居正为前车之鉴,决心做和事佬,采用适当的方式调停皇帝和百官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对一切都不要太认真,顺其自然。


他力主人事上的稳定,这稳定了文官集团的情绪,也稳定了自己首辅的地位。他接纳文官的双重性格,他明白作为首辅只能和文官合作,按照他们的共同意志办事。他认为首辅的最大贡献应该在于使各种人才能在政府中发挥长处。


申时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守护着皇帝、群臣与帝国,但他的坚持并未换来时机的好转,只得黯然离场。


王世贞评价申时行“不近悬崖,不树异帜”。


万历十五年,看似平平淡淡,却发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事件,这不仅阻碍着大明王朝的发展与前进,甚至可以说为明朝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万历十五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了解那个时代,学会从各个角度剖析人物。不论是皇帝还是位极人臣,他们不仅有其光鲜的一面,也有其无奈与悲哀的一面,每个人都没有完满的人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丁亥年,万历皇帝已经登基15年了,即“万历十五年”。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朝依旧四海升平。当然,已经20多岁的万历是不知道这一年,西班牙的舰队已经全副武装开向英伦三岛。

明神宗朱翊钧9岁就接过了他的父亲隆庆皇帝的位子,但实际上在其继位后的这十多年里,都是听命于慈圣皇太后李氏的,但李太后不是垂帘听政,而是将大权交给了张居正。

好容易熬过了不能做主的这么长一段时间,万历亲政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他的爱妃郑氏为皇贵妃,但是群臣不买账,这一事件导致了之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自此万历也开始了数年不上朝的习性。

其实,明朝前期的皇帝们还是很勤政的,直到第十代皇帝正德打破了这一先例,即万历的叔祖。他常常离开北京,几个月甚至一年多。

1572年,隆庆皇帝即位不到六年,万历登基,根据张居正的安排,一旬之中,只逢三,六,九日早朝。当然,除了张居正,他还要遵从“大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安排。也同样在这一年,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独揽大权,万历要干的事就是天天学习经典,书法,历史。


到1578年,万历大婚后,这种压迫依然存在,尤其是慈圣太后,犯了错的朱羽钧有时还要接受跪罚,一跪就是几个小时。

在万历皇帝的祖父嘉靖以前,内阁大学士为三到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讲,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地位。自万历后,情况变了,张居正名为元辅,但也实为首揆,其他人是协助其办事的了。今后朝臣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复杂。

1582年,张居正去世,一直臣服于重压下的朱羽钧解脱了,开始了和郑氏的热恋阶段,这一年他18岁,当然这也很正常。但是,影响大明朝乃至中国历史的隐患也就此埋下。

万历帝需要改变,因为自己亲政了。如何才能成为大权独揽的名副其实的君王?首先就是清算张居正,冯保也被驱逐出京。

到1587年,张居正已经死了五年,24岁的皇帝端坐在深宫开始独掌朝政,似乎这一朝也就这样了,但是,万历皇帝这一朝是明朝历时最长的一朝,此后自然是有很多大事要发生的,这一年,不过刚刚是一个契机。


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在这一年的岁末,戚继光也去世了。日本的丰臣秀吉九州征伐战胜,岛津义久降伏。

万历皇帝也正式的开始了他长达48年的执政,虽然,此前他已经当了十几年皇帝。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意欲废长立幼。他执着的爱着郑贵妃,但是文官大臣们还在跟他对着干。因为自古以来废储之事都是诸多祸端的根源。而张居正的离世,更使得已经立国近两百年的大明朝岌岌可危了。

明朝后期应当来讲,是被这些任性的皇帝和不识时务的文官们玩坏了。从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开始,也包括其祖父嘉靖。

张居正在世之日,还能够平衡文官集团的内部纷争,但是,1587年,当长幼之争延展到派系之争之时,其实文官集团内部的堕落也在与时俱进。而此时的首辅申时行却只会和稀泥,放宽京察即是实例。

那么,万历皇帝在乎什么?长子朱常洛已然坐稳了太子的位置。他就静静的站在一边,洞若观火的看着大学士们左右政治格局。因为他始终不具备独裁的能力,文官集团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力量,他心灰意懒,任由这个帝国滑向深渊。


到1590年,虽然,历经数十年北方并无大的战事,申时行也因此在政绩上没有大的问题。

虽然,在此后大明朝一直能够控制西北,不再重蹈当年英宗皇帝“土木堡之变”的覆辙,但是,天朝已经是在苟延残喘了。因为,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默默的开疆拓土,兼并北方的部落。

申时行当时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去研究是剿灭还是安抚,因为大臣们和监察官员各执一词,他还是愿意当一个和平宰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万历始终觉得自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终于不再理朝政。

不过,这个建州酋长却是努尔哈赤。

大明朝的的第十三个皇帝,神宗朱翊钧,传统的史学家都认为其荒惰了政事,明实亡于万历。1601年,万历终于泱泱不快的立朱常洛为太子。此后,宫廷里传出有人要谋杀太子。长幼之争,立即演变为百官的立场之争,暗流涌动。至1620年,朱羽钧驾崩,时年已38岁的太子继位,不到一个月就随父而去。之后其孙朱由校(天启帝)继位,而在此的前一年,清军已攻克铁岭。


24年后,明朝灭亡。

在明朝的中后期,官僚体系成为决策的中心,财政开始紊乱。1587年前后,文官之间的口诛笔伐又再次直指上位,政治矛盾日益尖锐。万历在愤怒的同时选择了消极怠政。当后来的“东林党人”想要继续以重整道德的运动来挽回颓势的时候,其实已经什么都晚了。

161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几万骑兵冲破了大明朝十万大军驻守的辽东防线。一年后,万历极不情愿的传位于朱常洛,一个月后,天启继位,不过七年,其另一个孙子崇祯帝朱由检又在位十七年,终于在王朝覆亡时自缢殉国。

1619年的战败,注定了帝国的悲剧的开始。而万历十五年,则是这一切下坡路的发端。当思宗朱由检有望实现“崇祯中兴”的局面时,但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一样 ,虽强烈不妥协,而又成为不了一个独断专行君临天下的帝王。

明朝自宣宗朱瞻基以后,再无真正的帝王,朝政操纵在官僚手里,甚至在天启时期,还出了一个权宦魏忠贤。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维持现状,而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碾过享国276年的大明,继续向前。


然而,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其所在的十六世纪末叶,恰是欧洲文艺复兴最鼎盛的时期。西方人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此后开始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走向政治和改革的舞台,而我们在自此后一直至清、民国年间,却与整个世界在背道而驰,整整倒退了近四个世纪。

破“神”而转“思”,晚明的这一段历史,应当值得我们深思。


翠彧轩


万历十五年简单的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让我们知道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丰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历史观,以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为断面,讲述了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的前因后果。用黄仁宇的话来说,他们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够功德圆满。

并且从这本书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昏庸的万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为了赌口孩子般的恶气;“一条鞭法”张居正的生前背后的悲剧;申时行的抓阄居然也是好办法;海瑞居然是个“无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继光打仗还得靠行贿;李贽一个被忽略的人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

这本书让我们发现历史原来是由人构成的,历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欲,而不是教科书那种理所当然的、善恶分明扁平化的纸片人。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我们的困惑来自于他们那里,再看评书时、演义时就可以平静的看待问题。历史就不再是西宫娘娘和八王千岁的对立了。他们和咱们普通人一样。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书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的明朝,社会发展到那种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须有法可依、管理国家事务必须有完整系统的一套措施,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运行起来有效率,而在当时没有基础和准备去做这样的法律条文、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判断一切事务的标准也仅仅依据的是“四书五经”。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个人品质道德的问题,到最后也因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团总是拿着“四书五经”里要求的东西来做幌子达到自己私心里想达到的目的。

万历十五看似想以很像小说的形式来写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实际想用大历史观来对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规律的进行总结,用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明的得失。

后来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论点学术上是有争议,是值得商榷。但万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视角,已经深远的影响了我们的看问题的视角,让我们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看问题,学术界对万历十五年不怎么看重,这本书里面观点其实不重要,关键是让我们知道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无论你相信与否,其实最近几年文史上所有有影响的论著包括百家论坛中都有黄先生深深的影子;从文史界开始慢慢对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要知道这本书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为影响历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后有着很大的争议,无论对错,大家都在讨论,赞同和反对的争成一片,最后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见。这类事才能被记录下,有些的确很无聊,就比如万历的争国本事件。这类事当时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实际我们看来很无聊的一类事。但就是这类事反而反应出我们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积累下的弊病。文学艺术已经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社会已经到了必须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时期文艺复兴,人的重新发现,导致随之而来经济文化、而后是工业革命。而我们依旧在程朱理学里禁锢着。这种禁锢其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变化是被动的,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我们自己的文明之路。

对比万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对其中的人物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出他们的困惑也是我们现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术问题道德化,我们现在社会的管理,小到小区物业管理、大到国家政策依然有这其中的困惑和为难。

通过这本书依旧体会到鲁迅先生的说所的中国改变之难。看了对这本书很多读后感,发现很多人依旧停留在明史研究,换一种方式对人物评价的史论上,这依然是传统中国教化、正人伦的道路。大家其实很新鲜于作者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的观点。但对李贽这个人反而感觉很无足轻重,仅仅是一个对儒学的一个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诞、迷茫。我倒认为黄先生把他放在最后是有深意,这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只是他没引起巨大的争论,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码现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这个人物,老百姓只知道类似的唐伯虎。

为什么说李贽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他论点或者做法不见得对,但他是中国文化“文艺复兴”的先驱,是最早意识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这个按照他的想法并争论下去,会开拓出中国的文艺复兴,西方的进步会在我们的后面。但可惜中国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反而依着巨大的惯性沿着孔孟、程朱理学、王阳明的路走着。直到近代依旧没有摆脱,要不曾国藩就不会那么崇拜王阳明了。但这条路是需要改变的路。


沙中土大溪水


芸芸众生如蝼蚁般忙忙碌碌,所求不外“功名利禄”四字,种种心态,种种手段,以期达到目的。南怀瑾大师曾解说过”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南师还说人人都妄想不劳而获。比如南师讲古代一个故事,有个好人死了,去见阎王。阎王打开记录一看,说:“你太好了,来生还要做人,享最好的福气。” 这个人就问阎王:“我来生做什么人呢?” 阎王说:“你想做什么人呢?” 这个人说:“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 这个人讲完,阎王站起身说:“哎,老兄,世间真有这等好事?你做阎王我做你!” 此等美事即便是阎王都艳羡不已,可见不劳而获是人人的梦想。但是明朝万历皇帝是个什么现成的例子呢?他一出生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9岁登基,皇太后严格教子,千年名相张居正亲为帝师,开给小万历的教学日程,堪称最牛最狠课程表,小万历天资聪颖,孝顺懂事,全部是最优组合,小万历的将来也必然应该是尧舜再世,万生之福啊,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小万历对无比敬重情如父子的张居正逝后抄家清算,其状之惨,当世之人都不忍目睹。之后,青年万历在廷试所出之题为《无为》,不知当时的青年才俊们是如何揣摩圣上心态,如何理解老子圣言而解答的,总之,青年万历皇帝从此遁世,直到往生。在他遁世的40多年中,他在想什么?他不愁吃不愁穿,名山大川到处玩,读读书弹弹琴,红颜知己常陪伴,外加,一辈子清闲吗??貌似没有啊。他没有给廷试的学子们以答案,他把自己封闭到了一个绝密的角落,再也没有人走进他的空间,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内心。不能想象,一个人,一个皇帝,一个世人梦寐以求万般皆有的皇帝,却是对世间厌恶到了何等程度,对人性厌恶到了何等程度,对人生厌恶到了何等程度,才会消极遁世长达40多年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出来见过人,说过话。倘若他残暴如桀纣,倘若他愚钝如阿斗,那便也罢了,但他是个早慧,乖巧,善良,孝顺,几乎完美的好孩子,那么究竟是怎样伤心绝望才会如此决绝呢?想必他自己也曾问过无数个“为什么"吧,或者他根本 没兴趣知道答案了。那就不问为什么了,既然不能躲进深山幽谷,那么躲进深宫也是一种活法。


要忍耐生活中的痛苦


内容简介

《万历十五年》主要内容是,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媒体推荐

书评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英文版荣获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s)两次提名,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纪念《万历十五年》问世30周年,大历史观发轫这作,特别推出增订新版,校订文字:重新核校全部文字,进行修订。完善内容: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插图: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图文相得益彰。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小一说杂事


《万历十五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历史类图书。

历史类书籍,很难火起来。毕竟大家更关心未来,很少有人愿意去回顾历史。

《人民的名义》热映时,因为电视剧中出现了此书,促进了此书的再一次热销,但我读这本书,是在很久之前。

《人民的名义》,作者黄仁宇,美籍华人,历史学家,1918年在湖南长沙出生,2000年逝于美国纽约。主要作品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黄河青山》等。

这本书的作者,是先用英文写成的这本书,再翻译成中文的。

很难得,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很棒,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历史是活泼的。

不记得自己读过这本书几遍了,真正的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提起历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觉得很枯燥,尤其是以史料为基础写成的历史类图书,总是难以摆脱众多的历史名词,繁杂的历史人物,晦涩的历史文献引用等。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如此畅销,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年明月能用平实幽默甚至近似于调侃的语气将明朝的历史以类似故事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在书中读到的,仿佛不是历史,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是这样的一本书。

一方面,它涵盖了很多历史知识乃至为人处事之道;另一方面,它又摆脱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们能透过一个个人物窥探到历史的尘烟。

这本书以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为主线,主要写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首辅申时行,南京督查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六人,以他们六人的所作所为及其对明朝历史的影响为主要内容。

本书内容看似单薄,实则厚重。

说是以万历十五年为中心,所涉及的时间却又不仅仅局限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

以以上六人为主,但实际上却涉及到了整个万历年间乃至整个明朝历史的许多人物;

看上去是写万历十五年间的官场及社会发展状况,实际上写的却是整个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书所涉及的人物之多,内容之全,见解之深,早已超出书名所述范围,但因一切皆由万历十五年起,以万历十五年作为出发点,步步深入到整个明朝,整个封建社会,又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读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能明白很多之前困惑了你很久的问题。

首先说一下万历,为什么万历皇帝的立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万历皇帝由最初的励精图治发展到后来的不问政务?

其次说一下张居正,张居正是为国为民,敢于打破体制,改革明朝积弊的治世能臣,还是结党营私、玩弄权术、追名逐利的奸臣?

张居正生前位极人臣,何以在死后的短短两年内就遭到清算,子孙被贬、家财被抄、生前心血事业皆付诸流水?

再次说一下申时行,申时行做首辅期间真的是毫无作为吗?申时行为什么要采用调和手段来协调皇帝和大臣间的关系,他的调和手段和张居正的改革手段哪一个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最后说一下海瑞,海瑞不被同僚所喜甚至遭到大臣们的排挤仅仅是因为他过于清廉正直而得罪了太多大臣吗?如果明朝的臣子人人都像海瑞一样严于律己、清廉为民,整个社会一定会发展的更好吗?

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些明朝的历史和以上人物的事迹,这些问题都是你一定会思考的问题。

戚继光的抗倭经历和“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原因?戚继光一生的荣耀与不幸因何而来?

明朝为什么如此“重文轻武”?

李贽的思想主张到底是什么?他何以在六十一岁时剃发为僧,又为何在七十岁时于狱中自尽?

明朝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文人的双重性是指什么,形成原因又是什么?

科举制度在中国意味着什么?文官集团存在的合理性及文官集团对整个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都有哪些?

万历年间乃至整个明朝,武官为何大多不幸?

为何偌大的明帝国久受倭寇侵扰?中国何以慢慢落后于世界潮流?

所有这一切,如果你有所疑问,请在《万历十五年》中寻找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